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項羽,有人說他匹夫之勇,有人說他是神一樣的軍事指揮家?您怎麼看?

山城小哲


我非常欣賞項羽,非常欣賞這樣的英雄。

最近個人在閱讀《羅馬人的故事》的時候,看到了鹽野七生關於她為什麼會畢其一生來研究羅馬的歷史,按照她的話來說,因為日本史上英雄人物太少,而西方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非常多,這點深深地吸引了她。

其實個人讀歷史也有這樣的感觸,我國先秦時期或者說一直到漢唐時期,還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越往後面,英雄人物就越少,甚至越往後面看就越發地覺得沉悶,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上,越是到後來,英雄人物就出現的越少的緣故吧。

當然,在此我只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而不是從“成王敗寇”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項羽霸氣十足

個人因為喜歡聊歷史,也與身邊的女性朋友們聊過關於項羽的話題,當她們聽說虞姬願意為項羽而死,項羽也在失去虞姬之後在烏江自刎,幾個敏感些的女生聽著也掉下了眼淚。她們也覺得,自己喜歡的其實就是這樣氣概蓋世而又多情的男子。

雖然說這種英雄氣概很多時候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多人所不齒,認為項羽很幼稚,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一半的人是喜歡這種性格的。

那麼什麼是英雄人物呢?

當遇到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的,是英雄。

鉅鹿大戰的時候,諸侯們都被秦國的氣勢所嚇倒,沒有人敢去與秦軍交戰,一個個都作壁上觀。

楚軍當時的主將宋義則按兵不動,如果當時楚軍不上前與秦軍交戰,可以肯定的是,被秦軍包圍的趙軍被滅是遲早的事情。

此時的項羽,在面對著各國聯軍重大危機的時候,在面對著從起兵以來一直保持全勝的秦軍名將章邯,在面對著兵力上佔絕對優勢的秦軍,在面對著主將宋義的壓制,他站了出來,殺了宋義,統帥了楚軍全軍,以破釜沉舟的氣勢決戰於秦軍。

關於鉅鹿大戰的歷史記載,其實是語焉不詳的,《史記》中對其記載也只有短短的33個字,描述的極為簡單,但實際情況呢?肯定不是那麼地簡單的。

▲沒有詳細的記載,至今我們也不知道項羽究竟是如何獲勝的

我看西方的歷史,在作戰的時候經常把作戰情況描述的非常詳細,何人統兵,數量多少,多少步兵多少騎兵等,交戰的路線,作戰時的排兵佈陣情況都描述的非常清楚。而在我們的歷史記載中,關於鉅鹿大戰的情況也只是簡單地說項羽斷絕了秦軍的糧道,之後包圍了秦軍王離部隊,擊敗了甬道上的章邯部並經過九場大戰活捉了王離,擊敗了秦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問題在於,當時楚軍5萬,對戰的是40萬秦軍,其中秦 軍王離部由秦軍邊軍組成,也就是在北方防禦匈奴的部隊,也是秦軍中的精銳。在面對數量和質量上都非常強大的秦軍,項羽究竟是怎麼戰勝他們的呢?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所謂的九戰,我認為很可能是一個虛數,意思是打了很多場戰鬥,並不一定是九次戰鬥。

但至少鉅鹿大戰能證明的就是項羽的指揮能力很強,如果沒有高超的指揮水準,以5萬楚軍要擊敗40萬秦軍估計是沒戲的。

真的英雄,光明正大

其實我們翻看史書,項羽作戰的時候無論人數多少,即便在數量明顯少於對方的情況下,仍然是通過正面硬鋼的方式戰勝對手,幾乎就看不到項羽採用偷襲或是埋伏之類的謀略作戰。


其實我看了很多的歷史上的戰役,我發現古今中外能夠決定戰爭格局和勝負的,基本都是正面硬剛決定的,而不是我們文化中很多人認為的謀略,或許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或許是很多人不屑於去了解很多歷史上的細節,或許是我們的史書中相當多的記載都是以虛為主,但事實也告訴我們,正面硬剛才是戰爭的王道。項羽在作戰的時候其實基本不用計謀,但是他卻能百戰百勝,這也說明了正面硬剛的道理。

