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後期走向軍事巔峰,精明的曹操則接連大敗?

南渡唐後人


說起三國時代,大範圍講就是從黃巾起義開始,到晉武帝司馬炎攻滅東吳,天下再次統一為限的100年時間。漢家天下逐漸被曹魏、東吳、蜀漢三個政權各據一方,本來常說的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一下子來了三個皇帝,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塑造的大一統的國家理論基礎被現實摧毀。

奠定這個基礎的是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這場相一開始是征討劉表的戰火最終燒向或許有隔岸觀火可能的孫權。因為曹操征討的對象劉表逝世,其子投降,志得意滿的曹操低估孫權,高估了劉備,導致決定天下走向的赤壁之戰爆發。

這場戰爭不僅決定了日後三分的基礎,也是三家勢力強弱易位的分界線。事前,曹操以天子命征伐四方,短短十年間基本上統一北方。孫權在江東的勢力更加穩固,劉備也結束了東奔西跑的狀態,事後奪取荊州,並且荊州士人大部分都歸降劉備,這成為他的發家起點。

換句話說本來曹操目的是征討劉表,奪取荊州的,但是因為畫蛇添足,節外生枝導致不僅荊州除了襄陽樊城之外全部便宜了劉備,本來的士人大部分都歸附劉備,成為此後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曹操面對孫劉的戰爭都是幾乎沒有贏過,在漢中甚至大輸,賠上了夏侯淵。

造成曹操勢力此後沒有辦法以絕對優勢碾壓孫劉的原因就是,劉備乘赤壁之戰的機會崛起,氣勢如虹一路攻佔益州和漢中。孫權則在江東證明自己的實力,穩固並整合了孫策死之後各種不穩定因素。這個時候的曹操則需要處理除了軍事之外的其他問題,比如北方的遊牧民族、涼州勢力、忠於漢朝的勢力、繼承人的問題。這一切都需要來時間和智慧來平衡。

劉備正是鑽了這個空子,奠定蜀漢的基礎。十二年的時間從無到有,一步步的打下益州和漢中。而這個時候的曹操,做了那一些事情,處理了匈奴的問題,要回了蔡文姬。選定曹丕作為繼承人,避免走上袁紹劉表的老路。處死伏完、伏皇后、以及一批忠於漢朝的人,將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西征攻滅馬超、韓遂,消除了西方的大患。

南下消滅張魯,涉足漢中,這時候,已經和剛剛取得益州的劉備短兵相接,拒絕了司馬懿乘勢攻滅劉備的建議,恰巧在這裡,或許曹操吸取了荊州的教訓,沒有得隴望蜀,大軍返回洛陽。留下夏侯淵留守,劉備得以在詐取益州以後有喘息的機會,隨後傾巢而出前來爭取漢中,曹操也親自率兵救援,但是,晚了一步,劉備部將黃忠斬殺夏侯淵之後完全佔領漢中,劉備第一次從曹操手中奪取地盤。

丟失漢中的曹操很豁達的放棄漢中,沒有前來較真,因為孫權在合肥一心想渡過長江,關羽在荊州隨時能在後方差一刀子。年老的曹操不願意在冒險。將眼光放在南方,果然,關羽沒多久就發動威震華夏,一度迫使曹操想遷都的襄樊戰爭。


歪史


都別搶,我來答。

劉備走向巔峰,曹操接連失利,這段時間指的是曹操北征烏桓回來以後針對南方荊州以及漢中發起的一系列戰爭,在這段時間裡,曹操確實在軍事上接連遭受挫敗,而劉備則順利從一個遊走集團晉升為漢中王。

為什麼劉備會接連獲得成功,而曹操會接連獲得失敗呢?

