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呆呆牟子


左良玉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左良玉,辽东人,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兵,靠着在辽东打仗,成为了都司。虽然当了军官,但日子还是过得苦,有时候还要靠偷猎打野食吃,甚至暗中做响马、盗贼的勾当,有一次意外打劫了军用物资,罪该杀头,后来是同伙邱磊独担罪名,才得以免死,但是官职木有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邱磊并没有死,后来在弘光朝廷混的时候被刘泽清杀掉,而刘泽清跟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由此加深了左良玉跟弘光朝廷的龃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来左良玉与弘光朝廷的内讧。

丢了官职的左良玉走投无路,找门路投到了侯恂门下,在侯恂的推荐下,他得以在起复,后来立战功成为总兵。

做了总兵之后的老左,很快就投入到了剿匪的工作中去,也就是剿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老左的这段剿匪经历怎么说呢,行为比较怪异。

一般名将都是打出来的,起码打胜仗的次数,要比吃败仗多得多,但这位“名将”左良玉同志,在剿匪过程中,常胜,也常败。他打仗的时候很奸猾,他跟张献忠打,很少落於下风,而且简直就是张献忠的克星,至少有两次,张献忠差点就死在了他手中,而对手一旦换成李自成,他就威风扫地,一败涂地,还没开战,就如鼠如猫。

左良玉见了张献忠就穷追猛打,十分威风,但遇到李自成,就只能逃跑,但如果说李自成比张献忠厉害,更强,这说不过去,两军的纪律状况有所差异,但战斗力却不分彼此,论狡诈多智,张献忠也是不输给李自成的,论凶悍狂野,比李自成还要强一些,而如果论手下将领实力,老张也要强过李自成,比如后来南明最后的保卫者李定国,以及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这四个干儿子,实际上要比李自成的刘宗敏、李过、袁宗第强上一些的。

所以老左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他打流贼是有保留的,存的心思大概就是养寇自重,要知道在崇祯时,他的队伍编制实际上只有4万,然后跟李自成大战朱仙镇时,居然达到了三十万,而到了武昌时,更是达到了80万之众,可见老左这种忽胜忽败的起伏,目的是逐渐扩张自己的实力,毕竟,袁崇焕之后,明廷就再拿不出手的武将,只能指望这位了。

所以他给朝廷营造了这样的一种假象,让朝廷离不开他,而他可以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但间接也壮大了李自成。你要说他想当皇帝,这到不至于,当京师陷落,崇祯上吊后,他的部下强烈建议他自立为帝,他没有这么干,还为崇祯的死哭得死去活来的。

老左实际上头脑是十分清新的,他的力量并不足以称帝,为什么呢?

别看他有80万大军,但这八十万军队成分复杂,有很多归降之众,而这些投降的大多是原来的流贼,不受约束,老左人老了病多,也约束不了,所以他的军队,军容虽众,但乌合之众太多,不听号令的太多了。

而老左之所以能维持这个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他对自己军队的纵容,维持一支军队的最起码的忠诚,所需要的就是利益,而老左的方法是,纵容手下士兵抢掠,相关历史资料上显示,左军抢掠比流贼更恨。

所以老左的80万大军,战斗力其实没有多少,而且自从在朱仙镇败给李自成后,他被隔绝在了湖北,与袁宗第部对峙,根本来不及北上勤王的。

他不是一个忠臣,但也算不上一个奸臣,他打的主意,大致上跟大多数历史网文一样,通过军镇的力量来形成一定程度的割据,然后控制朝廷,大概这就是他的目的吧。


江畔初见月


前言: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李自成包围北京时,崇祯皇帝传诏左良玉,要求他进京勤王,他却按兵不动。等到北京城陷,崇祯死难,左良玉却痛哭不已,伤心欲绝;却又是一副忠臣模样。

所以说,左良玉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左良玉画像

左良玉初期在辽东守边,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颇有勇力。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

明军在辽东与满清作战图

左良玉骁勇善战,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步步高升;逐渐成为一个兵力雄厚的军阀。

左良玉为人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对上司傲慢无礼。对总督熊文灿一点儿也看不起;对继任的总督杨嗣昌也阳奉阴违,不听调遣指挥。因为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没办法。

