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吃大席是陋習還是習俗?

楊湖酒業市場部經理


農村吃大席,我不覺得這是一種陋習,紅白事無論在哪裡都會有席面,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忙,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如果是離得遠的親戚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一次,所以有這種吃大席的機會不僅僅是為了吃席,而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見面聊天增加親戚關係的一個機會,這是一種好的風俗習慣,我們應該提倡,只要做到不鋪張浪費就行


愛吃肉肉的小張


現在農村的話,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吃大席的習慣,吃大席就是指的在農家小院裡,或者是在一個寬敞的露天場景,擺上桌子,然後眾人圍在一起喝酒聊天吃飯。

在這種宴席上的菜餚一般都是主人家找廚師在家裡做的,這做菜的場面也是相當壯觀,最起碼一口大鍋是免不了的,因為要供應十幾張桌甚至二十幾張桌。

一般來說,炒菜的大師傅身旁都會有兩三個人打下手,幫忙端菜,幫忙拿各種東西,這樣可以提高做菜的效率。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這種場合,農村吃大席請來的炒菜師傅手藝都相當高,炒出來的菜也是非常硬。

山東人的口味一般都比較偏鹹,所以農村大席上大部分菜都是濃油赤醬,色香味一應俱全,像扒雞,四喜丸子,魚,這些都是必備的。

這種吃大席的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習俗,在農村吃大席其實好處是非常多的,其一就是不浪費,因為有不少客人是本土本地的,吃剩下的飯菜,他們可以打包帶走,一些殘羹剩飯也可以喂貓餵狗。

再就是,這種方式要比在飯店便宜不少,農村大席的材料都是自家置辦的,做起來要比飯店更加實惠,而且量更足,客人們吃的更滿意。

不過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麻煩,在這場宴席之前,主人家要做好萬全的籌備,酒水飲料做菜的原料都要備好,客人們吃完走光之後,主人家還要收拾飯桌,這就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

所以,也因為這個,現在很多農村家庭都把宴會的地點改在了飯店。





鄉村高鑫


我不認為是陋習,而是一種農俗的傳承和感情的聯方式。

一般吃大席比較隆重的有幾種:老人壽宴,婚宴,小孩滿週歲或十歲,白事答謝宴。

吃大席的本質就是圖個熱鬧,在我之前的觀念中,白事是悲傷的,怎麼那些人還能做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去年十月,婆家一位本族堂哥去世了,我改變了這種看法。

堂哥年齡不算大,開始家人瞞著不敢告訴他媽媽,我們的大伯母,後來瞞不過就告訴她了。

快80歲的伯母白髮人送黑髮人哭得肝腸寸斷,三個兒子,不幸沒了的是過得最差的,也是78歲的她平時最心疼,最操心的一個,她說那是在剜她的肉,聞者無不落淚,可是到了吃飯的時候,孫女們端給她的飯,整碗的吃得精光,那幾天鬧轟轟的,來送行的,祭奠的,守靈的親友熟人絡繹不絕,我們那邊是土葬,送行的那天,大媽坐在門口,眼睜睜的看著兒子被送上山,塵歸塵土歸土,大家默默的返回她家裡,不知道怎麼開口勸她。

接下來就是吃席了,答謝各位親朋好友的幫忙,擺了六桌,請的家宴班子在廚房熱火朝天的做飯燉湯,濃厚的香味飄得老遠,大家一掃陰霾,笑呵呵的相互打趣聊天敬酒,籠罩了幾天的悲傷氣息一掃而空,大伯母的孫女看到桌上有什麼好吃的,就感覺夾一點給她送去,我們問,她都吃完了嗎?孫女說,都吃了,還喝了一碗排骨湯。

吃完飯大家坐著聊天,大伯母突然問,送我兒子的人多不多,熱不熱鬧,大家愣了一下,趕緊告訴她,將近一百人送二哥上山呢,下葬了才走,你看留下來吃酒席的還有這麼多人,那就好,那就好,她自言自語的說,其他幾個都是悶葫蘆,就這個小子愛說愛笑,如今雖走了,有這麼多人送行,路上也不孤單。

想想也是,人一閉眼就管不了身前身後事,但是要是連離開世界的那天都冷冷清清,確實也遺憾。

不可否認現在農村有攀比鋪張浪費之風,特別各種喜宴壽宴,但是我們這邊還好,禮尚往來,每個人不都有結婚生子生日這些過程嗎?隨禮多,自己收回的只有加的,沒有人會缺心眼到扣一點下來,人品一差,親朋好友基本斷絕來往了,大喜事的都沒人上門,又有什麼意思呢?

