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姜維在鐵籠山為什麼能輕易殺死郭淮和徐質?

桃花島建別墅


魏延死後的後三國時代,姜維就是當時的天下第一猛將。

姜維這人比較奇葩,他雖然武藝相當不錯,但發揮極端不穩定,屬於“人來瘋”類型。


如果是正常對戰,姜維的表現差人意,但驟遇強敵或身陷險境之際,又突然打雞血,發魔症,大招制敵。有點像上個世紀的中國男足,遇強不弱,遇弱不強,懵懵懂懂地常被也門、印尼這些弱旅打成漏勺,急了眼卻能把阿根廷幹掉。

舉幾個例子。

姜維第一次亮相,對陣的敵人是恐怖的常山趙子龍,三分時代最狠的人,斬殺率超過所有的戰將,死在趙雲手下有名有姓的戰將高達24人,這都不包括長坂坡屠滅的四十多無名將領,張郃和徐晃倆人都不敢惹他一個。


姜維就這樣和趙雲動了手,書中說,“戰不數合,姜維精神倍長”,意思就是打上雞血了。把趙雲都嚇了一跳,大驚之下,匆忙撤退,趙雲身經百戰,知道這種打雞血的敵人不好惹。

姜維曾經與鄧艾的兒子鄧忠有過交鋒,兩人大戰三四十合不分勝負。鄧忠,一個毛頭小夥子而已,但姜維始終拿不下,覺得鄧忠槍法“全無破綻”,於是就詐敗,放冷箭射之,被鄧忠躲過,一槍照後心刺來。

情況危急,姜維突然小宇宙爆發,一側身閃過槍尖,挾住槍頭,然後拔劍砍,鄧忠慌忙逃走。

姜維還曾經與楊欣交鋒,楊欣比較弱雞,姜維一個回合就把他擊敗了,楊欣逃跑,姜維決定展示一下的射藝,連放三箭,沒有射中。姜維認為不是自己箭術不精,而是弓不好,一怒之下折斷雕弓,策馬追趕,卻馬失前蹄,栽了狗啃泥。當然,也不是姜維騎術不精,而是馬不好,所有倒黴事都攤他一個人身上了。

楊欣返回頭來,要結果掉姜維,萬分危急關頭,雞血湧頭,姜維大爆發,嗖一下蹦起來,一槍戳爛了楊欣的馬頭,楊欣也栽下來了。

這就是鮮明的姜維特色――玩兒的就是心跳。

姜維與徐質交鋒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一百零九回中。

回目: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姜維北伐中原,司馬昭率兵迎戰,前鋒大將就是徐質,使的兵器是一柄開出大斧。

當年趙雲特別擅長收拾斧將,如鍾紳、刑道榮、韓德、徐晃,趙雲對付這些人非常輕鬆。但姜維明顯沒有向老前輩好好學習。

徐質出馬挑戰,蜀軍中先是廖化來迎,但“戰不數合,化拖刀敗走”;張翼挺槍再上,“戰不數合,又敗下陣”。都不是徐質的對手。

姜維也沒有把握取勝,就收兵回營向夏侯霸請教對策。夏侯霸評價徐質“乃司馬昭手下一勇夫耳!”

然後定下誘敵之計,以糧草將徐質誘出大營,徐質搶糧,後方火起,慌忙後撤,姜維從煙火中突然衝出來了,他很聰明,不和徐質硬碰硬,而是先用槍刺倒了徐質的馬。眾兵蜂擁而上,把徐質大卸八塊。

