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添个月亮做包拯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老子为什么喜欢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老子喜欢水的原因,还不仅仅在于此。在老子看来,水集中了道的最高规律,集中体现了老子的道家哲学的观点,特别是道家的自然无为守拙示弱的生活哲学。

在解释道德经第八章的“上善若水”一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道家哲学,了解一下老子的人生哲学。

第一,道是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原则。老子说道很难懂,看不见摸不着,是宇宙的最高原则,它是无法用语言来界定的。道在本质上是无,但是它有驾驭了宇宙万物,属于有。

第二,人要道法自然。人也是道的一部分。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是本然,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第三,在人生哲学上,人要清静无为,要融于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

第四,人要学会示弱,因为一切柔软的东西,都最终拥有强大的蓬勃的力量,反倒是那些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容易死掉。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五,人要慈爱,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老子说到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时候,说他有是三样宝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面就包含了老子的道家的人生哲学。除了要慈爱,有包容之心和宽大的胸怀之外,还要活的简单淡然,最好是人淡如菊平淡如水的那种生活。最后一条是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要去争先恐后,以不争之心去过生活。

这是老子的道家学说,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论述。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道德经的第八章,关于上善若水的思想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水是最接近道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水的几种优点,或者说水的生存方式,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

第一,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所以说有柔情似水的说法。

第二,水也是天下最为坚强的东西。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依靠自己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毅力和坚持,最终却能战胜一切强大的东西。

以上这两点,不正是老子强调的柔弱示弱的哲学吗?老子的守弱示弱的哲学,其实并不是让我们做柔情似水柔软无骨,而是要学水的坚持和顽强。

第三,水可以包容一切。水正是包容小河小溪的水,最终才成就了汪洋大海。所以水又有包容慈爱的特质。这与老子的三宝是极为相似的。

第四,水是奉献者。水滋养万物,但从来不去争功,也不去抱怨,而是默默地做贡献。这不正和老子的不争哲学一脉相承吗?

接下来,老子从政治、社会、人的价值观等方面,从水的各个方面的善,继续进行论证:

心善渊:人的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宽广。

与善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要学水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也要实践不争的精神,唯有不争,才没有人与你争,这样你就能成为最伟大的强者。这个不争,不是说让我们心如死灰什么也不干,老子告诉我们,争还是要争的,关键是要以不争之心来争。这才是道。

言善信:水如镜子,是真实地反映万物。人也应该如水一样恪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也应该顺势而为。


  


好玩的国学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⑤,心善渊⑥,与善仁⑦,言善信⑧,正善治⑨,事善能⑩,动善时⑪。夫唯不争,故无尤⑫。

[通释]

上等表现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标准。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思想以深邃为善,结交以仁爱为善,言辞以真实为善,为政以安定为善,做事以持久为善,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正因为不争夺什么,所以没有灾祸。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等的表现像水一样。上善,最好的表现,最好的做法。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利,施利于,向……施利。

③处众人之所恶: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之地。恶,音wù,厌恶,讨厌。

④故几于道: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几,音jī,几乎,接近。道,正确的原则,道的标准。

⑤居善地: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居,居处。善,以……为善。地,名词,适宜的生存环境,清静的环境。

⑥心善渊:思想以深邃为善。心,思想。渊,深邃。

⑦与善仁:结交以仁厚为善。与,结交。仁,仁爱之人,仁厚之人。

⑧言善信:言辞以真诚为善。言,说话,言辞。信,讲信用,诚信。

⑨正善治:为政以保持安定为善。正,同“政”,为政,治理国家。治,秩序稳定。

⑩事善能:做事以持久为善。事,用作动词,做事。能,同“耐”,音nài,忍耐,长久坚持,持久。

⑪动善时: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动,行动。时,用作动词,时机适当,把握时机。

⑫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夫唯,正是因为。 尤,过失,引申为灾难、祸患。

[意义归纳]

本章讲上善若水的道理。全章分为两层。

第一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围绕“不争”谈水之善。

第二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谈“若水”之善的具体表现。

[解读与点评]