  • 劉備進入荊州,曹操失去剷除劉備的最佳時機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擊敗以後依附於曹操,這個時期是曹操剷除劉備的最佳機會,當時曹操的謀士程昱和郭嘉都勸說他殺掉劉備,以免後患,猶豫的曹操最初沒有同意,後來等到後悔時已經錯失良機。

昱與郭嘉說太祖曰:“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三國志·程昱傳》

離開曹操以後的劉備後來依附於劉表,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最重要的謀士諸葛亮,通過諸葛亮的出謀劃策,劉備在荊州擁有了一定的勢力。但並不大,還不足以和曹操對抗,但通過在荊州這個地方,劉備完成了自己的翻身。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先主傳》
  • 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導致劉備和孫權結盟

曹操北征烏桓回來以後,天下的局勢基本上已經大體出現雛形:曹操佔據了北方,孫權佔據東南,荊州在劉綜名下,益州是劉璋,漢中是張魯。曹操南征荊州時,劉綜不戰而降,孫權也陷入險境之中。

當時在吳國內部爆發了該“戰”還是“降”的爭論。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三國志·吳主傳》

此時劉備方面的諸葛亮有意促成孫劉結盟,而孫權內部的周瑜、魯肅也主張開戰。出於自保得目的,孫權選擇了和曹操對抗,這就促成了孫劉聯盟一起對抗曹操,實際上不難從吳國內部爆發的這種爭論就可以看出。

當時曹操勢頭正盛,頗有統一中國的希望,孫權自然不希望父兄開創的基業就這樣拱手讓人,這種形勢的轉變最終導致劉備和孫權走到了一起。倘若當時北方還有其它可以威脅曹操的政權存在,那麼劉備必然無法通過赤壁之戰這個契機在荊州站穩腳跟。

劉表要把荊州送給他,但是他自己放棄了。最終被劉綜接管,倘若當時曹操不打荊州的話,劉備很難有機會從劉綜手裡把荊州拿回來,況且他自己也不願意這樣做。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敗也是多方面的原因。

  1. 一來是北方士兵不擅長水戰;

  2. 二來又因為水土不服染上了瘟疫,導致戰鬥力下降;

最終導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而劉備藉助這個契機趁機佔領了荊州南部四郡,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從此站穩了腳跟。而後劉備通過荊州作為跳板,入蜀奪取了劉璋的政權,成功佔領益州,勢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這個時候曹操再想要消滅劉備,顯然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而赤壁之戰作為東漢末年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戰後基本形成了劉備、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雛形,尤其是劉備奪取益州以後,三足鼎立已成定局,再加上在形勢上主要是以曹操為主要敵人。劉備和孫權那種雖不牢靠的盟友關係也給曹操造成不小的軍事壓力。

而這種壓力在漢中之戰中就體現了出來。

  • 劉備羽翼豐滿,孫權在後虎視眈眈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見劉備已經奪取了益州,考慮到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如果曹操能夠奪取漢中,那麼就能對劉備施加軍事壓力。因此在這一年出於戰略需求的考慮,曹操親自率兵征討漢中張魯。

另一方面,已經據有一半的荊州和全部益州的劉備也知道漢中的重要性,因此出兵和曹操爭奪漢中。當時佔領漢中的張魯不願意投降劉備,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於是投降了曹操。漢中於是被曹操佔領。

但劉備對漢中志在必得,而且此時的劉備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遊走集團,他羽翼豐滿,儼然是一個大軍閥,這讓他擁有足夠的底氣和曹操爭奪漢中。曹操帶著主力退出漢中以後,劉備便趁機攻打漢中,這一仗持續了兩年。

由於夏侯淵在漢中戰場出現嚴重失誤,導致戰局出現扭轉,漢中岌岌可危。在這種形勢下,曹操再次帶兵前往漢中,但曹操抵達漢中戰爭僅僅兩個月就退出了漢中,將這個地方拱手讓給了劉備,實際上如果當時曹操鐵了心要爭奪漢中的話。

劉備恐怕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漢中,因為當時劉備方面打的也很辛苦,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但為何曹操匆忙退出了漢中呢?

