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什麼叫三國?18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什麼不叫18國?

電子元件生活



湯岐


因為十八路諸候只是從屬

於東漢的地方官或者軍閥,他們並沒有獨立建國。

十八路諸侯經考證仍有較大爭議,在此僅僅羅列三國演義中所描寫:南陽袁術、冀州韓馥、豫州孔伷、兗州劉岱、河內郡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陳留曹操。

由上表所羅列出的討董聯軍名單可看出,此時的討董聯軍均為東漢政權所轄地方的實權人物諸如太守、刺史之流組成。這些名義上的諸侯在此時仍舊是東漢地方官員。並不具備國之名實。充其量只能算是各地勤王臣子,稱作諸侯都有點勉強了。古代的封國極其嚴格,東漢時已經基本都施行郡縣制了,這些勤王諸侯聯軍中,即無國之實,也沒有東漢政權冊封的國之名,因此不能稱為18國,筆者認為,稱為18路諸侯都只是為了稱呼上的方便大氣而已。

而後經過長期兼併,只剩下曹操孫權與劉備三家,曹操死後,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魏國。次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蜀國。孫權於南京稱帝,建立吳國。合稱三國。

後來司馬昭派鄧艾滅蜀,三國時代結束。

之後司馬炎篡位,代魏建晉,又南取江東,吳國滅亡,三家歸晉。

綜上,三國可稱為三國,十八路諸候,只能稱為諸候。



當代曹植


首先回答三國為什麼叫做三國的問題吧。

三國是對我國一個歷史時期的名詞定義。精確來講是自公元220年-280年這一歷史時期。上承接東漢,下啟西晉。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十常侍作亂,東漢中央政權奄奄一息逐漸失去統治力。而後地方割據勢力崛起,經過長時間的吞併戰爭,在公元208年前,較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只剩下劉備、孫權、曹操、劉璋等。公元208年曹操發起赤壁之戰意圖統一長江南岸,被孫劉聯軍擊敗。此時有能力問鼎天下的諸侯只有劉備孫權曹操三家,三國已經初具雛形,只是此時東漢政權雖已近乎滅亡,但仍有漢之名號,且曹孫劉三家均以漢臣自居,因此還不能以國相稱。

到了公元220年,劉備佔據荊襄,孫權雄踞江左,曹丕在繼承魏王爵位後進一步逼漢獻帝退位,自立為帝,曹魏才成為一個國家,而後劉備不承認其政權於公元221年稱帝,孫權也於229年稱帝。其實自曹丕篡漢後,東漢政權正式形神俱亡,孫劉兩家均不承認其政權合法性,三家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已經開啟了三國時代,但此時形存而未具三國之名,後續劉備、孫權稱帝后正式形成曹魏、蜀漢、孫吳三國並立的名實。

曹魏後期,中央政權的權柄逐漸落入司馬氏之手,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國,蜀漢滅亡。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自立建晉,但此時孫吳政權尚存,依然是後三國時代的延續。直至280年西晉滅東吳完成統一,三國時代正式終結進入西晉時代。這一歷史時期主要是以魏蜀吳三國為主線,因此也被叫做三國。

其次18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什麼不叫18國。18路諸侯經考證仍有較大爭議,在此僅僅羅列三國演義中所描寫:南陽袁術、冀州韓馥、豫州孔伷、兗州劉岱、河內郡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陳留曹操。

由上表所羅列出的討董聯軍名單可看出,此時的討董聯軍均為東漢政權所轄地方的實權人物諸如太守、刺史之流組成。這些名義上的諸侯在此時仍舊是東漢地方官員。並不具備國之名實。充其量只能算是各地勤王臣子,稱作諸侯都有點勉強了。古代的封國極其嚴格,東漢時已經基本都施行郡縣制了,這些勤王諸侯聯軍中,即無國之實,也沒有東漢政權冊封的國之名,因此不能稱為18國,筆者認為,稱為18路諸侯都只是為了稱呼上的方便大氣而已。


