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功勞蓋世,投靠唐高祖李淵後,為何被殺?

黎忠良


隋末亂世中,無數英雄人物湧現,其中首屈一指的當然是李淵、李世民父子的勢力。除此之外,瓦崗寨也一度成為一統天下的有力競爭者,不過,瓦崗寨內部紛亂不止,外部又遭到各方夾擊,最終還是從繁榮走向了分裂,天下最終還是歸於了李家。

在瓦崗寨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出身不凡又文武雙全的李密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率領瓦崗寨的軍隊多次擊敗隋軍,取得了豐厚的戰果,他本人也在寨內憑藉蓋世的功勞當上了首領之一。瓦崗寨末期,李密先是被越王楊侗招攬,後又被王世充擊敗,最終投靠李淵。那麼,李密功勞蓋世,投靠唐高祖李淵後,為何被殺呢?

唐武德元年(618),王世充大舉討伐瓦崗寨,程咬金等人被俘,單雄信等人則是因為對李密感到不滿而投降於王世充。據《舊唐書》記載:“密自度不能支,引騎而遁,徑赴武牢,元真竟以城降於世充。”瓦崗寨即將傾覆的關頭,原本的兄弟只剩下李密和王伯當還在武牢關苦苦支撐,場面十分悽慘。

眼看一切就要宣告結束,李密哭著說道:“兵敗矣,久苦諸君!我今自刎,請以謝眾。”不過,畢竟他在軍中還是有些威望,於是王伯當抱住他大聲哭號,“眾皆泣,莫能仰視。”李密這才平復情緒,他對眾將說道:“諸軍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愧無功,諸君必保富貴。”

<strong>

這時,軍中的柳燮提出:“昔盆子歸漢,尚食均輸。明公與唐公同族,兼有疇昔之遇,雖不陪從起義,然而阻東都,斷隋歸路,使唐公不戰而據京師,此亦公之功也。”也就是說,李密和李淵出於同族,即使李密在李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能夠沒有跟隨左右,但他率領瓦崗寨堵住了隋軍反攻長安的必經之路,也算是對李淵輕易取得長安的一種幫助。

眾人商議後,覺得柳燮的話有道理,於是李密便率眾投奔了長安的李淵。李密的才能早已名揚天下,再加上二人祖上有久,於是他來投奔,李淵自然是十分歡迎。李淵先是將李密封為光祿卿、邢國公,並將表妹嫁給他以示重用。後來,李淵聽說李密當年的部下沒有投降王世充,便“使密領本兵往黎陽,招集故時將士,經略世充。”

行至桃林,李淵心中不放心,便又召他回京,但本就不甘居於人下而圖謀生變的李密心虛地認為李淵要誅殺他,便不顧王伯當的勸阻發動叛亂,“乃簡驍勇數千人,著婦人衣,戴幕離,藏刀裙下,詐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縣舍。須臾,變服突出,因據縣城,驅掠畜產,直趣南山,乘險而東,遣人馳告張善相,令以兵應接。”

李密率軍喬裝改扮,佔據了當地縣城,又向舊將張善相請求援軍。但不久之後,熊州副將盛彥師便埋伏于山谷,將其部隊一舉擊破,並斬殺了李密。

總覽這一事件,儘管有些混亂,但李密兵敗身死的原因還是很容易找出的:李密的野心實在太大,他投奔李淵,得到了優待,但心中仍然想著自立,於是因心虛而發動叛亂被殺。再加上他看不清當時的天下形勢,妄圖依靠自己的殘部與唐朝軍隊抗衡,最後被一個副將剿滅。總體來說,李密被李淵所殺,他自己要負全責。


鄧海春


李密是自尋死路。

李密投降了李淵僅僅一個月,就感覺自己走了一條錯誤路線。李淵雖然表面上禮遇他尊敬他,其實骨子裡根本看不起他,還時時刻刻防著他。尤其在一次大型宴會上,李密作為光祿卿竟然要看著別人吃吃喝喝,感到特別恥辱。正好王伯當也鬱郁不得志,跟李密說,事在人為。現在還有好多瓦崗舊部沒有歸宿,您為何不跟李淵說去招降他們呢。只要您離開長安,那就是鰲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再不回。李密於是跟李淵說,我來一個多月了寸功未立,我想去把我山東舊部都招撫在大唐麾下,到時候收拾王世充易如反掌。

李淵也聽說瓦崗舊部都給王世充幹不了,紛紛要走,就派李密前去招撫。群臣都說,李密此人狡猾多詐,現在把他放走了,就等於放虎歸山。他肯定不會回來了。李淵說,帝王自有天命。不是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能當上的。即使他造反了,也就等於蒿箭射到蒿中罷了。蒿箭是以蓬蒿製作之箭,用以比喻無用而不足惜之物。就是說放走一個李密就如丟掉一袋垃圾,毫不足惜。現在李密回去收拾人馬和王世充死磕,咱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於是決定派李密去。臨行李淵請李密喝酒,咱們兄弟把這酒喝了,一切都在酒裡,希望老弟你能幹一番事業出來。大丈夫一諾千金。有人的確跟我說過不讓放你走,但是我跟兄弟你推心置腹肝膽相照,別人是離間不了我們深厚的兄弟感情的。李密於是帶著王伯當和賈閏甫走了。

李密走半道,李淵讓他分一半人留在關中,帶一半人出關。有跟隨李密的人料定李密肯定會叛亂,就趕緊跟李淵表態,與李密劃清了界限,李密肯定會叛變,到時候不要牽連我啊。李淵於是改變了主意,讓李密一個人回來接受新的任命,讓王伯當和賈閏甫帶人先出關。李密接到命令,跟賈閏甫說,李淵臨行說的大丈夫一諾千金純屬放屁,我還沒走呢又要把我叫回去。我要是回去,肯定死路一條。不如斬關造反,趕緊跑到黎陽集結舊部。賈閏甫說,現在弟兄們人心都散了,隊伍不好帶。誰會聽你的啊。不如先回去裝孫子,以後瞅機會再研究。李密說,李淵看不起我,我咽不下這口氣。我一生經歷多少危險艱難都沒死,足見天命在我。

你是我的心腹,卻不跟我走,我宰了你。賈閏甫哭著說,你現在只是一條喪家犬,黎陽的李勣也已經投降了李唐,自從你殺了翟讓,你的名聲已經壞掉了,人人覺得你是忘恩負義之徒,誰還跟你走啊。誰都怕你把人家火併了對不。除了我們幾個傻逼肯跟你,現在天下英雄已經沒人跟你幹了。這一句說到了李密的痛處,李密惱羞成怒,要殺賈閏甫,王伯當求情放走了。王伯當也覺得叛亂不靠譜,但是李密一意孤行,王伯當說,無非多個陪葬的而已,叛亂已經毫無意義了。李密不聽,堅決要叛,果然被殺。

李淵為啥開始要放李密走,其實是失策。由於當時好多山東豪傑還沒有歸宿,不知道何去何從。他們有三條路,投竇建德,投王世充,投李淵。當時瓦崗兩大領袖,李勣投了李淵,單雄信投了王世充,所以好多人都在選擇,而李勣之所以投李淵,就是因為李密投了李淵。其實李淵應該把李密留在長安養起來,忠於李密的舊部肯定會跟著李密投李淵,像李勣那樣。不忠於李密的人,李密前去招撫也沒用。所以李密沒必要出關。李淵把他放走了,是一時腦子短路。等到李密出關了,有人跟他一分析,覺得自己決策失誤,於是又要把李密叫回來。而李密也覺得回去是死路一條,堅決不回去,於是被殺。但是李淵有一條判斷是準確的,即使把李密放出去也成不了啥氣候了。李密的信用分在殺了翟讓之後就已經丟光了,如果他想搞事,瓦崗英雄肯定不跟他,而沒有瓦崗英雄的支持,他就是廢物一個,根本成不了事。


唐風宋月


李密可謂是天下梟雄,這樣的人就算是投降了,誰都會提防著他,而不會真正的重用他。所以後來李密發現了這一點之後,就想招兵買馬,脫離李淵東山再起,李淵當然不能容忍他,所以殺了他。


曾經在隋末唐初的天下爭霸之中,李密的聲望是非常高的。當時的李密幾乎有一統天下之勢,但是卻意外的被王世充打敗。隨後李密率領瓦崗寨的群雄們投降了李淵,李淵非常高興,因為當時這股勢力是天下群雄中很強的一股勢力。所以瓦崗寨英雄來投,可謂是大大增強了當時李唐江山的實力。

