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文|蘇米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最近想必很多人都蝸居在家,心生煩躁,從房間走到客廳,來來回回,不可終日。可正是這個時候,我們才更需要一份掌控自己心緒的能力,這是人生的一次修行,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來征服這浮躁不安的生命和喧囂不息的世界!

那麼,此時此刻,我們不妨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與作者緩緩交談,從字裡行間中體味作者的內心。而倘若只能讓我選一個人,我首選汪曾祺。

汪曾祺的散文中有一種淡淡的溫情,那一句“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便由淡到濃地渲染了一幅團聚溫暖的圖景,讓多少人內心安寧,心生嚮往。他的筆下有美食、有柴火、有故鄉,除此之外,汪曾祺的文中還記錄了很多自己的樂趣,也就是這些樂趣讓汪曾祺的人生多了一些層次感,增了幾分厚度。

本文將為你深度解讀汪曾祺寫的這篇《自得其樂》,我將從汪曾祺的主業及三大樂趣出發來探討汪曾祺如何在樂趣中創造出生命的價值。同時閱讀本文,你將學習兩種閱讀方法—拆解式閱讀法和對讀法。

希望通過這個深度探索的過程,讓你的心能夠平靜下來。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一、主業:寫作

寫作是汪曾祺的主業,汪曾祺也一直樂在其中。他自己也在《自得其樂》中說:“一個人在寫作的時候是最充實的時候,也是最快樂的時候。”

那最充實最快樂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呢?汪曾祺說,那是一種“人在甜美的興奮和平時沒有的敏銳之中。”

其實這就相當於我們心理學常說的心流狀態,那是一種將個人專注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興奮到什麼程度呢呢?汪曾祺每次寫完文章後,覺得寫得不錯便會:”提刀卻立,四顧躊躇“然後對自己說:”你小子還真有兩下子!“

想象一下汪老當時狀態,真是讓人覺得甚是可愛!

這種心流體驗純粹、美好、不計得失,讓人不斷地發揮創造力,新的想法不斷湧出,這種體驗真如汪老所說:“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契克森米哈賴曾在《心流》中說到:“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對於汪曾祺來說,寫作就是他最好的休息,那是尋找生命安寧的密碼,其實讀到這裡,也不禁令人深思,我們應該如何找到我們人生的主業呢?

按照汪老的思路,我們不妨想一想,自己對於什麼事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呢?畢竟,這種專注力絕對是影響一個人成就大小的重要指標。

當然,如果從早到晚一直寫作,一直處於心流狀態也是不可能的,畢竟身體腦力的消耗都是很大的。

羅素說:“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除了培養生活賴以支撐的主要興趣之外,總得設法培養其他許多閒情逸致。”

汪曾祺也是這麼說的:“一個人不能從早寫到晚,那樣就成了一架寫作機器,總得岔乎岔乎,找點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說,得有點業餘愛好。“所以汪曾祺除了作為主業的寫作之外,還有很多業餘愛好,比如說寫寫字、畫畫畫和做做菜。下文我們將展開來一一剖析。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二、第一大樂趣:寫字

汪曾祺第一大樂趣就是寫字。

古人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可見,書法是人內心世界的軌跡。汪曾祺寫字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內心世界不斷打磨的過程,打磨掉浮躁便只剩下寵辱不驚,處之泰然了。

01、拆解式閱讀—按時間線去拆解,找出內在邏輯

汪曾祺是怎麼練字的呢?在這裡汪曾祺按照時間線來敘述,先是小時候入門、小學、初中直到現在分了好幾個階段來寫,而每個階段的學習也都是層層遞進的。

大凡有志於書法者,必以前人為師,以古法為宗,從臨摹經典書法碑帖開始,汪曾祺入門也是從描紅開始,練的歐體。從那時候,汪曾祺便知道字不能亂寫,略窺筆意,可見學習任何事情在起步階段,樹立好規範都是至關重要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時候我沒有好好學習拿筷子,到現在怎麼改也改不過來了。因此汪曾祺寫字從一開始就練好基本功,接下來就是刻意練習了。

十二歲的暑假,祖父親自教汪曾祺《論語》,大字臨習《圭峰碑》,小字寫過趙孟頫《閒邪公家傳》,每天大字寫一張,小字二十行,這對於小學生來說也是不容易的。而此時汪曾祺在不斷練習中,寫字的天分也逐漸展露出來,祖父還送給他一塊豬肝紫端硯和幾本初拓的字帖。

後來初一暑假,父親給汪曾祺的建議則是練習魏碑,汪曾祺就練習了相當一段時間《張猛龍》,寫的字有了骨力,當時兩尺高,尺半寬的紙,汪曾祺每天都會寫滿一張。這讓他終身受益,為形成自己的風格奠定了一定基礎。