最好表现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标准。要注意“上善若水”,这是用比喻来领起,是说“上善”的做法似水,“上善”的品质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直接说水之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则回到“上善”,从不同角度说怎样做到像水一样的上善。选择适宜的居处环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选择仁爱的人来结交才是最好的,说话保持客观本真才是最好的,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当的时机再行动才是最好的。

正是有了这种不争的品格,所以不会有灾祸。“夫唯不争,故无尤”回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时对上面“七善”进行概括总结。

本章表面是“水论”,其实是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

很明显,本章意在告诫身处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水有何善?水善处下,善以柔胜刚,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处流,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道的原则就是不争,就是甘处其后,甘居其外,甘居下游。“处众人之所恶”,本来说水,却拿人的主观感受说事,赋予了水人格化的内涵。

本章讲了“七善”。居处以选择环境为善。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这里没说,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环境,大概就是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是不争之地,应该是清静之所。“居善地”大概与孔子的“择不处仁,焉得知”暗合。思想以保持沉静深邃为善,这样才深不可测,才可以达到“莫知其极”(第五十九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不争之心。结交仁厚之人,此仁者应该是不争之人,与他们结交可以避免危害。言辞真实、真诚,恪守信用,才能让人信服。这些言辞应该是不争之言。“信”是道的品质,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第四十九章)。为政能保持稳定秩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达到长治久安。什么样的为政才稳定?当然是不争之政。处事容忍,才能不躁动,“能”的本质就是不争,因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急功近利、贸然而动多败。诸版本尚未有将“能”解作“耐”的。耐是一种品质,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劳”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宽容、包容、兼容,就能清静无为,置身于矛盾纷争之外,就能“后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种坚守,是对道的一种态度,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适当的时机才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解说像水一样品格:严冬来临,江河冰封;春暖花开,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严峻的形式下让自己处于“冰冻”状态,“动善时”就是随着温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渐流动起来——概括起来,这七善就是存不争之心,处不争之地,结交不争之人,说不争之话,行不争之政,做不争之事,因时而动,做到这些就是不争。不争就不会出现过失,就不会招致灾难。这些都是“上善”的品质。


陈广逵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是指,最善者如同水一般高尚。因为水,作为天地万物之一,看似平常无奇,但它滋润着天地万物,可以想象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水,也就等于毁灭。所以,将最善者比喻水是非常崇高的一种境界。

众所周知,古人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饮水思源”。还有一句话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所谓“友”的解释为:“从二又相,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为什么如此解释?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却要往低处流?因为地低成海,所以,处事低调,为人真诚,心静如水。由此可见,水虽不起眼,但水是忘我牺牲的一种非常崇高的精神。



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所有人类,动物、植物包括细菌病毒间都在为争夺生存权而战斗,只有水不与其纷争。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无风不起浪,是风作怪。

所以,人性也是一样的,只有克服自私于无私,才是真善。只有牺牲忘我的利益付出,才是上善。


诗蓦诗书画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最好的品德像水一样,用身家性命造福社会,又不求回报。

水虽至善,却不卑弱。第六十六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也就是说,正因为水先人后己、不争不抢,才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由水及人也一样。

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曾经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连任了美国的第一和第二届总统。

在第三届大选,面对选举团的无异议支持,华盛顿认为:“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为将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

此后他自愿向约翰•亚当斯移交权力,恢复平民身份退隐。

如果没有意志坚定的领袖,一个开始于民主宪法的国家很容易结束于军事专制;

是华盛顿开创了美国主动让权的先例,也保全了晚节。

这个故事传达了“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道理——

谁不强调自己的存在,别人便不妨碍谁的存在,谁就更能长久地存在;
谁不执着于自己的利益,他人便关注谁的利益,双方才能达成合作;
谁把自己放在人后,人们便甘愿把谁置于身前,赋予谁美名。

臧克家的《有的人》,同样在说这个道理: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私的人自己承担了有私的风险,无私的人别人替他成就了自身。