可是李密作為瓦崗寨的首領,卻無法得到李淵的重用。因為李密是天下梟雄,李淵是不可能重用他的。就如三國演義裡面魯肅對孫權說,我們投降曹操還可以得個一官半職,運氣好的話還能升官。那你投降了曹操,運氣好的話也是一個閒職,運氣不好的話,可能會被軟禁著,甚至有性命之憂。

這一點也說明了,作為部下投降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是作為首領投降那是不行的。事實上,李淵對李密也還算可以,給了他一個閒職,並沒有軟禁他。但是這對於志在天下的李密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所以他就有了脫離李淵的動向,開始招兵買馬,聯絡舊部,準備東山再起。這當然是李淵所不能容許的,所以李淵就派人殺了他。

所以正是因為李密的這種身份,作為天下梟雄是不可能得到李淵重用的。而李密又不甘蟄伏於此,於是就有了異動,自然就被李淵給殺掉了。


平安讀歷史


其實李密對於大唐朝並沒有什麼功勞,就算有功勞,也不是李密為大唐朝主動貢獻的。

李密出身於隋朝貴族家庭,祖上是八柱國之一,論家族地位,跟李淵也差不了多少。

在隋末年間,李密跟楊素家族關係好,在楊素之子楊玄感起義時,他是楊玄感的參謀。曾經貢獻了三計,上計是阻擊從遼東往回趕的楊廣,使楊廣沒有退路;中計,奪取長安,下計奪取洛陽。

楊玄感棄上、中計不用,偏偏選擇下計,最終因圍攻洛陽失利而兵敗身死。

其後,李密就成為了逃亡犯,走投無路之下上了瓦崗,因為善於謀略,又有號召力,很快成為瓦崗的頭目。

在演義中,李密常常被塑造成了一個傀儡,其實這是不準確的。他是反隋武裝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

只是他的位置比較尷尬,他主攻洛陽一帶,東邊受到王世充的進攻,而等李淵起事,從太原進入長安後,西部也受敵。

此時李淵也面對武威軍閥薛舉、劉武周等人的威脅。於是,兩人心照不宣講和,各自對付自己的對手。

不同的是,李淵平定了西邊以及北邊的威脅,成為了勝出者,而李密則敗給了王世充,在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李淵。

所以,李密對李淵是沒有什麼大功勞的。

接著說,李淵為什麼要殺李密。

原因也很簡單,李密太有威脅了,李密雖然是失敗了,但他的瓦崗將領很多,而且大多都投靠了李淵。像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這些人,這些人如果再團結到李密的周圍,顯然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這時,恰好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李密投唐之後,他的力量被徐世勣接管。一年後,徐世勣也準備投唐,這時候就需要獻上圖籍之物。

徐世勣投唐,這些東西應該拿給李淵,但徐世勣表示這些土地都是魏公(李密封魏國公)的,現在魏公已經歸唐,我要是獻出去,就是拿魏公的東西謀求富貴,所以,我應該獻給魏公,然後由魏公獻給朝廷。

所以,徐世勣歸唐的時候,降表沒有寫給李淵,而是寫給李密。

當然,李淵知道後,對這個行為大加讚賞,稱之為純臣,這其實是坑了李密。

這說明,瓦崗的人對李密還有想法啊。這種人能留嗎?

再解密一下,徐世勣這樣做,是真的不想拿李密的東西做功勞,還是有意坑李密呢?

史書當然是往好的說,但我認為,徐世勣是故意坑了李密一把。

因為以徐世勣的智商,不會想不到這樣做會引起李淵的猜忌。

第二,徐世勣有動機。

我們知道,瓦崗的第一任寨主不是李密,而是翟讓。李密是火併掉了翟讓,然後當上了寨主,而徐世勣跟單雄信是翟讓的親信。

關於那場火併,我在今日頭條腦洞歷史觀的專欄《隋唐不演義》有寫,這裡就複製過來。

瓦崗軍的表面看起來一片和諧,李密只取將來,不取金銀,翟讓偏好金銀,兩人交換了位置,各取所需,各有所好,但裂疑還是在看不到的地方開始延伸。

翟讓永遠搞不清楚李密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人身材短小,其貌不揚,連個性都低調得讓人無法理解,都已經坐了大當家的,卻還是穿著布衣,平時也不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房間裡也只收藏了一些書,奪來的珍寶,俘虜的女子,李密一個也不收藏。這實在沒個山大王的樣子。

他這是要幹什麼?

翟前當家的思維方式是無法理解這種行為的,大家上山不就是為了過好日子嗎,你搞得像苦行僧一樣幹什麼?

想不明白之後,他就單純的將李密歸為軟弱的人。

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從此以後,翟讓雖然從大當家的位子上退了下來,卻依然保留了大當家的作派,據史書記載,發生過這麼一件事。

李密抓獲了江都郡丞馮慈明,此人是當朝名士,李密親自勸說,想拉其入夥,但馮慈明反而做了李密的策反工作。無奈之下,李密將此人關了起來。進了牢房之後,馮慈明又做起了牢頭的策反工作,竟然說動對方放了他。

馮慈明骨頭硬,舌頭活,但也有技術短板,潛伏不成。下山後,又被瓦崗軍抓住,在山上吃了兩天山寨食堂,李密一看,養著也是浪費糧食,關又關不住,乾脆把他放了。

沒過一會,翟讓進來,告訴他,那個馮慈明我已經將他斬殺了!

李密愣住了,好半天才反映過來:

將軍殺得對!

翟讓頗為得意地離開,他不是不知道這樣幹會引起李密的不滿。但他毫不在乎。

他不高興又怎麼樣呢?他能打得過我?他現在的位子都是我讓給他的!

在翟讓轉身時,李密的臉色冷得像秋後的霜,那是凝結殺氣的霜。

事情的發展越來越讓李密感到不安全,他很快又聽到了一個消息。

翟讓的老部下勸說翟讓奪過李密的權力,重新當老大,他的老哥翟寬更表示,天子只有自己做,那有讓人的,你要是不當,我來當!

看來,翟讓的哥哥更有野心。

聽到這些話,翟讓哈哈大笑。

當然,翟讓本人早已經放棄了當老大的想法,但他依然很享受那種眾望所歸的感覺,於是,對這種追捧,他沒有認同,但也沒有嚴詞拒絕。

在權勢鬥爭裡,這種不置一詞的態度簡直是找死的態度。

在勸進事件之後,翟前寨主又幹過如下事情。

事蹟之一:翟讓叫來了瓦崗總管崔世樞,這位崔世樞上山之前是隋朝官員,是早期投靠李密的人之一。叫來崔世樞後,翟讓也能坦誠,直接讓對方孝敬點錢。

瓦崗軍管物資的被瓦崗軍二把頭敲竹槓,這簡直聞所未聞,崔總管腦子沒轉過彎來,直接被翟讓關了起來,要不是李密及時趕到,估計屁股就要開花。

事蹟之二:有天,大概三缺一,翟讓叫人傳元帥府記室邢義期前來打牌(也就是李密的機要秘書),考慮到這極有可能是工作牌,再數數口袋,邢義期決定不去。不陪翟二當家打牌的後果是八十大板。

事蹟之三:有一天翟讓很生氣,因為他發現山寨攻打汝南郡分紅時,竟然沒他的份,於是,他把負責進攻的左長史房彥藻叫來,這一回,翟讓不再客氣。他惡狠狠地說出了下面的話

“你破汝南郡搞到的錢,竟然全部送給了魏公,而不給我。你知道不知道,魏公都是我立的。你搞清楚狀況!(事未可知!)”

