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為什麼不是“紅日”?

謝鑫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精妙絕倫,傳頌至今依然是在男女老幼中普及最廣的一首。至於說詩中“白日依山盡”的“白”字為什麼不用“紅”,分析如下:

一、格律的要求

古詩詞,尤其是絕句,例如五絕、七絕,是必須嚴格遵守格律規則的,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具體到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詩中第一句白日依山盡的“白”字是“仄”聲,放在第一個字的位置很合適,而“紅”字則是“平”聲,如果放在這首詩的第一個字就不恰當了。大詩人王之渙做詩肯定是經過了字斟句酌,每個字的平仄和意義反覆推敲,是經過了對比、權衡、取捨後確定的。

二、意境決定的

我認為,這首詩的意,通俗的說就是——站得高看得遠。其境是:潔白的太陽從山間落下,滾滾的黃河水向著大海流去,而我們如果想再看得遠一些,就要再上一層樓。在這個意境裡,如果不考慮格律單叢意境分析,用白日,感覺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樣子,這時的天空是潔白美麗壯觀的,人的心情也是舒暢的。如果在形容日落時用紅日,則感覺是烏雲密佈,因為只有在雲層厚的時候太陽落山時才是紅的,如果是一個雲層很厚的天氣,就顯得心事很重、很壓抑。之所以作者用白日不用紅日來描寫日落,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三、審美觀的體現

如果用繪畫的觀點分析,色調“紅”和色調“白”分別屬於暖色調和冷色調。用一幅繪畫作品畫出紅日,給人的感覺是熱的,而太陽落山時顯然不是熱的時分。所以,用紅日描寫落日顯然是不恰當的。如果用白日畫出一幅日落時的畫,給人的感覺是很清新的,用白日描繪日落就很恰當的表現了山水間日落時分的場景,並且和所在空間的溫度、天象吻合。

四、習慣使然

朋友從古詩詞發現,“古代描寫太陽多用白日,用到白日的詩句有130多首,40多首代表落日,很少用紅日。”

總之,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用“白日依山盡”,表現的是落日時分山河間的清新壯麗景象,寓意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正是符合當時的時間、空間、情感,更嚴格遵守了格律規則。


成熟男子漢24


王之渙的《登鵲雀樓》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首句“白日依山盡”的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沉沒。

在我們一般人的視覺中,傍晚的太陽應該是紅色的,應該用“紅日”才對,怎麼用“白日”呢?盛夏漫長的白晝,太陽灸烤著大地,隨著夕陽的西下,暑氣漸退,熾白的氣焰也暫時退隱。詩人在山西黃河的岸邊登上鸛雀樓,看夕陽西下,一層一層地登上鸛雀樓的最高層,直到看不見,情不自禁,詩興勃發揮毫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整體的感覺太陽是白的,盛夏白熾的太陽就是那麼熱!

不管怎樣,夕陽西下時,落日餘輝總給人一種紅色的感覺,不然的話,怎麼“霜葉紅於二月花”會給人們那麼美好的畫感美呢?難不成是詩人王之渙的視覺出了問題?

答案是否定的。古代詩特別是絕句一定要嚴守格律。這首詩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白”字正好是“仄”聲,而“紅”字則是“平”聲。故而王之渙絕不是視覺出了問題,只不過是為了嚴格遵守詩詞格律罷了。再說把夏日的太陽說成“白日”也未尚不可。

不管怎樣,這首詩積極向上的意境是值得肯定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站得更高!





清川流夢


我登上過鸛雀樓。當然,現在的鸛雀樓,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的。讀罷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名篇《登鸛雀樓》,內心驅使著我,一定要去鸛雀樓看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之所以說是在原址附近,是因為在河東地區,黃河的改道,乃是平常之事。,所以,王之渙曾經登上的鸛雀樓,早已湮滅無痕了。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發生在鸛雀樓所在的永濟地區(古稱蒲州)。


自古以來,流經蒲州的黃河就不太安分。因為地勢平坦,所以,黃河改道的事,發生過多次。說蒲州城,三十年在河東,三十年在河西,就是形容黃河改道的頻繁無常。當然,三十年是個大約數,只是說明次數多而已。



鸛雀樓就建在黃河東岸邊,坐東向西。這一點,從現今的樓上的王之渙雕像的陰影,就可以看出。記得,我登樓時適逢夏季,驕陽似火。下午時分,毒毒的日頭劈頭蓋臉地照射下來,真讓人受不了。


太陽與鸛雀樓之間,可見波光粼粼的黃河。在河水的映照和反射之下,哪裡還看得出一輪紅日呢?能看見的,只是一片刺眼的白光。所以,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不是為了詩詞平仄的合諧,而正是寫實的描寫。



那麼,為什麼是依山盡呢?因為,蒲州處於四面環山的窪地之中。在鸛雀樓上,舉目四望,映入眼簾的都是錯錯落落的山峰。山峰並不算高,也不是特別的綠。


整個蒲州,就像江南採蓮女坐的木盆的底;那些山峰就好像盆邊;盆底有水,那是黃河;在盆口露出的,顯然,就是那一輪白日了。


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只要路過蒲州,沒有不等鸛雀樓的。因為,登高望遠,是每一個志存遠大的人的心願。列位,是不是也找個機會,去登一登鸛雀樓呢?


