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稳定的循环当中,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是经历从产生到昌盛再到衰落最后被更替的命运。尽管每个朝代会出现不同的特点,但时代大循环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而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滚雪球一般,在每个朝代中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因此在透过产生于明代时期的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考察明代士人精神就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时代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流意志,反映到明代士人身上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特征。这些精神特征从明代神怪类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中可见一斑。

一、 一朝灵石化真身,历经磨难成圣佛

在谈及《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可以将猴王的形象大致分为四类,即自由率真、无忧无虑的顽猴形象;从师学艺、勤修本领的学徒形象;反抗权威、不满统治的齐天大圣形象;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斗战胜佛形象。通过分析这些鲜明的形象,我们可以揣摩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对当时明代士人精神形象的高度概括。

1、自由率真、无忧无虑的顽猴形象

孙悟空本为东海处一块灵石,因吸取日月精华,感通灵意,化作天地间一石猴,与天地万物共生,在花果山与众猴一起玩耍时,发现水帘洞,出于好奇众猴打赌,谁能跃进水帘洞就尊称其为王,天性率真、无拘无束的顽猴悟空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几十丈高的瀑布和冲击的水流并没有显示出丝毫畏惧,翻身一跃跃进了别有洞天的的水帘洞中,众猴也遵守了事前的约定尊他为王。

在这一阶段孙悟空的形象基本为自由率真、无拘无束的顽猴形象。

“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2、从师学艺、勤修本领的学徒形象

在大闹地府后,了解到作为世间普通万物,都面临着生老病死、生离死别,不禁产生了的伤感悲悯之心。在经人指点之下,得知可以通过修习仙术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效果后,为了自己能够逃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和帮助自己的猴子猴孙同样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他开始云游四方,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处学习技艺。在从师学艺期间,他勤修本领,聪敏好学,领悟能力也很强,在菩提祖师的点化下学成七十二般变化和上天入地的神通,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技。在学成一身本领之后,回到花果山占山为王日子过得过得风生水起,好不自在。

3、权威、不满统治的齐天大圣形象

虽然在下界过得衣食无忧、十分舒适,可谓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但也希望能够得到上天赋予一定的名号。在天界第一次招其上天为官时,他也欣然的答应,对太白金星也是盛情款待。玉帝让他做个弼马温,他也欢欢喜喜、日夜操劳的滋养马匹,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上级的赏识,而得到的却是被上层的侮辱,一气之下丢下官袍回下界去了。第二次虽被封为齐天大圣的名号,结果也仅仅是一个空号。

被派往仙桃园看桃,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时却受到冷落,一气之下大闹天宫,与十万天兵天将为敌,在通明殿中与众神斗法,直冲凌霄宝殿向玉帝老儿讨要公道。可以看出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和不公正的体制待遇时,他敢于站出来反抗权威,并与之战斗,展现出了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齐天大圣形象。

“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4、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斗战胜圣佛形象

在与如来佛祖的斗争中失败后,被压制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风霜雨雪,磨砺掉了其内心的顽劣,内心的心猿也渐渐开始回归正位,那个狂放不羁的齐天大圣形象也渐渐的收敛。经由菩萨点化,渐渐走入正途。此后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在多重苦难的磨砺下,内心便逐渐稳定下来,一心一意的完成取经大业的任务。

经历了种种磨难将其暴躁、冲动的性格渐渐削平,在团队的协作中学会了与各种人的共事也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解决问题。其心智也成熟了许多,在辅佐唐三藏西天取经的行程中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够修成正果、得道飞升的个人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度化众生、造福万民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并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的斗争,最终战胜磨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成为了斗战胜佛。

二、初入仕途意放达,心怀天下度余生

纵观明代士人一生起伏变化,不难发现很多步入仕途的官员都经历着这样的心路历程,刚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壮志踌躇,力求创造出一片宏伟事业,但是桀骜不驯的傲气及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难以容忍,让他们开始不满封建官僚体制内的种种弊端和掺杂其中的人情世故,并奋力反抗权威的压迫,展现出

锋芒毕露的气势。

随着斗争的失败,也开始渐渐磨砺掉自身的棱角,懂得藏锋和收敛自己,从而在体制中和人情世故中处理的游刃有余,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明代士人的精神内涵的有以下几种体现。

“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1、桀骜不驯,敢于斗争的圣斗士精神

初入仕途的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一股傲气,面对浑浊的官场风气,敢于站出来针砭时弊,直指问题的本质,不考虑官场上其他人的感受,他们敢于批评,敢于站出来战斗,豪放不羁的性格,充满激情的投入事业当中,以己身之力对抗存在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展现出了圣斗士的斗争精神,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气魄和“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情怀。

明朝的政治环境并不如唐宋时期那般明朗和开明,成立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时刻监督着朝廷大臣的一举一动,但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依然涌现出许多直言敢谏的铮臣,他们不惧威胁和恐吓,敢于讲真话,做善事。

如归有光的《震川先生集》中对直言敢谏的铮臣的描述:“气之刚以毅也,其质进乎义,而心术之正,必不苟于佞。天子有失,必规;群臣有奸,必发;事有庇于民,益于国,争之必行;有病于民,害之国,争之必不行。万钧之重不为摄,雷霆之威不为怵”通过此段的描述述,我们可以体会出明代士人那种

敢于斗争,临危不惧的圣斗士精神。

“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2、追求认同,渴望赏识的求仕精神

在中央集权制的高度统治下,作为仕官要想出人头地发挥更大的价值十分需要上层统治者的赏识和器重,统治者的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发挥和体现。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两次上天就职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明代士人是十分渴望得到上层统治者的认同的。

如虽然在凡间享受着无限的自由和荣耀,但孙悟空还是选择了去向天界体制内靠拢,希望得到上天承认的名分,而得到上界承认的齐天大圣称号,他也忍受了上次当弼马温时受到的侮辱,再一次上天界为官,并期待着在这天宫之中做出一番事业。从而反映出当时的入仕为官知识分子为得到上层统治极小的赏识时,也会尽心尽力的的工作和效力。突出了当时知识分子入仕为官时迫切追求上层的认同和赏识。

3、使命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在描述孙悟空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形象时,他总是为人间疾苦之事打抱不平,解救处于水火之中的黎民百姓。孙悟空这种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的形象鲜明的体现了明代仕子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自身处于何种状态,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重任,和胸怀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从王阳明到归有光,从于谦到海瑞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身上都体现着兼济天下的情怀。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

“取经之路”=“仕途”,借孙悟空的形象变化,解读明代士人精神

海瑞剧照

三、总结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的中后期,是当时时代的文化精神瑰宝和社会现象的凝聚,必将反映出当时时代人民的精神取向和思想动态,书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当时入仕为官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缩影,吴承恩通过高度精炼的手法通过孙悟空的形象内涵来展现当时明朝仕子的精神特征。因而透过解读孙悟空的形象特征,我们就很容易去理解明代士人的精神变化和演变,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造就怎样一批知识分子。

如上文分析的孙悟空的形象经历了从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顽猴转变为尊从师命、听从教化的行者,体现了明代士人起初怀着热情洋溢的激情投入到仕途行列,而由于封建体制的压迫,逐渐磨平了棱角,藏起了锋芒,最终在不断摸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为自己坚信的理想奋斗,从而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浅析孙悟空形象意涵与明代士人精神》

2、《文化视阈中孙悟空的反叛与归化再阐释》

3、《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形象》

4、《明人自传和明代士人的精神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