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的即墨是個千年古縣,它的簡稱是“即”還是“墨”?

即墨,為膠東千年古縣。

如果從“即墨”這個地名出現開始計算,即墨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可追溯至東周時期);如果嚴格按照治所與現在相符的標準,即墨建縣也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可追溯至隋朝,之前的即墨故城在現今的平度境內)。

膠東的即墨是個千年古縣,它的簡稱是“即”還是“墨”?

(平度境內的即墨故城遺址)

有趣的是,“即墨”歷史悠久,這個名字也給民間留下了豐富的討論話題。讀音的話題是其中之一(在方言中一般讀作ji mi),簡稱的話題是另外一個。

“即墨”的名稱總共兩個字,簡稱到底是“即”還是“墨”?眾說紛紜。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個簡稱都曾使用過。

膠東的即墨是個千年古縣,它的簡稱是“即”還是“墨”?

就現在而言,“即”是比較通用的簡稱。在官方正式的文件當中,對上級派駐在即墨的機構的稱呼是“駐即單位”;即墨當地的企業,不少也採用“即”作為首字,比如即發、即建、即盛等。

以“即”為簡稱,比較符合現代漢語的行文習慣(以首字為簡稱),在膠東半島,其他縣市基本都是如此,榮成簡稱榮,萊陽簡稱萊,膠州簡稱膠。因此,即墨簡稱為“即”,看上去並無不妥。

不過,在講究文義的古代,很少用“即”作為簡稱,而通常稱之以“墨”。比如,清末民初,膠東宋氏聯宗修譜,對即墨的稱呼就是“墨邑”。

膠東的即墨是個千年古縣,它的簡稱是“即”還是“墨”?

(現在即墨城區的古城景區)

實際上,這樣的例子不僅在民間文書中可以見到,在清代官修史籍當中更比比皆是。例如,清同治年間修撰的《即墨縣誌》在開篇序言中就寫道:“墨邑濱東海,自齊封即墨大夫,始見書傳。”

或許有的朋友會認為“墨邑”跟“墨”多少還是有區別,但在縣誌當中,單獨用“墨”來簡稱即墨的情況也為數不少。

如,縣誌中收錄的舊志序言稱:“以故,士富文藻,矜功名,其淵源蓋有所自。墨,古名邑,信哉。”意思說,即墨底蘊深厚,很多文人志士在史籍中有記載,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名縣。下文又載:“己欲取其志諦觀之,諸生曰:‘墨未有成志’。”(舊志序言為明代所作)

以此來看,在明清時期,官方對即墨簡稱為“墨”應該沒有太大疑問,實際上現在即墨城區有條主幹道也叫墨城路。

膠東的即墨是個千年古縣,它的簡稱是“即”還是“墨”?

在過去,兩字地名雖然多以首字作為簡稱,但也並非一概而論。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南京過去稱作江寧府,江寧就以“寧”作為簡稱。因此,即墨簡稱為“墨”也不足為奇。

那麼,古人為何要以“墨”作為即墨的簡稱呢?這應該主要與“即墨”的含義有關。

《山東通志》載:“即墨縣,即,近也,城臨墨水,故名。”意思是說,“即”本身是個形容詞,指的是臨近,而“墨”是名詞,指的是墨水河。即墨臨近墨水河,因此得名即墨。

膠東的即墨是個千年古縣,它的簡稱是“即”還是“墨”?

按照這個解釋,“即墨”是個偏正詞彙,含義重點在“墨”,而不在“即”(與萊陽類似,萊陽的解釋是萊山之陽,重點在萊,而不在陽),這應該是古人以“墨”作為即墨簡稱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即墨城區雖然也有一條墨水河,但並非即墨名字由來的那條河,而在現平度境內。據《齊乘》記載:“墨山,膠水(平度舊稱)東北六十里,石色如墨,故名,水出茲山,亦名墨水。”也就是說,平度城東北六十里有座墨山,從這裡發源的一條河就叫做墨水河。

即墨起初以河得名,後來,即墨城從平度朱毛遷到現址,旁邊的河反過來以城更名,就是現在即墨城區的墨水河。

過去即墨簡稱“墨”,那從什麼時候開始簡稱為“即”的呢?具體時間暫沒有見到正式記載,但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即墨東部曾設立“即東縣”,以此推斷,至少在那個時候,“即”就開始作為即墨的簡稱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