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巡夜人——記者跟訪市救助站夜巡紀實

這個春節,57歲的呂景華過得比以往任何一個春節都緊張。從大年初二到現在,他還沒回過一次家,儘管距離家只隔著幾個路口。

2月4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但今年的立春卻絲毫沒感覺出春天的暖意。相反,從下午開始天愈加陰沉,傍晚氣溫更是到了零下三度。

呂景華再也坐不住了,儘管從上午開始就和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隊員們巡視了兩遍,但今晚他依然決定要和他們再巡視一遍——不親自去的話,“心裡像揣著小兔子,不安分!”

呂景華是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所在的救助管理站對流浪人員的收治管理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峻,曾經歷過2003年那場SARS的他,深知這次疫情的嚴重性,臘月二十八,就提前對救助站內相關防護工作部署安排,站內消毒、設置隔離區,大街小巷兩個小組晝夜巡查,嚴防死守的方式排除濱州流浪人員成為疫情“流動傳播源”的一切可能。

正因如此,當絕大多數人選擇“宅”在家裡的時候,呂景華和隊員們卻必須滿大街巡視。

他們,成了疫情籠罩下黑夜裡的“逆行者”。

“立春”巡夜人——记者跟访市救助站夜巡纪实

處於市區老商業中心的渤海國際廣場,對於呂景華和他的隊員們來說再熟悉不過,平時,這裡人流混雜,商家鱗次櫛比,也是流浪人員的“聚集地”之一。

疫情籠罩下的渤海國際廣場,格外冷清,似乎成了一座“空城”,沒有了霓虹燈的閃爍,樓梯口、拐角等愈加黑暗寒冷。

“立正!向右看齊,稍息!”

“都戴手套了沒有?檢查一下!……”

和往常一樣,呂景華照例讓隊員們整隊,手電、手套、口罩……裝備齊全無誤,呂景華開始對隊員們進行例行安全提醒。

流浪人員構成複雜,智力障礙和精神障礙人員居多,“那些精神不好的人員,看到有人靠近會拿酒瓶子砸人。”所以夜巡人員自身的安全工作防範也就更有必要。

疫情來襲,呂景華提前做好了相關預案,對流浪人員的發現、收治、管理等環節進行了加強和完善。如果發現流浪人員存在發燒咳嗽等症狀,工作人員必須穿戴隔離服,防止被感染,並對流浪人員送至定點醫院進行隔離觀察。同時,救助管理站也專門改造出了隔離間,用於被收容人員的隔離觀察……

呂景華喜歡走在夜巡隊伍前頭,對年輕隊員像對待孩子一樣不斷叮囑,“這種木柵欄的縫隙就有可能會鑽過去人,一定要仔細看看角落……”“ATM間一定要過去看看,千萬別大意……”對渤海國際的邊邊角角,呂景華熟悉的就像在自己家一樣,“一天巡邏至少三遍”,呂景華笑著說。

晚8點10分,渤海國際的夜巡結束,並沒有發現流浪人員。

長途汽車站、大觀園、市人民醫院、濱醫附院……這些人流密集、商家密集的地方,都是市救助管理站巡街路線圖上的巡查地點。疫情期間,這些地點更是被重點標註。

經過40多分鐘的全面排查,最終並沒有發現流浪人員。這也和疫情發生以來,各個村鎮路口採取嚴格的封控措施有關,呂景華和隊員們也已經向登記在冊的流浪人員所在村鎮進行了核實,“該怎麼夜巡還得怎麼夜巡,這事兒不能大意!”

多年的救助管理工作,呂景華養成了一個“職業病”,那就是在街上的時候,眼睛總喜歡往路邊看,尤其是那些流浪人員容易出現的地方。“這都成習慣了”,呂景華說,“一旦發現看著像(流浪人員),我就會過去進行詢問盤查,如果是,就送去救助管理站。”

“提前主動才能避免工作上的被動!”呂景華的工作作風,在新型冠狀病毒感然的肺炎疫情到來的時候排上了大用場,手套、酒精、消毒液、防護服在第一時間就進行了購置,不為別的,因為救助站裡面還有七名留置的孩子。

這些孩子,因各種原因滯留站裡,救助站就是他們臨時的家,對這部分人員,疫情來襲時,呂景華格外小心照顧,在救助管理站三樓專門設立了隔離間,通往三樓的電梯也停用,並安排值守人員24小時輪崗值班。同時,救助管理站大門、隔離間所在的樓房大門也安排人員值守,形成三道防護體系……

夜巡完,已是晚上10點30分。這一晚,沒有發現流浪人員。

“立春”巡夜人——记者跟访市救助站夜巡纪实

呂景華說,儘管夜巡的目的是找到流浪人員,但並不希望有流浪人員,“但萬一有呢,這麼冷的天,又是疫情期間,不能大意!”

開車回救助管理站的路上,氣溫已降到了零下五度,但呂景華的心,輕鬆了許多。

立春之夜,寒意襲來;抗擊疫情,你我同行。“現在大家預防疫情的意識越來越高,大家都努力,情況應該很快就會好起來!”望著車窗外閃爍的萬家燈火,呂景華眼神愈加堅定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