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嶺南50萬秦軍為何拒絕回援?

網路曇花

病重在身的秦始皇召見南征軍副帥趙佗時,叮囑他五十萬南征秦軍必須留駐嶺南,縱然是中原有變,亦不得回援。此情節出自小說《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

秦始皇:【中原但有不測風雲,南海軍切勿北上靖亂,當斷然封閉揚粵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將軍謹記:老秦人北上,則華夏從此無南海矣!】

後來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和趙高亂政,關東六國紛紛復國,舉起反秦大旗。而嶺南秦軍主帥趙佗,遵奉秦始皇遺詔,斷絕和中原的通道,終於為華夏守住這一方新拓疆土。

這無疑是很感人的情節,體現了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為華夏民族千秋基業而無私忘我的雄才大略和廣闊胸襟,隨著小說《大秦帝國》的前三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分別改編成熱播電視劇,原著小說也成為熱門歷史小說,因此這一情節也廣為流傳——可惜卻只是現代小說家的杜撰。

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份”秦始皇遺詔“,趙佗斷絕五嶺通道,自立為南越國王時,也並沒有公佈過這份”遺詔“。作為一代帝王,秦始皇首先需要為自己的王朝和國家的延續負責,也絕不可能下這樣的遺詔。

秦始皇下令攻伐百越,修建靈渠,連通長江珠江水系,開拓嶺南大地,使之擴展為新的華夏領土,當然是功蓋千古的歷史貢獻,但也並不需要誇張離奇地捏造史實來褒美,否則反而是適得其反。甚至,所謂「秦軍一半主力五十萬人,被趙佗留在嶺南,導致秦朝兵力不足而滅亡」的說法,雖然流傳甚廣,卻也只是對史書原記載的一知半解。

事實上,史書明確記載,秦始皇派去開拓嶺南的五十萬人,以各地【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為主,就是曾有逃避差役記錄的百姓,地位低下的贅婿和小商人。也就是說,秦始皇是徵集了一幫當時社會的最底層人士,去武裝移民,開拓新的疆土。正如後世的俄羅斯帝國征服西伯利亞,大英帝國征服澳洲,都是一幫冒險家、流放犯人為主力,而作為核心的國家正規軍人只佔其中少數。

同樣,這次南征的五十萬人,除了臨時徵發的社會底層人士,還要加上原楚國降軍約二十萬人,真正屬於從前那支威震天下數百年的大秦鐵軍的,只佔其中的核心少數,這也造成了南征軍戰力的良蕪不齊,遠不能和掃滅六國、北征匈奴的秦軍主力相提並論。

而且,當時百越地區(包括浙江東部、江西和湖南南部、福建、廣西、廣東,以及越南北部),遠未得到充分開發,遍佈原始叢林,因此秦軍在當地水土不服,病疫不斷,同時運輸糧草十分艱難。而百越人紛紛逃入原始叢林,寧可與禽獸為伍,展開游擊戰不斷襲擾,也不肯臣服秦國。

因此這場戰爭曠日持久,異常慘烈,連秦軍主帥屠睢也在一次百越軍夜襲中陣亡,此戰損失【伏屍流血數十萬】,

【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淮南子·人間訓》
【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直到繼任主帥任囂、趙佗歷時九年之功,(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最終征服百越大地的廣闊土地,將其納入大秦帝國版圖,建立以任囂為南海郡尉的嶺南三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時,南征秦軍只剩下大約10萬人,而當地臣服的百越人口,也從戰前的五十萬銳減到不足30萬。(數據出自《中國各朝人口》一書)

趙佗(南征軍副帥)

所以,當公元前208年,關東六國紛紛起兵復國時,任囂和趙佗就算想要北上回援秦朝,也是有心無力,他們更擔心的,是中原戰火波及到嶺南。所以當時已經病重在身的任囂命令趙佗“興兵絕新道”,就是封鎖了嶺南地區和中原的通道,即橫浦、陽山、湟溪三個關口,說辭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楚將項羽、劉邦滅亡,任囂聽聞噩耗,北望流涕,終至抑鬱不治。趙佗正式接管嶺南三郡軍政大權,自立為南越王,後來向新建立的漢朝稱臣。

趙佗(南越國王)

數十年後,另一位千古一帝漢武帝再次派遣中原大軍,滅亡趙氏南越國,重新將這塊廣袤大地收歸華夏版圖。


狐狸晨曦

不管秦始皇的遺詔有還是沒有,但可以肯定的是,趙佗這個人已經背叛了秦朝。因為在秦朝最需要他領軍北上勤王的時候,他卻將通往北方的關隘封鎖,並且趁機攻打了另外兩個郡,將南海三郡統一起來,然後自稱為南越國王。甚至,在漢文帝時期,還有過短暫時間的稱帝,稱自己為南越武帝。以上可見,趙佗背叛了秦始皇,背叛了秦朝,也背叛了生他養他的華夏!