在与农民军作战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纳闷。那就是:左良玉出战,逢张必胜,逢闯必败。

左良玉曾经数次大败张献忠,连张献忠的妻妾军师都抓住了。穷途末路之际,无奈的张献忠派人送厚礼贿赂左良玉,劝他放自己一条生路,以便养寇自重。

但是,左良玉不能与李自成作战。逢李必败。1642年,左良玉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大战一场,结果是左良玉引以自豪的精锐亲兵死伤殆尽,自己狼狈逃到襄阳。很长时间以后,经过招集散兵游勇,扩充军队,才算恢复了元气。但是自此以后,左良玉的军队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战斗力。

左良玉这个人非常奇怪。崇祯皇帝在时,他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不遵王命。但是,崇祯死后,左良玉却极度痛心,非常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提拔重用之恩;每日痛哭,悼念崇祯。

左良玉画像

后来南明“太子案”发生,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拥立太子,以此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这应该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

当然,此时左良玉的克星李自成正在清军追击下南撤,意图占领左良玉的老巢武昌,来作为大顺军的抗清根据地。

在此情况下,左良玉率军进攻南京,一举两得:既避开了克星李自成的进攻,又去南京拥立崇祯的太子,实属忠臣之义举。

可惜的是,在进军南京途中,1645年4月,左良玉因病死去,从此离开了历史舞台。

个人认为,在左良玉最后的岁月里,他是真心怀念崇祯皇帝的。左良玉进军南京是真心想拥立崇祯的太子,来报答崇祯对他的浩荡皇恩的。


惰性人儿



谁说左良玉是忠臣了???

左良玉说白了就是明末自私自利的军阀代表罢了,他之所以名声不那么臭,只不过没有降敌罢了。

话又说回来了,左良玉没有降清或者降李自成,并非忠于明朝,而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说白了,是因为他手中有大军,毕竟拥有号称80万大军(当然实际上应该二十来万),这在乱世之中是相当雄厚的本钱,所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

二是左良玉死的时机对,病死在统兵东下的窝里斗过程之中。如果左良玉还活着,夹在大清和南明之间,那么肯定也如同他儿子左梦庚一般降清的。

再结合左良玉的所作所为,像左良玉这种人,如果称他为忠臣,那么就是侮辱“忠臣”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左良玉干了什么,发迹于明末,靠着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成为一方大将。按说朝廷对左良玉不薄,结果是崇祯帝点名叫左良玉勤王的时候,左良玉是按兵不动,慢吞吞的上交一份出兵计划来拖延时间,直至明朝亡国。

明朝亡国,南明建立以后,当时左良玉害怕李自成的大军南下来抢他的地盘,他还打不过。

所以干脆是拿了一份所谓的太子“密诏”统兵动下,以赴南京“救驾”,说白了是不服弘光朝廷,又觉得弘光朝好欺负,因此就找了一个这样借口,打算架空弘光帝,成为南明实际决策者,结果是自己还没有到南京就病死,儿子左梦庚又年幼不足以镇压军心,加之清军南下,所以干脆降清。

所以说左良玉是忠臣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天大笑话。


宋安之


历史的多巴胺来给你解答:

 

左良玉真的是个双面人,我高度怀疑他是双子座。

你说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万大军,闯军来了,他就赶紧开溜,闯军走了,他才出去骚扰一番。闯军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哪有这样的忠臣?

你说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后还死在讨伐马士英的路上。

左良玉在宁远因为军队是个月都没有粮饷,而且前线士兵也吃不饱饭,于是发动了一场兵变,导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丢官,我觉得这次丢官,给他的教育应该很深,起码有以下几点:1、绝对不能拖欠士兵粮饷;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于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为当时驻守宁远有十四营官兵,只有祖大寿一营没有参与兵变,祖大寿的班底基本是他的亲朋故旧有很强的粘性,虽然挨饿依旧没有参与兵变。

