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南北朝的魏晋隐士,他们有出身于名门、有的出生于官宦之家,也有的贫困潦倒,但是他们的身上都会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有着那个时代的隐士的精神追求。那个时代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隐士如:嵇康、谢灵运、陶渊明等。当时许多人选择隐居,有的是因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为大自然巍峨壮丽的风光所倾倒,有的是因为政治原因,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从而他们选择寄情山水,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以及精神的纯洁。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而我们现在从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来探析魏晋隐士那一份独特的精神追求。

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一·衣

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服饰不仅仅能够反映出人的生活水平也能通过一个人的穿衣打扮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唐朝民风开放,他们的衣服开放且包容女子可穿男装,并且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服饰。而魏晋的隐士他们的穿着打扮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魏晋隐士怎样的风度。

在《南史﹒陶渊明传》这样描写陶渊明“头上葛巾” 在《晋书﹒董京传》写到,董京“得残碎缯絮,结以自履”。头魏晋的隐士少有像谢灵运一样的“车服鲜丽”,大部分隐士衣着比较的简陋。用棉絮、草、麻这样的材料进行加工做成衣服。或者用动物的皮毛做成衣服,在那个人少兽多的时代里,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亦是贫穷潦倒的表现。

他们的衣着秉承着简单舒适的原则,没有追求华服。由此可见,他们并不在乎生活上的富裕,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潇洒自在,不累于外物,不让凡尘俗物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安宁。虽穿破布褴褛,但是却乐的自在逍遥。但是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的服饰秉承东汉时期的奢侈与华丽,当时尚有“华袿飞髾”的美赞。

而隐士的服饰这与当时人们普遍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截然不同。衣品如人品,魏晋的隐士在衣服上没有过多的追求,没有要求华服,而是最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普通人穿的衣服,甚至没有普通人所穿的衣服好,但是他们不以为意,可见物质上的享受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像过眼云烟一样,不过多的追求,而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上的解放,精神上的满足。

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二·食

“民以食为天”魏晋这一群隐士他们又是怎样解决自己的头等大事呢?这个要根据魏晋隐士所匿迹的地方进行划分。隐于山林之中或者泛舟湖海之上的,他们就地取材,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山;也有一些隐于世的隐士,他们则根据自身的技能谋取平日所食的食物。如:在《晋书﹒宋纤传》记载到“明究经纬,弟子授业三千余人” 宋纤则靠讲学来谋取平日的吃食。靠自己获取食物,在魏晋隐士中即便是生活富足的谢灵运也如此一般。

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即便有很多的名人达贵,在隐居之前是锦衣玉食,但是在他们归隐山林之后大部分都是亲自躬耕或者就地取材自给自足,亦或者靠自身才能进行生活。正如陶渊明的气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放肆代替了为了物质上的享受而去与当时黑暗的社会所同流合污。宁愿粗茶淡饭也不要锦衣玉食,由此可见,当时隐士的高尚的精神节操,追求精神自由与纯洁的高风亮节。而正是基本生产劳动让隐士们的身心得到了基本的安顿,身安则心定,这样才没有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正是这样的劳作让魏晋隐士们寻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桃花源”。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乱、社会黑暗。这个时候人们更加的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也追求精神上的纯洁。这个时候老庄思想应运而生,其满足了当下人们的思想追求,主张无为而治、及时享乐、超脱、天人合一的思想俘获了许多魏晋隐士的心。

并且影响到了“食”老庄思想中的——服食养生思想被许多魏晋隐士追捧。

这个时候许多的隐士在吃的方面追求养生,如在《晋书﹒嵇康传》“常修养性服食之事”“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南史﹒翟法赐传》翟法赐“不食五谷”。但是隐士在饮食方面多吃素食,其有两个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部分是出于养生目的。

比如在《晋书﹒郭文传》郭文“不饮酒食肉”《宋书﹒周续之传》、周续之“布衣蔬食”。“素食”“养生”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不仅仅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导致生活条件下降,也更可以看出处于那个时代下的魏晋隐士的精神追求,宁愿食素也不愿与朝堂上的那些人同流合污丧失自己的高风亮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的敬畏生命追求自身的舒适——养生

农耕间接的促进了田园诗派的产生。魏晋有很多的隐士本来是读书人或者是朝廷的小官。正是因为隐居让这一群人接触到了农事劳作。而这激发了许多文人的创作激情,如谢灵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陶渊明的晨兴里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农业劳动创作出许多具有田园气息的独特作品,给予世人精神上的享受。

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魏晋隐士鲜明的个性,热爱自然、追求安然自在、向往自然、探索自然、融于自然。其独创的田园诗派影响到了后世许多的文人,也在众多诗派中树立了独具一格的风景线。

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三·住

魏晋隐士的“隐”多隐于远离喧嚣、远离尘世的地方,多隐于自然田园之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以大部分隐士的居所大都静逸、简陋安逸。也有少部分如隐于朝隐于世,但是还是极少数。

魏晋时期的田园山水园林呈现出了新气象,并且以隐士园林为代表。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后,思想在魏晋时期又迎来了一次大解放——佛家思想的涌现、老庄哲学的崇尚自然。当时的人们寄情山水、探索自然。但是,在古代游山玩水需要长途跋涉,因此园林便在当时流行起来。并且为后世园林的建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田园山水园林属于园林的一种,其代表是隐士园林,其多依靠自然的力量,大多选址于自然风光较好的环境中,再结合自己的审美和爱好加以简单的人工修饰,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完美列子。

文人隐士对大自然的充分利用,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亲近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如魏晋名流谢灵运很早就产生“且缅绝于世缨”的思想,放弃世袭的官位,不仅可以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抽托出来,也可以保全自身健康,清闲自在。

在他认为“选自然之神丽,尽栖之意得”

在自然的壮丽中可以获得精神于灵魂的救赎。能够彻底告别人世间的苦闷烦恼。

隐居自然,被后世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但是他们他们宁愿隐居山水也不愿去朝堂上同流合污,也体现了作为当时人们的高风亮节。不断的追求自由、追求精神世界纯洁,其精神榜样的树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四·行

陶渊明在诗中有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魏晋隐士的隐居生活,大部分是与外界隔离。只是寻找属于自己那一方安逸,洁净的生活环境。在出行方面大部分只是外界的人过来看望他们,在隐士可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之下,大部分的隐士只是选择在隐居的地点进行生产生活。

隐士所居的地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更何况在古代那个只靠畜力拉人或者靠双脚出行的时代。魏晋的隐士的出行就更加的不便,靠双脚或者靠畜力。寻一方清境,在这里心理与身体上都得到了解放,尚且喜爱还来不及更何况离开这一方远离喧嚣的幽雅之地呢?魏晋隐士有着出世的精神,不累于凡尘俗世,只是追求精神的安逸与平静。

从衣、食、住、行,探析魏晋隐士文化,品味隐士的精神追求

隐士隐于山水,探索自然、融于自然,文人隐士们通过美丽的田园风光得到了心灵上救赎、得到了自由,醉心于田园、醉心于自然让他们告别了俗世许多的困扰。通过山水宣泄情绪、陶冶情操。更多的是通过隐居来使自己全身而退,即保全了自己,又没有与当时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让自己精神受到毒害。通过隐居保持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从而不断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纯洁,不断的追求灵魂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