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巡夜人——记者跟访市救助站夜巡纪实

这个春节,57岁的吕景华过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春节都紧张。从大年初二到现在,他还没回过一次家,尽管距离家只隔着几个路口。

2月4日,2020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但今年的立春却丝毫没感觉出春天的暖意。相反,从下午开始天愈加阴沉,傍晚气温更是到了零下三度。

吕景华再也坐不住了,尽管从上午开始就和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队员们巡视了两遍,但今晚他依然决定要和他们再巡视一遍——不亲自去的话,“心里像揣着小兔子,不安分!”

吕景华是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所在的救助管理站对流浪人员的收治管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曾经历过2003年那场SARS的他,深知这次疫情的严重性,腊月二十八,就提前对救助站内相关防护工作部署安排,站内消毒、设置隔离区,大街小巷两个小组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的方式排除滨州流浪人员成为疫情“流动传播源”的一切可能。

正因如此,当绝大多数人选择“宅”在家里的时候,吕景华和队员们却必须满大街巡视。

他们,成了疫情笼罩下黑夜里的“逆行者”。

“立春”巡夜人——记者跟访市救助站夜巡纪实

处于市区老商业中心的渤海国际广场,对于吕景华和他的队员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平时,这里人流混杂,商家鳞次栉比,也是流浪人员的“聚集地”之一。

疫情笼罩下的渤海国际广场,格外冷清,似乎成了一座“空城”,没有了霓虹灯的闪烁,楼梯口、拐角等愈加黑暗寒冷。

“立正!向右看齐,稍息!”

“都戴手套了没有?检查一下!……”

和往常一样,吕景华照例让队员们整队,手电、手套、口罩……装备齐全无误,吕景华开始对队员们进行例行安全提醒。

流浪人员构成复杂,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人员居多,“那些精神不好的人员,看到有人靠近会拿酒瓶子砸人。”所以夜巡人员自身的安全工作防范也就更有必要。

疫情来袭,吕景华提前做好了相关预案,对流浪人员的发现、收治、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加强和完善。如果发现流浪人员存在发烧咳嗽等症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隔离服,防止被感染,并对流浪人员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同时,救助管理站也专门改造出了隔离间,用于被收容人员的隔离观察……

吕景华喜欢走在夜巡队伍前头,对年轻队员像对待孩子一样不断叮嘱,“这种木栅栏的缝隙就有可能会钻过去人,一定要仔细看看角落……”“ATM间一定要过去看看,千万别大意……”对渤海国际的边边角角,吕景华熟悉的就像在自己家一样,“一天巡逻至少三遍”,吕景华笑着说。

晚8点10分,渤海国际的夜巡结束,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

长途汽车站、大观园、市人民医院、滨医附院……这些人流密集、商家密集的地方,都是市救助管理站巡街路线图上的巡查地点。疫情期间,这些地点更是被重点标注。

经过40多分钟的全面排查,最终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这也和疫情发生以来,各个村镇路口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有关,吕景华和队员们也已经向登记在册的流浪人员所在村镇进行了核实,“该怎么夜巡还得怎么夜巡,这事儿不能大意!”

多年的救助管理工作,吕景华养成了一个“职业病”,那就是在街上的时候,眼睛总喜欢往路边看,尤其是那些流浪人员容易出现的地方。“这都成习惯了”,吕景华说,“一旦发现看着像(流浪人员),我就会过去进行询问盘查,如果是,就送去救助管理站。”

“提前主动才能避免工作上的被动!”吕景华的工作作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然的肺炎疫情到来的时候排上了大用场,手套、酒精、消毒液、防护服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购置,不为别的,因为救助站里面还有七名留置的孩子。

这些孩子,因各种原因滞留站里,救助站就是他们临时的家,对这部分人员,疫情来袭时,吕景华格外小心照顾,在救助管理站三楼专门设立了隔离间,通往三楼的电梯也停用,并安排值守人员24小时轮岗值班。同时,救助管理站大门、隔离间所在的楼房大门也安排人员值守,形成三道防护体系……

夜巡完,已是晚上10点30分。这一晚,没有发现流浪人员。

“立春”巡夜人——记者跟访市救助站夜巡纪实

吕景华说,尽管夜巡的目的是找到流浪人员,但并不希望有流浪人员,“但万一有呢,这么冷的天,又是疫情期间,不能大意!”

开车回救助管理站的路上,气温已降到了零下五度,但吕景华的心,轻松了许多。

立春之夜,寒意袭来;抗击疫情,你我同行。“现在大家预防疫情的意识越来越高,大家都努力,情况应该很快就会好起来!”望着车窗外闪烁的万家灯火,吕景华眼神愈加坚定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