  1. 一來是因為荊州方面關羽施加的軍事壓力,如果關羽在這個時候突然出兵響應劉備,那麼曹操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最壞情況是關羽突破襄樊,進而直指洛陽,如此一來就會被關羽來一個大抄家。(關羽發動北伐是在漢中之戰以後)

  2. 二來就是蠢蠢欲動的孫權一直對合肥虎視眈眈,一心想要攻破合肥,進而染指北方;果不其然,曹操剛剛從漢中退回來,孫權就發動了攻打合肥的戰爭,隨即又是關羽發動北伐。(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三國志))

正因為這兩方面的原因,又促成了曹操在漢中戰場的失敗。而以上就是劉備脫離曹操以後接連取得的勝利,曹操不斷遭受的挫敗,應該說孫權方面在促成劉備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倘若赤壁之戰前孫權決定投降曹操,那基本上就沒有劉備什麼事了。

但孫權畢竟不是一個甘於現狀的人,他在自保的同時,也促成了劉備通過在荊州這個地方的崛起。綜上所述,可見並不是因為人家曹操年老不厲害了,而是形勢發生了變化,而劉備又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終於迎來命運的轉機,幾乎是一氣呵成的事情。


圍爐談史


劉備和曹操力量的變化,和兩個謀士有很大的關係。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堪稱是劉備的天然剋星,無論是劉備在哪個地方,無論是劉備有多少兵力,只要劉備遇到曹操親自帶兵進攻,劉備肯定會被打的丟盔卸甲。然而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常敗將軍劉備卻完成了鹹魚翻身,不僅擊敗了宿敵曹操,還完成了跨有荊州和益州的戰略目標。反觀赤壁之戰後的曹操,無論是對陣馬超還是劉備,都表現的非常差勁,幾乎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最少擊敗過5次劉備,第一次是劉備偷襲徐州之後,曹操急行軍擊敗了劉備,劉備帶著少量殘兵敗將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第二次是在官渡之戰期間,劉備和文丑帶領數千騎兵攻擊曹操,曹操用數百騎兵擊敗劉備,殺死了和劉備一起統兵的文丑。

第三次是劉備帶領軍隊襲擊許昌,曹操回軍擊敗了劉備。第四次是劉備帶領軍隊劫掠汝南,曹操派遣偏將進攻劉備,劉備擊敗了曹操的偏將,曹操親自帶兵進攻,劉備帶領軍隊主動逃跑。第五次是長坂坡之戰,劉備的陸軍損失殆盡,兩個女兒都被曹操俘虜。

從劉備和曹操交手的記錄來看,劉備之所以打不過曹操,一方面是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另一方面是劉備軍事才能有限。陸遜就曾經評價劉備說:劉備這個老兵,打了一輩子仗,大部分都是敗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備想要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就必須要找一個好的謀士幫助自己。

在赤壁之戰爆發前,劉備找到了謀士諸葛亮,從此之後劉備的事業開始輝煌騰達,一直到最後成為蜀國的皇帝。一個頂尖的謀士,對於一個集團的影響非常重要,從諸葛亮投奔劉備前後,劉備集團的表現來看,諸葛亮的出現確實對劉備集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遭到了一次重大的打擊,這次打擊就是曹操的頂尖謀士郭嘉去世。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在郭嘉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還不是天下最強大的諸侯。從郭嘉投奔曹操開始,曹操的事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

從郭嘉投奔曹操,一直到郭嘉去世,曹操從一個實力中等的諸侯,變成了佔據北方八個州的大諸侯。然而在公元207年的時候,郭嘉卻意外的去世,郭嘉的去世給曹操集團帶來了重大的打擊,後來曹操每一次戰敗,都常常會懷念郭嘉。

一個公司失去一位核心人物,這家公司很快就會垮臺。無論是在現代商業鬥爭中,還是在三國諸侯爭霸中,頂尖人才選擇哪個集團,都會影響到天下的局勢。假如郭嘉沒有英年早逝,諸葛亮沒有出山幫助劉備,也許曹操就能夠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畢竟曹操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力物力,他晚年沒能統一天下實在是可惜。


史海泛舟擺渡人


為什麼劉備後期走向軍事巔峰,精明的曹操則接連大敗?

