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其實我們對於“創新”這個詞兒,有些誤解。

創新這個詞兒,我們都很熟悉。然而,王可越卻說,大部分創新行動其實都在“假裝創新”,以創新為名,掩飾我們內心對於劇烈變化的惶恐。

關於創新,我們還有一個刻板印象:了不起的設計師,都是有天分的人,他們大多是祖師爺賞飯吃,天生才華橫溢。

王可越是傳媒大學副教授,他開設有關於創新的課程,通過多場創新工作坊,用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方法得當,每個人都可以搞創作,提升創造力,實現創新化生存。在《創新化生存》這本書中,提出了創新工具包,包括:反思、感受、洞察、創意、行動。


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創新化生存


這是個焦慮的時代,最大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此,唯有終身學習才是途徑。在不確定的年代,創新,是自我救贖的必修課。

王可越,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創新資深導師。作為創新導師,曾與團隊一起將設計思維創新體系率先引入中國,與企業、社會機構合作,共同解決真實商業與社會問題。

創作者究竟有多難,我們來看一句歌詞:“一句歌詞 怎麼讓你很難忘,方文山林夕和我都在想,想破頭,也鑽不進一個緊閉的心房”。要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也需要創新化思維。那麼,本文將會從“真實需求”、“洞察力”、“行動”三個方面,具體展開討論。

1.脫離真實vs真實的需求


關於創作其實有一個誤區,並不是坐在辦公室,空想如何寫出好創意。我們以為這一切都是來源於電光火石的靈光一閃,以為都來自於自己的腦子。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

《賣房子的女人的逆襲》中有一個場景,有一位設計師一直給人當助手。後來,終於有機會自己設計房屋。於是,耗費心血,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出一個風格獨特的房間。舉個例子:浴室的牆,是透明的玻璃。按照他的理念,是為了體現整個家庭都是一體的空間,並沒有隔開。

他滿心歡喜,希望有顧客能夠喜歡自己的設計。只要有人看房,他就會問房屋中介,顧客喜歡嗎?

答案當然是不喜歡。

後來,房間又一次進行了修改,改成了榻榻米的風格,賣給了附近的一個大媽。

原來,大媽有處了好多年的鄰居,不忍心和他們分開。也不想成為女兒的累贅,因此堅持在原來的房子裡獨居。

女兒體諒媽媽一個人把她養大的辛苦,渴望和媽媽住在一起。於是,這個房子被改造成母女都能接受的榻榻米。母親終於被女兒打動,決定兩人一起住進去。


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賣房子女人的逆襲劇照


然後,女主角說,設計需要照顧使用者的感受,如果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設計師毫無意義的。這個設計師終於明白,設計,應該傾聽顧客真實的需求。

設計師科爾·彼得斯說過這樣的話:向別人介紹自己是一位設計師時,我畏縮不前……總的來說,目前的設計文化讓我受挫的原因在於設計很少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更多是在編織神話和講故事。”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真實設計呢?

1.真正從人開始。

“好的設計者瞭解工具,偉大的設計者理解人。”好的設計者,和用戶的關係應該是共情,而不是同情。切身實地,去感受用戶的感受,明白他們的想法,直到他們的痛點,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提供一個高大上但是不符合用戶習慣的產品。

2.沉浸其中,出一身冷汗。

“唯有親身體驗,設計師才能夠捕捉到旅行者迷路時候的焦慮。”還是之前的共情問題。如果想要感受用戶的感受,就應該設身處地,沉浸在用戶的真實生活環境中。只有這樣,才可以發現更加深層次的用戶的需求,從不方便的地方入手,想用戶之所想,解決問題。

3.與人相遇,而不是訪談。

設計界有一個共識,在《蜥蜴腦法則》這本書中有體會。其實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真正動機,當你問他,他就會編造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用來解釋。所以,通過訪談和問話,並不一定能得到真實的答案。

4.每個人都是解決問題的設計師。

去人群中多多觀察。普通人不經意的舉動也許就能帶來很多的靈感。比如,可以在圖書館看人們的玩手機、看書的自然反應。像所有人學習是設計師需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是設計師,都會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2.洞察


鐵人王進喜,這張照片的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王進喜


我們普通人看這張照片,平平無奇,看不出什麼特別的東西來。然而,讓有心的日本的情報專家看到這張照片,解開了大慶之謎。他們根據鐵人王進喜的穿著,以及季節,大概猜出來這是齊齊哈爾和哈爾濱之間。然後,根據手裡的東西,以及照片的背景,猜測估算出了油井的直徑,以及油田的儲備和產量。

有了這些情報,他們很快就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採的石油設備。因此,當大慶向全世界徵求設計方案時候,毫無疑問,日本人一句中標。

這個故事來自於葉茂中的《衝突》,為了說明,洞察力的厲害。所謂的洞察力,其實就是透徹表象的能力。這是一項需要長期打磨的技能。

再討論一下,設計界廣泛流傳的兩個段子吧。

第一段子說的是,甲方要求設計出五彩斑斕的黑色,第二個段子,甲方一直在提各種需求,然後改來改去,最後設計師說,你直接告訴我,要抄誰。

這些段子聽起來多麼的辛酸。看起來,似乎甲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哪些需求。

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李欣頻演講的時候,有讀者提問,很多甲方客戶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那麼設計師應該如何做呢。

李欣頻的回答是,作為一個設計師,應該對這個世界保持敏感。在和客戶一起坐下來的時候,就應該對他有個判斷和了解。即使客戶本身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那麼,你也是有一個判斷的,能夠判斷出來,他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有創意的,我們可以抓住客戶背後的、沒說出口的點。 即使他自己沒表達出來,你也已經抓住精髓了。

這就是洞察。好的設計師,他們不僅僅聽到甲方說出了什麼話,他們可以洞察到甲方真正的需求。

洞察是什麼?