▲能稱得上項羽對手的,只有韓信

他是那個時代最為出色的軍事指揮家,唯一能與他抗衡的也只有兵仙之稱的韓信,但即便是韓信也是在兵力絕對佔優的情況下戰勝的項羽,如果雙方數量相當,韓信是必敗無疑的。

真的英雄,真誠對待自己的朋友

在對待自己的朋友方面,劉邦雖然很講義氣,但最終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出賣了朋友。韓信幫劉邦打下了天下,最終慘遭劉邦的毒手;盧綰是劉邦在沛縣時期的鐵哥們,一路隨著他建功立業,最終被劉邦驅逐到了匈奴,客死異鄉;樊噲也隨劉邦出生入死,鴻門宴上舍身救下了劉邦的性命,最終劉邦還使要殺了樊噲,幸虧陳平沒有下這個手才逃過了一劫。

相對而言,項羽對自己的朋友和手下都非常坦蕩,從沒有想過要加害自己的屬下或者朋友。即便是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後,自己的老爸和老婆都被項羽俘虜,項羽也沒有為難他們。

如果最終統一天下的是項羽,那麼我相信項羽的屬下結局都會不錯,至少不會死在項羽手上。

真的英雄,豪情蓋世

項羽是個豪情的人,也是個性情的人。

當彭城被劉邦攻佔之後,他帶著3萬騎兵回到了彭城,並對劉邦發動了進攻。劉邦手上有56萬大軍,在面對著項羽的3萬人馬的時候竟然作鳥獸散,潰不成軍。如果看到這裡,我們其實很難想象,當時項羽手上只有3萬人馬為什麼就敢對劉邦的56萬大軍發動進攻?沒有蓋世的氣概,恐怕連主動出擊也是困難的吧。

真的英雄,視榮譽如生命

很多人認為項羽不過烏江,在烏江邊自刎的做法很幼稚。但李清照卻不這樣看,她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即便是千年之後的李清照,對項羽仍充滿了敬仰之情

或許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但更多的在於,項羽非常重視自己的榮譽,視榮譽為生命。

或許是我們的文化中,缺失了榮譽感吧,或許也很難理解榮譽感給一個民族能夠帶來的正能量。我在翻看羅馬史的時候,發現在羅馬歷史當中,當羅馬士兵被對方俘虜,對方將那些羅馬士兵放回了羅馬,當然是帶了條件的,最後羅馬並沒有與對方達成協議,也就是條件不成立,那些被俘的羅馬士兵竟然和家人告別,又跑到對方陣營中去做俘虜了。

這種行為在我們看來是很難理解了,畢竟我們歷史上太多的“成王敗寇”理論,認為為了勝利完全可以不擇手段,以至於近代的時候《厚黑學》成為了一門流行的學問,民間也流行著敗德的文化。

▲英雄的死是非常悲壯的,卻能激勵人心

其實當時的羅馬士兵作戰極為勇猛,他們也根本不怕死,這是緣於他們有著強烈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也使得他們不恥於使用所謂的謀略或是一些下三濫的手段獲勝,當了俘虜就是俘虜,沒有解除俘虜的身份就老老實實做俘虜。這種榮譽感其實也激勵了其他的羅馬士兵,為了榮譽,為了祖國而戰,並最終戰勝了對手。

這種情況還有很多,如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英國死亡率最高的是軍隊中的貴族,他們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在最為危險的地方,因為他們有榮譽感。

而我國越是到近代,就越是沒有榮譽感,越是地位高貴的人就越是喜歡甩鍋給普通老百姓。統治層都沒有對一個國家的榮譽感,老百姓又怎麼會有呢?