這一句話有點偏頗,因為這只是相對而言的結果

兩人出身不同


曹操起點高,劉備草根出身


曹操

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

曹操出身好,20歲不到就當上典軍校尉,一出場就有人贊助,有自己的隊伍。參加了剿滅黃巾軍,實力不算強大,但也是當時幾路軍閥之一。

後來也參加了討伐董卓,平定李傕、郭汜,救駕有功,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下子佔據了輿論和實力的最高點。身邊也收攏了一大堆謀士和武將。滅二袁、和北方的大多數諸侯。統一了北方。

劉備

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經過當時漢武帝的實施的《推恩令》,到了劉備這一代,已經淪落為賣草蓆為生,好不容易結識了張飛、關羽。在張飛的贊助下,參加了滅黃巾的軍事運動。但最後只是封了一個很小的差事。後來一路寄人籬下,處處投靠別人,包括:袁紹、曹操、劉表。一直到曹操赤壁兵敗,劉備才得以喘息的機會。以荊州為據點,攻打西川,總算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分析


說劉備走向軍事巔峰,也只是相對劉備的前半生而言,由四處顛簸遊離。到開始可以與曹、吳抗衡。實際際上其軍事實力與曹、吳相比,還是有一點的差距。為什麼呢,因為綜合國力的問題。而蜀將關羽在鎮守荊州,水淹于禁,打樊城也只是局部戰爭的勝利。最後不也是被呂蒙打得敗走麥城。劉備伐吳也被陸遜火燒連營而兵敗。所以基本談不上什麼“軍事巔峰”。赤壁之戰大部分功勞都是東吳立的,劉備只是配角,也不能說明劉備的軍事有多強大。至於進軍西川,有內應張松與西川劉璋本身實力有限,加之為了抵禦張魯,求助於劉備,犯了引狼入室的錯,才讓劉備得手。


除此之外,看不出劉備絕對的“走向軍事巔峰”,如同一個窮人,突然有一點錢,顯得像暴發戶一樣。


而曹操因為赤壁一戰傷了元氣,軍事力量上暫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加上郭嘉等人的去世。力量受損,如同一位一直很富裕的人家,遭受到一些挫折後,損失了很多錢財,相比之下有點落魄。但是整個三國鼎立的時期,曹操的軍事實力都是強於其他兩國,只是已經沒有絕對“滅對方的實力”而已。


所以三國之間相互打仗的勝負也就難以避免了。這也是相對前期曹操統一北方時的勝率而言,即使曹操在平定北方時,也是先輸後贏(包括官渡之戰、平西涼)。


所以,說”劉備後期走向軍事巔峰,精明的曹操則接連大敗“是相對片面,有失公允。


歌舞三國


筆者認為,劉備和曹操的此消彼長,發生在赤壁大戰之後。

公元208年,孫權和劉備聯手打敗了南下的曹操,戰後曹操選擇退回北方,休養生息。

關於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裴松之有過表述,

而孫權和劉備則開始劃分戰爭的勝利果實,孫權出兵,出錢,出糧最多,得到的利益也最大。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劉備趁機帶兵入川,援助劉璋對抗漢中張魯。

實際上是尋找機會代替劉璋,成為益州之主。

雙方因為張松的死,公開撕破臉皮,大打出手。

益州劉璋雖然是本土作戰,但士兵長期沒有打仗,哪裡是劉備的對手。

可是,劉璋也不會束手就擒,他派大將張任、劉璝、冷苞、鄧賢等率兵在涪縣一帶與劉備交戰。

並且龐統在這個期間被張任部下射殺,劉備失去一個頂級智囊。

經過3年的時間,劉備先後調集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率領軍隊入蜀作戰,劉備軍一路高歌猛進劉璋無奈之下開城投降。

劉備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益州,他善待劉璋等降臣,得到了李嚴,黃權,法正等人的支持,成功完成權力的交接。

