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馬古道文化的起源


雲南茶馬古道文化的起源

自唐以後,在雲南與西藏、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之間逐漸形成了一條以馬幫馱運雲南普洱茶的通道,堪與著名的“絲綢之路”相媲美,這就是至今還有巨大的人文意義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盛易祥。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大地上一條進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的源頭思茅普洱,歷史上長期為府、道、專署治地,是思普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故鄉。明、清以來,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產加工集散的茶,稱普洱茶,名揚天下,香飄四海,長盛不衰。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葉很興盛,清朝廷在思茅廳設總茶店。歷史上的普洱茶產於普洱轄區(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思茅廳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內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這六大古茶山至今猶存,有的還在生產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瀾滄,也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地。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邁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樹,萬畝古茶園。這些地方,以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傳統加工工藝生產、加工成散茶,蒸壓成緊茶用筍葉和竹籮包裝,經茶馬古道運往內地、西藏和東南亞諸國。一時,普洱茶名震京師,馳名海外,成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清順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勝州(永勝)請求,在勝州與雲南舉行茶葉貿易,獲准當年,做成生意5萬擔。清政府實行配額專賣,徵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為貢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辦貢茶事宜。

明清時期,茶馬古道迅速發展起來,古道的源頭以普洱、思茅兩城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輻射出5條茶馬大道,往來不絕的馬幫,為普洱茶傳播輸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它們源源不斷把各茶山的茶葉馱運到思茅普洱加工製作後,又沿茶馬大道西北運銷西藏、尼泊爾、印度,南銷東南亞諸國;內銷由昆明中轉全國各地。貢茶則由官方驛道快運到北京。

茶馬古道是連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紐帶,是中土與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經濟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匯的通道,也是一條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標記偉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條長長的民族團結和中外友誼的金橋。

茶馬古道主要路線是:

北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稱為“官馬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進入西藏,由拉薩中轉尼泊爾、印度等國。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為三線,即:東出越南,南出老撾,西南出緬、泰。

20世紀70年代開創了“新茶路”,入緬後經曼德勒或景棟轉運到仰光,海運到加爾各答,再陸運到西里古裡-——葛倫保,最後由馬幫馱運到拉薩。

思茅、普洱的古茶園,古道,馬幫,茶莊,茶廠鎖鏈構成一幅大氣磅礴以普洱茶為核心的文化長廊,留下了輝煌的畫卷,也給後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