姜白的树洞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最纯洁,最原始的“善”就好像水一样。“善”本是“能力”,无所不能,有毁天灭地之能,有移山倒海之力,可是,最上等的“善”从来不妄为,只是规规矩矩地服从真理的规律,规律是圆“善”就圆,规律是方“善”就方,如果把规律比喻是宇宙的模具,那么,“善”就是充满宇宙模具的能量把真理在万物中彰显出来。万物从“善”而生,而为“善”提供模具却是真理,当看见万物美丽的时候就当知道这是真理彰显的荣耀(公义)。

居善地:

居,聚集。有“善”聚集的地方就是能量。有能量经过的地方万物就开始生长。有形体有物质出现的地方就成为“地”,“地”是空虚混沌的之中的有形的物质,“地”是相对于“天”的存在,“天”是绝对的“真”也是绝对“空”,“地”是相对的“善”也相对的“虚”。绝对的“天”是看不见的规律规则,相对的“地”是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有状态,有大小。“地”是被“凝固的能量”,有“地”出现的地方就是有“善”聚集的地方,有“善”聚集的地方,规律规则必然先期到达。所以,有“善”居住的地方,那是因为规律规则齐全,规则与规则兼容,力与力的角力都已经到达一个平衡点(公平),“能量”就被“规则”凝固成物质,“地”就出现了。

心善渊:

“心”,是天地能量的容器。如果一个容器里面可以装满能量,那么说明这个容器是一个完整合格的容器,就好像一个完整的杯子要有杯底,杯身,没有裂缝,漏洞,破损。一个完整的“心”就是一个完整的“道”,一个完整的“道”就像一个完整的杯一样“公平”的杯底,“公正”的杯身,“公义”完美的杯形。公平,公正,公义完全合一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整的“心”。“心”中充满能量的时候,说明规则健全。很多能量聚集在一起象大海的深渊一样深厚的时候,意味着规则很强大。“心”即“容器”,“善”即“能量”,“心”中充满“能量”,心就是能量的大海象深渊一样深不可测。

与善仁:

仁,宅心仁厚,“仁”就是“心”的厚度。仁是主观的规则,但是以客观的规则为标准,主观的规则是自然客观规则的延续,主观的规则也可以等同于客观的规则,成为法律,习俗,被大家普遍认同与遵守,很多主观的规则叠加在一起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使普罗大众有法可依,有行为的准则。所以,与善在一起的一定是很多规则,一条规则就好像是一个杯子,一个杯子装一杯水,很多杯子就可以装很多水。“与善仁”,与“善”能够在一起,能够把“善”聚集在一起,必然是规则健全。

言善信:

信,信任,相信。“善”居住的地方就是规则,规则的语言就是“标准”,“标准”的属性就是“标准”的语言,“标准”是“信”的根基,“标准”的“标准”便是“信”。“言善信”,有规则的语言便有“公信力”。

正善治:

正,正确,正义,正的根基便是“公”。有规则的语言便有“公信力”,有“公信力”的语言大家都遵守,大家都遵守的规则,自己就可以治理自己了。

事善能:

事,事情,事件,事实。“极数知来之謂占,变通之謂事”,“事”是连接“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事物”不分家,“事”在“人”与“物”的中间,就好像城市之间的桥梁把城市不同的版块连接在一起。如果这一种连接的“关系”都是规则,有法可依,有理可据,那么,这一种的“关系”和谐,和睦,被大众认可,那么,这一种“事”就自带能量,“其道光明”,因为“事”是在规律规则之中,规律规则的前方一定是光明的未来,“不出户,知天下”就是基于规律的发展的趋势是可以预测的未来。“事”在规律规则之中“事”的本身的就是“能量”,所以,“事善能”。

动善时:

时,时间,时势,趋势,未来。“时”是静态的“真”,“时”并不存在,如同“真”不被认识。间,空间,距离,形状。“时”与“间”组合在一起就好像“真”与“理”组合在一起,要认识“时”要通过物质“间”的距离的变化,才可以形成被认识的“时间”。如同认识“真”与要通过“理”的证明才可以知道“理”的尽头那个奇妙的“真”,“真”是那个无穷的“无理数”就好像圆周率永远没有穷尽,一旦被求证的“数”,就已经是“理数”。“时”是绝对的状态,那么,如何“善”一动就可以成为“时间”,“时势”,“趋势”,未来呢?“善动”即是“能”动,“能”动即是“理”动,“理”动即是“规律”动,“规律”动即是“规则”动,“规则”动即是“趋势”动,“趋势”动即是“万物”动,“万物”动即是“距离”动,“距离”即“空间”,“空间”即“变化”,“变化”即“美”,“美”即“价值”,“价值”即“生命”,“生命”即“公义”动荣耀与权柄,是“创造”的最终目的。“理动天地合,善动万物生”,“道冲”即是“善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善动”则成时间,事情,事件,时势,事物,人物,价值,生命,美,无始无终。

8,

最善良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无形无状以万物为形。水是万物生命中所必需的能量水没有因此而自矜,不管是干净还是肮脏就是众人所厌恶的下水道水也是使命必达。所以,“善”几乎就可以代表“道”。有“善”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大地(居善地),有善聚集的地方就是人心的源头(心善渊),宅心仁厚生命就会和谐,(与善仁),言必信,行必果,(言善信)。以信立人,以正治人,以善为政,和谐融洽(政善治)。善行必然带着能量(事善能),能量一动必然成为趋势(动善时)。正是因为善从来不留恋物质,所以就不会犯错误。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关于上善若水,《道德经》本篇全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从对《道德经》一书通篇来看,讲求一个“道”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中可以看出,道就是指的世界万物运行规律和逻辑。那么,老子认为,水可以算得上自然的代表,可刚可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

老子的思想中,倾向于外表柔弱的东西,内在坚韧的东西。文中多次出现以阴柔代表的事物。回到上善若水来,水是天下至阴至柔之物,也是至刚之物,可以水滴石穿,遇冷成坚硬的冰。所以水的本性,遵守宇宙运行客观规律,遇险阻而绕道,遇热化为气,遇冷结为冰,能够顺时而动。水还有另外一大特点,利万物而不争,甘处众人所物,这正是修道之人所需要的品质:不争,淡薄名利、处于低位,保持谦虚,这样清心寡欲,方可洞见内心。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顺便说一句,老子的大智慧,夫唯不争,是以不去。在纷纷扰扰尘世中,争争抢抢,会被欲望蒙蔽内心,而且总有争不赢得时候,而且有时争,反而不可得,就像水中握着沙子,握得越紧,能抓住的越少。而唯有不争,不产生争得念头,不成想得到,也不会有失去。而且人生中,有时不争是为大争,就像另一章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己越多。圣人不争,后其身,反而身先,这就是不争是为大争得智慧。


舟横野渡者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是: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01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滋润万物。二是不与人争。三是柔弱处卑。正因为水有这三大优点,最接近“道”的特质,所以说“几于道”。

老子由此认为,大德上善之人也应该像水那样,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能利万物,造福世界。二是无私无我、无欲无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三是甘处卑下。四是不与人争。五是心胸广阔。六是言而有信。七是顺时而动。八是执政则善于治国。九是有办事才能。

《道德经》第八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讲,也应该像水那样,无私无我,无欲无求,居柔处卑,甘处下位,不争名利,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什么过失,也不会招致别人对自己的怨咎。

02

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空前强大,商鞅可谓功不可没。但商鞅在推行变法改革的过程中,用刑苛刻,树敌太多,并且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但商鞅却自命不凡。

有一次,商鞅曾问赵良:自己与秦穆公时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赵良毫不客气的告诉他:百里奚在秦穆公时做国相,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并且为人低调、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百里奚去世时,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伤心欲绝。