俚言雜談


不是“白”和“紅”的問題,這是大家認識、理解上的偏差或錯誤。讀古詩詞一定要只求甚解、求真解。先看看王之渙的全詩: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和“紅日”並不是顏色之分,“白日”並不是說白色的太陽。在辭典中“白日”注為“太陽”,在古典詩詞中,是用“白”形容“日”,強調“日”的亮度和光芒。“紅”亦如此。在這首詩裡,是用“白日”強調夕陽的餘暉燦爛、光芒萬丈。諸如此類用法還有: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南宋文學家鮑照的“白日正中時,天下共明光”等。

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多讀古詩詞,結合全篇學古詩詞,深入瞭解和理解古人在詩詞中用詞含義和精到!





九思堂筆記


“白日依山盡”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文共四句,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首先,我覺得,單從“白日”來講,是指太陽。具體到本句中,“白日”“依山盡”,就是太陽傍山就要消失了,是指“夕陽”。那麼,詩句中為什麼用“白日”而不用“紅日”呢?我覺得這是與詩的平仄要求有關係的。“白”在古代是仄聲,而要對應下句中的“黃”平聲。而“紅”是平聲,與“黃”不對仗。回答不一定對。請大家批評指正。

(圖片源於網絡)



康慶宏


先秦前的文學作品中,太陽稱為"日",也沒有"白日""紅日"的提法,大約在"古詩十九首"(漢末文人詩選錄)中,開始出現"白日"這一提法,如"浮雲蔽白日,遊子不復歸″。"古詩十九首"影響著魏晉南北朝時期詩的審美傾向,當時"白日″一詞在詩中多有出現,如曹植“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阮藉“娛樂未終極,白曰忽蹉跎″,陶淵明"白曰淪西阿,素月出東嶺″,左思"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這些詩中,將太陽全稱為"白日″,從詩意上看,還全指夕陽,落日。

唐朝詩人賞尚繼承魏晉南北朝很多東西,包括"白日"這個詞。除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外,用"白日"一詞的唐詩俯拾皆是,並且很多就是表示落日情景的,如陳子昂"擊劍起嘆息,白日忽西沉。″陳子昂"登山望宇宙,白日己西暝。"岑參"野曠不見山,白日落草頭。"高適"出門盡原野,白日黯己低。李白"淪波渺川汜,白日隱天末。"等等,"白日"一詞在唐詩中出現的太多了,找二.三百首也不難。但在唐詩中,"紅曰"兩字也有出現,如王建"紅日初生碧海濤″,白居易"樹葉霜紅日",李白"中峰倚紅日″,但與用"白日"相比,是很少了,難得見到幾首。而到宋朝,宋詩.宋詞中用"紅日"很普遍,隨便也能找到幾百首。此後,"紅日"用得多,"白日"也有用的。

至於王之渙此詩就不再做解析了,前二句看似寫景,但不是實景,主要是寫遠,目的是引出後兩句登高望遠,我認為,如果用了"紅日″就是傍晚了,這就似乎與登高望遠的意境不相符合了。

錢松嵒畫登鸛雀樓。


瀚墨尋夢


白日是指夕陽。是西邊即將落下的太陽。色澤為粉紅或淡紅,也叫微紅。如果天空無雲,從遠望即將西落的太陽就是為″白日"。

紅日是指朝陽。是東邊已經升起的太陽。色澤為紫紅或鮮紅,也叫血紅。如果天空無雲,從遠望已從東昇的太陽就是為″紅日"。

悉其上述,便知道白日與紅日的比照用意。更知王之渙在《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原貌景象了吧!


心是亮的


《一幅畫作》

~黎百痴

這首詩的創意,是一幅山水畫,是詩人在創作時,對物,對景觀的一種描寫手法。只有當太陽依在山水之上,才能實現出她的美麗光輝,同時也讓畫面更具美感,動感,這就是如詩如畫之美。虛實相映,層次分明,才被人民流傳下來,誦頌。此處用“依山盡”,妙就妙在這依山盡上,太陽的光輝依在山邊,展盡了太陽與山水的大美,也是唯美畫面。







飄流的驛站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原詩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所謂白日?

就是白天,黑夜白日,是民間俗話俗稱。並不是指旭日與夕陽,旭日與夕陽才稱紅日。

這首詩的正確意思是;就是我們人在白天,站在黃河岸上,到著滔滔不絕的黃河水,流入大海。

欲窮千里目?意思是;你若想看到黃河水入海?就必須更上一層樓。因為我們站在黃河岸上,只能看到眼前。必須站在山頂上,才能看的遠。更上一層樓,就是指站在山頂上,才能一眼望穿。

綜上,


du184567027


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寫的一首五言絕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讀起來朗朗上口,意思也淺顯易懂,是說詩人登上鸛雀樓,登高遠眺,看到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慢慢沉沒。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如果還想看得更遠,唯一的辦法只有站得更高些,只有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因為紅日正當空,形容正朝氣蓬勃的時候。用白日表現出依山垂落的意境,更為恰當。

古人特意用白而不用紅,是為了表示太陽從白天的白色到太陽下山、感嘆時光流逝,而不是僅僅表現當前眼睛所見夕陽西下的畫面。雖只紅、白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境卻有動、靜之分,長、短之分。

白日”較之於“紅日”更顯天地蒼茫,遼闊寂寥,讀來頓覺形神兼備,餘味悠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