夠了,翟讓終於觸及了死亡的底線。

要知道,領導最忌諱的是部下說出沒我,他那有今天之類的話。無論你救過領導的命,還是跟領導同生共死過,又或者共創了大業,但唯一的應對是忘記,至少永遠不要主動提及。違反這一原則的人最終都會很慘,喝毒酒死掉的呂不韋,慘死長樂鍾室的韓信,已經一個個被朱元璋收拾掉的明初開國大臣們都曾經觸犯過這條底線。

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為了團結瓦崗,李密已經忍了很久了,蒲山公營曾經受到翟讓部的欺負,他忍了,翟讓分紅多拿多佔,他忍了,翟讓故意折他的面子,他也忍了。

但這一次,已經無法再忍。

翟讓,我已經受夠了,我不再忍受你的狂妄,我要讓天下人知道,瓦崗只有一個領袖。

隋義寧元年(617)十一月十一日,興洛倉城,石子河。

王世充又一次向駐紮在興洛倉城的瓦崗軍發動了攻擊,這應該是例行攻擊,主要作用是向上面表示自己確在幹活。

大概是王世充對瓦崗軍的組織結構有一定的瞭解,一開戰,王世充就先找上了翟二當家的。毫不意外,王世充就打得翟讓連連撤退。同樣,在危難時刻,李密又及時出現,會同單雄信前來救援,再一次反敗為勝。

在李密沒上瓦崗之前,也不知道翟讓是怎麼倖存下來的。

在大家面前丟了面子,翟讓很生氣,特別是單雄信,李密又在身邊,頓時氣壯山河,表示要立刻追擊,就是王世充逃到洛陽城也要將他抓出來。

剛要打馬出發,李密叫住了他:

“翟將軍,不要追了,天色已黑。”

翟讓抬頭,果然,日已暮。

“翟將軍,還是回去吧!”

苦勸之下,翟讓終於氣消了一點,勉強同意先放王世充一馬。

大軍收兵,走到一半,該是各回各營的時候,李密突然說了一句:

“王世充此敗,短期必不敢再來,明天,翟讓將到我那裡喝兩杯。”

第二天,翟讓來赴宴。他不是一個人來的,浩浩蕩蕩地領了數百人,但從後面的事情來看,翟讓倒不認為他是赴什麼鴻門宴,所以多帶些人以防萬一。真正的原因可能還是抱著你敢請客,我就組團來吃你的心理。

進了蒲山公營,李密將翟讓引了進來。接下來,就是排座位了。這是鴻門宴能否成功的關鍵。

主桌前很快坐滿了人,上席人員翟讓、李密,裴仁基、郝孝德,這都是自有派系的人員,單雄信雖然是資深瓦崗將領,但沒有嫡系部隊,也只有站著的份。

後面站了一堆人,李密的保鏢,裴仁基的保鏢,郝孝德的保鏢,當然,還有翟讓的保鏢,把會餐奇擠得滿當當。

這些保鏢五大三粗,平時也不太注意衛生,這麼人擠在後面,確實影響就餐心情,於是,李密轉過頭,對自己的保鏢說道:

“今天跟達官喝酒,就不需要這麼多人在後面了,你們先下去,留兩個服侍的就行。”

李密的保鏢退下了,裴仁基、郝孝德的保鏢也退下了,唯獨翟讓還沒發話。顯然,翟前寨主的部下只聽翟讓的指揮。

這麻煩了,翟讓的還站著不動,李密的人不見了,這怎麼看都像翟讓要火併大當家的。

關鍵時刻,有一個靠了上來,此人是左長史房彥藻,就是前面被翟讓訓斥不分他紅的那位。大長史倒是管著這些酒宴雜事。

房彥藻走到李密身邊:

“今天大家飲宴作樂,正是快活的時候,現在天氣這麼冷,還請給司徒的身邊人賜以酒食!”

司徒,翟司徒翟讓也。

李密笑了,他望向了翟讓:

“這個事情你還是要請示一下翟司徒!”

翟讓沒有讓保鏢退下,也不是察覺到了為什麼,他就是想讓大家看看,翟司徒的部下只聽他一個的號令。現在翟讓的需求得到了充分地滿足,就沒必要讓手下在這裡站著喝西北風了。

“這個提議很好!(甚佳。)”

翟讓的部下全部退了出去,這個舉動說明翟讓確實是馬大哈型。讓部下下去時也沒有注意到,李密的後面卻還站著一個大漢,手裡拿著一把大刀,這大概就是李密所說留一兩個人下來服待的吧,只不過,這麼個大漢拿著刀要服侍什麼?

風從掀開的營門裡吹進來,剛還擁擠的大廳突然顯得有點冷意。酒菜還沒有上來。

將進酒,奈何酒未至。

風吹過大廳,大廳裡響起了吱吱呀呀的聲音,搞不清楚這聲音從那裡來。

為了打發這段空白時間,李密喚人拿出了一把良弓,請翟讓鑑賞。

紅粉送佳人,寶劍贈英雄,名弓饋草莽乎?

翟讓沉氣,猛拉弓弦,好一個滿月!

翟讓沒有說出好弓之類的讚歎。因為一直站在後面的待衛突然舉起了大刀朝他的頭部揮了下來。

牛鳴一般的怒吼響震整個大廳,翟讓轟然倒在了血洎裡。

曾經雄霸運河,割據一方的梟雄就此結束了草莽的一生,他大概臨死都不會理解這一切。那一聲巨牛怒嘯裡充斥著恐懼與疑惑。

我讓出了第一把交椅,為什麼還遇到這樣的事情!

是的,翟讓,你還是合適講道理啊,到了今天,你還是沒有脫離一個法曹的境界,不想講理時就不講理,想講理時就講理。

他的最後一眼看到的是李密冷酷無情的臉。

營門大開,伏兵襲來。

沒用多久,李密的伏兵進行了掃場,翟讓的親信受到清除,包括號稱要當天子的翟讓他哥翟寬。現在,他總算明白了,翟讓為什麼應該把老大的位子讓給李密做,心不狠,手不辣,光憑資格是做不成老大的。

場面一片混亂,蒲山公營的士兵經常受翟讓部的欺壓,這下總算可能出一口惡氣。但顯然,擴大化的清除是不對的。

王伯當連忙大喝了一聲,手下留人!

被救下的是徐世勣,徐世勣同志比較聰明,一看情況不對,撒手就往門外跑,可李密早就佈下了伏兵,剛出門,就被迎頭的大刀斬傷了脖子。

與時同時,李密在另一邊救下了單雄信,單雄信倒沒有受傷,在關鍵時刻,求生的慾望戰勝了尊嚴,單雄信跪了下來,叩頭求饒。

夠了,殺戳到此可以結束了。

李密站到高處,大廳裡響起了他的聲音:

“與君等同起義兵,本除暴亂。司徒專行暴虐,陵辱群僚,無覆上下;今所誅止其一家,諸君無預也。”

我們有共同的理想,翟讓暴虐是自取其亡,他之罪過,與諸君無關。

混亂的局面平息了下來,但事情還沒有結束。

翟讓的大本營很快就會知道這裡的一切,怎麼穩住那一群人成為這次擊殺翟讓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李密早已經埋下了伏筆,他將受傷的徐世勣扶進來,親自為他傅瘡。又找來單雄信。

“單將軍,請跟我去一趟翟司徒的大營吧。”

要安撫翟讓的部屬,只有兩個人:徐世勣跟單雄信。

李密騎上了馬,領著單雄信,王伯當前往翟讓的大營,他告訴部屬,不用派兵,我們幾個人去就可以了。

關鍵不是去多少人,而是什麼人去,當李密出現在翟讓大營裡,或許還有些騷動,但當單雄信出現時,一切都安靜下來。

李密告訴他們,翟讓已經死了,但以後統領你們的依舊是徐世勣、單雄信。你們可以入下心來。

當然,李密也沒忘了在統領翟讓部的將領裡塞進去一個王伯當。

從此以後,瓦崗軍裡再沒有蒲山公營,沒有翟讓舊部,瓦崗軍只有一支部隊,一個領袖。

僅僅吃了一頓飯,李密不僅擊殺了翟讓,還降伏了翟讓的部屬,效率不可謂不高。這樣的成績,項羽就絕辦不到。

李密終於真正成為瓦崗的領袖,再沒有人對他的地位構在威脅。但這絕稱不上勝利,失敗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

在這場鴻門宴中,李密違背了最基本的東西,這個東西叫道義。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恆的,天經地義的,是無論無何也繞不過去的.比如受人恩惠,必當相報,同稱兄弟,不得相殘。

翟讓不過是一個貪財好利愛虛榮的人,他沒有真正想過要謀害李密,這樣的人夠不上動用家法,退一萬步,就算要處置翟讓,也不該李密動手。

當年,李密被所有的義軍謝絕入內,是翟讓給了他機會,因為翟讓,李密才有施展抱負的機會,更何況翟讓還讓出了頭把交椅。沒有李密,翟讓依然是翟讓,可沒有翟讓,李密絕成不了今天的李密。

至少,李密應該讓翟讓死在沙場上,給他留一個體面的退場,就像宋江對晁蓋。

違背基本道義的謀略也許可以成功一時,但絕換不來最終的勝利。

所以,徐世勣是有可能對李密,然後用一個計坑殺李密的。

最後,再講一下,李淵是怎麼殺死李密的。這其中當然也有技巧,得讓李密自己尋死。具體的內容,就不重寫了,把我我的專欄《隋唐不演義》有關這一部分的內容複製過來:

【李密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半路上,李淵就派出人前來迎接,到長安後,李淵稱他為弟,包他工作,包他住房,甚至連婚姻都包辦了,親自做媒,將自己的表妹嫁給了他。但李密還是很鬱悶,他發現了一些讓自己不快的事情。

李密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但他領來的二萬兵馬得不到妥善的安善,這些瓦崗將軍在河南時吃一碗倒一碗,現在竟然一天一頓飯都吃不上。

都是來投靠的,怎麼差別這麼大?當年宋江領眾兄弟招安,梁山上人兄弟共分三十六金牌,七十二銀牌。為什麼獨李密一人吃香的喝辣的,兄弟們卻吃西北風喝東南風?