洞察是未被察覺的基本事實。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行為,包含著很多的習慣和情感。應該想象一下在具體的使用情境中,用戶的自然行為是什麼。比如喝礦泉水的時候,用戶自然而然撕掉包裝紙,為了和別人的水區別開。

洞察是對人性的準確把握。洞察人們行為和心理的矛盾之處,應該找到用戶真正關心什麼,而不是口頭關心什麼。不僅要聽他們說了什麼,還要洞察他們沒有說什麼。認識到人性的複雜,是洞察的關鍵。

洞察是建立新聯繫,打開新視野。洞察就是視角的轉換,轉換慣有的思維邏輯,建立新的連接,打開新的視野。

在思考過程中,永遠保持反問的姿態,不滿足於表面的解釋,才能夠持續探討新的可能性。

如下的問題可以幫助直擊痛點:

它真的可以get到用戶的“點”嗎?

他是不是真的新穎?

他是不是足夠簡單?

她是否足夠有趣?如果沒有前後文的支撐,是否仍然有趣?

她能否帶來產品或者服務策略的變化?

3.行動


關於行動,我們說過很多:行動是治癒一切拖延症的良藥,完成好過完美,等等。 但是今天,我得到了更多的啟發。

扎克伯格說過,產品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所謂的創客精神本質上就是動手探索。在多次嘗試和失敗中。進行調整。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有個情節,很好詮釋了這個觀點。

麥瑟爾先生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名脫口秀喜劇演員,他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他翻看了某些已經成名的脫口秀演員的表演,然後從中找出可以“借鑑”的部分,把對方的臺詞原封不動照搬過來,進行表演。他是這樣對妻子解釋的:這不是偷,新手都是這樣通過模仿來學習。

後來,有次演出失敗,觀眾沒有任何反應,不笑。麥瑟爾先生只得灰溜溜下場,因為邀請了朋友,在朋友和妻子面前丟臉,從此一蹶不振。當天晚上,收拾了行李,離家出走。開始和妻子分居。

聽起來,似乎和我們大多數人的軌跡很像:總是有一個夢想,然後遭到一次兩次的打擊,從此就放棄了。

那麼,麥瑟爾夫人是怎麼做的?她行動,不斷試錯,通過觀眾的反應,最終決定如何講一個段子。

比如,在美妝櫃檯當櫃姐的時候,遇到一個男性顧客,他說:“我想要一些能讓我妻子看起來像伊麗莎白·泰勒的產品”。


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劇照


麥瑟爾夫人如何講這個段子?

第一次這樣講:我給他指了指太陽鏡櫃檯。

沒人笑。

第二次這樣講:其實我想和他說,“先生,請您照照鏡子。有誰會穿得像伊麗莎白·泰勒一樣,回家只是為了見長得像你這樣的人。”

笑聲稀稀拉拉。

第三次這樣講:我想和他說的是,我希望您的妻子此時此刻,並沒有在買一些讓您看起來像羅克·赫德森的東西。“

笑聲稀稀拉拉。

第四次這樣講:所以在我要了他錢包裡所有的錢之後,我說,好了,現在至少能讓你覺得你娶了伊麗莎白·泰勒。

這次,笑聲很大。

伊麗莎白·泰勒是好萊塢演員,有過8段婚姻,她熱愛珠寶,曾說過:“愛人的深度是要用珠寶來表達的”。

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劇照


是啊,哪怕三兩句話的一個段子,也需要持續打磨四次,才得到了鬨堂大笑的效果。

很多喜劇演員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才能第一次做到黃金十分鐘(tight ten),而麥瑟爾夫人,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做到了。

掌握創新化生存“工具包”,瞭解客戶想法,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劇照

在《創新化生存》中,作者提出了驗證式學習和原型思維。驗證式學習的過程是原型--測試--迭代的過程。首先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做出一個產品原型,然後,在改變中不斷評估,衡量產品的進步。

作者王可越在書中提到:多失敗,早失敗。快速帶來的最大利益,首先是付出的代價小,其次是靈活性高。原型不是細膩的藍圖,而是積極進取的學習。在出拳的同時,隨時判斷,隨時調整。

最後

總結一下,今天主要講了三個創新化生存工具包,分別是:共情和感受顧客的真實需求,洞察背後的故事,在行動中持續改進。實際上,《創新化生存》還有另外兩個工具,因為篇幅這裡不再展開。

很多時候,我們受困於某種思維的誤區,只需要輕輕一點,便可以豁然開朗。作者王可越在傳媒大學開設有關於創新的課程,通過各種實際教學,總結出來各種實用的技能,幫助我們打破思維的牆壁,高效創作。

所以,這些底層的思維,不僅適合於設計師,創業者,對於普通上班族來說,如何明白團隊中成員的意圖和需求,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