所以我欣賞項羽,他絕對是神一樣的軍事家,幾場大戰已經能說明問題。他也是一個英雄,一個值得為我們所讚頌的英雄。我們需要他這樣的氣概,需要他這樣的坦蕩,更需要有他這樣的榮譽感。


老威觀史


首先,行話本人並不贊同這種割接式的分類法,不是說非君子就必定是小人,也不是說項羽不是神一樣的指揮者就是純粹的匹夫之勇。

項羽的確算的上是一個合格線以上的指揮家,但其身上也確實存在著匹夫之勇的痕跡。

1,項羽的指揮謀略

我剛才說項羽算的上是一個合格線以上的指揮家,並不是毫無憑據。

項羽生涯中兩次比較重大的勝利分別是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這兩場戰鬥項羽均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的所有謀略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成語——破釜沉舟。項羽這場戰鬥主要的計劃就是依靠士氣,依靠絕境之下的心裡反彈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依靠小股精銳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彭城之戰是楚漢戰爭之中精彩的一場戰爭,項羽憑藉三萬人擊潰了劉邦的56萬部隊(個人對這個數字略有疑問)。是以少勝多的典型。這場戰爭之中,項羽採用的謀略是出其不意,同時採用迂迴包抄戰術,自己作為主攻方向拿下敵軍的指揮部,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仔細分析一下這兩場勝利,項羽所採用的謀略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基本都是都是依靠大膽,士氣,利用自己單兵素質比較高的優勢來進行戰鬥,總體比較單一,缺少變化。而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項羽的絕大部分謀略均停留在戰術層面,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這也是他最欠缺的一方面。

這種缺陷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垓下之戰。碰到韓信這樣的確會用兵的,項羽的那一套就效用降低。首先四面楚歌這一招徹底打擊了士氣,項羽卻仍然妄圖採用老辦法八百人奇襲突圍,當然同樣的策略不會每次都管用,只不過項羽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項羽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但是他的能力最適合當一個特種部隊或者斬首部隊的統領,就好比朱元璋是一個能幹事的領導,但是他更適合幹一個村長。

2,成敗皆在於勇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項羽同樣是成也在於勇,敗也在於勇。

勇既是項羽謀略的精髓,但也是項羽的缺陷。

項羽身上首先就具有匹夫之勇的基因。在小時候項羽

寫書不成,學劍法,學劍不成,寫兵法,又“不竟學”。

這自然可以說他是興趣廣泛,但是沒有恆心,內心沒有一個真正經過嚴密論證的想法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就是他喜歡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由來。

在戰爭期間,項羽的匹夫之勇表現的尤其明顯。無論是坑殺二十萬秦軍,還是殺了秦國國君子嬰,均不是深思熟慮,而是項羽圖一時之快,為了滿足自身願望,展現自己勇敢剛猛的拍腦門之舉。

即使是在自己即將兵敗身亡前期,項羽仍然不懂得反思,將自己兵敗歸結於天。依然以自己的匹夫之勇為傲,不認為是自己的其他方面出現了過錯。甚至還要在將死之際表演自己的快戰技術,贏三次拔旗來表現一下自己的剛猛。這也是司馬遷對其頗為不屑的一點。

但如我剛才所說,人本身具有複雜性,事情本性具有演變性,很難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項羽勇猛謀略決定了他是霸王,但是他戰略的匱乏和一味的匹夫之勇又決定了他只是西楚的霸王。


行話歷史


項羽,一代西楚霸王,渾身上下充滿著霸者之氣。說其僅有匹夫之勇,必然有失偏頗,若是說他是神一樣的軍事指揮家,那麼更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項羽並非只是匹夫之勇。

何謂匹夫之勇?《孟子·梁惠王下》對此的解釋是:“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匹夫之勇是僅憑蠻力,而無計策謀略。

很多人提起項羽時,喜歡用匹夫之勇來形容他,然而並不貼切。

項羽起兵反秦,此時的秦軍雖然不再如一統六國時那樣強大無比,但多年積澱,其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如若不然,秦末義軍四起,如陳勝吳廣,人數達數十萬,最終卻功敗垂成,就足以說明問題。