后来多次战役,有胜有负,直到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大败,左良玉精锐损失惨重,这给他的打击太大,从此不敢再于李自成单挑,不过打张献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个事情也可以侧面说明左良玉后面的行为——宦官监军,明朝有这个传统,让内廷宦官监军,左良玉多次不听调令,宦官肯定会上奏朝廷,一旦战事平稳,估计也是左良玉被问罪之日,所以他追张献忠入川,才有“献忠在,故公见重”,这种文字被记录下来,他有意放过张献忠,养寇自重,从而求得自保。不曾想,这间接害死当初器重他的杨嗣昌。

左良玉装病不再追剿张献忠,杨嗣昌只得入川亲自上阵,结果张献忠玩了个灯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设计夺取襄阳,杀掉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气死。

再往后,左良玉佣兵80万,眼看着李自成攻破北京……

 

不过话又说回来,遇见崇祯这样刻薄寡恩的君主,你是左良玉,你又能如何自处?每个时代的人都很难用好坏去衡量,更没有办法用忠奸二字去考核。

但是你要说他是忠臣,我只能说:“呸!”



历史的多巴胺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评价左良玉:仓皇谁救焚书祸,只有宁南一左侯。\r

看一看孔尚任在评这个评价的时候,当时马士英和阮大铖正把东林党和复社的那帮书生往死里整,左良玉出兵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救这些书生,当然史书上说,他手下的那些降将们,全都反对马士英,如果左良玉不出兵的话,他们全部都要发动兵变。左良玉再也控制不了啊。\r

左良玉当时起兵清君侧,讨伐马士英,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左良玉起兵后,那些李自成投降过来的军队纪律很差,左良玉,一边对付南京政权的江北4镇,后来多铎起兵后,马士英所部江北四镇主力基本上都投降了清朝,左良玉是几乎唯一跟多铎作战的南明军队,左良玉实际人马大约有10万人,左右互搏,两线作战,从军事角度纯属自杀。从中看出来左良玉是没有什么头脑的,后来左梦庚被黄得功击溃,但仅仅是溃逃,未伤主力。左良玉死后左梦庚投降了清朝。\r

我觉得有必要还原一下明朝末年的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崇祯末年,周延儒第二次成为内阁首辅,由于接受了阉党分子阮大铖赞助的活动经费,他考虑要回报一下,但作为东林党人的周延儒不可能提拔一个阉党分子阮大铖入阁,于是就提拔了不是阉党分子的马士英,这是当时的情况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种妥协的情况,马士英能够为东林党人所接受,东林党人对他抱有着很大的期望,纷纷传言马士英就是于谦再世。至于后来马士英穷凶极恶,大规模的报复迫害,“招权罔利,日事报复,以迄于亡”,大规模的报复迫害是东林党人都活不下去了,于是有些的东林党人又开始联络左良玉来救命。\r

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权建立之初,这些李自成手下的士兵全都嚷嚷着要去进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银财宝都分给了这些人,同时用巨舰封锁长江,在长江上竖起了一门大炮,说谁再敢去进攻南京,就用炮轰!左良玉一直在尽最大可能控制这些部队,不让他们胡来。左良玉一再说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诚将领。\r

后来马士英胡作非为,马士英是搞恐怖统治,很类似于汪精卫统治下的76号的恐怖统治。《明史·奸臣传》记录了马士英“日事报复,以迄于亡”,到弘光政权灭亡为止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着整人害人,大规模的报复迫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这在传统戏曲《桃花扇》中都能够看出一些来。\r