閒話東西史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一下,希望有用於你。

第一,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脈絡。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至此正式滅亡,而三國曆史也從此正式開始。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力正式形成。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第二,關於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189年,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190年,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打的是“討伐逆臣、匡扶漢室”的大旗,此為勤王之舉。關於十八路諸侯到底有沒有十八路、到底是哪十八路兩個問題,歷史學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和考證,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十八路諸侯其實並沒有十八路,十八隻是一個虛數。我這裡給一個十八路諸侯的名單,僅供參考: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鎮,洛陽校尉曹操。

第三,關於國與諸侯的區別。中國歷史長河綿延幾千年,出現很多大大小小國家,這些國家無論大或小,要成其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國號,相當於國家的名字。二是要有君主,而且這個君主是唯一的。三是要有體制,一套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治理體系以及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體制。曹、劉、孫在沒有稱帝建國前,只能算作諸侯和臣子,他們都打著匡扶大漢的大旗,“奉天子令”去征伐、兼併和消滅其他力量。而在他們稱帝后,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才有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國。十八路諸侯同樣如此,他們討伐董卓完全是以臣子的身份去勤王,為君主剷除逆臣,所以不能稱為國家。


新晉過來人


話說當時東漢名存實亡,曹丕廢掉了漢獻帝劉協,於公元220年在洛陽登基稱帝建立魏國,劉備聽到消息在公元221年在成都也登基稱帝建立蜀國,孫權229年在建業登基稱帝建立吳國,於是魏蜀吳三分天下,三足鼎立,所以叫三國。

討伐董卓那時,仍是東漢時期,18路諸侯其實是18個地方的太守、郡守,再加上他們根本就沒有稱帝,他們管轄的區域也就不能叫做國。


阿卿聊歷史


我是阿岱,我來回答。

三國為什麼叫三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什麼不叫十八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咱們要聊聊對三國的定義。

廣義上講,三國時期是指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80年三國歸晉這段時間。

精確來說是指公元220年曹丕建魏代漢到280年三國歸晉。

為什麼這段時期被稱為三國呢?

因為從黃巾起義開始,東漢政權統治根基被動搖,一步步走向了衰弱分裂,最終有三方勢力在原來的漢朝版圖上稱帝建國。

最強大的北方曹操勢力由其子曹丕繼承,並脅迫漢獻帝劉協禪讓,至此由光武劉秀肇基的東漢政權滅亡,曹丕建立魏國。

繼而號稱漢室宗親的劉備在成都稱帝,雖然標榜繼承漢祚,但是蜀漢政權確然和東漢正統沒啥關係了。

最後是東吳政權的董事長孫權也在江東稱帝了,定國號為吳。

這三國都是確實成立了各自的政權,而且傳承國祚數十年,在後世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小說家言,在歷史上諸侯聯盟討伐董卓確實存在,卻沒有演義中那麼多路。

而且,如公孫瓚是沒有參加討董的,再如劉備的身份在當時也是算不得諸侯的。

這些組成聯盟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即便在他們各自的勢力地盤上生殺予奪,大權在握,可他們的官爵卻是漢朝政府封賜的。

他們在當時都沒有背叛漢室,自立為王,建立國家,都只是漢朝政府框架內的州牧、刺史、太守、國相,而非一國之主。

所以無論他們的勢力有多大,都只能算是東漢政府架構內的一部分,不能稱之為國。

如果在討伐董卓時,這些進行聯盟的諸侯都已經像後來袁術那樣不承認漢室了,稱帝自立建國,那倒是可以稱為十八國了。

從古至今,名正言順便是這個道理了。





阿岱


三國之所以稱為三國是因為: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東漢已經滅亡。曹丕在北方中原稱帝,建國號魏;劉備在西南稱帝,建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孫權在長江以南稱帝,建國號吳,史稱東吳。三者都已稱帝建國,因此,稱為三國。

而18路諸侯討伐董卓,不能稱18國是因為當時東漢並沒有滅亡,18路諸侯仍是漢家的臣子,仍奉朝廷的旨令;其封號、職位和權力名義上,都得需要漢朝廷封賜或加封。所以,18路諸侯不能稱為18國。