況且這也算是一個定期存款吧,手頭寬裕的時候隨個禮,去熱熱鬧鬧的吃頓好吃的,沾點喜氣,等到自己生日,或者兒女結婚,添人進口,正是要花錢的時候,親朋好友一個個紅包及時送來了,熱熱鬧鬧的喝茶吃酒,許久不見的碰面了聊聊天,拉近了親情,相互道喜寬慰,在正念的氣場下,人也不容易消極,不管是期待人家一樣的喜悅,幸福還是圓滿,人生總有盼頭,哪天自己娶媳婦抱孫子也這麼歡聲笑語衝破屋頂的熱鬧一回。(我是湖北黃岡的,我們這邊吃席還是比較文明的,看過網上一些地區一個一個上菜然後一搶而空或者等打包的,應該是極少數老人行為,畢竟現在誰家也不缺那口吃的,任何宴席越是在家操辦規矩越多,誰坐哪張桌子哪個位置都有講究,上菜都有規定,第一個菜基本上蒸肉糕之類,每桌安排有專門接菜倒酒的,一般銀耳甜湯代表菜上完了,或者桌上沒人來勸不要上菜了就要一直上,保證客人吃好吃飽,用我媽媽的話說,現在各有各的家庭,親戚們一年難得一見,過個生日娶個媳婦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很多親戚從外地趕回來參加那是天大的情分了,還扣人家一口吃的,做得出來麼?)

上到最後的菜基本沒人動,因為吃飽了,主人家也會熱情相邀鄰居把乾淨的端一些回家去吃,或者親戚帶點走,免得浪費了,自家又一時吃不完,一般的家宴廚師也比較省材料,不會額外的採購許多,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農村特有的儀式感。





愛種田的小晴


謝謝提問,個人覺得農村吃大席是習俗。

怎麼這樣子說,因為現在的人都不缺錢,更不缺吃,走到別人家裡吃一頓大席都得要準備好時間,還有金錢,更多的需要有心情,大夥兒湊在一起就是圖個熱鬧。

就如前兩天我嬸嬸家娶兒媳婦,她把周圍的家族親戚都請了,因為家族人,都是請過來吃飯的,沒接收人情,她說大家能來都是很看得起了,難得大家在一起,圖個熱鬧就好。

人情靠走動,親情靠往來,逢大席之時,平常都沒有時間聚在一起吃餐飯,大家再忙都會在一起聚聚。

記得以前在農村的大席,大家都會在一起互相幫忙做事,大家在一起互相說笑,在那種時刻,真的是一大家子。

所以說大席並不是陋習,而是一種習俗。


農家姐妹


不能這樣盲目做結論,在廣大的鄉村,凡遇到誰家裡孩子結婚、老人去世,都是選擇在自家屋裡設席面宴請,答謝四方來客,這是形式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一個民俗習慣,豈能說是陋習?完全是認識上的問題。


在大城市,一旦有的家庭遇到紅白喜事,為了答謝親朋好友,去飯店包席,那是因為受著居住條件的限制,只能選擇大飯店。而在鄉村,遇到紅白喜事,自家屋裡的條件完全具備現場答謝,所以就要大擺宴席,盛情款待。這種法子,是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己經是漢民族的一種文化習俗了。今天怎麼隨便就和陋習掛上勾沾上邊?奇哉怪哉!

農村人在自家屋裡擺設席面宴請,從經濟實惠方面考量,也比大飯店便宜的多。也能體現人氣旺勝,增添氣氛。



風雨人生3293


判斷農村吃席到底是陋習,還是習俗,你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陋習,什麼是習俗,只有明白了這兩個詞彙的含義才能更清晰的洞察農村吃席問題。

至於題主說的“吃大席”,到底是多大的席,如果對方親戚朋友多,人緣廣,只要吃席不涉及到鋪張浪費,不涉及到刻意斂財等道德層面問題,那麼我認為這就算不上陋習。

下面說一下陋習和習俗的含義:

陋習: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粗魯的、醜陋的、不文明的社會現象,這裡面涉及到農村辦酒席刻意攀比,鋪張浪費,不切實際的去搞大場面等不文明現象。

習俗:簡單來說,習俗指的是一種長期生活中,人們潛移默化形成的習慣和風俗。這樣的風俗約定俗成,不涉及道德層面,不涉及公德層面,只關乎當地習慣。畢竟“十里不同俗”,每個地區的習俗各不相同,但都是正常的行為。

理解了陋習和習俗的含義之後,我們再去判斷農村吃席到底屬於陋習還是習俗,就簡單多了。

凡是涉及到斂財、攀比等粗俗不文明現象的酒席,即便酒席排場不大,那也是陋習。

相反的,只要是正常的風俗習慣,主人家願意出錢請大家吃大席,並且符合當地風俗習慣,不摻雜任何功利和攀比行為,那麼這樣的酒席就算不上陋習。

不知道你們那裡的農村吃大席,是怎麼樣的,可以根據上述分析對號入座。


李阿冰


吃大席的習慣,所謂的“吃大席”,就是指某人結婚嫁女、送粥米或有人去世時,在農家小院裡,或者是在一個寬敞的露天空地上,擺上桌子和凳子,然後眾人圍在一起喝酒聊天吃飯。

在農村吃大席,菜品和城裡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的大席,如今,烹、炸、煎、炒樣樣俱全,色香味俱佳。除了涼菜,熱菜大多是蒸出來的。要待客時,提前一天就要準備,買回來的肉和菜收拾乾淨以後,該過油的過油,該裝碗的裝碗,然後等到第二天待客時上籠蒸。

蒸菜的地方一般是在院子的一邊。過去都是在地上挖一個圓坑,坑邊上用磚壘起來,用泥一糊,坐上一口在鍋就行了。鍋是借來的殺豬鍋,家裡的鍋太小不好用。先在鍋裡放一個笆子,然後就在上邊一層一層地擺裝了菜的碗。待幾十桌的客,熱菜都在這一口大鍋裡蒸出來。

哪個菜先上桌,就要把哪個擺在最上層,接著一層一層地出鍋。蒸的菜一般是整隻雞、整條魚、排骨、酥肉、紅肉、白肉、甜米等,紅肉是條狀的、白肉是方塊的。用葦子編的平時用在糧倉上的窄席圍了一圈用在了殺豬鍋上,上邊用塑料布蓋嚴紮緊,這時候就可以燒火了。燒火用的是樹枝類的乾柴,火著的大、燃燒度高,待鍋頂端的塑料布鼓了起來,再燒一會兒火就好了。

農村的酒席喝酒時是隻有涼菜不上熱菜的,一旦開始上熱菜就一個接著一個上了,中間加上一些湯,就像流水一樣,因而也叫水席。

我家弟兄多,待客的次數也多,結婚要待、生孩子要待,這可苦了父親。那時待客可不像現在送禮重,待了客不賠錢還會掙錢。為了省錢,每當準備要待客了,家裡總是先養上一頭豬,等長肥了就可以殺了待客用了。

二哥結婚時家裡就殺了一頭豬,可殺了才發現豬是得了囊蟲病的,但因為窮捨不得扔掉,還是待客用了。三哥結婚時家裡也是殺了一頭肥豬,可這頭豬也是有囊蟲病的,而且更嚴重,特別是在瘦肉上看得更明顯,滿是米粒一樣的囊蟲,白花花的,看了讓人噁心。父親讓人拉到河邊用棒槌槌,再用水洗,這樣看上去囊蟲會少一點兒。兩次待客使用了囊蟲病的豬肉,父親就在親戚那裡留下了話柄。

我家酒席的菜都是我姑父和他兒子來做的,姑父和表哥是當地有名的廚子,誰家待客都要請他們去做菜。給別人家做菜肉不夠他們是不會下手做的,而我家就不同了,待客多少就是一頭豬,父親不再割肉了,這可讓姑父做了不少難,肉不夠他就在盤子裡鋪底菜,只在上邊放溥溥的一層肉,因而我家的大席自然不實惠。

父親每當去別人吃大席時,回來愛評論一番,總說人家的菜如何如何差,他的幾個兒媳婦如果在場的話,就會一齊說誰家的差也都沒有咱家的差。父親就嘿嘿地笑了,說是你姑父總是想給咱家省點嘛,他不說是他自己不願多買肉。