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后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讨伐马士英,当时左良玉已经无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无可忍,集体要求举兵讨伐马士英。当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当时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闯王李自成的部下,他们一般不愿意跟老领导打仗。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左良玉部队起兵造反,讨伐马士英,在起兵文书上列举了马士英的八条罪状。包括为阉党重修三朝要典。当了首辅还要独掌兵权。大肆诬陷迫害他人。以选中宫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占有,剩下的才给朱由崧。腐败到极品,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滥用暴力。还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队,早已义愤填膺,36员大将联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们就要自我行动了,左良玉已经控制不住了。随着这些主要由投降过来的士兵组成的部队,纪律越来越差,连那些李自成投降过来的将领都看不惯,左良玉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差,后来的左梦庚更是很难控制桀骜不驯的部队。\r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难成立。你没看见马士英统帅的江北四镇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军主力多铎统帅的南征大军作战的是左良玉所统率的部队。有一次在扬州北面的江苏盱眙,左良玉正在进攻多铎的大军,激战之时,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请史可法一起进攻,说趁敌军尚未站稳脚跟,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但史可法害怕打不过就没过去打。从《续明纪事本末》这一段看出来,史可法的性格有点软弱,过于谨慎和胆小。然而,史可法在最后关头却又表现得非常勇敢,就像《桃花扇》所写的那样,整个南明王朝超过百万大军都没有人敢于防守多绎带领的清军,因为马士英规定敢于议论防守清军的人,要被杀头。最后史可法带领三千士兵防守扬州,这三千士兵后来又跑掉了大半。\r


e_listen141814398


《小腆纪年》对左良玉的评价是:“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详观良玉本末,骄恣则有之,非有苏峻、侯景背逆之心也;昵近匪人、包荒悍将,身陷大罪,涕泣无从,亦已晚矣!”

左良玉的确是明末有名的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在对农民军的征剿上。

(李自成军)

自崇祯五年奉旨驻军泽州,扼守河南、山西间咽喉起,左良玉开始了十余年的对农民军的镇压生涯。从济源、河内大胜,到郧西大败张献忠,生擒张献忠妻妾,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但这些胜利基本上是在对张献忠和一些小股农民军的战斗中获得的。

朱仙镇和开封两战中,左良玉大败于李自成,左良玉被打得退至武昌、九江,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不敢出战。

崇祯十七年三月,左良玉受封宁南伯,此时的他坐拥八十万大军,可在北京城破之日,左良玉一直在观望战局,他为什么不发兵勤王,挽救大明江山呢?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良玉家歼于许州,其在武昌,诸营优娼歌舞达旦,。。。。而是时,良玉已老且病,无中原意矣。”

从这段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左良玉不救北京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虽然兵多,但能战者不多。左良玉的兵分成十营,其中前五营是他的精锐,后五营是招来的降兵,守个城打个酱油什么的可以胜任,攻城拨寨什么的还是免了吧。

左良玉的前五营精锐士兵,在朱仙镇一战中被李自成消灭大半。当时明军号称四十万,李自成、罗汝才手下号称一百万。

《豫变纪略》记载,李自成部“矢石竭,人人惴恐,营中老幼日数惊奔窜,虽斩之,不能定也。”

于是李自成派人手执伪造的左良玉令箭,来到开封城下,对着城上高喊:

“贼兵马上就会溃败,恐怕会逃向开封,城中守兵薄弱,一定要严守,不可轻出。”

明朝督师丁启睿主张出城作战,左良玉不同意,私自率军向着襄阳方面撤退,其他各军不知状况,争相退走,而李自成事先在左良玉必经之地挖出大沟,阻止左良玉逃跑。

(交战)

然后李自成从后追杀,左部大乱,自相践踏,“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

此一战,左良玉的精锐部队损失大半。后来虽然又招募了一些乌合之众,但与之前的兵源相比,既不听号令又没什么战斗力。

这是他不敢率兵救北京的第一个原因。

二是此时的左良玉已经年老并且多病,失去了收复中原的雄心。

他常在夜间设宴招待部下,每次都招军妓过来陪酒,生活日渐腐化堕落。

三是朝庭的猜忌。左良玉起家是靠东林党人的赏识,而明朝党争严重,后来掌权的阉党余孽,还有楚党浙党对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十分防范。


(崇祯)

我们从后来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以重兵朝向左良玉,怕他有异动就可以明显的看到。

左良玉自己也说:“现在西面有什么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

四是袁崇焕等人的前车之鉴。崇祯三年,皇太极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带兵勤王,结果被不许入城,打退皇太极后,袁崇焕被处死,另一位勤王的孙传庭被下狱。

所以左良玉会考虑到带兵进京的后果。崇祯是个反复无常的性格,也许会将责任归到勤王的将领身上,自己去了会不会被当做替罪羊掉了脑袋?