這是李淵的特殊安排。

李密的投靠給李淵送了一個大禮,但同時也給李淵出了一個難題,怎麼安置李密。

此時的李密是一位末路英雄,但末路英雄就如潛伏在草絲中受傷的猛獸讓人無法放心。只有死去的英雄才是安全。

經過這麼多年的交道,李淵早已經瞭解此人心懷大志,當然,現在李密失敗了,就應該叫心懷野心,而且極其善於拉擾人。這樣的人在長安搞不好就會坐大。

李密的資源,李淵是歡迎的,可李密這樣的野心家,李淵是絕不歡迎的,一個朝廷有一個野心家就夠了,李淵已經佔了這個指標。再想想翟讓同志,李淵就實在難以入眠。

沒過多久,李淵的安排發揮了作用,吃不飽的原瓦崗士兵開始抱怨李密將他們帶到了錯誤的路上。

接下來,該讓李密自己離開長安了。

最近李密很煩惱,李淵雖然一如即往地稱他老弟,可李密還是感到了不自在,他發現自己在長安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隨便一個官員都敢拿白眼對他。

就在一個月前,我還擊敗了宇文化及,聲望達到了頂點,八方豪傑莫不稱臣,就是你們的皇帝當年也說唯我馬首是瞻,你們何許人也,立有何功,成就何業,該輕視於我?

事實證明,輕視還算是有禮有節的了。

有一天,有一位執政者登門拜訪,喝茶之後,開始聊天,來人十句不離李兄這些年征戰南北,尤其大敗宇文化及,應該是撈到不少好東西了吧。

明白了,這是上門敲竹槓了。

剋制著怒火,李密拿出黃白之貨將對方打發了。史書未記這位登門索賄的人是誰,但猜測一下,十有八九就是裴寂。

連李淵都對李密禮遇有加,可下面這些大臣竟然敢在行動思想上不跟皇帝陛下保持一致,這是什麼意思?

羞辱接踵而來。有一天,唐朝開大朝會,所謂大朝會,就是百官朝見天子,報告一下工作情況,跟兩會差不多。當然,開完會聚餐是必不可少的。

李密鬆鬆腰帶,也準備去大吃一頓,剛上班,一堆報表送到了眼前。

李大人,先彆著急上席啊,先把這些單據弄好了。

打開一看,是宴會的預算審計,食物安排。

我相信此時李密的心情跟潘桃園門口的孫候子的感受是一樣的。甚至還過之,畢竟,皇母娘娘沒讓老孫去摘桃。

曾經叱詫風雲的李密竟然淪落至此,悲憤之下,李密找到王伯當,差點當場流下眼淚:

“當日在洛口,我曾經想讓崔君賢當光祿,可沒想到今天自己當起這光祿來了。”

光祿,光祿卿也,這就是李淵給李密安排的工作。此官從三品,品階倒不是太低,但管的事太丟人,這個職位是專門管皇室膳食的,也就是說李密現在是李淵的後廚總管。

丟人,丟人到家了,把八柱國的名聲都丟光了。

這跟李密當初的設想差得太遠,當初進長安時,李密在數了數自己對李淵的貢獻之後,信心滿滿告訴部下:

“吾功不減竇融,豈不以臺司處我?”

這位竇融是東漢初年人,曾經以河西五郡降於漢光武帝,據記載,後來漢光武帝劉秀為了表彰他的卓越貢獻,特任他為大司空。

像竇融都成了大司空,我李密也得弄個臺司級吧。

所謂臺司,就是三公,大司空就是東漢三公之一,在此時,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

論功勞,李密對李淵的作用確實在竇融對劉秀之上,可李淵太不厚道,竟然給人安排一個管廚房的活。李密是奔著三公來的,而李淵卻給人家安排一個後廚總管。懷水之職怎麼能救李密的車薪之慾?

此時,李淵正注視著李密的一切。

李密,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太具威脅吧。另外,你什麼時候離開我的長安啊。

李淵相信,大凡嘗過金戈鐵馬的人是不會安於三尺案頭,何況是菜板肉案。

李密確是要走了,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的應該不是菜單,而是另外一件事情。

到長安沒多久,李密就被指派了一件差事,去迎李世民。

李世民剛剛在西邊戰線以得了一場艱苦卓越的大捷,戰勝了薛仁果,這位薛仁果是秦州薛舉的兒子,隋末有名的萬人敵。

李密同志因為當過大領導,又有些持才自傲,持功自負,李淵特地讓他去接李世民,大概是想殺一殺李密的傲氣。

見到李世民著金甲,跨大馬,得勝過來的英氣,李密私下說了一句話:

“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禍亂乎!”

這句就不翻譯了,反正是為了抬高李世民的個人形象,連威震中原的李密都服了李世民,天下第一人舍此其誰?

這是史書的記載,但據本人猜測,李密在仰視李世民的形象時,怕不是生出敬佩之心,而且湧出一股酸楚。

是的,這種仰視的感覺李密並不陌生,很多年前,他也像李世民這般年輕,可他卻在大興宮的大殿內仰視著楊廣。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逃亡過,奮鬥過,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可最後,竟然回到了原點。

兜兜轉轉,我依然是那個屈居人下的李密。其實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在人生的軌道上轉圈,區別是,有的人願意沿著軌道重複人生,有的人願意冒險脫離這個軌道,去尋找另一條道路,李密無疑是後一種人。

羞愧讓李密的熱血開始沸騰,內心那頭沉睡的猛獸再次覺醒。

俯首的這人絕不是我,每天審閱菜譜的人這個人絕不能稱之為李密。

李密,當世之智雄,心有偉略,腹有奇計,氣吞萬里,縱馳天下。

我,絕不承認現在的我!

離開長安吧,長安於我,是喧譁卻荒涼的鬧市,做為一頭猛獸,我應該重新回到那逐鹿的中原去。

為了順利離開長安,東山再起,李密找了一個理由,他打報告表示河南境內還有許多他的舊部屬,而被王世充招過去的兵馬也有棄暗投明之意。如果我前去招撫,一定能為陛下招來那些山東豪傑。

打了報告後,李密開始忐忑的等待,要騙過李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長安的一個多月,他似乎已經感覺到了李淵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對手。

批示很快下來了,李淵十分高興,馬上同意了這個方案。

於是,李密又提了一個要求,讓賈閏甫跟他一起去。

因為瓦崗人才太多,沒有來得及介紹這位賈閏甫,此人是李密在瓦崗時的參謀,才能出眾,也是李密的親信,此人後來還寫了一本《浦山公傳》,算是李密的傳記作者。

李密沒有提讓王伯當一起走,大概是怕拉得人太多,李淵起疑心。

對於這個要求,李淵滿口答應,還特別交待,他將親自設宴為二位送行。

關於吃飯,從來都不只是吃飯。這是老辣的蒼狼跟狡黠的靈狐之間的直接對話。

李淵在等兩位,他將用這一頓飯再刺激一下對方。

很快,兩位都來了,照例,李淵說了兩位大家辛苦了的客氣話,突然,李淵停住了笑容,冷不丁冒出一句話:

“有人不想兄弟前去河南,他們告訴我,你一去便是投魚於泉,放虎于山!”

