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诗,是爱情的倾诉还是仕途失意的独白?

大唐歌舞升平,河清海晏,国力冠绝当时,自然是诗人诞生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神来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句句如珠玑生辉,字字似金线穿玉。

不过,经历了初唐的清新峭拔、盛唐的博雄深逸(博大、雄浑、深远、超逸)、中唐的百花齐放之后,似乎出现了断崖,陡然的无以为继。如果就这样戛然而止,也许并不会让唐诗的文学地位下降很多,可总像是缺了一只胳膊的维纳斯,美则美矣,却永远有着难以弥补的缺憾。

幸好,“小李杜”联袂而来,最后一块拼图补齐,完美!

小琦觉得,李商隐是晚唐最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没有之一。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有将近600首,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义山诗集》里的以《无题》命名的诗有15首。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爱情的倾诉还是仕途失意的独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直到今天这些诗读起来也非常有感染力,极富研究价值。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

李商隐10岁左右,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们回乡寡居,生活贫寒。但李商隐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环境。16岁时,第一个改变李商隐命运的贵人出现了——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18岁时,李商隐应邀入幕。

令狐楚在当时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权贵,政治上,人家是封疆大吏,在朝堂上多次参与党争;在文学上,令狐楚的骈文和杜甫的诗歌,韩愈的古文并称“三绝”。

令狐楚对李商隐相当的好,情如父子,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读书。亲自教习写作。令狐楚的骈文功力深厚,对李商隐倾囊相授。李商隐很感谢老师的恩情,他曾写《谢书》,正是感叹老师把写骈文的精髓都传授给了自己。

谢书

[唐]李商隐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正是因为令狐父子的帮助,李商隐才得以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后来又是因为令狐父子的极力推荐,李商隐才得以考中进士。而也是在李商隐考中进士这一年,令狐楚病逝了。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爱情的倾诉还是仕途失意的独白?

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成了他的幕僚。王茂元喜欢读书,喜欢才子。他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于是将掌上明珠嫁给了他。

两位高官名士,一位助他学业有成,跃入龙门;一个招他做乘龙快婿。这对一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来讲,实在是双喜临门,做梦都能笑醒了。这也正是这两个最让李商隐敬佩感恩的人,却也让李商隐后来的人生,陷入了解不开的困境——李商隐被动的陷入了唐朝历史最久的一次派系斗争,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两只泾渭分明,庞大而纷杂的政治力量,互相倾轧,争执牛耳。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历经唐武宗时期,到唐宣宗时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彻底离开权力中枢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令狐绹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而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而李党又因为李商隐和令狐父子的关系,始终不能完全相信他。李党最后失败时,李商隐也成了被清算的对象。

终其一生,李商隐担任的多为幕僚之类的职务,从来没有做过一任独立的行政首长。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爱情的倾诉还是仕途失意的独白?

李商隐写的无题诗,有人认为这些诗实际上是李商隐在表达对自己人生道路和仕途的无奈心情。更有人认为这些诗就是写给令狐绹的,希望令狐绹理解他的处境,帮助他解脱这种困境。当然更多人觉得这就是表达在爱情,写的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恋爱经历,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对往事的追忆。

总体来说,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是在表达对自己对仕途,对人生情感的那种恍惚不定,凄凉的没有前途的,乃至有些绝望的人生体会。在这些体验当中,有爱情,友情,亲情,还有在仕途中的失意之情。

人生就像一道道选择题组成的考卷,左还是右,前还是后。每个选择都会对你的人称产生与众不同的结果。有句话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李商隐看似被动的卷入党争,颇为无辜。可这些无辜,不也正是李商隐自己的选择产生的结果吗?李商隐除了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政治上也多有亲近李党,寻求升迁的倾向。也无怪李党失势后,令狐绹不念旧日同窗之谊,对李商隐多次打击了。

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后人,我们感谢李商隐所遭遇的这些困苦磨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困苦磨难,才有了那一片片脍炙人口的无题诗,让唐诗在晚唐时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文/古韵琦谈

品味诗词曲文意蕴,融于生活点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深表歉意!请及时和作者联系,马上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