这也是他不敢发兵的原因。

五是未得皇帝诏书。

《明史》明确记载崇祯下旨来勤王的人只有“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王永吉”等人。如果左良玉直接北上勤王,那就是私自出兵,是为将者大忌。

在皇帝和许多大臣猜忌的情况下,这是条大罪,左良玉不敢冒险。

六是时间太短,来不及反应。如果北京被围是个长期的过程,有个一年半载,也许崇祯会招左良玉勤王,或者左良玉被迫也要北上表明自己忠心的态度。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抵达居庸关,守将不战而降。


(明亡)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李自成便到了皇宫,前后不过四五天,真的是太快了。

左良玉此时远在千里之外,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居庸关能守住,北京能守住,以古代的通讯和交通条件,左良玉收到北京失守的情报,崇祯应该都死了多日了。

时人评价左良玉 “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拥兵自立,养寇自重,目无朝庭,心无百姓,杀良冒功,遗臭万年。”

北京危机时,也不只是左良玉没去解围,连崇祯下诏调动的近在咫尺的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是拖泥带水,缓缓而行。


(关宁铁骑)

所以北京失守,不能全怪千里之外的左良玉。

崇祯死后,南明小朝廷的派系斗争更加打得白热化。左良玉与马士英的矛盾最终导致二人兵戎相见。

在这次争斗中,左良玉病死九江,他的部队在他的儿子左梦庚率领下投降了清朝。

左良玉其实就是一个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拥兵割据的军阀。

他勇于虐民,怯于大战。“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他提升到很高的高度,他并不是明朝的救世主。 就算他勤王了也救不了明朝,大明人心已失,崇祯撞钟也无人来上朝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左良玉也能被称为忠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个杀良冒功,鱼肉百姓的军阀,就因为没有投降清朝,就被称为忠臣?真是可笑。

传说左良玉坐拥八十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我对这一点就非常质疑,明朝的总兵一般也就一,二万人,左良玉怎么会有80万人?松锦大战,8大总兵,也就13万人。黄得功也就1万多人,左良玉也没打赢。他凭什么说自己有八十万大军,左良玉要是真的有80万精兵,不,减一半40万,不,再减一半20万精兵,哪怕仅有十万精兵恐怕清朝也不会轻易入主中原。

说了这么多那么左良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左良玉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左良玉初从军是到山海关外的辽东明军部队服役。由于他勇敢过人,颇有谋略,很快就被提拔为军官,二十几岁就被提拔为辽东车右营游击,后因功被加授都司衔,驻防在宁远卫。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二十五日,宁远卫发生兵变,左良玉也加入到兵变的行列。后遭贬职,而后又赦免, 之后左良玉便来到了镇压农民军的战场,曹文诏战死后,他屡次大战李自成张献忠互有胜败。最后坐拥80万人马号称百万(怀疑自吹自擂),在朝廷不发军饷的时候就抢老百姓的,他的部队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军士出身之人,二是各地流寇。这些无处可依之人,最后都选择了归顺左良玉,就是因为能让他们吃饱饭。正因为如此,兵多而不精,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碰到正规军队简直是一触即溃,而此时的左良玉就已经有了一方军阀的派头了,因为明末确实发不起军费,所以也解释了后来为啥不听调遣,这兵是老子养着的。直到南明弘光朝廷成立,当时他一个人兵力就抵得上江北四镇全部,后来 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征讨马士英向南京发兵,然而途中病死。这就是他的人生结局。

从左良玉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左良玉一生完全和忠字无关,可谓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老百姓概念中的忠臣是忠于社稷江山,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跟皇帝犯颜直谏的,一味顺从皇帝,不谏皇帝过失的就叫奸臣。皇帝概念的忠臣是忠于皇权,为了皇权的牢固敢于征战沙场,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左良玉呢?是他感激崇祯皇帝对他的提拔之恩,也在崇祯皇帝死后为他痛哭流涕,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当初被逼死在煤山的时候怎么不见你出来,说到底左良玉还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最后就是人们说他“忠”的不投降清朝,虽说左良玉至死都没有投降清朝,但是讽刺的是当左良玉一死他的儿子就投降了清朝。我们设想如果左良玉真真正正是一个忠臣的话,那么自己儿子会在他死后马上就投降清朝吗?