而項羽能從四方義軍中脫穎而出,成為和劉邦爭霸天下的一方,自然也不是輕易與之的人物。想要說明他的膽識謀略卻也不難。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

鉅鹿之戰,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就這樣發生了。

此戰當中,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由此確立了自己在各路諸侯中的領導地位,有了西楚霸王的美稱。

那麼僅僅一個匹夫之勇,又如何能取得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當然,因此就說項羽是神一樣的指揮家,也是名不副實。

項羽性格上的缺點尤為明顯。當然,劉邦在性格方面,也有著諸多缺點。比如愛財好色,但是其在進入關中之後,卻能以順勢而為,不僅明顯收斂,還能對百姓極具安撫只能事。除此之外,他雖貪財,但也懂得散財。對自己的部下,論功行賞從不拖泥帶水。

反觀項羽則不同。他和劉邦一樣貪財,卻不願意和自己的部下分享。自己能力很強,卻導致對部下不能充分信任。自己並不擅長謀略,卻又不能充分聽取範曾等人的意見。

所以,最終落得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局面!


Crazy歷史


說項羽是匹夫之勇的人應該好好想一想,在那個時代,誰的戰績更加輝煌,誰的成就能達到他的高度?張良?英布?韓信?田榮?陳勝?吳廣?那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英雄豪傑遍地,而項羽就如同一道閃電,如此耀眼閃亮!即使是贏得天下的劉邦又如何?他的漢王的稱號都是項羽封的!

一個只有匹夫之勇的人能在戰況最不利的時刻挺身而出,扭轉乾坤?鉅鹿之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戰定乾坤,大秦帝國就此走向覆滅的道路!

項羽的謀略以及神勇,需要對手聯合所有力量才能與其對抗!項羽就像一頭孤傲的雄獅,劉邦韓信英布彭越就如同一群鬣狗,雄獅雖敗,卻不失尊嚴,而韓信英布彭越的結局就如同一條狗!

項羽的神勇千古無二,掩蓋了他謀略的光芒!即便如此,項羽也絕對不能稱之為“匹夫之勇”!就像史記所說,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才氣過人的評價往往被人所忽略!


靖安智能


一、項羽是卓越的軍事家!

《漢書·藝文志》講用兵韜略分為四個流派,史稱“兵家四勢”,分別為: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

兵權謀的代表人物是韓信、張良;

兵陰陽的代表人物是孫武、諸葛亮;

兵技巧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戚繼光;

而兵形勢的一代宗師則是項羽!

項羽用兵如火,大開大合、勢如奔雷,來如疾風、攻如霹靂,擅長以少勝多,以寡敵眾!

中國古代經典戰例中,項羽獨佔三席:

第一戰“鉅鹿之戰”———因為秦始皇窮兵黷武,百萬雄師分兵南北,分別駐守長城、南征百越,導致中原空虛,兵力乏潰。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國大部隊分散各地,來不及拱衛京師,只能由秦將章邯集結四十萬驪山囚徒,組建軍隊,先是撲滅了剛剛燃起的陳勝吳廣之火,然後擊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發兵直奔齊國。楚懷王熊心號召天下諸侯並舉義旗,討伐暴秦,分兵兩處:項羽北上救齊,與秦國主力部隊對峙;劉邦西進攻秦,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此時,項羽面對的是不可一世的秦軍四十萬囚徒改裝部隊,這隻部隊的首領是名將章邯、王離,而王離則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之孫、王賁之子,是有名的秦國王家將第三代!

項羽天生就是戰神,“破釜沉舟、持糧三日”,在鉅鹿之戰,以三萬虎狼之師,先敗王離部二十萬秦軍,再敗章邯部二十萬,並追隨白起的腳步,坑殺二十萬已經投降的秦軍!想當年,秦軍橫掃天下,所向披靡,結果居然被項羽三萬精兵團滅,直接給秦朝的終結敲響了喪鐘!