圖窮匕見,氣氛猛然緊張起來。

李密反應相當快,馬上離席,跪地,表示自己決無兩心。同時跪下的當然還有賈閏甫。

李淵心滿意足,他揮揮手,示意兩位站起來。

“他們的話朕是不信的,朕對兄弟推心置腹,豈是他們可以離間的。”

不信?不信還拿出來說幹什麼,嚇出心臟病算誰的。

李密抬頭,輕輕說了一句:

“臣入朝的時間很短,實在不願意離開,現在朝中公卿,又不信任我,還請陛下派一位心腹跟臣同去。”

所謂心腹,李密不好點名,大概是想裴寂跟他走一趟吧。

聽到這個請求,李淵愣了一下,但馬上恢復了平靜。

李密啊李密,你不愧為智人,到了這時還反將我一軍,讓我的心腹跟你去,怕不是監督你,而是給你當人質吧,到時,我要下手就有點投鼠忌器。

李淵盯著李密,對方臉色不變,神形疑重,一付赤誠的樣子。李淵露出了一絲笑容,表示自己對李密是無比信任,根本不需要再派什麼人。李密你大膽去幹。

最後,李淵說出了一個讓李密略顯吃驚的話:

“讓王伯當給你當副手!”

飯就這樣吃完了,這一頓飯吃進去多少營養不重要,重要的是赴宴雙方都得到了自己的東西。

李密終於離開了長安,出城之後,他大口而粗野的呼吸著這自由並狂野的空氣。

誰也無法拒擋我的未來。我的霸業死而得活,豈非天意!

李密打馬離去,身後,是高深莫測的李淵。在李密狂奔的身形上,已經有一根隱形的線,線的另一頭正握在李淵身上。

行到華縣,李淵輕輕扯了一下線頭。

從長安追上來使者,給李密下了一個命令:

“留下一半人在關內,你可率一半人出關!”

想了一會,李密決定執行這個命令,自己就要回到河南,十萬兵馬指日可行,留一半又有何憂。

李密又中計了,要知道高明的人從來都奢望一棍將人打死,他們只是慢慢出招,每次都提出讓你難受但又無法拒絕的要求,漸漸地消除你的實力。

領著剩下的一半人行至陝州,這裡處於長安洛陽的半途。李淵再一次扯了線頭,這一下動作有點大。

長安的使者趕上來,下了另一個命令。這是一道催命符,李淵終於甩出了殺手鐧。

“李密留下所部慢慢前行,李密單騎入朝,另有節度!”

開什麼玩笑,李淵同志,大家都不笨,何必忽悠我,要我單騎入朝,你是想節度我,還是超度我?

李密轉身,面對賈閏甫:

“你還記得那次吃飯嗎?天子說過有人不願意我們此行,我要是回去,決無生還的道理。”

到了這裡,也不必再裝了,大家攤牌吧。

李密召集眾人,說出了他的計劃。

計劃如下,進攻附近的桃林縣,搞到糧食後,迅速渡過黃河,投奔在黎陽的徐世勣。

說完,他望向了賈閏甫:

“你認為怎麼樣?”

讓李密沒料到的是,賈閏甫馬上表示了反對,從現實情況以天下大勢,最終還扯出了當年李密殺翟讓的事,表示現在去河南,沒有人會聽從李密的安撫。

“明公還是回朝吧。”

賈閏甫一盆冷水澆下來,卻讓李密火冒三丈,李密當場拔刀,表示不跟我走,就斬了你。最終,經過王伯當求情,賈閏甫才逃走。

事情還沒開始,就有人當了逃兵,但仔細推敲一下,賈閏甫加入到這個復辟團以及他的逃跑可能是李密早就佈下的棋子。

走了賈閏甫,還有王伯當。李密領著剩下的人奔向了桃林縣,李密的聰明才智再一次得到了發揮,他給桃林縣令寫了信,表示接到旨令要單騎回京,走之前,先把家眷寄存在這裡。

考慮到對方是婦孺,桃林縣令打開了城門,數十名婦女魚貫而去,進來後,就撩起了裙子,因為非禮匆視,大兵們將目光轉到了另處,回來之後,就發現這些家眷們舉起了大刀。

這些婦孺是如假包換的鐵血硬漢子。

李密很快控制住了桃林縣,搶到了一批物資,抓了一批壯丁。馬馬虎虎拉起了一隊伍。接下來,就該原計劃向北渡黃河奔黎陽。

出桃林縣後,李密下令:

“向東進軍!”

在逃亡路線的選擇上,李密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早在長安,他訂下的計劃就不是投奔黎陽的徐世勣,而是在襄陽的一位老部下。而此前,他宣稱去黎陽,不過是佈一個疑陣。

現在,賈閏甫已經逃到了唐朝的勢力範圍吧,他也已經將我的計劃告訴了對方,唐軍正發兵前往黃河一線攔截我們吧。

對不起,我們要去襄陽了。

李密再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理。逃亡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

很多年前,我就經歷過樣的逃亡,從那之後,我佔據了瓦崗,成就了大業,現在只不過是另一段輝煌的開始。

李密內心充滿對未來的期許,可惜,上天已經不會再給他同樣的機會。

前面,就是熊耳山。那是他的終點。

經過數天艱苦的跋涉,李密率領部下穿過了熊耳山,正從山南出山。此時,是公元六一八年的最後一個月,李密這一年三十七歲。

剛出山南,伏兵四出,高處有強弩利箭,溪谷有刀斧頭。李密的隊伍順利被衝開。

伏擊他的是唐朝的熊州行軍司馬盛彥師,李密雖然佈下疑陣,可依然沒有騙過他,分析了李密的動向,他準確判斷出李密將越熊耳山,並提前在這裡設下埋伏。

這說明,再聰明的人都有智窮的一刻。

李密戰死,與他同亡的是王伯當。在桃林時,他跟賈閏甫一樣不贊成李密的計劃,但他依然選擇了跟李密踏上這條死亡這路。

因為義士之心,不以存亡而易,因為跟隨李密之初,王伯當便許下了縱身分原野,亦所甘心的諾言,王伯當用生命實踐了他的承諾。

在李淵一步步的安排下,李密終於走向了死亡,可事情還沒有結束。李淵緊接著下了一個命令:

將李密的首級送往黎陽的徐世勣,並告訴他李密謀反之事。

徐世勣在李密之後,也已經投誠唐朝,據記載,從中牽線的是魏徵。降唐後,李淵格外開恩,賜李姓,於是,徐世勣成了李世勣,又過些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世字不能隨便用了,李世勣又變成了李勣。為了方便,我們還是叫他徐世勣吧。

殺死李密很容易,但要讓原瓦崗的人心不散才是難事,李淵找到了這個關鍵點,李密之外,徐世勣是瓦崗的核心。

接到李淵的通報,徐世勣無法可說,這能怪誰呢,李密謀反在先,李淵不過是正當防衛。最後,他提了一個要求,收葬李密。

徐世勣以君臣之禮收葬李密,將他埋葬在黎陽山南,這是李密統率豪傑,稱霸中原的地方。如果李密自己選,這也是一個適合的地方吧。

下葬那天,許多人痛哭流涕,這些人永遠不會忘記李密將他們從山賊帶到了更大更高的舞臺,也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出身高貴,卻跟他們稱兄道弟的李密,不會忘記那個輕財重義,慷慨激昂的領袖。倘若草木有情,泥土非物,他們也不會忘記李密吧。

最後還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說,在得知李密去世後,瓦崗一位叫杜才幹的將領做出了一個決定,他給新上任的滑州刺史寫了一封信,要求率自己的部下歸降。

這封信得到了回應,滑州刺史親自前來會合,見面後,杜才幹抽刀,斬下了滑州刺史的頭顱,然後送到了李密的墓上。

滑州刺史是洛陽封的官,此人是出賣李密出賣瓦崗位的邴元真。

死後有人復仇,江湖快意,李密泉下有知,當稍心慰吧。

最後,總結一下各種史書對李密的評價為李密蓋下棺定下論吧:

風雲際會,聚八方豪傑,率百萬之師,亡暴隋之政,解兆民之困,聲動四方,威行萬里,何其偉哉。

簡單一個字:牛!

