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書對你目前的生活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有什麼影響?

讀書先生阿亮


讀書不多,讀過就忘,記不清裡面的內容,但細細想來,有些書應該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的性格。

有些書給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毒害了我純粹的心靈,比如高中就讀過一點少兒不宜的小說,《狂神》、《獵豔都市》什麼的,而且專挑章節看,這些書讓我變得有些猥瑣,還好看的不多。

言歸正題,我看的書都比較大眾,但也都是經典,這些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讓我流淚最多的書是餘華的《活著》,每次放下書,眼睛因為流淚不止而通紅,同學見了,還以為我有什麼事。《活著》讓我學會了隱忍,給了我承受生活磨難的勇氣。書中描寫了主角福貴悲慘受難的一生經歷,讓我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了一些人生的不易,也加深了我悲天憫人的情懷。

看《平凡的世界》的時候,是撫養我長大的奶奶得肺癌的時候,那段時間我陪著奶奶,奶奶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而我感到心痛卻無能為力,《平凡的世界》給了我面對生活的勇氣:在艱苦條件下仍然堅持讀書的孫少平,為了改善生活拼命勞作的孫少安,平凡的他們卻沒有平庸。裡面很多情節我都忘了,但是它陪我度過了那段痛苦的時光。也影響了我的性格,不管生活給了我什麼打擊,都要有勇氣面對。在這平凡的世界,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應該過好自己的生活。

《瓦爾登湖》讓我向往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我也想像梭羅那樣在湖邊和林間建造自己的小屋,自己種豆種菜,閒暇之時漫坐林間看看報紙、測量一下瓦爾登湖,享受怡然自得的生活,當然也只能想想了,但這本書多少應該讓我不再那麼浮躁。

哦,還有一本書《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我得神經衰弱和焦慮症的時候,是這本書幫助了我,這本書寫到了我的心坎裡,描繪了我的各種軀體症狀,雖然不完全相同,但絕對是我的知音,書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痊癒不一定要有耐心,而需要毅力和勇氣。”一下子切中了我的要害,因為焦慮症患者缺少的就是耐心。不過焦慮症好了之後,還是要有耐心的。

還看過一些書,對我多少都應該有點影響,《曾國藩家書》教我自律、愛家,《流血的仕途》讓我知道一些陰謀詭計,《我的美女老闆》讓我幻想過屌絲逆襲,《幻城》、《三重門》、《悲傷逆流成河》是年少時的讀物,還有一些書,手腳並用應該能數的過來,《白夜行》、《追風箏的人》、《偷影子的人》、《福爾摩斯探案集》、《遇見未知的自己》、《步步驚心》、《解憂雜貨鋪》、《森田療法》、《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蘇東坡傳》、《南渡北歸》等等我就不再列舉了,書沒讀多少還賣弄起來了,哈哈,權當做個總結吧。


甲兵張


我覺得金庸的《鹿鼎記》這本書對我目前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讀高三的時候,我迷上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有一次上課看《鹿鼎記》,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沒收了我的書,罰我在操場跑十圈。過程中我對老師頂了下嘴。後來我跑完十圈回到教室,發現我的課桌不見了。原來老師餘怒未消,說不能體罰學生,就體罰我的課桌,把我的課桌從窗戶丟到樓下去了,我們教室在五樓,課桌不出意外的摔了個粉碎性骨折。

後來我就開始厭惡這個老師了,連帶他這門課也不太喜歡了。高考的時候果然這門課拖了我的後腿,考上了一個不太理想的大學,學了個沒啥錢途的專業……

如果當初我沒有看《鹿鼎記》,就不會被老師懲罰,就不會厭惡那門課程,高考也許就會多考幾分,說不定讀的就是另一所大學另一個專業,我的人生就會是另一番模樣[呲牙][呲牙][呲牙]



包子饅頭饅頭包子6666


《平凡的世界》是對我影響最深刻的一個作品,只不過沒有看書,當時是看得電視,感動了自己。

少安和潤葉本來就是郎才女貌的一對,兩人家庭不同,潤葉她爸是村長,她爸不同意二人結婚。福軍叔是縣裡幹部,想著一心為人民做點事情,也有很多反對他的人,福軍媳婦想到了和縣長結成親家的想法,田福軍沒有同意。後來,她爸堅持棒打鴛鴦,少安也主動提出了分手也為了田福軍的政治需要,沒有辦法,二人就分手了,潤葉和縣長兒子結了婚。