具體到題主所說的嶺南50萬秦軍為何拒絕回援,原因也非常簡單。趙佗也是當年反秦的豪傑之一。

趙佗本來是趙國貴族之後,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動員各國舊軍人南下攻打百越。在這一背景下,趙佗穿上戎裝,隨著南征的秦軍來到了嶺南,並且在這裡立下了戰功,逐漸做到了南海郡龍川縣令的職位上。

當時秦國在百越地區一共設立了三個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趙佗僅僅是南海郡下屬其中一個縣的縣令。也就是說,秦末的時候,趙佗在南越的職位並不高,至少這三個郡的郡守在他之上,而他所能指揮的軍隊也不過只有自己的一個縣而已。

當中原大亂的時候,南海郡的長官任囂病重,於是將趙佗招到床前,讓他繼任自己的位置,並且讓他獨立建國: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於是,趙佗切斷了和北方的聯繫。著還不算,趙佗切斷了與北方的聯繫後,又開始攻打其他兩個郡,“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也就是說,

趙佗起兵反秦了

現在大家瞭解為什麼趙佗沒有率領50萬秦軍北上了吧!

趙佗也是反秦的豪傑之一,他怎麼可能北上勤王呢?


歷史風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目光轉向南越地區。派遣50萬秦兵,兵分多路。憑藉著秦朝強大的支持,擊滅了百越各部落,並且在嶺南地區設立行政機構。而這些人基本也沒有再回來,作為殖民者在當地“開荒”。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這50萬人並沒有回援。究竟為何?



嶺南軍團戰鬥力不強

這50萬人並非全部是秦人,主要是六國的混合兵。還有一大部分人,來自六國的商人,上門女婿,殺人犯當在秦國地位特別低下的人。讓他們前去一是為了征服,二是為了禍水南移。清朝末年,甚至乾脆毀了通道,斷絕了雙方來往。

越人可能抄嶺南軍團後路

陳軍說是打敗了百越各族,但是沒有完全消滅。他們憑藉地形優勢,與秦軍打起游擊戰。秦軍活動範圍有限,一直擔心會被偷襲。倘若他們回援,不然會遭到百越與起義軍的夾擊。



迴歸中原,秦軍糧食不夠吃

秦朝末年嶺南比較落後,屬於部落時代,絕大部分屬於荒地。明朝末年動亂的時候,嶺南軍團與本土切斷聯繫。沒有了本土的支援,他們只好自給自足。倘若大軍回撤,路上的糧草又該如何辦?

嶺南軍團沒有統一指揮

當年秦軍進攻嶺南,是分五路南下,五路兵馬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官。中原大亂的時候,百越地區也一片混亂。一直到了南海郡的趙佗,殺了秦朝官吏,吞併了周圍各郡,才將嶺南統一起來。我是趙佗本人並沒有對秦朝有多少好感,定然不會費力不討好的回撤。



綜合這四大因素,嶺南軍團回援是不可能了,還不如和越人和解,開闢新的國度。於是趙佗建立了南越國,實現了秦人與越人的和解,成為後來漢朝的勁敵。

還有人說這是秦始皇下的命令,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史書上並無此記載。類似記載出自歷史小說《大秦帝國》。要知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本土都丟了,嶺南地區就能獨存?恐怕秦始皇不會那麼傻吧!


史之策

個人覺得,嶺南不可能會有50萬軍隊。這是當時秦朝遠征嶺南時候的兵力。經過殘酷的戰爭之後,能剩下多少不好說。幾十萬的軍隊,需要舉國之力才能養得起。秦始皇為了開疆拓土,可以為50萬軍隊供應後勤。但在平定嶺南的戰爭結束之後,軍隊數量無異會大幅度減少。軍隊只需要維持住地方秩序即可,不需要太多,所以大批軍人會裁撤、轉業。嶺南這樣的未開化、經濟不發達地區,能支持的兵力也很有限。估計嶺南當時也就只有幾萬軍隊。

這點兵力到了中原,也是杯水車薪。秦朝的五十萬主力部隊,還不是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給消滅了嗎?所以當時嶺南的領袖人物趙佗等人考慮都是封閉邊關、保境安民,根本就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秦朝也並沒有調動嶺南的軍隊。因為路途實在是太遙遠了,實在是遠水不解近渴。從嶺南到咸陽、洛陽等地,有幾千裡的距離。在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大半年時間都未必能趕到。