姜維與郭淮對戰是在本回中。

郭淮收服了羌人首領迷當,帶人來詐姜維,到了蜀軍中軍帳前,突然動手殺來,姜維大驚,匆忙上馬逃出,郭淮窮追不捨。

要說郭淮的戰鬥力並不強,連夏侯霸都能打敗他,但這次姜維走得急,沒有帶兵器,腰間只有一把弓,箭都掉光了。所以郭淮就放心追趕。

姜維繞山路而逃,郭淮挺槍追之。姜維假裝射箭,虛拽弓弦,連響十餘次。郭淮連躲數次,看沒有箭到,知道姜維沒有箭,就也以箭射之。

危急時刻,姜維雞血翻湧,來了一招空手接箭,然後等郭淮追近,一箭射去,郭淮還以為姜維又是虛張聲勢,不防被射中面門,應弦落馬,死於非命。

要說姜維的武藝,要打敗徐質費點勁,要打敗郭淮不是什麼問題。但幹掉徐質和郭淮,都不是正常作戰,而玩的都是陰招。


饞嘴肥貓鏟史官


姜維殺徐質並非輕易,而且徐質不是死於姜維之手而是死於蜀圍攻;至於姜維殺郭淮則充滿了兇險,一點也不容易。

姜維北伐時期,蜀漢基本就姜維一個能打了,算上後來歸降的夏侯霸,整個蜀漢集團也就這兩個武藝還算精湛,當然曹魏集團當時除了鄧艾之外也沒有武藝特別出眾的,徐質和郭淮都算曹魏集團中比較優秀的武將了,都算當時的名將。

徐質其人

徐質,曹魏名將,頗有戰功,曾斬蜀將張嶷,徐質多次隨魏雍州刺史陳泰出征,力拒蜀大將姜維。

徐質的武藝很不錯,姜維北伐時期,司馬昭為大都督帶兵前去迎敵,輔國將軍徐質作為先鋒帶領五萬大軍現行,在兩軍陣前徐質表現優異。

數合敗廖化:徐質叫陣,出馬挑戰,蜀軍先鋒廖化出戰,結果戰不數合,廖化就敗走了。

數合張翼:蜀漢大將張翼見廖化戰敗,不服去挑戰徐質結果還是隻數合就被擊敗。

連敗廖化、張翼德徐質揮軍突擊,蜀軍大敗,連退三十里。

廖化、張翼在姜維北伐時代都可以算是蜀漢武將中武藝很不錯的了,但是都是隻數合便被徐質擊敗,可見徐質武藝很不錯,與王雙類似,有準一流武將的水平。

徐質之死

徐質之死和王雙類似,姜維和夏侯霸商議,蜀軍用了誘敵深入的計謀。

姜維以糧草為誘餌,司馬昭令徐質帶五千人前去劫糧,結果徐質孤軍深入被蜀軍引入埋伏圈,魏軍大敗,徐質突圍而出。

突圍的徐質沒有跑多遠,被姜維帶大批人馬截住,姜維突襲殺到人困馬乏的徐質猝不及防戰馬被姜維刺死,墜下馬的徐質被圍上來的兵將亂刀砍死。

徐質並不是姜維所殺,而是中伏後落馬死於亂軍之中。

郭淮其人及之死

郭淮,字伯濟。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魏建立後,任雍州刺史、射陽亭侯,鎮西將軍長期與諸葛亮作戰,料敵準確,屢立戰功。後姜維北伐時期也屢拒姜維。

姜維北伐殺死曹魏先鋒徐質後,再次重創魏軍,將司馬昭及其所部圍困於鐵籠山上,姜維聯合羌王請其派兵相助。

沒有想到羌王被郭淮擊敗後反水,姜維措手不及受到郭淮、羌兵和鐵籠山魏兵的三面夾擊,蜀軍大敗,姜維單人單騎逃命。

郭淮見姜維逃跑覺得這是一個大大的移動軍功,於是便追殺姜維,姜維逃跑的時候很狼狽,連武器都丟了,只有一把弓箭卻連箭矢都沒有,見姜維如此境況郭淮便大膽的追殺姜維。

郭淮之死:

但是郭淮大意了,向姜維射箭結果被姜維接住了一支箭矢,姜維等郭淮追近,一箭射中郭淮面門,被就回去的郭淮當天便死去。

可見徐質、郭淮並不容易對付,徐質是姜維用了謀略讓其中伏陷入重圍後圍殺的;殺郭淮姜維更狼狽,自己都是命懸一線,只是死中求生奮力射殺郭淮,但是形勢是萬分兇險。


我家的貓叫皮蛋


細論之,也並非輕易取勝!確切地說,應該是攻其不備,險中求勝!!!OO三國後期,姜維文武全才,也屬當時名將。姜維斬殺徐質射死郭淮的驚險場面出自演義第109回中。先是有徐質手持開山大斧,連勝蜀將廖化張翼兩人大敗蜀軍。後來姜維以糧車誘敵,設伏兵大敗徐質。徐質死戰脫身,慌亂中偶遇姜維,坐騎戰馬被姜維刺倒,為眾兵砍殺!此為用計巧殺。00射殺郭淮前險象環生,突遭迷當兵變,慌亂中姜維赤手,所帶弓箭,只有空弓在手,壺中之箭全都失落,郭淮追趕甚急,姜維故意虛拽弓弦多次,以麻痺郭淮。郭認準姜維無箭放膽追來,所射之箭被姜維出手接住回手反射,郭淮無備中箭落馬而亡!此純屬攻其不備險中取勝!由上可知,殺徐質射郭淮,實屬費周折,巧用計,險中勝,決非是輕而一舉!