以上是關於李密的奮鬥史。箇中人生起伏,不屈,憤怒,失敗與成功,榮耀與恥辱,俱往矣。

好了,回答完畢,打完收工!歡迎大家訂閱《隋唐不演義》,打開今日頭條,搜索腦洞歷史觀,進入其專欄就可以看到了。


腦洞歷史觀


首先,亮觀點。李密被殺是必然的,無論他反不反。

大致梳理一下唐初平定群雄的情況。唐朝先後消滅了夏、鄭、杜伏威—輔公祏、蕭銑、薛舉、李軌、劉武周等。這些集團的首領,但凡被唐朝抓住的,全都被殺了。

(腹黑無情的唐高祖李淵)

當然你可以說,王世充是被仇家報私仇殺的,但王世充死在長安,這個仇家其實是替唐朝出面殺人。

所以說,唐朝不可能會給李密破例,畢竟他曾經也是一方宗主。

但李密起初投唐後,並沒有立即招致殺身之禍,為什麼呢?和杜伏威的遭遇有點像。李密和杜伏威一樣,到了長安後受到厚待,是唐高祖特別仁慈麼?非也,而是他們還能號令得動一方勢力。杜伏威在江東的勢力全須全尾, 所以唐高祖不敢殺他,畢竟當時江東離阻於諸部義軍之外,唐朝不想過多樹敵。李密也是如此。

有人說了,李密投唐時瓦崗軍已經失敗,他哪還有什麼勢力可用呢?

這句話只說對一半。瓦崗軍雖敗,但殘餘勢力不容小視。

其一,徐世勣仍忠於李密。徐世勣當初因為受李密猜忌,被派到黎陽鎮守糧倉,但他絲毫不以為怨,反而在黎陽、衛州、相州一帶打開一片局面。而這一片區域意味著什麼呢?

黎、衛、相諸州西北與唐朝的老巢河東接壤,北與竇建德毗領,南扼王世充鄭國之首,東可通往山東控制海曲諸帥,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地方。唐高祖任命徐為武候大將軍,拿出了一百分的誠意。為何?只要控制了徐世勣,便可走出一步四面爭鋒的關鍵之棋。後來的事實證明,徐世勣橫在河南北部,確實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將竇建德阻隔在黃河之北,為唐軍圍攻洛陽贏得了寶貴的時機。試想,如果竇建德在唐軍剛剛包圍洛陽時便來救援,李世民是萬萬不敢冒著被兩面夾擊的危險去虎牢關的。

這樣一股強大的區域勢力,如果讓其與李密恢復聯繫——這是有相當大可能性的,徐世勣雖然接受唐的封贈,但他上書言事,仍舊把書信交給李密,而不給唐高祖——瓦崗軍復起,不是沒有可能的。

其二,河南郡縣有大批潛在的瓦崗勢力。河南和山東郡縣,在瓦崗軍興起時紛紛投降。瓦崗軍失敗後,他們雖然歸入王世充的管轄之下,但王世充並沒有進行有效的軍事征服,這些郡縣內心深處還有傾向於瓦崗軍的。後來洛陽被圍,沒有任何河南郡縣發兵來救,即是明證。

試想,在這種狀態下,李密如果逃出長安回到河南,振臂一呼,應者雲集,這對唐朝來說是什麼概念?

其三,瓦崗舊將人心未穩。不得不說,瓦崗軍實在是人才濟濟。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魏徵、張亮等人,都是李密曾經的部下,李密存在一天,對這些人就是一天的影響。特別像王伯當、賈閏普這種死忠粉,在李密逃亡之時規勸被拒,仍然死心塌地的跟隨李密逃亡。我想,任何一個有理智的統帥,都不會讓自己的部將一直被李密干擾的。


有歷史


李密出身高貴,他的曾祖父李弼是北周大司徒,祖父李矅是北周柱國,父親則是隋朝上柱國,可謂家世顯赫。

李密是隋朝末年的風雲人物,大業九年(613年)六月,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造反,李密作為軍師為楊玄感獻計,可惜不被採納,最終楊玄感失敗,李密亡命天涯,最後輾轉來到瓦崗寨,在這裡李密大放異彩。李密的主要功業都是在瓦崗寨取得的。

1.在瓦崗寨取得巨大功勞

1.1提出反隋目標,將瓦崗軍由一群烏合之眾打造成強大的隊伍

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聚集萬餘人在瓦崗起義,由於他胸無大志,瓦崗寨一直沒有長足發展。

不久李密投奔瓦崗,李密的到來讓瓦崗寨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李密通過不斷立功,取得了翟讓的信任。李密就開始遊說翟讓,建議翟讓“席捲兩京,誅滅暴政”。

儘管翟讓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但是他被李密的才華折服,於是同意了李密的建議。

正是打出了這個口號後,瓦崗寨才從流寇昇華為義軍,得到迅速壯大。

1.2斬殺隋朝猛將張須陀,壯大了瓦崗軍的實力

為了達到奪取天下的目標,李密向翟讓提議攻取滎陽,奪取糧倉,進一步壯大力量。翟讓派兵攻佔了金堤關和滎陽郡大部縣城。

瓦崗軍高調的表現引起了隋煬帝的重視,他調猛將張須陀前往鎮壓瓦崗軍。

張須陀是農民軍的噩夢,他先後擊敗多支農民起義軍,翟讓之前和張須陀交戰三十多次全部落敗。

這次翟讓聽說苦主來了,嚇得直打哆嗦想要跑路。李密趕緊給翟讓打氣說張須陀有勇無謀,而且連續獲勝,十分輕視我們,我們可以用計打敗他。

李密利用張巡陀輕敵的心態,先在滎陽大海寺北埋伏了千餘人,然後翟讓去誘敵進入埋伏圈,張須陀果然中計,陷入重圍,最後力戰而死。

打敗張須陀意義重大,它表明瓦崗軍已經具備和正規軍正面作戰的能力,沉重打擊了隋政府軍的士氣。

1.3佔領糧倉後賑濟百姓,迅速壯大瓦崗隊伍

大業十三年(617年),河南大饑荒,朝廷有許多糧倉卻不救濟百姓。李密率七千精兵為先鋒,翟讓領大隊人馬殿後,一舉攻佔了興洛倉。


之後李密下令開倉賑濟百姓,此舉深得民心,百姓絡繹不絕地加入瓦崗軍,使瓦崗軍一下擴充到數十萬。

1.4與隋朝主力在東都對決,牽制了大批隋朝主力

瓦崗軍得到壯大後,李密決定圍攻東都洛陽。

由於洛陽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隋煬帝被迫抽調大批精銳前往救援。他先後命將軍龐義、霍世舉率關內兵、王世充率江淮兵、薛世雄領三萬燕地精兵等前往洛陽討伐李密。加上東都留守劉長恭的兵力,合計十多萬人。

隋軍由王世充指揮,與李密大小百餘戰,王世充負多勝少。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得到七萬援軍,他率大軍與李密決戰於洛北,結果被李密殺得大敗,王世充帶著幾千殘兵敗將退守河陽。李密趁機完成對東都的包圍。

由於大批的隋朝精銳調往東都,使地方的防禦力量極大被削弱,李淵才能帶領三萬人馬在晉陽起兵,並最終攻下長安。

1.5和宇文化及血戰,大敗宇文化及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初十,隋煬帝在江都兵變中被殺。之後兵變首領宇文化及率十幾萬軍北歸,大軍途經瓦崗地盤。

李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於是向東都請降,然後和宇文化及決戰於童山,殺得宇文化及只剩兩萬多人逃往魏縣。

但是童山之戰對於李密來說得不償失,因為宇文化及率領的是隋煬帝的親軍,戰鬥力強悍,瓦崗軍雖然擊敗了他們,自身也損失慘重,損失了大批精銳,為他們的覆滅敲響了喪鐘。

1.6邙山之戰錯誤地與王世充決戰,結果一敗塗地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在奪取東都政權後,乘瓦崗軍與宇文化及血戰後元氣大傷之際,率精兵兩萬駐紮在偃師,李密親率大軍在邙山之下迎戰。