國史拾遺

如果說當代最牛B的歷史發明家,肯定非小說《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莫屬。

《史記·南越列傳》裡寫得很清楚:

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翻譯一下,就是秦統一天下後舉兵攻楊越,設三郡,流放罪人、七科謫之類的賤民遷徙到嶺南,和越人雜居十三年。

而進攻的兵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更詳細些,說的是:

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這是說秦軍第一次以屠睢領兵攻南越,兵力來源是什麼?——樓船之士。

那麼,孫皓暉筆下的老秦人還客串水兵?事實上,按照西漢的制度來說,樓船之士還真主要在南方,看來最多最多,就是在秦佔領的舊楚地徵發的水軍,而且看看任囂和趙佗這二位官員,都不是秦人,而是趙人,整個一個元朝滅宋之後派去打日本的新附軍。

而南越三郡的百姓軍人的來源,反覆提到了謫,難道老秦人都犯法了,要謫戍瘴癘之地?

至於趙佗的自立,南越的自守,《史記·南越列傳》寫得很清楚明瞭: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這段話裡,秦朝的高官任囂直接說得好“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這話實在不像秦始皇的口吻吧?

而趙佗後來的舉動,私自殺死秦朝任命的官吏,換上自己的黨羽,感情保存“老秦人”就這麼個手法,宰了!

等到秦朝徹底完蛋,立刻出兵吞併兩郡自立為王,這也是保存秦人?

說到底,孫皓暉應該看得懂文言文,他之所以這麼寫,就是千方百計為天下皆反秦朝的鐵一般事實來塗脂抹粉,事實上,他如果真的要寫秦朝的統治精神,一板一眼近乎機械的律令體系,確確實實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難得的,但是,在他的筆下,秦的法家,其實就是一群喊著法制口號的鄉土文人,根本就看不到管理科學的創造成分。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一個成功的傳播產品,善於利用自己目標用戶的無知和情緒,也算是找到了密碼。


劉三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這就是所謂的嶺南兵團。嶺南集團主要由六國的“七科謫”組成,所謂七科謫,也就是商人、上門女婿、殺人犯等秦朝眼中的社會渣滓,對於秦朝來說,這是一隻雜牌軍。雖然是雜牌軍,但具有人數上的優勢。對付百越這種未開化的地方是綽綽有餘的。屠睢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後任囂為將,趙佗副之。用幾年時間統一了百越。陳勝吳廣起義後,為什麼這支嶺南兵團沒有回援呢?即有主觀上的原因,又有客觀上的原因。

主觀上,任囂與趙佗就沒有想回援。任囂的臨終遺言是:“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也就是說,任囂和陳勝、吳廣一樣,也是認為秦朝無道的,他不在忠於大秦,而和陳勝、吳廣一樣,在嶺南造了反。趙佗的看法和任囂一樣,聽從了任囂的建議。任囂死後,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說:“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趙佗的辦法,是即不聽秦朝的指揮,又不允許起義軍侵佔百越地盤。這裡成了他自己的“家天下”。

客觀上,當時剛剛收復百越,人心未附。如果趙佗迴歸中原,越人可能抄嶺南軍團後路。其次,因為秦末天下大亂,軍糧成了主要問題。中央不給,就地取材非常困難,如果再回軍,誰來供應糧食?沒有糧食怎麼打仗?綜合因素造成趙佗自立為王,成為南越武帝。

至於秦始皇的遺詔,那已經成為歷史之謎了。既便是有,也被趙高與李斯篡改了。歷史的真相,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證據。


春秋史社

大廈將傾,人力不足以救。秦帝國已經走到了崩塌的邊緣,遠在南方的嶺南兵團,不可能不知道秦皇宮正在經歷的事情。趙高專政,胡亥昏庸,忠臣良將死,國人寒心,帝國危矣。

至於說秦始皇有沒有下令讓不得回酒咸陽之事,我們不得而知。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作者杜撰,都不重要。

天下大勢,四方起義,秦朝分崩離析。即便是有章邯帶領蝦兵蟹將出現了扭轉乾坤的轉機,可惜最後依舊被逼投降。秦國徹底斷了希望。

而南方兵團,一方面要鎮守剛剛攻打下來的廣大地域,抽不開身。另一方面,也是處於對大勢的判斷,秦朝亡。故而保兵守土,不回救。


看點兒歷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趙佗率領10萬大軍征服兩廣地區,而嶺南地區是久時楚地,秦末動亂,久楚勢力是動亂主力,而趙佗的這十萬大軍依靠著嶺南山險,僅僅是能夠自保,所以之後秦末戰動,它才沒有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