張永科38


一說姜維殺郭淮和徐質,但證明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了。在小說的後半段,劇情進展明顯比前期快得多,能給人留下印象的武將和戰役也很少,但即使是這樣,依然出現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比如徐質就是這樣的人。

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嚴重,也只有姜維能帶著一干老將去衝鋒陷陣了。在對抗司馬昭大軍時,姜維派出的是七十多歲的廖化與六十多歲的張翼去打先鋒,姜維對徐質並不熟悉,就問新降的夏侯霸此人是什麼來歷,夏侯霸的回答也很簡單,他說徐質是司馬昭麾下的一個勇夫罷了。

也就是說在夏侯霸眼中徐質也不是什麼值得一吹的地方,但人家徐質可的的確確是老年人“收割者”,在與廖化和張翼的戰鬥中,徐質先是速敗廖化,又速敗張翼,不要覺得這兩個老東西不能打,人家廖化在這時候還活了七八年呢,並且依然能夠陣斬鄧艾副將鄭倫(鄭倫沒有烏鴉兵!),可見其恐怖的狀態。因此單憑速敗兩老頭的戰績,徐質的實力,就有吹的可能了。

但徐質運氣不好,自己的戰鬥智商也不高,在貪圖木牛流馬之後不幸中計,慌亂驚恐中被姜維刺中,然後死於亂軍之中。這樣也可以說明,二人雖然沒交過手,但姜維在常態下很難拿下徐質,故只能設計將其殺死。

徐質就這麼匆匆的來匆匆的走了,不留下一絲雲彩。

歷史上的郭淮可是曹魏名將,他可不是小說裡的怯陣鬼,也不是與王司徒一起出演鬼畜的“鍋將軍”,更沒有死在姜維手上。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體現姜維的勇武,居然給郭淮設定了一個足以讓人笑掉大牙的結局。但是郭淮策馬追殺姜維,姜維沒有武器,只有一把弓還沒帶箭,就這樣姜維先虛拉弓嚇唬了好幾次郭淮,郭淮意識到他沒有箭就拿箭射姜維反讓姜維表演了一出空手接箭的好戲,於是天水麒麟兒反身一箭,射死了郭淮…可見,郭淮的射術是有多差。

不知道郭淮泉下有知,會如何對羅貫中的描寫做怎樣的評價。

歷史上的郭淮是曹魏的四朝元老,為曹魏立下了赫赫戰功,直到曹芳被移之後,郭淮才病逝。此時的郭淮也是古稀之人了,可以說他算得上是正常死亡,沒有什麼被姜維反殺一說。


郭淮死後,姜維還繼續鬧騰了近十年…


邏輯文史游


其實姜維在鐵龍山擊殺徐質和郭淮並不輕鬆,而是大費一般周折的。

公元251年,姜維領兵三十萬出祁山,命廖化,張翼為先鋒。夏侯霸為嚮導,張嶷為合後,胡濟為運糧使。魏國知道後,司馬師命司馬昭為大都督,輔國將軍徐質為先鋒前去拒敵。這個時候徐質第一次亮相。徐質的官職是輔國將軍,看來深的司馬氏器重。而這個徐質也是用開山斧的。姓徐又使開山斧,會讓人想到徐晃。只不過這個人和徐晃毫無關係。可能單純是徐晃的崇拜著,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徐質用什麼兵器,但是羅貫中給他開山斧這個武器,儼然是想把他當做三國後期“小徐晃”來看待。