在戰前的軍事會議,裴仁基和魏徵都反對與王世充決戰,他們認為瓦崗剛經歷了和宇文化及的大戰,喪失了許多精銳,而王世充部隊缺糧,為了吃飯而戰,銳氣不可擋。

李密本人也傾向這種意見,但是剛從宇文化及陣營投降過來的陳智略和樊文超等人立功心切,極力慫恿李密出戰,並且主戰者佔了多數。

李密由於接連獲勝,他產生了驕傲自大的心理,於是在眾人的慫恿下,他決定和王世充決戰。

王世充在夜晚派出200餘騎潛入北邙山,決戰當天,王世充未等李密軍列陣就搶先猛攻,隨後王世充將一位長得和李密十分相像的士兵推出陣前斬首。

瓦崗軍以為自己的頭領被殺,不由軍心大亂,此時王世充的伏兵趁勢殺出,瓦崗軍潰不成軍。

瓦崗將領裴仁基、裴行儼、單雄信、秦叔寶、程咬金、邴元真等紛紛投降王世充。

李密帶著兩萬餘人逃到河陽,李密本人雄心勃勃還想要東山再起,無奈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眾人一致認為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時有人提醒李密:“您在東都牽制了隋軍主力,使唐王李淵輕而易舉據京師長安,這是您的功勞。”於是李密帶領部下投降了李淵。

2.李密歸唐後不受重用而陰謀叛亂,最終被殺

李密降唐後,並沒有受到李淵的重用。李淵將李密封為無足輕重的光祿卿,這個職務只是皇帝的司務長兼廚師長,主要負責朝廷祭祀大典所用食物,以及皇帝宴請文武百官、招待外國使臣時的酒宴製作。

雄才大略的李密做了廚師長,估計他心裡的感覺和孫大聖當年被封為弼馬溫的感受一樣,心裡感覺無限的屈辱。

唐武德元年(618年)年底,李密向李淵請命,請求回黎陽安撫舊部,李淵頭腦發熱居然同意了。

當李密到達稠桑驛時,李淵在手下的提醒下終於反悔了,他命人召回李密另有安排。

李密當然不願意再回去當廚師長,於是他決定叛變,他準備投奔在襄陽的老部下張善相。

李密的意圖被唐將盛彥師識破,盛彥師在熊耳山設伏,李密果然進入埋伏圈,名震天下的李密最終喪命於無名小卒,其結局令人唏噓。

從李密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戰功赫赫,但是他的功勞基本都是在瓦崗取得,對於大唐他其實並沒有很多功勞,只是他圍攻東都客觀上牽制了隋朝主力,為李淵入主長安減輕了壓力。

再看李淵如何對待薛仁杲、李軌、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蕭銑、輔公祏和杜伏威這些割據一方的首領。

這些首領有的被唐軍俘虜有的主動投降,但是他們的結局無一例外都是死於非命。

而且李淵對待這些對手有一個特點,就是名聲越好或者威脅最大的往往很快就被處決了,而那些名聲不好的或者威脅小的人反而可以活得久點。

比如仁義的竇建德和臭名遠揚的王世充被送往長安,李淵馬上殺了竇建德而暫時饒了王世充。

還有蕭銑,此人出身十分高貴,是梁武帝蕭衍六世孫。對於這樣的對手李淵也是抓獲後直接處死。

李密同樣出身顯赫,他曾經威震天下,手下人才濟濟,有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單雄信、王伯當、侯君集等人。這樣的人李淵遲早是會動手斬草除根的,李密的叛亂只是給了李淵一個極好的剷除李密的理由。李密的死,最終是必然的。


雨夜讀史


李密功勞蓋世,投靠唐高祖李淵後,為何被殺?(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都知道瓦崗寨的大當家李密,出身官宦世家,後因家道中落,時運不濟,鬱郁不得志,但是卻自強不息,讀卷不止,直到後來上了瓦崗寨大當家才打出了一片天地。

尤其是在隋末的起義軍中,李密全盛時兵力高達30萬,屢敗隋軍,威震天下,被推選為反隋義軍盟主,可謂出盡風頭,為消滅隋軍以及軍閥王世充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在戰爭中因為被擊敗,帶領殘餘軍隊投靠李淵,對於有功於李唐王朝的功臣李密,唐高祖李淵本應感激重用,但為什麼卻把李密殺死了呢?

1、書生李密立蓋世功勞,一朝兵敗投靠李淵。

李密生於582年,字玄邃,小字法主,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市)。李密的曾祖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太師、魏國公。祖父李曜,為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開皇中,襲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可以看出,李密出身於四世三公,文武雙全,志向遠大。

李密年輕的時候在隋朝擔當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但是隋煬帝不喜歡李密,李密辭官隱居,發奮讀書。隱居期間受到越國公楊素賞識,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交往密切,後跟隨楊玄感一起反隋。楊玄感反隋失敗後,李密投奔瓦崗軍的翟讓,為翟讓獻計獻策,壯大了瓦崗軍的勢力。

李密投奔翟讓後,跟隨翟讓的瓦崗軍反隋,率領軍隊攻下興洛倉,開倉賑民,獲得民心,之後擊敗越王楊侗,聲望倍增,翟讓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李密在鞏縣自封魏公,建立政權。李密成為魏公後,與翟讓發生矛盾,產生內訌,李密誅殺翟讓,收編翟讓勢力,統一瓦崗軍。

後來,李密帶領義軍屢敗王世充,並於大業十四年(618年)正月,率三十萬大軍,逐鹿中原。此時的李密被勝利衝昏了倒帶,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即使倉庫中沒有什麼積蓄,打了勝仗也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李密勢力強盛,兵力30萬,自以為天下最強,獨自同時與隋軍、王世充、宇文化及多方相鬥。

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勢襲擊瓦崗軍,大敗瓦崗軍數員驍將,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崗軍遭到重創,損失慘重,傷了根本。不得已之下,李密率二萬殘部歸降李淵。

2、李淵受降並加封李密,李密不滿叛唐被殺。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親率兩萬殘部到長安投奔李淵。李淵知道後大喜,並派使者在半路迎接。李密見到使者後大喜,自以為歸唐的功勞可和以河西之地歸漢的竇融相比,臺司之位可垂手而得。

結果入唐後,李淵雖然非常重視李密的投奔,並把表妹嫁給了李密當妻子,封李密為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與李密更是以兄弟相稱。

但窮途失意的李密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少年時代以濟物為己任的抱負,瓦崗軍中逐鹿天下的雄心都已喪失殆盡,執念於心想憑藉自己在山東一帶連城數百的勢力,可以在新朝李淵那裡更高的地位和權勢。

被分封后的官職與李密的期盼大相徑庭,李密非常失望,尤其是光祿卿的職務,是在宴會中職掌進食,對於曾經威震天下的李密來說,簡直就是極大的恥辱。再加上其他朝臣的輕視和朝廷下發供給的不及時,讓李密惱羞成怒,不甘居於人下。於是,他錯誤地認為自己在河南勢力尚存,還有與李唐分庭抗禮的力量,因而決定叛唐。

李密假借收服舊部為名,帶一萬餘人離開長安,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當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將其召回,李密以為李淵得知自己反叛之心,大為恐懼,不聽部下勸阻,決定叛亂。於是率兵襲破鄰近的桃林縣,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在的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的邢公山),武德元年臘月三十,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時年三十七。

3、李密為什麼要反叛唐朝?

李淵與李密惺惺相惜,可以說是一路人,都是當時起義反隋的一方諸侯,雖然李密最終因反叛被李淵部下所殺,但李密為什麼要反叛李唐王朝呢?

一是李密不是甘居人下之人,早晚是要出事的。據記載,他曾經寫信給李淵,稱其為兄,要與他結盟,自己充當盟主,可見他的志向和對李淵的看法,都是站在一方帝王的角度考慮的。況且李密文武雙全,曾經是各方諸侯共推的義軍盟主,豈能有長居李淵之下的決心,他只是暫時失敗,等待機會,還會東山再起的。

二是李密雖然暫時落敗了,但他的許多部將還在,勢力還在。比如單雄信、王伯當、李勣都還在,而且對李密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李密的隊伍有瓦崗寨的基因,更接近普通大眾,更接地氣,在草莽中間更有號召力。

三是李唐王朝對李密部屬的態度是必欲盡歸己用而甘心。在當時關隴集團和山東豪傑是最為重要的武力集團代表,李淵父子部下多為關隴集團中人,而李密屬下大半是山東豪傑。李淵一向重視山東一帶的武人勢力,李密歸唐,其舊部就成為唐皇朝的爭取目標。因此李密這個舊日領袖的存在,就不免成為障礙了,所以要想法除去。