農村吃大席的地方是不講究的,如果屋裡面擺不下桌子,就在當院裡搭個棚子擺桌子。要是天暖和的時候還好,大冬天的吃個大席把人凍得直打顫,好多城市人到農村吃大席時,就感覺吃不消。

吃大席的地方不講究可坐的位置是很講究的。比如結婚時吃大席,主桌上是孃家人的長輩。上方位置擺放的是兩張像樣的椅子,兩邊是長凳子,和椅子對應的是一個馬凳,椅子上右邊坐女方的長輩,左邊坐男方和長輩,兩邊長凳上也都是孃家人,馬凳上坐的一個人則是陪客的,而且這個人要特別能喝酒。

至於其它桌子上,都是按輩分長幼而坐。

前不久舅家有事待客,幾個嫂子帶著她們的兒媳也都去了,坐位置時幾個兒媳爭著坐上座,而她們的婆婆不好意思去搶,就都坐在了旁邊的坐位上。下來後我提醒嫂子們,兒媳們這麼不懂規矩,是她們在孃家時沒人教吧,你們應該教一教。她們說,她們心裡都知道的,也不用教,我們也懶得去說,說不好就要生氣。

原來是這樣啊,可見世風日下到何種程度。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怪現象令我最看不慣。每個來吃大席的人,特別是一些老孃們,都隨身攜帶幾個塑料袋子,菜還沒有吃上幾口都搶著要裝袋子。城市來吃大席的,見一圈人等著裝也不好意思再吃了。過去溫飽問題不能解決時還沒有這種現象,現在不缺吃的不缺喝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問姐姐,人家都帶你不帶,感覺就吃虧了,於是就跟著學吧。這是一種從眾心理和怕吃虧思想在作怪。

過去結婚女方也是要待客的,就是三天回門時招待新女婿和女方家的親朋好友。現在也不待了,到男方待客這一天把給女方送禮的人都接去一起待,說是閨女養這麼大不容易,人都給人家了,客他還不應該待嗎?嗯,真該待!

吃大席看到了一些當今的社會現象,招待客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傳統中的美德似乎丟失得太多了,看來孔夫子倡導的禮、義、廉、恥等還是不能徹底摒棄的。





林鄉人剛子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分成了二種觀點,有人認為是陋習,要抵制,也有人認為是習俗,體現出了農村人互幫互助的傳統和鄰里一家親的面貌,值得提倡。

但以我看來,到認為可以變通一下,把吃大席中的一些陋俗適應的改動一下,將之徹底的變成一種民俗來傳承也未嘗不可。

必竟現在咱們農村裡平時都沒個什麼樂子了,如果再讓吃大席的場景消失,那無疑是農村人的又一種悲哀。

以我們關中當地來說,岐山臊子面可能大家都知道,但還有一種叫一口香的麵食,不知大家清不清楚。

這種麵食的吃法比較奇特,一小口面放入一大碗精心調製的湯汁中,趁著滾燙一口吃下,燒心暖胃的感覺那是不要不要滴。現在西安的不少大飯店都把它做為一種特色麵食進行推廣。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這種面其實起源於關中的農村,是關中平原不少村子裡紅白喜事時必須要吃的一道食物。在農村,吃法是這樣的:一口大鍋燒湯,一口大鍋煮麵,客人們吃完麵後,把碗裡的剩湯再重新倒入鍋中,給第二波吃麵的人吃。故此,這種麵食在農村有個特別的名字“鼾水面”。

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時,也是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上,當時我就想,前一個人吃剩下的,再回個鍋讓後一個人吃,這衛生嗎?不怕有傳染病嗎?當時我硬是餓著肚子撐到了吃菜的環節。在我看來,這就是明顯的陋習。

飯後與當天的執事頭兒聊起此事,他卻給了我另一個答案,他說在農村人看來,這種吃法更能增進感情,一個鍋裡吃飯,就是把你當成了一家人,不嫌你窮、不怕你病、表達出願與你同甘共苦的意願。再說了,湯回熱鍋裡再煮一次,也能有效的殺菌,傳染病的機率微乎其微。

