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无用思维?

游通天下


我的理解是,无用,不是一无是处,真的没有用的意思,是相对一处之用而没有用,“无用”不过是相对“有用”而言的,有用不是完美的绝对的,无论任何事任何地方都能有用,有用之外的就构成了这有用的无用。也就是说一事物总是存在有用与无用两种属性,且是一体同时而存在的。


质跃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辩证法正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道德经》中的许多语句,闪耀着系统思维的火花。通篇《道德经》读完、理解透你会发觉里面有几种思维方式在里面,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指出: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老子的话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启迪:

理解成现代语言就是: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很多人费解,无用的东西,直接丢垃圾桶,为什么说是大用?

通过车轮、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说的“无用之用”,是指无形的空间,看不见的用处。

“无用之用”,是指无形的空间,看不见的用处。看得见的东西,是利;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用。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

我们一般只关注“有”的那层面的东西,而对于“无”的功效往往忽视,但是事实上我们往往就是利用“无”才能够实现“有的”功效,所以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strong>对道德经中有无的理解后,对道德经中的思想无为而治,无知,无欲,无事,无味等就会有了深入的理解。比如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而是在事物所形成的状态前,萌始的状态下而为之,去做事。而不是有事了才去做,有事才做不是道德经所告诉我们的思想。

在生活中,我们身体的病痛,从没有这个病痛之前,我们都得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饮食的注意平衡,劳动运动的平衡等,以防止病痛的来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strong>


吾爱分享资源


老子思想里,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这让很多人费解,无用的东西,直接丢垃圾桶,为什么说是大用?

“无用之用”,是指无形的空间,看不见的用处。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春秋时期的马车轮子,是用鲁班工艺,木和木组合而成,不用铁钉,三十条辐共一毂,就成一个轮子。老子的意思是说,辐和毂构成的空间,这些空处,才是用处。如果把三十辐和毂都拆下来,摆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车之用”。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陶器,用来盛放东西。比如说,一只碗,我们使用的是空的部分,这个空的地方用来装饭,装菜,装水,都可以。“当其无,有器之用”。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个房子,有围墙,有门窗,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可我们真要住进去,使用的,却是房子的空间,“当其无,有室之用”。

通过车轮、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指无形的空间,看不见的用处。

数字中的0,看起来0是最没用的,123456789都比它大,都代表了一种存在,只有它代表不存在,但它一旦跟其他数字配合起来,就会让这些数字发生数量级的变化。无穷大也是依托零来实现的。人生中好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都很像这个0。最明显的就是文史哲,你当会计用不到他,你编程,做网络用不到他,你干很多事情都用不到他,他不是实用的知识,但他的作用恰好是你无法衡量的。

做人,应该懂得“无用”的妙用与大用,懂得“无用”才算知道什么是有用。


及时雨120015876


老子称谓的“无”、“有”,是一对高度抽象概念的单词,而且是在表达最为普遍性的哲学命题。“无”,是表达事物或现象的“气”、“始”、“势”、“德”、“无体”、“形而上”,以及“精神世界”;“有”,是表达事物或现象的“精”、“母”、“有体”、“形而下”,以及“物质世界”。

所以,老子称谓的“无”、“有”,其概念在当下属哲学概念,“无”属精神范畴,“有”属物质范畴。因此说,老子称谓的“无”、“有”不是科学范畴的“有”是存在,“无”是不存在(0)或“无用”这种狭义的概念。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正是,老子采用最为精彩、最为智慧的语言之一,在表达 “无”与“有”之间的关系。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在告诉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无”,只有“形而上”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气之势,才能知道天地之德之精神。同时,老子在告诉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有”,只有“形而下”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才能“名”万物之母之精之阴阳,才能知道万物之体之现象。

《老子》的第一章中“无”与“有”,有其如下蕴意:

针对认识论而言:“无”与“有”,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认识观之关系。也就是,“形而下”是“形而上”的本体,“形而上”依存在“形而下”之中相统一的认识观。

针对道之本而言:“有”,反映的是无限无体的道之本之“精”,即无限无体的阴阳双方之“精”的抽象;“无”,反映的是无限无体的阴阳双方之间之“气”之“神”,即“精的阴阳双方之间的阴阳之气之行”的“神”,即“气、神”的抽象;“精”是“气”的本原,“气”依存在“精”之中共同存在。“神”,是指“气之行”的“神”。

针对道之体而言:“有”,反映的是有限有体宇宙的物质,即物质世界的抽象;“无”,反映的是有限有体宇宙的精神,即精神世界的抽象;物质世界之“有”是精神世界之“无”的本体,精神世界之“无”依存在物质世界之“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

老子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是老子通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告诉我们如何进一步去认识“道”,或解释宇宙本体。

