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立家,保持爵祿。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學習過程中,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什麼嗎?”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最終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悟】本章是《孝經》全文的總綱要,是《孝經》裡蘊含的基本精神所在。孔子對曾子講: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產生,孝就是教的源頭,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這個源頭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孔子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譯】孔子說∶“能夠親近愛護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近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裡說∶‘天子一人有善行;億萬民眾都仰賴他。’”

【悟】本章講天子之孝,換句話講就是古代最高的領導人,古代的天子講的是“以身作則”,教化百姓,引導百姓於無形。天子的一言一行不但要考慮當時的效果,而且要考慮長遠的效果。這和現在有所區別,領導人以自己的聰明方法,調動下屬幹活。至於下屬的想法,只有不影響管理者的思路,就不去管他。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會損溢,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尊貴,然後才能保有其家國社稷,並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就像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注】在西周時期,我國實行的是分封建制,把天下分成許多小的諸侯國家,每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叫諸侯,雖然他們高高在上,但是還有天子在上管轄著他們,所以講完天子,就講諸侯的孝。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譯】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情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裡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君上一人。”

【注】卿、大夫在社會中是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幫助君王制定政策,輔助君王治理國家,有效地把君王的思想貫穿下去;對下是具體執行者,卿、大夫在言語上、行動上要和於禮法,起到示範人群的作用,所以地位也很高僅次於諸侯。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譯】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親近愛護之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親近愛護之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注】士是周朝以來的一個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雖然士是社會的中堅,他們擁有自己的專長,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必須投靠在別人的門下,被重用之後才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們在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君王是誠心盡力,把心放在正中,規規矩矩地對待君王。以尊敬的心情對待長者,則能學會適應環境。如果一個士做事誠心盡力,又能與環境相適應,以此侍奉上級,就能穩定的保住自己的俸祿與爵位,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廟,去祭祀,這就是士的孝行。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譯】利用自然季節,認清土地的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順贍養父母,這就是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從來沒有事情。

【注】庶人又稱庶民,在周代是指非貴族的平民,除了奴隸之外最低的階層。同時也是最廣大、最普通的群體。現在泛指百姓。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精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自身應該遵循的法則從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行就可以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夠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從前的賢明君主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遵循它並加以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醜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止而不犯法了。《詩經》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注】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稱。古人在做事的時候,很講究順天、應地、和民心。所謂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譯】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悟】實際上天子有上述如此的品行,就會得到天下老百姓的心,就會使自己的國家在方方面面強大,自然就會贏得了周邊國家的仰慕和歸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譯】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老師您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祀天帝;在明堂祭祀時,又把其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恩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係。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鄙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並學習效仿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詩經》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

【悟】君王以這種方式來面對百姓,那麼百姓對君王就會即敬畏,有種心的擁護和愛戴他,那麼百姓就會以他為榜樣,效仿他學習他的一切作為。因此也就完成了對百姓的教化,其所推行的政令就會順暢地貫徹和執行。

國學經典導讀之《孝經》第一講:百善孝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