益州被劉備打下來後,擺在劉備面前的就是漢中張魯,因為張魯的存在,劉備的出兵關中北伐的戰略方針不能實行,所以他必須要拿下漢中。

漢中之戰發生在公元217年,也就是劉備入川的3年以後。

漢中張魯聞風喪膽,向曹操陣營獻城投降,他有一句名言。

寧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做劉備的坐上賓。

曹操佔領漢中後,派夏侯淵和張郃駐守,人數大概有5萬人。

向東還有曹操的後備軍隊,關中軍團大概6-8萬人。

而劉備為了這次戰爭,幾乎調動了所有的力量。

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

而曹操方參戰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表面看上去,曹操一方也不弱,曹氏親貴和五子良將也有出戰。

但是,這些人是在戰爭將要結束後,才加入戰爭的。

一直是夏侯淵和張郃在前線和劉備軍對峙,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曹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可惜這個時候的漢中局勢已經無力迴天,劉備佔盡了優勢,曹操匆匆出兵,遷走了漢中的老百姓後撤兵。

可以說,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敗了,但損失不算太大,漢中的人口都被他掠奪走,導致漢中成為荒蕪之地。

而劉備取得了勝利,漢中成為劉備地盤,他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來生存。

劉備從一個借居荊州的流浪漢,一越成為漢中王,確實非常風光。

這時的劉備文有諸葛亮,法正,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

可以說聲勢浩大,就連一向霸道的曹操也有些黯然失色。

這種情況下,三國的局勢已經正式形成,後來孫權和曹操聯手,讓劉備吃了大虧,荊州和上庸被奪,關羽和張飛被殺,糜芳和孟達投敵,劉封被問罪。

劉備經過幾十年打造的劉氏江山,被強行肢解,實在是讓劉備心中苦悶,無處發洩。

—End—



冷月鉤沉


先說劉備,為什麼劉備後期崛起呢?這裡有劉備招募一批肱股之臣的原因,但不是全部。

曹操曾經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意思是劉備是和我差不多的人,只是起步比較晚,沒有明確的規劃、計劃還有計策,簡單來說就是不成體系。曹操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曹操剛開始也是和劉備早期一樣經常吃敗仗的,打不過董卓甚至董卓的手下,直到得到荀彧這個規劃和內政型人才之後才慢慢改觀並慢慢變得強大。早期的曹操和劉備一樣,都很喜歡打仗不太注重內政,,甚至散兵遊勇,只有一群能打仗的武將,然而打來打去發現並沒有什麼發展,直到荀彧建議曹操說:明公你應該深根固本然後再去爭奪天下,這樣才能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自保,以兗州為根據地,發展生產,善待百姓,使百姓臣服,然後帶能征善戰之將進取天下,無往不利。曹操聽從了荀彧的規劃,於是曹操有了穩定的後方,後來又相繼有了荀攸、郭嘉、賈詡等組成恐怖的參謀團來出謀劃策,這才組成一個相對成熟的曹操集團體系,之後曹操的掃平北方,可謂戰績斐然,曹操之所以會這樣評價劉備,是因為自己早期有過切身體會。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劉備早期的經歷幾乎是和曹操一樣的,只是劉備經歷的時間更長,只有關張這樣強有力的武將,缺乏戰略型和內政型人才,也沒自己的參謀團,不成體系,直到赤壁之戰之後才開始有起色。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這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首先是諸葛亮的加入,諸葛亮的加入作用的最大的作用是戰略規劃和內政,相當於曹操的荀彧,甚至諸葛亮比荀彧的作用還大,因為諸葛亮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幾乎全能,戰略規劃就是《隆中對》,和魯肅這個三國最厲害的戰略家不謀而合,至於內政能力諸葛亮說三國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估計只有荀彧能和他相提並論;而之後又相繼得到龐統、法正等,組成參謀團,龐統和法正的出謀劃策能力是沒有人懷疑的,自此,劉備集團體系成型。