常信的蘭舍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朝代歌訣: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於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東漢末年,朝廷政治腐敗,內部宦官外戚爭鬥不止,外部邊疆戰事不斷,內憂外患致國勢日漸衰微。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又值全國大旱,災區餓殍遍野,民不聊生,鉅鹿人張角喊出"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號召各地饑民揭竿起義,以致天下大亂,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正是以此時代背景,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黃巾起義對官僚地主階級構成了嚴重威脅,各路諸侯和地方勢力借平息戰亂之名,趁機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全書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其中董卓之亂主要是寫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繼位,西涼刺史董卓趁亂進京,廢少帝立獻帝,專權朝野,引來眾諸侯不滿,從而引出曹操、袁術等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段。

之所以之後的魏蜀吳稱為三國,而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叫十八國,是因為當時雖然是群雄擁兵自重、割據爭霸,朝廷勢微無力制約,但是眾諸侯表面上還是歸東漢小朝廷管轄,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立皇帝的。

大浪淘沙,諸侯相繼覆滅,一代奸雄曹操稱霸中原,權傾朝野,他也沒有敢自立為帝。直至曹操死後曹丕子承父業,逼迫獻帝讓出帝位,自此東漢方才算正式滅亡。曹丕建立魏國後,劉備與孫權也先後稱帝,成立蜀、吳二國,三國時代才正式來臨。


我是頭條號:勇評書話,歡迎關注。精讀名著,一起探討書中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勇評書話


三國就是有三個皇帝,曹丕、劉備、孫權、有皇帝才能叫國。 十八路諸侯那時漢獻帝還在位,還是大漢王朝,所以不可能叫18國。那時成王,那不是找死的節奏嗎?能稱霸一方的人都不簡單,所以沒人傻乎乎的想被其他17路都會聯合起來給滅了。董卓就是很好的例子,抓了小皇帝才被其他諸侯聯合打擊。最後被點了天燈,連自己 90多歲的老母親都連累了。

三國(220年-280年)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20年,曹丕野心勃勃,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次年劉備也不甘示弱,為了保衛大漢王朝旗號而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也憋不住了,憑啥他兩都稱帝我不能稱帝,俺老孫也能當皇帝,於是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夢想努力樂觀


很簡單,三國之所以被稱為三國,是因為魏蜀吳全都稱帝建國了。而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打著的旗號就是復興漢室、剷除奸佞,雖然實為軍閥,但名義上依然是東漢的臣子和軍隊。

自西漢開始,世家豪強勢力興起。後來西漢滅亡,劉秀起兵重新於公元52年建立東漢。漢光武帝劉秀不僅是地方豪強出身,他的班底也多是豪強,比如名列“雲臺二十八將”的耿純、劉植等人。可以說東漢就是依靠豪強家族而建立起來的。所以東漢自誕生之日起,世家豪強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不僅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力,建立塢堡蓄養私兵,把持鹽鐵、鑄錢之利,而且就連朝廷的官員選拔也逐漸被其所控制。而貫穿東漢的外戚宦官權鬥,正是世家豪強勢力與中央集權勢力的鬥爭。引董卓入洛陽誅殺宦官的正是代表世家豪強勢力的外戚何進,但是董卓殺完宦官主政之後才發現,掣肘中央政權的正是這些世家豪強,因此再次誅殺世家豪強出身的大臣,徹底激化矛盾,才引來十八路諸侯的討伐。東漢也徹底名存實亡,中國再次走向了分裂。

但是,這個時候東漢皇帝依然存在,一開始被董卓控制,後來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管各方勢力打生打死,名義上依然是漢王朝的臣子。所以曹操不願揹負罵名,至死未曾稱帝,把這個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而東漢末年的大混戰,自然也少不了世家豪族的影子,袁紹、袁術兄弟直接出身四世三公的袁閥,司馬八達的司馬家族,魏蜀吳三家下注的諸葛家族。

終於,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漢獻帝退位,自立為帝,東漢滅亡。而後劉備不承認其政權於公元221年稱帝,孫權也於229年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至此,三國時代才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