所谓“忠臣”的左良玉在我看来只是一些人对他的盲目追捧罢了。


巴山夜雨话历史


左良玉初在辽东用事,在与清军的数次交锋后,左良玉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崇祯五年,陕西民变白热化,左良玉作为副将,奉令入关剿匪。农民军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战斗力强悍,有的则是乌合之众,经不起官军的围追堵截。这就给了左良玉机会了,几番激战,不少农民军首领都败于左良玉之手。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张献忠。



崇祯十一年,左良玉等人大败张献忠于勋西。张献忠使出惯用伎俩——诈降,最终逃出生天。此战,左良玉险些干掉张献忠,张献忠身受重伤,逃过一劫。此后,左良玉被督军杨嗣昌赏识,在杨嗣昌的推荐下升为平贼将军。

崇祯十三年,左良玉再次大败张献忠,左良玉被加为太子少保。

功劳多了,左良玉变得骄横起来,并且拥兵自重,不服调令。崇祯十四年,因为与杨嗣昌产生嫌隙,左良玉按兵不动,导致张献忠淡然出川攻打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也被左良玉气昏了,不进汤水而死。经此一战后,左良玉虽被削职,但兵马尚存。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与李自成展开会战,左良玉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左良玉先是退守襄阳,后又逃跑到武昌。左良玉一再逃跑,并且纵兵抢粮,开始其拥兵自重之路。

在李自成未进北京前,左良玉一直与张献忠对峙着。既不出兵攻张,又不出兵守李。俨然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态势。

孙传庭战死后,李自成攻破潼关,大明在北方的精锐几乎尽失,京师危在旦夕。李自成挟数十万大军,攻破京师,只在朝夕之间。

崇祯十七年,崇祯下诏天下兵马勤王,加封左良玉为宁南伯,令其出兵。然而,左良玉始终按兵不动。

“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

《明史》记载,1644年,李自成攻玻北京后,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闻讯恸哭。既然这么伤心,左良玉身为崇祯时期的一员大将,当初京师危急之时,他为何不挥师勤王呢?这里其实有很多原因。

一、左良玉虽然战功颇多,但骄横异常,并不是济世安民的大将,其能力不足以拱卫京师。左良玉的兵法韬略,对付其他流寇还行,在李自成面前,就是个笑话,其能力,其军队战斗力都不足以鼎定江山。

二、左良玉不是李自成对手,拥兵自重才是其最佳选择。当时,左良玉虽号称80万,但许多都是投降和新招过来的。其战斗力本就不堪,外加左良玉平生与李自成对战,败多胜少。一旦出兵,左良玉胜算几无。

三、左良玉并不是如岳飞,于谦一般,精忠报国之人,左良玉行军打仗,私心极重,纵容部下抢掠,不听指挥调令。也仿佛民国时期的军阀一样。左良玉自私自利,又岂会尽力为国为民死战呢。

四、外部环境,还有崇祯的多疑让左良玉停滞不前。崇祯十七年,京师附近爆发了鼠疫,瘟疫严重,百姓深受其害。左良玉并不想让辛苦拉起的队伍,去以身试毒。再者,崇祯皇帝又生性多疑,袁崇焕,孙传庭都是前车之鉴,左良玉害怕了,因为恐惧不敢去。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崇祯并未传诏左良玉勤王,因为《明史》并未有相关记载。反而,对吴三桂却有“檄三桂入卫京师”之言,这或许也是一种可能吧,但这种可能微乎其微,皇帝已经快朝不保夕了,当然需要更多人保护,左良玉应该也收到诏命了,可惜左良玉就是不去,崇祯等不到人了,只能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了结了自己。