故而劉備在三國後期崛起。

現在說曹操。曹操在前期已經統一北方,在統治方面遠遠強於孫劉兩家,在後期只是進攻受挫,防守依然強悍。

原因一:士族階級不配合。起初曹操採納謀士毛玠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把天子牢牢的攥在手裡的同時也籠絡住了一大批支持漢室的士族。在這些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再加上曹操自身的能力和宗親的拼命,所以曹操在數年間平定了北方。

然後在曹操進入管理階段的時候,頒佈了一系列政策:依法治國、唯才是舉、抑制兼併、提倡節儉......這些都嚴重的破環了士族階級的利益獲取。所以士族階級逐漸的對曹操不支持、不配合。自此之後,曹操便需要以解決內部問題為主,通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所以,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便逐漸把重心轉向內部政治為主。

原因二:時局穩定。在三國後期,南北三方的經濟實力,社會局勢都達到了平穩。這樣使得,孫劉曹三家的,對抗實力達到了均衡。南北對峙達到均衡後就很難進行壓倒性的打擊,這也是後期三國鼎立局面長期存在的原因。

原因三:地形不適。從赤壁之戰即可看出,北方士兵不善水戰。這樣進攻東吳,為水,不利。進攻蜀漢,為山川,在北方平原經驗不適用,不利。






歷史收納館


劉備前期顛簸流離,劉備後期有了謀士徐庶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軍事勝利,徐庶走推薦了諸葛,開啟了劉備集團軍事上的開掛時期!!!這其間龐統和法正兩大軍事奇才的加盟使得劉備集團的軍事實力更加如虎添翼!等到了劉備晚期,一次次開掛的經歷讓劉備這個不怎麼懂兵的君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才有了夷陵之戰的慘敗,簡直把蜀漢的家底敗光,才有的白帝城託孤諸葛!而曹操那邊,前期因為曹操對幾大謀士的話言聽計從,所以才有的統一北方,從赤壁之戰前期,曹操也是被次次的勝利衝昏頭腦,不再聽謀士之言了,才有的赤壁大敗!包括前面的袁紹失敗的原因,也是不聽謀士之言!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來主公懂兵有幾人啊?


三葉草31415926


劉備後期走上軍事巔峰,關羽取到最重要的作用,還有張飛、黃忠、魏延丶趙雲這幾位將領都功不可沒。

精明的曹操接連大敗,其主要原因也是敗在關羽手裡。

當時關羽坐守荊州,由於名氣太重,曹操便把武力最強的將領都用來對付關羽,如張遼、曹仁丶龐德、徐晃、這幾位都是曹操手下最厲害的戰將,然而關羽從小熟讀經史,胸懷雄才大略,懂得用計謀,在襄樊之戰中放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以避其鋒銳,荊州城池固若金湯。

有關羽坐鎮荊州,暫時已無後顧之憂,於是諸葛亮便開始岀兵北伐,其它將領如黃忠、張飛、趙雲等都用來擔任主將,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按照法正的計謀,斬殺夏侯淵,取得首戰勝利。後來張飛擊退張郃,趙雲漢水假擊戰鼓嚇退曹操,其它我就不細說了,大家怎麼看呢?


用戶638883浪雞添鴨


引言:劉備走向的軍事巔峰還不及接連大敗的曹操。

劉備入川以後益州軍、荊州軍加起來也不過十二三萬的兵力,這樣的兵力對劉備來說是巔峰了可對曹操而言還是上不得檯面。

曹操的接連打敗是三足鼎立的形成,蜀吳聯合讓曹操的發展止步。接連的大敗曹操也是三足鼎立最強的一角。

劉備所謂的軍事巔峰

劉備自發展以來一直是出於依附其他諸侯的狀態,在赤壁之戰前手上的兵馬最多的時候也決不會超過五萬人馬,而且劉備一直沒有自己的根據地。

劉備勢力處於上升期是在赤壁之戰之後,得了荊州五郡之地,手裡有四五玩的荊州軍;入主蜀地後又得五六萬益州軍及一整套的內政系統。有了自己的大本營,手上又有十萬餘的大軍但這些還不是劉備的巔峰。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劉備的軍事巔峰就是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但是漢中之戰曹操一直在北方平叛並沒有全程參與,曹操回來的時候漢中之戰已經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所以劉備慘勝。劉備一直被曹操追著打,漢中一站打敗曹操這才讓劉備覺得自己到達了軍事巔峰,但是劉備的實力在曹操眼裡依然不入流。


