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要發動高平陵之變奪權?

競技盒子

魏明帝曹叡託孤之時,司馬懿和曹爽兩人並受遺命,兩人都獲得統帥全國軍事的權力。

在兩人合作的早期,處理政務時,曹爽和司馬懿兩人還互相謙讓,司馬懿每次都讓曹爽先決定,曹爽則作出謙讓低調的姿態,可以說,在早期,兩人都獲得了很好的名聲。當然,我們也可以看成這是曹爽的低調行事,因為對於曹爽來說,司馬懿就是長輩。

按照《曹爽傳》所言,曹爽其實是“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這是說,在後來,曹爽著力提拔的心腹丁謐、畢軌等人開始從中挑撥,後來,曹爽有決斷的時候,司馬懿都不能改變其想法了。

陳志《曹爽傳》裴注:初,宣王(司馬懿)以(曹)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當時稱焉。丁謐、畢軌等既進用,數言於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誠委之。”由是爽恆猜防焉。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皆不復由宣王。宣王力不能爭,且懼其禍,故避之。

兩人在政治上的分歧衝突,在史書上可以查到:

  1. 正始五年的曹爽徵蜀事;
  2. (《宣帝紀》六年八月事)曹爽把中壘營、中堅營廢除,士兵全部交給中領軍曹羲(曹爽之弟);

  3. (《宣帝紀》七年正月事)曹爽讓前來投奔曹魏帝國的柤中百姓返鄉。

這三件事,都是曹爽一意孤行的結果,司馬懿反對也沒用。

可以說,正始年間,兩人的合作關係已經破裂,司馬懿除了外鎮淮南出去溜達了幾次外,朝廷中的事已經讓曹爽及其黨羽壟斷了。

司馬懿為什麼要奪權?

很簡單,司馬懿就是為了爭權。

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他還裝病裝痴麻痺曹爽,對於司馬懿說,時日無多,當皇帝的肯定是不可能的,他要的是奪下曹爽的特權。

當然以他自己的閱歷,也必然知道,奪權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家族地位的提升,提升之後就是繼續維持,他對長子司馬師的期望很高。所以高平陵之變的策劃,司馬懿只跟司馬師交代,司馬昭到政變前一天晚上才得到父親和兄長所決定的事。

司馬懿在政變時表現出來的狡詐狠毒,屠殺曹爽三族,引來其他官員的不滿與反感,這也是奪權之路必然產生的負面效應。司馬懿根本不想給曹爽翻身的機會。

不奪權的話司司馬懿會被曹爽幹掉嗎?

不會。

曹爽已經大權在握,司馬孚的尚書令職務被自己和丁謐等心腹架空,司馬師的中護軍不過是給司馬懿一個面子罷了,禁軍大都在自己兄弟手裡。

司馬懿本人,對於曹爽來說,荊州刺史李勝上任之前去拜會司馬懿,司馬懿那垂垂老矣的病態(裝出來的),更是讓曹爽放心下來,更加肆無忌憚享受權力所帶來的快感。

曹爽兄弟最後的罪名是“圖謀不軌”,這罪名不論是真(罪有應得),是假(司馬懿事後羅織罪名,栽贓陷害),以曹爽的地位,他是根本不需要殺司馬懿的。

崇高的地位、名望對於曹爽來說都是已擁有,在司馬懿示弱(扮豬吃虎)的前提下,他實在沒有理由去除掉司馬懿,給自己抹黑。

陳志《曹爽傳》:當陳(曹)爽與(何)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張)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潯陽鹹魚

套用一句足球解說詞就是:留給司馬懿的時間不多了。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71歲,機會錯過不會再有。而從他奪權之後的行為來看,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子孫篡魏清障鋪路。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在焦急中耐心等來的一個絕佳機會,並非偶然的突發事件。此次行動應該醞釀了很久,至少在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的時候就有了定奪——3000死士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招募、訓練、隱匿、運作絕非朝夕之功。司馬懿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因為他在曹爽集團的排擠下正在失去權力。而他失去了權力,也就意味著子孫不能承繼大業。