汪曾祺最初習字,字帖要麼是祖父推薦,要麼是父親建議,到後來汪曾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標準,他覺得蘇東坡的字太俗,黃山谷的字太作,反而更喜歡蔡京和米芾的字,還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方,“一寫米字,猶如寡婦失了身,無法挽回了。”可見,米字對汪曾祺影響是很大的。

自此,汪曾祺的字便有點《張猛龍》的底子,米字的意思,還加上一些亂七八糟的影響,最終形成了具有自家風範的一種行楷字體。

所以,我們在深度閱讀這一部分時,如果能按照時間線來拆解汪曾祺練字的過程,就可以理出其中的層次來,也就能更好地抓住它的內在邏輯了。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02.對讀:互相參照,以窺全貌,書法靜人心

除了拆解閱讀,我們還可以對讀,也就是把正在讀的文章和之前的文章進行參照,你會發現在不同文章裡作者的寫作內容和寫作角度往往都是不同的。而且對讀的話,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視角,這樣也有利於我們瞭解到事情發展的全貌了。

比如在《多年父子成兄弟》這篇文章中汪曾祺曾提到父親建議他寫寫《張猛龍》,所以汪曾祺現在寫字都還有《張猛龍》的影響,但文中也只是寥寥幾筆。

而在《自得其樂》中汪曾祺對這件事情的敘述就很清楚了,不僅寫出了時間,是初一的暑假,還寫了父親為了讓他好好練字,專門選購來一種特殊的紙,“用稻草做的,紙質較粗 也厚,寫魏碑很合適,用筆須沉著,不能浮滑。”汪曾祺當時用這種紙每天寫滿一張。

而父親專門為我採購的這些專門適合寫魏碑的紙,回想《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寫的,“父親對我的學業是很關心的”

這句話,也就讓人有了更多的體會了。

兩篇文章相互參照來對讀,我們就能對事情的前前後後,眾多細節有了更多的瞭解。

大量的書法實踐,讓汪曾祺在書法上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這對於汪曾祺在文學創作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散文,汪曾祺在小說創作中也滲透了很多書法的元素,他把書法上的修養,賦予給了小說中的人物,讓其擅長書法,多才多藝。

比如說《異秉》中的“崔老夫子會寫魏碑書法,王二太爺會寫《石門頌》”、《小姨娘》中的二舅媽能臨寫《靈飛經》;《晚飯後的故事》中的郭慶春有個舅舅會“寫字”等等。

汪曾祺的書法修養在文學創作中信手拈來,向我們展示出一位文人深厚的書法藝術修養。書法是一種線條的藝術,文學創作是語言的藝術,把兩者相結合,使書法更加有底蘊,文字則更具有可讀性。

解讀到這裡,是不是對《自得其樂》這篇文章有了更立體的瞭解了?

羅曼羅蘭說:“唯有創造才是快樂的,只有創造的生靈才是生靈。”

汪曾祺練字,寫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在創造的過程中引發思考,在思考中領悟生命的真諦,從而讓人放下浮躁,心生平靜。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汪曾祺書法

二,第二大樂趣:畫畫

汪曾祺不僅愛書法,還熱衷畫畫。

他雖以小說、散文聞名於世,但其實他對書畫的興致比寫文章的興致還高,汪老自己還曾說過,四十歲時曾想徹底離開寫作,從頭學畫。只是最終也沒有成為畫家。

但是這些足以反應他的文人性情,讀他的文字,看他的畫會讓人心裡生出莫名的感動,可能是他足夠灑脫,是一個凡事只憑興趣的性情中人吧。

01.拆解式閱讀——敘述要富有變化,時間線時斷時續

汪曾祺在《自得其樂》中談到自己學畫的歷程也是按照時間線去敘述的,可見這個方法還是很好用的。只是寫畫畫卻與寫字的時間線敘述就有所不同了。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

說的是文章的內容要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要富於變化。這樣的文章才能使讀者讀起來歷久不倦。

汪曾祺在敘述這幾種樂趣的時候,也是富於變化的。汪曾祺在前文寫字的敘述上,時間線是連續性的,而畫畫則是幾次中斷,幾次重拾。

汪曾祺學畫也是從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父親沒有專門教他,汪曾祺卻很愛看父親畫畫,看父親怎麼佈局,慢慢地,汪曾祺對於用墨,用水,用色也有了些領會。