曹操的接連大敗

曹操自赤壁之戰後接連失利,不僅讓劉備趁勢佔據巴蜀之地還讓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後蜀吳達成聯盟擾亂自己一統三國的步伐。

曹操管轄的地域和蜀吳兩家合起來差不多,而曹操的轄區大多在平原利於人口居住。曹操轄區內的百姓大概有四百萬之眾,那麼按照四百萬的人口來估算曹操至少要有三十萬以上的軍隊。那麼赤壁之戰曹操只損失了七八萬的直屬部隊,漢中損失了五六萬人加起來有十五萬人,那麼兩次大戰中間還有間隔多年那麼曹操再連敗的情況下至少還有二十萬人。那麼在曹操眼裡劉備依然不是對手。


總結:劉備的軍事巔峰是他自己認為的,比對一下曹操劉備什麼時候都不是巔峰。而曹操接連的失敗也沒有讓曹魏進入低谷,依然是三國中最強的一角。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所謂劉備走向軍事“巔峰”之說,恐怕就是指的漢中之戰。對於漢中之戰的起始時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姑且把史學家們大致的意見作為參考。來解釋到底是不是”接連大敗”?

簡單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雷銅、吳蘭等人攻打下辯,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張飛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斷曹洪後方的樣子,但被曹休識破。曹洪在曹休的建議下,趁蜀軍兵力尚未集結之時襲擊吳蘭,雷銅、吳蘭等戰死,馬超、張飛於是退走。(曹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攻漢中。四月,蜀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阻擊。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十餘營襲擊馬鳴閣,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被徐晃擊敗,蜀軍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聽說後,非常高興,給了徐晃指揮軍隊的符節,並下令說:“這一條閣道是漢中的咽喉險要之地,劉備想斷絕內外聯繫,奪取漢中。將軍這一舉粉碎了劉備的計劃,真是妙計中的妙計啊!(徐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來搶定軍山。

劉備派軍趁夜火燒夏侯淵軍隊的外圍鹿角。夏侯淵派張郃守東圍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圍鹿角。劉備調一萬多兵馬分為十部,猛攻張郃,張郃親身搏戰,劉備一時難以攻克。夏侯淵分兵去救援張郃。劉備派黃忠攻打南圍鹿角。此時的南圍鹿角,夏侯淵正在率領400曹軍精兵修復鹿角,黃忠乘著地勢高,鼓譟大喊,一戰就將夏侯淵斬殺在南圍鹿角。黃忠又趁機攻向十五里之外的夏侯淵軍營,夏侯淵軍隊因為喪失了主帥而迅速潰敗。益州刺史趙顒等,也被黃忠軍斬殺。

夏侯淵戰死後,漢中曹軍惶恐不安,郭淮、杜襲等推舉張郃暫時統領漢中諸軍,以安眾心。張郃率軍駐守陽平關。(張郃)

至此,漢中之戰的下辨之戰、馬鳴閣道之戰、定軍山之戰介紹完了。曹操兩勝一平。沒問題吧?從哪來的接連大失敗!我怎麼看倒是劉備接連失敗、損失慘重啊。

漢中之戰中發生的漢水之戰被認為是曹操速敗的原因,後世史家治史時對漢中之戰的記載多為曹操被趙雲所擊敗。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說。接下來:(漢水之戰)

襄樊之戰,關羽敗、徐晃勝;又是曹操獲勝!劉備失敗。如此的戰績卻被說成了接連大敗?既然曹操精明,總是要有他的精明之處,如果真是接連大敗,又怎麼能說他精明呢。

“接連大敗”之說,純粹是譁眾取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