曹爽與司馬懿最初並無衝突,還拿他當爹一樣供著——“恆父事之,不敢專行”。當然這個可以理解為手段,不一定出自真心,但他對司馬懿也的確沒有明顯抑制。曹叡託孤時司馬懿是太尉,沒有“錄尚書事”的行政權。少帝曹芳繼位後其職務變更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 錄尚書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絕對的實力派。曹爽是曹叡託孤的第一輔臣,彼時曹芳才8歲,司馬懿的任命肯定要徵詢他的意見,他不反對即是說明戒心不大。

後來曹爽想掌控尚書檯,不想再讓司馬懿錄尚書事,便奏請天子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這裡就要敲黑板劃重點了,曹爽建議的職務是大司馬而不是後來任命的太傅。大司馬位高權重,此前歷任該職的是曹仁、曹休以及曹爽他爹曹真,都是曹魏的宗親股肱,不應視為排斥。至於大司馬為何又成了皇帝的老師太傅,《晉書》中有明確交代,即“朝議以為前後大司馬累薨於位”,也就是朝臣們都認為大司馬是個累人的活,出於關懷才建議60出頭的司馬懿出任太傅的,不是曹爽的個人行為。

曹爽此舉的目的,是打算任用何晏、鄧颺、丁謐等人進行後世稱為“正始改制”的行政改革。也正是這項改革危害了司馬懿的核心利益,成為他鋌而走險的導火索。“正始改制”大體包括三方面內容,厲行節儉不用說,司馬懿也沒反對的理由,取消州、郡、縣行政體系中郡一級設置的簡政政策也沒來得及實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何晏主持的選舉,也就是改革九品中正制用人上的弊端,限制“中正”對人事的過多幹涉,將權力集中到尚書檯。中正多由世家大族掌控,其代表和代言人司馬懿自然就成了排擠對象。司馬懿權力邊緣化,於是在家裝病等待奮力一博。

曹爽其實沒打算殺司馬懿,畢竟他沒了實權,只要老老實實就行。司馬懿裝病後就更沒必要了,他沒采取任何監視措施就是證明——期間只讓李勝探聽過一次虛實,還找了個履新辭行的正當理由。司馬懿就沒那麼客氣了,曹爽棄權後即被軟禁,監視可謂密不透風。而司馬懿最終食言,將曹爽兄弟以及曹爽集團的核心成員全部夷滅三族、斬草除根,就完全是為子孫鋪路的態勢了。


路衛兵

應該問司馬懿為何可以造反?假設曹丕、曹叡都可以長壽,起碼跟正常人一樣的壽命,那司馬懿還可以造反嗎?

曹丕若在司馬懿至多是一個太尉,終老朝堂;

曹叡若在司馬懿至多是一個太傅,告老還鄉;

司馬懿造反的條件:

1、曹丕、曹叡早死,導致皇權旁落;曹芳年幼不能主政,郭太后、曹爽、司馬懿不同程度的分配了皇帝的權力。

2、當時已無制衡司馬懿的力量;司馬懿經過多年的經營,人望軍望也無人能及;

3、曹氏宗親錯誤的低估了司馬懿的隱忍;曹氏當然知道司馬懿的實力與威望,因此不斷的排擠和打壓,錯就錯在,低估了司馬懿的健康狀態,放鬆了警惕。

4、魏國的軍事力量分佈因素;軍隊集中在長安、壽春、洛陽三大重鎮。長安是司馬懿的屬地,人望最高。壽春地處南端,山高皇帝遠。洛陽禁軍本由皇帝直接指揮,後暫由曹爽代管,洛陽城失,禁軍群龍無首。


琴海一劍十年夢

人人都有防範意識,司馬懿也不例外。司馬家族對曹魏本是死忠,但曹氏家族對司馬家族一直存有戒心。曹爽把事情做絕,司馬懿不得不出手。司馬懿得手後,並未篡逆,但給司馬炎篡逆埋下了伏筆。可以說,曹魏被晉取代,司馬家族應該感激曹爽。


wangc23

先下手為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