潤葉結婚後,反對二爸的人也少了。

很快,少安的二媽又介紹了孃家親戚的女子說是讓少安去山西相親,少安就去了,被看上,娶了一個肯吃苦,會過日子的好女人---秀蓮。

少安包了磚廠,成為了縣裡有名的萬元戶。

最後的結局,還是好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記得少安說過一句話:我要讓家裡過上好光景,讓這個爛包的家變好,吃白饃,他實現了。

其實這也是路遙在寫自己,路遙十九歲就當了縣裡的幹部,後來接觸到了很多下鄉知青,增長了很多見識,和他們無話不談。他曾經認識了其中的一個北京來的女知青,並在後來發展成為對象,後來恢復高考了,路遙把來之不易的名額給了她。

路遙不斷寫信給北京,直到有一天,北京終於來信了,信裡的內容讓他失望透頂,信裡說:“你一個癩蛤蟆還想吃天鵝肉。”那一次,他哭了。

為了出一個好的作品準備了幾年,生活也沒有什麼規律,廢寢忘食的,一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就會去他的精神導師--柳青墳前,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

他的作品在當時被很多人不認同,投的稿件陸陸續續被退了回來,直到被廣州一家報社答應少量發稿,此前他一直被打擊,去北京投稿碰到來陝下鄉後回到北京做編輯的女知青,後火爆全國。

路遙為了文學,嘔心瀝血!

賈平凹說他是:倒在文學創作中渴死的夸父!

的確,實至名歸!

路演填補了陝西當時沒有長篇小說的空白!

了不起!



記憶深處的黑段


《增廣賢文》算是一本吧。

雖然連成書的時間和作者都不詳,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千多字,但是《增廣賢文》依然可以算作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本神書。自己現在已經工作很多年了,再翻閱此書和學生時代看,完全是兩種感覺。這和聽李宗盛的歌一樣,少年難解其中味,聽懂定是不惑年。書中告訴我們的“社會閱歷”和愛情不一樣,誰能早點明白其中的道理,誰彷彿就能佔得一點先機。

《增廣賢文》文字不多,集合了很多前賢警句和民間諺語。句式工整勻稱,文字文白相間,適合各種文化層次的人誦讀。這本書和官學的“之乎者也”是完全兩種風格,全書的說理,極為貼近世俗生活,可以說是民間智慧集大成,社會在變,但人性沒變,這本小冊子之所以流傳數百年,是有其原因的。

全書在內容上圍繞著勸善、識人、交友、修身、齊家等多個維度展開,隨便拎出其中的幾句話,都會讓人有相見恨晚,醍醐灌頂的感覺,不信?一起來聽聽下面這幾句:

與人相處: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關於交友: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關於金錢: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關於處事: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關於學習: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

俗話說的好:“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增廣賢文》流傳甚廣,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通過世俗化的語言,直白地揭露社會的陰暗和人性的醜惡,以此來警醒世人。

誰能抽時間多看看這本四千多字的小冊子,一定會有不少的啟發。


歷史地下室


有這麼一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那就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斷舍離:一般是用於生活空間的管理,但其實這個觀念也可以推及關係管理。空間管理時,我們可以把多餘的東西請出我們的房間;關係管理時,我們可以把一些人請出我們的生命。學會對關係斷舍離,就是不再迎合所有人,不再試圖讓所有人滿意,不再對每段關係都緊抓不放手。學會對關係斷舍離,就是放棄那些我們心裡不喜歡的人,隨緣地對待生命中可有可無的人,然後鄭重地對待那些重要的人,那些你真正在意、真正心動的人。

斷舍離斷理念已經深深影響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斷不需之物,舍無緣之人,絕離苦惱執念。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真正的生活智者,能遇善知識,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斷離苦惱執念,無窮妄欲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嶽麓書蟲