初二的時候,汪曾祺的畫第一次上裱,還掛在展覽廳裡。可見汪曾祺對於畫畫和寫字一樣,也是頗有天分的。

到了高中,大學直到工作汪曾祺都是極少畫畫的。直到當了右派,下放到農業科學研究所,才又開始畫畫,並且還畫的不少。

後來摘帽後到了劇團寫劇本,也沒有人知道汪曾祺會畫畫。又中斷了一段時間。

最終“運動”時期,因為汪曾祺終日寫交代,為了排解鬱悶,便又重拾畫筆,畫畫的營生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雖然汪曾祺畫畫時斷時續,但是毋庸置疑,畫畫給汪曾祺帶來的影響早已成了他的人生底色,他的散文和小說,意境優美,底蘊深厚,頗有中國畫的美感。

運用拆解式閱讀法,按照時間線畫出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對汪曾祺學畫的歷程有更清晰的瞭解。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02.對讀: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在閱讀汪曾祺如何畫畫這一部分,我們也可以運用對讀的方法。

汪曾祺在《自得其樂》中寫到在農業研究所畫的“作品”是兩套植物圖譜,一套是《中國馬鈴薯圖譜》、一套《口蘑圖譜》。

與之可以對讀的就是他專門寫的兩篇文章《馬鈴薯》和《口蘑》,這兩篇文中汪曾祺就提到“我對馬鈴薯的科研工作有過一點很小的貢獻:馬鈴薯的花是沒有香味的。”以及提到口蘑,汪曾祺也是“皆以實物置之案前寫,自信對口蘑略有認識。”

由此可以看出汪曾祺對於所畫的對象也是深有研究的,並非隨意下筆,也正是有了深入的瞭解,才能畫出其中的精髓來。

因為汪曾祺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薰陶,對中國畫的感知,也深刻的影響了他的藝術氣質和審美趨向。

觀汪曾祺的畫,如《幾生修得到梅花》《秋色無私到草花》等,可見其用色簡淡,信筆而成,萬事萬物,怡然自得,汪曾祺的文章也如其畫一般,忌甜忌俗,大巧若拙。

在《自得其樂》中汪曾祺寫到曾作畫贈友,尤其是在為好友宗璞畫牡丹時,汪曾祺在一角題了一首詩“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更有趣的是,宗璞把這首詩念給馮友蘭先生聽,馮先生說:“詩中有人。”

正所謂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抵是對一個人的作品最高的褒獎吧!

在《自得其樂》中,汪曾祺寫到自己曾畫了一幅紫藤,滿紙淋漓,水氣很足,幾乎不辨花形。一個同鄉問汪曾祺畫的是什麼,汪曾祺說“驟雨初晴”,同鄉還真從畫中看出點意思來,看出彩墨之間的一些小塊空白就是陽光。由此可見,繪畫的創作過程,也是一種運用線條和色彩將虛實結合,常留空白,從而供欣賞者再創造的過程。

富爾克說:“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對於汪曾祺來說畫畫就是一種享受。汪曾祺也曾說:“我始終認為用筆,墨,顏色來書寫胸懷,更為直接,也更快樂。”

當然,汪曾祺畫畫不僅僅對他來說是個創造的過程,某個程度上也是讓我們再創作的過程。

汪曾祺把這份留白與構思留給了我們,我們逐漸的也就成了那個“享受者”了!享受其中,浮躁離我們而去,平靜也就隨之而來了。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四,第三大樂趣:做菜

做菜,是汪曾祺在《自得其樂》中談到的第三大樂趣。

眾所周知,汪曾祺不僅是文學大師,更是蜚聲海內外的美食家。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各種美食,不過愛吃的不見得會做,但會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則是兩者俱佳。所以,當人們每每談到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時,都繞不開他的美食散文。

01.拆解式閱讀——結構富於變化,多角度切入

這次汪曾祺寫做菜,並沒有按照時間線敘述而是按照做菜的順序來寫的。然後從多個角度切入,分別從“做菜必須自己買菜”和“做菜待客,須看對象”,“做菜要實踐”這三個角度來展開。

汪曾祺在《自得其樂》中寫的三種愛好,結構都不同,錯落有致,在不經意間精巧構思,不留痕跡。這可能就是汪曾祺的高明之處吧。

汪曾祺說做菜,必須自己去買菜。汪曾祺每次到一個新地方,不愛去百貨商店,反而更喜歡去菜市場,因為在那裡可以感受到本地人真實、生動的生活氣息。

並且對於汪曾祺來說買菜的過程,也是一個構思的過程,就和前文提到的寫字,畫畫一樣,做菜對於汪曾祺來說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

汪曾祺在《自得其樂》中說到,想炒一盤雪裡蕻冬筍,菜市場冬筍賣完了,卻有新到的荷蘭豌豆,只好臨時“改戲”。這個比方就打的特別生動,如何搭配,怎麼配料,怎樣翻炒,都需要一番精妙構思呀!