风雪梦不逝


左良玉是明末明朝著名将领,手握重兵,且在剿灭农民军起义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受封宁南伯,成为封疆裂土的国家勋贵。生逢明末乱世,特别是遇上崇祯皇帝这样刻薄寡恩的老板,明朝许多文臣武将都存有自保之意,许多文臣武将在忠于大明、归降李自成、投靠满清三者之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左良玉也不例外,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之际,崇祯皇帝下诏要求各地勤王,左良玉却按兵不动,可谓是不忠于崇祯皇帝。在得知北京城陷,崇祯皇帝已然自杀殉国的消息后,左良玉又悲痛欲绝,俨然是忠臣模样。但是,后世大都认为左良玉是明朝忠臣,原因很简单,左良玉虽然拥兵自重,不尊王命,却没有投降过李自成或满清政权。在我看来,说人家左良玉是奸臣叛臣,那肯定算不上,虽然他十多年参与剿灭农民军起义,双手沾满了农民军的鲜血,但是人家一没有投靠李自成,估计李自成也不会收留他,毕竟跟自己干仗这么多年;二没有像吴三桂一样投靠满清,甘为满清马前卒。三在崇祯皇帝殉国后,继续效忠于南明政权。但是说左良玉是纯粹的忠臣,也倒算不上。毕竟在长达十多年的平叛生涯中,多次与农民军交锋,深知保全自己实力的重要性,有胜利就领功,不对张献忠赶尽杀绝,养匪自重,打不过就跑路,落得“逃跑将军”的绰号。总的来看,左良玉是忠于大明,算是不够纯粹的忠臣,不过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乃是人之常情。


沧海拾遗录


谈起左良玉的为人,大家都知其在历史上骄横跋扈,居功自傲,拥兵自重,崇武夺权;对上司傲慢无礼,独高自傲,目中无人。对上级总督熊文灿竟是丝毫看不起;而对继任后的总督杨嗣昌也是一副为所欲为的样子,在军事管理的时候阳奉阴违,贪权欺小,也从来不听调遣指挥。



一、良玉重权握重兵,天公败闯不败张。

左良玉当年与清军共同大战,手持20万大军,但随之守边常胜,广收残敌败将,于是发展为号称80万精兵强将大军,于是左良玉手握重兵,渐渐独功自守,骄傲之色渐渐迷失自己的理性。但在与农民军作战中,老天爷不会让其战无不胜,面其无德者,必先予之胜败,乃兵家常事确对于左良玉,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纳闷。但凡左良玉出战,逢张必胜,逢李必败。

二、良玉按兵未勤王,崇祯灭亡自哭帝。

在崇祯如此爱惜左良玉之后,把重兵派及他,由此可见,崇祯多么信任其打战之风,由其边关烽火战乱,镇压游民起义没有一次败绩,可见其左良玉的作战能力强之有理,但其面对的并非真正的强有训练的军队,是大部分农民因不满统治者统治,操起农家种地的家伙事,举旗开战,自然难以打败训练有素的左良玉的军队,在其作战之时,强将也因农兵众多将其围攻,强将手下战死沙场无记于数,在后来傲气横生的左良玉无视李自成,即李闯王,闯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所准备的左良玉先与其大战几回,80万战将与剩无几。

随后在其国存危难之时,左良玉为保余力,未敢忘忧国,却不与李闯王争名救亡,未勤王国,在崇祯帝驾崩之时,左良玉无力回天,痛恨不得,戒傲改过,准备将功补过,在知道太子傅旗重振雄风,望国复兴之际,统领自己剩余部落转向太子复位之地,但每日痛奠崇祯亡帝,思过崇祯在世对其重视,自己却无能为力与戒骄戒傲,思去进步,建功伟业,以求达到统帅有方,整兵有效。但事实就是无后悔药以救亡国之君及已亡之民士,哭吧,左良玉,帝亡灵之有解意。


三、良玉无恨己前痛,为君仗剑弑天下。

左良玉在崇祯帝死后思国思痛,但帝已去,救国之路在继续,是战死沙场,还是战死将军后独自一个人承受亡国灭种之欺,离世而无争,精英百鬼战无泪,地煞天罡怨无能。己已无能回过往,悔改过时,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把自己一腔热血抛洒疆场,以慰安左良玉自己过去狂妄自大的野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才是王者之道,君莫悔兮,君莫忘兮,握汝烫金宝剑,其锋从磨砺出,杀闯王,祭奠崇祯帝;救太子,挽救千万家。良玉战疆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