第二戰“彭城之戰”———劉邦趁項羽北上伐齊,趁虛而入,西出函谷關,還定三秦,抄了項羽的老巢“彭城”,一時風頭無兩,為天下五十六萬諸侯軍之魁首!項羽在齊地戰事吃緊,只能抽調三萬兵馬,日夜兼程,長途奔襲,給劉邦的漢軍來了個回馬槍,殺的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大軍作鳥獸散,死傷無數,項羽差點活捉了劉邦!經此一役,劉邦的自信被粉碎,心灰意冷,幸有張良畫策“下邑之謀”,重用秦軍降將韓信、彭越、英布,才得以恢復元氣!

第三戰“垓下之戰”———楚漢戰爭的尾聲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項羽十萬大軍被困垓下,劉邦正面強攻,韓信、彭越、英布千里包抄合圍,將項羽逼到烏江,此時項羽身側僅餘二十八騎,項羽棄馬步戰,身披十餘創,力殺數百漢軍而面無懼色,六十萬漢軍驚為天人,若不是項羽已知大勢已去,決意赴死,自刎烏江,勝敗兵家事不期!

二、項羽勇過於謀!

“屌絲、盲流、好酒及色、草根兒”劉邦,居然打敗了“楚國貴胄、力拔山兮、萬人敵”的項羽!這主要源於項羽的“勇過於謀”!

《史記》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對於兵法的理解和運用是粗糙的,不求甚解!

所以,項羽有勇,亦有謀,但勇過於謀!

但是項羽謀略不夠,所以只能為帥、為將,而不能成為問鼎天下的人王帝主!

項羽的謀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了張良和韓信的“瞞天過海”之計!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王中王!

項羽的分封,走的是東周列國的老路,違背歷史進程,難以形成凝聚力!

劉邦被封為“漢中王”,王巴蜀之地,就很不開心。

但經過張良勸說,豁然開朗:雖然巴蜀乃窮山惡水之地,但是佔據地利天險,是極佳的“易守難攻”戰略要塞!劉邦聽取了張良的計謀,為了麻痺項羽,故意燒燬了巴蜀通往關中的棧道,以示永不東進的誠意,這是“火燒棧道”,然後韓信出奇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殺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如果項羽好好研讀下兵法,就不會犯這種戰略地形上的錯誤!

(二)錯失定都關中的絕佳時機!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燬阿旁宮,收關中財寶和婦女而東行。曾有韓生勸諫項羽定都關中,因為此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而項羽覺得咸陽城已經被大火焚燬,而且想回故鄉炫耀一番,所以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韓生一語成讖,後來項羽率軍去攻打齊國田榮,劉邦趁虛而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殺了個回馬槍,抄了項羽的老巢彭城。足見項羽的戰略短視,事實上,彭城,也就是現金的江蘇徐州,在歷史上一直都沒有成為人王帝主的都城,因為此地雖然富庶,但是易攻難守,不具備成為都城的戰略要素。項羽選的,是一塊死地。

(三)淮水之戰,楚軍主力殆盡!

本來項羽通過“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已經形成了對劉邦的碾壓之勢,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派遣大將,也是項羽的發小——龍且,前往齊國攻打韓信,而龍且自恃名將,對“胯下之徒、執戟郎中”韓信不屑一顧,結果被韓信用圍水堵截的兵法,全殲龍且二十萬大軍!

經此戰,韓信消滅了齊國和楚國的有生戰鬥力量,斬斷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戰略屏障,實現了迂迴到西楚後方形成戰略包圍的有利部署,為後來策應劉邦正面攻擊、彭越、英布側面夾擊,奠定戰略基礎!

可惜項羽不竟學兵法,經此打擊,不僅喪失了龍且一員大將,還導致西楚的敗局不可逆轉,完全被動防禦狀態,而劉邦的漢軍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階段。

淮水之戰的戰略失敗,與“馬謖失街亭”、“淝水之戰”皆是主帥不熟知戰略地形導致的敗局!

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

(四)劉邦賣柺,項羽被忽悠瘸了!