汪老不僅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圍、怎麼個來歷說的頭頭是道,還能夠用最細膩真實的語言,表達出對生活的熱愛來。

除了買菜,汪曾祺在提到做菜待客,也是要看對象的。並且針對不同的客人,汪曾祺也會為她搭配出不同的菜餚,這其中也是大有講究的了。他不僅僅看客人的喜好,還會了解客人的具體情況比如家鄉在哪呀、常吃什麼呀來考慮如何讓客人既吃的新鮮,又吃的愜意。

汪曾祺在《自得其樂》中就提到如何招待聶華苓和陳怡真這兩位友人。

聶華苓是湖北人但長居美國,他便做了煮乾絲(淮揚菜),引起她的故鄉情來。

而對於陳怡真,汪曾祺則準備了乾貝燒蘿蔔和雲南的乾巴菌,因為陳怡真是臺灣人,這些菜在臺灣都是沒有的,陳怡真吃的也是很滿意,甚至要打包一點帶到賓館吃。

從這個角度來寫,汪曾祺其實又再度深化“做菜”的創造性,不僅買菜需要構思,做菜待客也是要花費一番心思的。

當然僅僅是構思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實踐,得多吃、多問、多看、多做。並且要富於想象力。想得到,才能做得出。

汪曾祺就獨創過兩種菜式,一種是用拌薺菜法涼拌菠菜,一種是汪曾祺經常自誇自己發明的“塞肉回鍋油條”,可謂是“嚼之酥脆,真可聲動十里人。”

汪曾祺從這三個角度將做菜的過程層層推進,讓人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了。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02.對讀:對美食情有獨鍾,質樸中見趣味

汪曾祺一生儉樸 ,做菜做飯也求質樸有趣 ,而不在乎美味珍饈。他寫的美食也多是一些地方風味及民間小食,《自得其樂》中提到的蘿蔔、乾絲、乾巴菌等,都是他筆下常見之物。

汪曾祺在《故鄉的食物》中就談過他的做菜心得,“大都存其本味 ,去增飾 ,不勾濃芡 ,少用明油 ,比較清淡。”“殊不知烹飪到了極高境界 ,又要反樸歸真。青菜、鹹菜、豆腐之類要做出與別人不同的滋味 ,那才見得烹飪的絕技。”

汪曾祺曾說過:“我把自己所有的愛的情懷灌注在喜好美食的文章中”。他的美食散文常常是娓娓道來,從容閒適,讀的人也津津有味,滿嘴清香。

可見,汪曾祺做菜做飯不光為飽口福 ,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嚐人生滋味 。汪老的文字也像他形容的菜一樣,有清新的香味,格外鮮爽!這也是汪曾祺的創作風範 ,質樸中見趣味。

在中國文化精神中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 ,對於俗務塵勞之外的雅趣都格外鍾情 。

孔子在《述而》中勾畫的人生境界 :“飯疏食 ,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汪曾祺亦在《自得其樂》中就寫道 :“我很欣賞《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 ,荒穢不治。種一頃豆 ,落而為箕。人生行樂耳 ,須富貴何時’”。

汪曾祺所向往的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 。在汪曾祺年老的時候,他曾感嘆道:“活著多好啊。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

只可惜,在汪老在寫下這些話的1997年就去世了,他的一生可以用他的話來概括:“年年歲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做郇廚”。

然而,汪老的美食美味,卻讓我們感受到樂趣之與人生的意義,這是一種熱愛也是一種灑脫。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五、結語

袁宏道說 :“世人所難得唯趣。”

我們可以看到“趣”其實是一種智慧和態度 。

影響到一個作家風格形成的因素很多,而汪曾祺將書法、繪畫、美食,各種技藝相互交融,然後投射到文學的創作之中,業餘愛好與主業之間也完美交錯,最終讓汪曾祺樹立獨樹一幟的風格。

雖然生命的侷限是一種必然的狀態,是生活本真的存在,我們既然無法跨越它,那不如像汪曾祺一般,就算被下放勞動,就算被歸為右派,不管在什麼壞境下也依然能夠尋找到什麼好玩意兒來。

放下浮躁,在生命的侷限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樂趣,也不妨用文中提到的拆解式閱讀法和對讀法去深度閱讀經典,不斷提升自己!

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出發,我已經在路上。

汪曾祺《自得其樂》:人為什麼要有業餘愛好?那是探索生命的捷徑

我是蘇米,歡迎【關注】我哦,一起讀書、寫字。種出生命的小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