好吧!我承認,我們關中愣娃多,雖然我也算一個愣子,但到現在為止,我都沒過那道坎。

說這麼些,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農村的大席是一種傳承,幾千年了,正如那個執事頭兒所說的,它體現了一種農村人團結、互助、合諧的生活理念。只要我們把大席中一些不衛生、不文明的陋習逐步擯棄,留下那些美好的場景,我相信,農村吃大席會成為永不消失的風景。

就說這麼多,謝謝提問,為了表達清楚觀點,答得囉嗦了些,請諒解。


白鹿原老農民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農民“曉曉小龍民”,專注記錄農村真實生活。


農村吃大席是陋習還是習俗?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這個吃大席肯定是作為一種習俗傳承下來的,不然你看農村擺的酒席都有固定的菜品和說法,而且比較講究。

農村裡誰家生老嫁娶,都會擺大席招待親朋好友,聽老人說,以前的時候也都擺大席招待鄰里,不過那時候隨禮不像現在,以前都是拿東西,用口袋裝點家裡有的東西,比如一隻雞啊,一塊豆腐,幾顆白菜,或者家裡藏的一瓶老酒。主家也不指著擺酒席掙錢,相反還會虧錢,富裕人家講究排面,往往請的客多,席面也好,但是窮苦人家就不行了,聽說以前酒席甚至都沒有葷,叫什麼豆腐宴。

然後上一道木頭做的魚,上面澆上湯汁。但是不管怎麼樣,哪怕是請一桌,家裡有喜事也要請。


第二、再看現在,雖然還秉承著這份傳統,但是意義已經變了,很多農村的喜宴開始攀比,禮錢也越來越高。

先說這席面,完全不按照以前的樣子上了,前幾年村裡吃喜酒,有稍微混的好的,最後會加一道整魚(最早結婚只有媒人能吃到整魚),漸漸的其他家還加一道整雞,現在加了四整,整雞、整魚、整肘子和整鱉,這四道加起來整個一桌菜成本可能要加上200多,這還是請人在家做的呢。而且我們這邊一吃就是四頓,現在生活都好了,一桌子菜下來要剩下很多,簡直是比城裡的人還浪費。

再說這禮金方面,現在物價都上升了,別人一桌菜做的那麼排場,你還像以前那樣拿個幾十塊錢去吃一頓,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於是份子酒(同村的無任何親戚關係的)從幾十漲到了100,從100又漲到了200,現在幾乎都是300了。

親戚也是從原來的幾百漲到了大幾千,現在有的家族裡,連襟之間,舅舅喝外甥的酒,乾爹乾媽喝乾兒子的酒,有的都拿到了1萬甚至2萬去了,真的是讓人咂舌。


第三、喝辮子酒

這個要是正常的生老嫁娶還好,只要家裡孩子差不多,都是禮尚往來,但是現在我們這邊還有一種陋習——剃辮子。前幾年都沒有人剃了,誰知道這兩年又出來了。

家裡男孩留上一個辮子,6歲的時候給剃掉,和結婚一樣大擺宴席,以前是一個男孩的擺,現在是兩個兒子的還擺,村裡人背地裡都罵這些人,擺明的是奔著掙錢去的,但是沒有辦法還是要去喝。所以我感覺這個應該算是徹徹底底的陋習了。


不知道大家那邊有沒有這個辮子酒,唉,說著過兩天又要回去喝辮子酒了,當年喝過他爹的辮子酒了,現在又喝兒子的了。


曉曉小龍民


農村吃大席是一種習俗。

過去誰家有事,提前半月就把七大姑,八大姨的最親近的親戚請到家,幫忙籌備過事的事情,接來的親戚既幫了忙,更進一步的加深了親情。

現在農村也富裕了,生活節奏加快了,誰家有事,在家吃大席或是在飯店,都特別方便,只是出錢,辦起來很簡單,有專業的服務員。只是在過事前幾天請一下親戚朋友,村房鄰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有的來客相處時間很短,慢慢的親戚朋友,村房鄰居之間親情變淡了,一切似乎成了形式了,再也沒有過去的熱鬧,親近場面了。

吃大席是為了增進親戚朋友,村房鄰居的親情,友情,人情。吃大席能拉近人們之間的熱火關係。

農村吃大席的歷史源遠流長,這是很好的習俗。我們應傳承下去。不要鋪張浪費,勤儉節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