不過徐質第一次出戰,就讓人眼前一亮。幾個回合分別速敗廖化和張翼。雖然在三國迷眼裡,廖化,張翼不算什麼猛將,但是也絕非泛泛之輩。能快速擊敗廖化,打敗張翼。徐質還是頭一個。這不算什麼,最讓人覺得徐質武藝不一般是姜維的反應。姜維大家都知道,三國後期武藝絕對的王者,並且一般都是遇到強敵,廖化張翼解決不了的,姜維會親自上陣迎戰對手。但是這一次姜維主動撤軍,要用計謀幹掉徐質還是頭一遭。常言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姜維是一個練家子。通過徐質和廖化張翼的對決中,已經定位出徐質的武藝,覺得自己親自上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姜維才智取。可以說徐質讓姜維犯怵。徐質確實對姜維造成一定威懾力。


不過姜維也不是一般人,一用計策,使得徐質貪功冒進,孤軍深入,被打得焦頭爛額,人困馬乏的時候撞著姜維,被姜維一槍刺中坐下馬,被亂刀砍死。輔國將軍徐質就此謝幕。可以說徐質武功高,但是就是一個匹夫之勇,羅貫中想通過這場戰役展示姜維的高超智謀。後來果然夏侯霸裝扮成徐質,進入司馬昭大營,突然發動進攻,把司馬昭逼的狼狽而逃躲在鐵籠山,姜維圍住下山通道,而山上只有一口泉,可供百人使用,而司馬昭有三千人,司馬昭被困在鐵籠山等死,這就是三國後期有名的戰役——鐵籠山之圍。連羅貫中都忍不住寫了首事來讚美姜維的這場出色的軍事行動“妙算姜維不等閒,魏師受困鐵籠間。龐涓始入馬陵道,項羽初圍九里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姜維沒有想到郭淮策反羌王迷當。在姜維迎接迷當的時候迷當突然襲擊,讓姜維措手不及,趕緊騎馬撤退,但是因為走得急,長矛,佩劍沒拿,箭矢墜地。手上只有一張弓。這個時候郭淮看見姜維沒有武器挺著槍就追過來。誰看到這裡都會為姜維捏一把汗。萬一郭淮要是追上姜維,姜維很有可能性命不保。而姜維虛射數箭,想減緩郭淮的追擊速度。一開始郭淮還以為有弓箭射過來,但是最後發現姜維沒有箭,來而不往非禮也。郭淮也回敬一箭。然而沒想到的是一個大反轉出現了。郭淮一箭射過去,竟然被姜維一手抓住,搭在自己的弦上。回頭一箭射倒了不再做準備的郭淮。完成了一場漂亮的反殺,使得自己反敗為勝。大家都知道弓箭是有加速度的,而且速度極快,而人的反應是沒有弓箭快的,躲箭都不是很容易,更不用說接箭。而且姜維是背對著箭,反手接箭,這樣的本事就算拿到前三國也會讓很多高手自愧不如。也充分印證了姜維後三國武力第一的事實。而且這樣接箭的神技,全書僅此一例。羅貫中還是非常欣賞姜維的,賦予姜維如此強大的能力。而射箭的人郭淮,也絕非是一個平庸之輩,雖然打不過姜維,但是實力也不差,後三國第一的姜維能接著一個實力不賴的高手郭淮的箭,不能說郭淮差,而是姜維太強。


此一戰也可看出姜維的膽子極大,本事極高。總是能做到將逆境變成順境,把敗局變成勝局。這樣的實力實在難得可貴,哪怕是放在前三國也是相當出色的。也難怪裴松之會把姜維列為三國九大天王之一。(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七許八黃九姜維。)


鐵籠山一戰,姜維砍死徐質,射死郭淮,差點逼死司馬昭。雖敗猶榮。讓大家充分看到姜維的能力。羅貫中用這一場戰役的三個主要事件,為我們展示了姜維的智謀,武功,以及反應力等多種技能。讓我們的認識了一個全面的姜維。一個三過後期為北伐大計無憾無悔的付出的姜維。只是姜維生不逢時。蜀漢的滅亡不能全怪姜維。只能用姜維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我計不成,乃天意也。”


泠朔


姜維派一對人馬押送糧草,故意放消息給徐質,引徐質前來劫糧,趁機把徐質打得大敗,殺死了徐質。可以說徐質是死於中計。

置於郭淮的死,則是因郭淮引羌兵來攻姜維,姜維大驚騎馬逃走,在逃跑途中射死了郭淮,這裡就有特意描寫姜維神箭手的嫌疑。

當然這是演義,姜維九伐中原,為了突出姜維的能力,這樣安排屬合情合理。


企衛文化


輕易是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