鴻門宴上,劉邦一頓諂媚之詞,將項羽捧到了雲端!項羽很受用,所以,消除了對劉邦的敵意和殺機,放走劉邦,貽誤戰機!

還是劉邦一頓忽悠,項羽居然相信了劉邦的“鴻溝之盟”,乖乖的引兵東行,結果被劉邦先發制人,發起決戰!

可戰爭不是下象棋,不允許思考,也不準悔棋,劉邦和張良撕毀約定,偷襲項羽,在項羽熊傻呆萌的心臟上,狠狠插了一把刀子!


烏蘭大俠


☜從一個“兵”的角度看項羽

兩軍交戰,項羽只要站那裡,就有了軍魂,軍心就穩定。兵就有了衝鋒陷陣的意志力,就擁有和項羽生死與共奮勇向前的殺敵鬥志,就有了不顧生死相隨的決心。而站在對立面的“兵”則心驚膽寒,恐懼慌亂,畏縮不前。不言而喻,項羽是“萬人敵”“嗜血將軍”“神勇無比”……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那個年代項羽應該是多少兵的心中偶像,至少“項家軍”的偶像幾乎是項羽。哪個兵不想力拔山河,英姿颯爽,神勇無敵?

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項羽殺殷通砍宋義,擒王離斬蘇角,威震西楚,名震天下。


潮人在深


項羽是一位英雄,不是匹夫之勇。在項羽之前,六國面對秦國的吞併都只是在觀望的姿態,而項羽響應農民起義,帶領八千江東子弟一路殺到秦朝的大本營。最後擊敗秦軍,雖然之後被劉邦撿漏先入了咸陽宮。

項羽有情有義。即使是面對跟自己爭奪權力的市井流氓劉邦,項羽依然在鴻門宴上放走了他。而在個人感情上,項羽一生到死最愛的女人也就只有一個虞姬,即使是自己四面楚歌的時候,也還是擔憂虞姬和駿馬的安危。

隨後是項羽的個人實力,秦始皇東巡時,他還啥也不是,作為圍觀群眾,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話。他憑什麼取而代之,當然要靠武力和謀略。所以項羽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才能的。從家族影響看,項氏系楚國貴族,世代為將,到了他這一輩,雖說國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風猶在,他要接過先輩手中槍,繼續這種傳統。他學文不成,學劍也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為此,他叔父項梁改教他兵法。在項氏的字典裡,萬人敵就是兵法。


老孔談歷史


項羽是一個真正的英雄,為人處事無一處不堂堂正正,一生從未有過陰謀手段,從未有過趁人之危,烏江一役,要脫身輕而易舉,可他寧願自刎也不肯渡江,雖然此舉在大部分人眼中顯得極為愚蠢,可這也是所有男人所缺矢的錚錚傲骨,不說謀略,功績,成就,只說男子漢氣概,項羽從古至今,當數第一,項羽是我華夏幾千年以來最驕傲的男子!


行千里只為吃肉


人生不過是世間的流星,都有閃光的瞬間。不管怎麼耀眼,都會有褒有貶。項羽其實與關羽有的一比,都是勇武過人,宅心仁厚。但關羽被人建了關帝廟,項羽卻被後人恥笑。歷史也不是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只是看社會是否需要。


大漢子民14


用項羽的話說,我造反到現在有八年了,打了七十多仗,未嘗一敗,就今天失敗了一仗,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打仗八年沒失敗過一次,你把幾千年來的戰神都找出來,有幾個戰績比他好的?

匹夫之勇?武將又不需要親自上陣,單打獨鬥,你以為電視劇三國演義裡,三英戰呂布,兩軍對壘,先武將對打,然後士兵再上?這是打仗?這不是單挑呢?嘿社 會也不屑於這樣玩啊!

武將的形象應該是韓信那樣,是指揮官,指揮千軍萬馬,匹夫之勇有什麼用?一人打十個有什麼用?

能指揮四十多萬大軍的人,都是智謀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