四是李密錯估了入唐後的境遇。李密在歸唐路上看到使節則大喜,並且自比以河西之地歸漢的竇融,心想歸唐後,一定後高官厚祿對待,但與入唐後封的官職則大失所望。李密的雄心雖已消磨,但心高氣盛的個性並沒有改變。以他的性格,要從此低首下心地做唐朝忠順馴服的臣子,安分守己地職掌膳餞進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李密從失望、恥辱和不甘心中爆發,進而後悔作出歸唐的決定,所以要反叛出唐。

五是當時民間有歌謠流傳必然有一位“李”姓的天子。比如:“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桃李子,洪水繞楊山”等歌謠,其目的是為李淵造勢,從某種情況來說,有勇有謀的李密,是最危險的敵手,是李淵必須除掉的人物。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密是亂世的英雄,欲圖大業,李淵也非常賞識李密,可是畢竟李密實力有限,又不甘心臣服李淵,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綜觀李密的一生,說他英雄末路,失意忘形,或許都不為過。至於他最後的結局,是“咎由自取”,還是李淵心狠手辣都不重要。他的失敗就在於古代文人領導的農民起義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





葛大小姐


在隋末唐初的那段歲月中,隋煬帝楊廣失德,失其鹿,天下有志之士紛紛聚眾起義,一時間,湧現出了很多英雄領袖人物,比如翟讓、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但隋失其鹿,最終得天下者有且只能有一人,其它人都理所當然的杯具了,而李密則是其中最杯具的一個。

李密字玄邃,又字法主,此人出身關隴軍事貴族,祖上是西魏的八柱國,本人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由於父親死的早,很早就世襲蒲山公的爵位。李密年輕時被隋煬帝看中,本留在宮中做宿衛,結果宇文述嫉恨他,被宇文述忽悠辭職了。又因“牛角掛書”而被楊素賞識,召回家中,讓李密和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結為好友。然後,李密的悲劇人生就這麼開始了。

李密的悲劇之一:參與楊玄感反

隋末,大家都在造反,為什麼說李密參與了楊玄感的造反反而是他的悲劇之一呢?要知道,造反都得先有個名份,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人家造反,要不就是沒飯吃,沒錢花,活不下去了,如翟讓、竇建德之輩,要不就是以“清君側、誅奸臣”為由,如李淵之輩,要不就是挾天之以令諸侯,如宇文化及、王世充之輩,偏偏就是楊玄感,舉家得大隋恩寵,反而在隋煬帝出征高麗,後方空虛時發動兵變,這就是以下犯上的行為。中國古時候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君臣之間講究的是三綱五常,但楊玄感的行為恰恰是破壞這種禮儀的行為,就註定了兵變這件事會被視為叛徒行徑,歷來都是被唾棄的。李密參與其中,當然就悲劇了。

李密的悲劇之二:隊友不給力

楊玄感兵變前,曾特意問過李密的意見,並讓李密給他謀劃,結果李密所出上、中、下三策,楊玄感只採納了下策,殊不知,李密的下策正是猜到了楊玄感的想法,特意說出來的,目的可能是避免與好友爭吵而傷感情。後來,楊玄感可能也感覺到了下策執行起來有難度,遂又執行中策,結果時過境遷,最好的機會錯過了,最終導致了兵變失財身死,而李密也過起了浪跡天涯、躲避官兵的日子。後世的史學家也有分析過李密的三策,普遍認為兵變之時如執行上策,一舉滅亡隋朝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那麼後來鹿歸誰手,還真不好說。嘆哉,李密三策。

李密的悲劇之三:殺翟讓

李密隱姓埋名混跡江湖了幾年後,終於加入了瓦崗軍。在瓦崗軍,李密的才能得到了極大的施展,並慢慢將瓦崗軍帶領成了天下第一的反隋武裝力量,當時瓦崗軍的一把手翟讓並沒有嫉能妒賢,反而把一把手之位讓給李密,對李密可謂是恩重情長。而李密這個人,有個疑心重的毛病,加上對造反這個事情的執著,最終選擇殺了翟讓,在瓦崗軍中埋下了內訌的種子,並讓瓦崗眾將認識到了李密的寡情,心裡都恥於李密的為人。而這顆種子終於在和王世充的對決中發芽狀大了,最終導致了瓦崗軍的土崩瓦解。而李密喪失了他與群雄逐鹿的籌碼,最終投降李淵。

李淵要比李密聰明得多,雖然不信任李密,覺得他日後必反,但為大事計,仍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並呼其為弟。給予李密很多榮耀,但就是不讓李密掌兵權,今天讓他去管個伙食,明天讓他去招個安,李密最終不甘心,還是決定反唐,李淵有了藉口,派盛彥師平了叛亂,殺了李密,消除了心頭大患。


風中談歷史


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卻也陷入腹背受敵局面,邙山之戰敗給了王世充,走投無路之下便投奔長安李淵,“從入關者尚二萬人,高祖遣使迎勞,相望於道”,李密歸唐,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上柱國,封邢國公,還以弟弟稱呼他,又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一段日子後待遇漸薄,官位有虛名無實權,還受到官員索賄,李密開始不滿。


瓦崗還剩有重鎮黎陽,由徐世勣徐茂功據守,李淵派人招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徐世勣說,這裡的人民土地,原屬魏公李密所有,我無權做主獻地邀功。於是仔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上報給李密,讓李密自己獻給朝廷。李淵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欣賞徐世勣,賜姓李。又見洛陽王世充勢大,便讓李密帶領王伯當等舊部前往黎陽聚攏原瓦崗人馬,籌劃對付王世充。李密一眾走到半路,李淵突然反悔,派使者下詔召回。


李密也是北周八柱國後人,關隴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先後受到隋朝大佬宇文述楊素看重,連隋煬帝楊廣也對他側目相看,後來助楊玄感起兵,兵敗逃亡投奔瓦崗,成為瓦崗首領,把名不見經傳的瓦崗軍發展成為最強大的義軍,轉戰各地,兵威極盛,正如老對手王世充對他的評價,“李密天資明決,為龍為蛇,不可測也”。文韜武略,謀事辯才,都出類拔萃。李密一時失敗降唐,猛虎雖服雄風猶在,不會久居人下。一旦讓李密聚攏舊部,如果擊敗王世充,李唐又多一支勁敵,對李唐來說是一宗幾乎必然虧本的生意,所以李淵急忙召回李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君疑臣死,李淵中途召回的舉動,讓熟讀史書的李密大為恐懼,不聽王伯當勸阻決定叛亂,攻破附近縣城後裝備手下,逃入熊耳山欲伺機而動。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消息,便率兵埋伏在李密退兵必經之路,619年1月,李密中伏,一眾被盛彥師全部殺死,首級傳回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瓦崗餘部。徐世勣獻城投降,並收葬李密屍首。


南方鵬


一種李姓,兩種命運。

李淵和李密,隋末兩個同姓人的逐鹿心路與人生命運。

李密是在瓦崗寨失敗,受王世充威脅,極其無奈的情況下投靠的李淵。李淵是在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情況下接受了李密,畢竟李密也是北朝親貴,名門子弟,關係網極其複雜。不過,雖然李密對大唐的建立基本沒有什麼貢獻,但是帶來了團隊,手下的將領先後追隨投靠加盟,如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人,對李淵來說也是一個不壞的事情。同時代評價他:

密謀無不中,量無不容。天資明決,為龍為蛇,不可測也。

李淵能夠收留他,第一,在於李密的家族也是四世三公,北朝大族,顯貴一時,曾祖父李弼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和太師,頗具號召力。第二,李密在十八路反王中確實有實力,屢敗隋軍,大挫宇文化及,威震天下,逐鹿中原,任其蹦噠不如趁勢安撫。第三,李淵當時還不願意拒賢,想落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讓群雄來投靠,不過是把他當作一個花瓶罷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反覆無常的小人,只有不願意認命的野心家。

一山難容二虎,李密這種出身的人註定是不會安分守己的。

李密年輕時期就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和越國公楊素談笑風生,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壯大瓦崗又慘敗投降後,也素有不滿。

李淵對他的策略是,儘量不用也必須得防,當個花瓶是最優選擇。即使李淵把表妹獨孤氏嫁給了他,又是糖衣炮彈,又是大棒加金錢,封為光祿卿和世襲邢國公,看似很風光。然而,李密終究不甘居於人下,還是決心再次反了。

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遠去了,梟雄大部分都是悲劇的。

李密是自己作死的,但是他又不得不作死。結局當然是悲劇的,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傳首長安,一代梟雄的人生落下帷幕。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