老子说,要常“无”;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超越现象的认识过程中,要有“形而上”的认识观。而且,是在知性已获得理性的范畴知识上进行“形而上”的思维与思辨,并理性的“损之又损”地梳理所获得的范畴知识,从中获取最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形成抽象到超越现象的概念运动,去领悟宇宙万物生化演变的行为精神之奥妙。

老子说,要常“有”;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现象界的思维过程中,要在“形而下”的认识中,通过感性到知性范畴的思维与思辨,以理性的分析并获得范畴之多的知识是“益”,从而去把握宇宙万物生化演变的物之现象。

老子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认识论中,“形而下之有”是“形而上之无”的本体;“形而上之无”依存在“形而下之有”之中。

针对《老子》中的无名、无为、无事而言:无名,就是“道之德”之名,或“道常”的行为原则之名;无为,就是“道之德行”,或“道常”的行为原则之行;无事,就是遵从“道之德行”的“无为”而无不为地处事。因此说,《老子》中是没有“无用”的学说。

特别指出:“无用”之说,是后人编译《老子》时,没有全面系统的、透彻地理解《老子》中“有”与“无”哲理概念,由编译者主观自认为的观点将老子的“无”,狭义理解为“没有”、“无用”、“不作为”含义的“无”,即科学概念的“无”。因此,使得人们一直无法正确理解《老子》的哲理思想。


主要内容,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你好!我是专注于分享的番薯伯伯。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希望对你可以有所帮助。

老子在道德经所书都无用,思想其实是让我们以一种辩证法的思维去看待世间万物有用和无用,是客观存在的,有用的时候只是体现在客观出现的某个方面,当然无用,也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吴用的时候也有好也有坏,吴勇也有它自己的作用,这就是老子的无用思想。

就类比于庄子的无为,他的意思就是表明世间万物都有它自然的规律,我们不要刻意的去做什么事情。而打破这种平衡规律。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的规律,我们也将自食恶果,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个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希望可以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讨,欢迎大家指出不足,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番薯伯伯


什么是“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老庄思想里,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这让很多人费解,无用的东西,直接丢垃圾桶,为什么说是大用?

我们读老子和庄子,以及先秦的典籍,都不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读,要用《说文解字》古文的意思去读,才能读准确。

“无用之用”,是指无形的空间,看不见的用处。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春秋时期的马车轮子,是用鲁班工艺,木和木组合而成,不用铁钉,三十条辐共一毂,就成一个轮子。老子的意思是说,辐和毂构成的空间,这些空处,才是用处。如果把三十辐和毂都拆下来,摆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车之用”。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陶器,用来盛放东西。

比如说,一只碗。我们使用的是空的部分,这个空的地方用来装饭,装菜,装水,都可以。“当其无,有器之用。”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一个房子,有围墙,有门窗,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可我们真要住进去,使用的,却是房子的空间,“当其无,有室之用”。

通过车轮、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说的“无用之用”,是指无形的空间,看不见的用处。

看得见的东西,是利;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用。

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就是看得见的东西,这是利。

无,就是看不见的空间,这是用。

比如说:一双鞋。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鞋的款式,材质,设计,这些是“利”,而看不见的部分,就是这双鞋内的“空间”,老子说是“用”。

我们在商场看见一双鞋,很好看,心中喜欢,试穿一下,感觉可以,就买回来。只有自己真正穿出去,才能感受到这个鞋的空间,是否合脚。如果鞋内空间,符合脚形,那么人穿起来就很舒服,不磨脚;如果鞋的空间大了,小了,穿起来就会很不舒服。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双鞋自己很喜欢,可是每次穿都磨脚,只能置之高阁,丢了可惜,穿又硌脚。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老子说“无之以为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

我们人是笃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很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其实,看得见的东西只是利,是表面的东西,人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悟到“看不见的用”这个层次,人的见识才有深度。


高密菜刀博物馆


理解老子《道德经》,在同一时段兼并学《狼道》,学孙子《三十六计》,还学习《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说唐》,等等。

那是说的,肯定思维方式,方法不同,如果和《易经》一起研读,那是心德一幕又一幕。


郑新镇


你好。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

指的不是无所作为,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追求快速、繁多,追求的是稳定、和谐。

这个思想在古代经常被引用,比如在汉朝,唐代,战争发生后,为了缓和国情,发展民生,就会用无为思想来休养生息,通过减轻赋税等方式来建造一个缓冲的过渡时段。


自由学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房子,住的是空间,不是钢筋混凝土

车子,乘坐的是空间,不是铁皮

酒具,盛酒的是空间,不是玻璃


慧悟长生


无用。就是,人活着,什么都没用,就是活着有用!。各种动物,都不用穿衣裳。人可能进化的高级点儿。需要穿衣裳。那就,有块布裹着就得了。别要求高大上。住,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得了,别要求 楼房 别墅的。其它的追求,就是祚死的!?。😓😔[害羞][撇嘴][敲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