可是您做国相时,却凌辱践踏贵族,独断专行,残害百姓,出行时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盛气凌人,并且您还贪恋钱财,只恐怕是凶多吉少啊。但商鞅并没有采纳赵良的建议。等到秦孝公死后,秦国贵族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尸体被车裂,而且全族被杀。

我们说,论变法图强,商鞅在秦国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是商鞅用刑苛刻,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变法、要改革,就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只要是有利于富国强兵,这也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商鞅,错就错在私心贪欲太重,如果商鞅能够做到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话,也不至于落得个全族被杀的下场。可叹的是,商鞅本人却只看到了自己变法图强的辉煌政绩,却看不到自己的致命弱点,竟然还想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提并论,真是糊涂到家了!

我们说,五羖大夫百里奚一心为国为民,立德立功,百姓爱戴,名垂青史,可以说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典型。

而商鞅却恰恰相反,他贪恋高官厚禄,又争名又争利,尽管政绩卓著,但他树敌太多、私心太重、贪欲太强,最终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羖大夫百里奚和商鞅的鲜明对比,更加深刻的印证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紫天云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说水无时无刻都在以自然的状态显现。

1.融入。可以和任何事物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自然的状态。

2.包容。可以容纳大于自己体积的物品(有一个张力的实验可以证明)

3.纯净。人之初性本善(注意老子说的水是水的原始状态,避免喷子咬文嚼字)

4.润泽。孕育万物,泽被苍生。

5.洗濯。洗心革面,清净人间。

6.镜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7.从物理上说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人70%以上都是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提倡人要以自然的状态遵循规律行事,从而达成无为而治。

怎么上善若水?从思想上参考道德经,行动上遵循论语。


不东先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讲究“善”的内涵,其中儒家和佛家的“善”是仁爱和慈悲的意思。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曾这样讲述“善”的内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这一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概念,因为在天地自然的万物之中,万物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水的滋润,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处为万物着想,而从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不争名、不图利、至善至柔,这是一种崇高的品行。因此说;水所具有的这种善,具体到一个人的身上,是指人们的品行如果能够达到水滋养万物的地步,胸襟包容天下,不与世人争一时长短,那么将是最高的一种德行了,具体而言,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学会居善地,也即秉持谦卑的姿态。

心善渊,像大海一样具有广阔的胸襟。

与善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言善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正善治,像至柔至美的水一样立身公正。

事善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

动善时,善于把握良好的时机。

所以综合理解“上善”就是至善至美的意思。“若水”和水一样柔和处世,滋养万物而不争。同时还要具有以柔克刚、胸怀万物的宏伟气度。更要有水滴石穿的坚韧不拔,兼具柔水那般能上能下的平和心态。



易道堪舆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说说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和董自竹老先生的说法相近。


上善就是至善,上善若水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水的本性,相比于其他物体,水的各个形态大家见的比较多,液态的江河湖海雨,固态的冰霜雹雪,气态的云和蒸汽,同样是水,有不同的形态,这就是三十二相,也是不着于相。你能说冰霜雨雪、江河湖海哪个是高尚的,哪个是低贱的?都不能说,也不可说,每个形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水是如此,那么世界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如今追求的平等,也有这种不着相的精神,同样挣钱养家,送外卖和敲代码也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水的各种形态互相转化,人的因缘际会也是如此。这种平等才是大平等,这种包容才是大包容,明白这些,我们就不会轻易下结论,产生更多的偏见。




水利万物而不争,一种意义是无我,没有我利,我欲,争什么呢,水随势而动,随大自然而转化,随宇宙整体而演化。水可温润滋养万物,也可残暴摧毁万物,这些表现就是相,看起来有好有坏,但就整体来说,人类文明的孕育离不开水,整个自然离不开水。

把水道德化是不正确的,或者至少是不全面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也是朱熹三纲五常的弊病,按照现在的叫法就是教条主义,没有灵活性。最后我想说的就是,遗传和基因突变缺一不可,这才是现在我们生活的五彩世界。

上善若水,高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