我個人說一個不太成熟的觀點、我自己的親身體會、也許會有些跑題、請見諒

現在這個世俗的社會、

笑貧不笑娼、國人的價值觀、信仰、道德規範都是很欠缺的、有的甚至一輩子活到頭了、也沒想過這些問題、只是埋頭苦幹、為了生存奔波著、

深層次說這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屬性出現了問題、、

這估計也是國家不給自己留退路、說出的2020年要不讓一個人掉隊、要實現脫貧的一片良苦用心、扶貧先扶智

前幾年我也一直生活在焦慮、浮躁的狀態中、注意力差、容易抱怨、天天隨大流、

後來我反思自身的狀態、這是不正常的、一定有方法解決、我就慢慢的靜下心來、看聖賢之書、尋求解答之法

後來看到了、王陽明的心法、致良知

慢慢領悟些道道、就豁然開朗了、

總結就是暫時沒有受哪本書的影響、好書是比較多的

倒是王陽明的心法、對我的影響最大、一輩子境界的轉折點也許從他開始的



知不足而學


影響最大的是《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中通過教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家書妙語不斷,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為數不多的實現者之一。他的功業無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惠及後人。許多偉人都受此很大的影響。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

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倍感親切特溫馨。讓我在處事待人、認真學習及長期堅持、盡力去博覽群書,獲取知識,在這些方面受益匪淺。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像這類書籍是我們民族的兵貴神速瑰寶要大力宣揚。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





南國千堆雪


還在上學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名人傳記和勵志書籍,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和王陽明兩本書,平凡的世界講述平凡人的生活,真實而勵志。王陽明這本書,則是震憾他個人的發展軌跡,從平民到大儒的成長曆程。

剛畢業的時候,看四書五經比較多,比較喜歡論語。孔子及其門徒教我們的是仁義道德。讓我知道如何與人相處,讓我知道人的底線在哪裡。

後來,接受了市場競爭的洗禮,也知道了市場競爭的殘酷,看到豆豆寫的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印象比較深刻,也很喜歡的一本書。一個精英在貧困村創造出一個神話,很殘酷很現實。這本書讓我知道法律和道德的邊界在哪裡,為人做事,風險的上限在哪裡。





靚機坊


最近在讀尤今的散文集《曇花的哲學》。

作者尤今有著近30年的教書生涯,雖然現在專職寫作,但她的作品仍伴隨著青少年們的成長。她的作品每年都會被新加坡多所學校選為課外輔助讀本,同時也是許多大學研究生的研讀本。此外,尤今的作品《敘利亞的賣水人》《綠毛龜》《另一種“讚美”》等也被列入中國多本中小學教材。

尤今有兩個創作理念:

一是從“胸有成竹”的典故中領悟的“創作來源於生活”,並通過自己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分享她寫小品文、小說和遊記的心得。在她的講述下,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聽眾瞭解作家的內心世界,也讓聽眾從中領悟了人生的道理。

第二個創作理念來自意大利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故事,她說:“石頭裡有巨人,文學裡也有巨人,它就是每篇作品的立意和閃光點。”每一個“巨人”的誕生都少不了藝術家的慧眼與匠心,只有用心去發現、去打磨才能夠創造出觸動心靈的作品。

尤今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她把創作融入生活,多年來筆耕不輟,先後出版小說、散文、小品、遊記等194部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在她的作品中長大的人們。


錦山閣


很多。只說一本蘇聯作家波.瓦爾寧的書《怎樣讀書》。書不厚,只有60來頁,可我不知讀了多少年,作的讀書筆記要比她厚多了。書中說,有教養的人和沒教養的人區別不在知識量多與少,而在於有無邏輯思維能力。圍繞這個中心,他教了人好多學習作筆記的方法。也告訴我書的各部分的作用。比如前言,把書的中心思想、主題思想都講了。因此,讀了前言,也就對這本書有了基本瞭解。年輕時,我經常用這種方法到新華書店看書,卻很少買書。用這種方法避免了盲動性,選的書常能確中要害。所以,我買的書都是必讀的。該書也講了讀書的幾種目的:1,掌握知識的閱讀。2,培養邏輯思維的閱讀,這種閱讀比較費勁。要求不看前言不看結束語,甚至連每個章節、自然段都省去,直接看內容;從內容中直接分析判斷出中心思想、論點論據。3,培養激情,生起建功立業之激情。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文藝類作品。當然,經過幾十年休會,她也有不足之處。印象深刻的是,反對死記硬背,主張理解的記憶。這在通常是沒毛病的,但你在接觸到完全陌生的著作時,比如《道德經》,其語言習慣、詞語,表達方式,都是陌生的,甚至要從頭學起。這樣,除了死記硬背,要使她隨時被想起,是別無出路的。當然,領會其精神實質是離不開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