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手機用戶6119370161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我理解的情況如下

1:小學可能五六年級學習的是基礎,可以跟初一接的上一些,初一的東西涉及到很多方面。

而且初一學習的知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為什麼說初一關鍵,因為初一對於初二初三來說學的東西是基礎,往往基礎牢固,才能接收的快,所以為什麼說初二兩極分化,基礎牢固的理解強,不牢固的聽不懂。

3:初三的知識基本複習初一初二的東西還有學習初三一點得知識,為了備戰中考,總結來說。初一基礎牢固的人,初二不拖後,初三基本問題不大,反之不牢固的初二初三基本雲裡霧裡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知己電商


“為什麼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說真的,這三句話中後兩句我的確很熟,但是對第一句我真的是第一次見。

之前我見到更多的則是“初一相差不大”。

但是恕我直言,這幾句話在過去或許還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是在當下以及未來我認為除了能夠給一些學生、學生父母帶來一點“警示”作用之外,適用性上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接下來我逐一闡述我的理由:

初一“相差不大”是偽命題

如果在過去我們說初一相差不大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例如我是80年代末上的初中,這個時期說真的, “知道學”的孩子或者孩子的父母是比較少數的,至於買教輔、上輔導班之類的絕絕大多數人是根本沒有這個意識的。

至於其他的諸如孩子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培養、家庭教育等等就更不用說了。

“老師,孩子交給你了,不聽話就打……”這才是那個年代的普遍共識,而且對於上不上高中這件事情家長們的認識也並不是怎麼重視,反而有不少家長認為早點工作、掙錢更好一些,所以你會發現那個年代成績好的反而不去考高中而是考中專。

但是現在呢?

我們不說學前教育這部分,只說小學階段的教育,除了一些相對落後地區,我們可以看看、問問:父母重視孩子教育的程度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所做的各種投入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裡我就不展開說了,我只說幾點非常明顯的表現:

1、越來越多的孩子所謂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在整個小學階段就已經被很好的培養起來;

2、越來越多的孩子他們在知識、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上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跟過去比那都是非常驚人的提高;

3、“超前教育”不是隻發生在“幼升小”的階段,不說“小升初銜接班”已經普及的現狀,光是一些孩子在家超前自學的情況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不光是在進度上超前,在難度上更是如此。

4、基礎學科掌握的深度和廣度跟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例如奧數、例如英語的聽說讀寫、例如語文的閱讀積累等等,這個年代的孩子小學階段能夠完成東西,有一些恐怕比過去高中生完成的還要多……

……

這種變化已經嚴重的印象了“初一相差不大”的體現。

而之所以還有這個”相差不大“,原因是來與”試卷“,而不是”能力“——即試卷的難度限制、掩蓋了一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這部分孩子的能力是隨著試卷難度的提高才能夠不斷得到體現的,一般來說,越難表現的越是明顯。

所以,所謂“相差不大”多數時候不過只是在一個限定範圍內的部分表現而已。

若果你真的信了,那才真的容易出問題。

初二兩極分化以及初三天上地下已經被提前了

道理跟上面是一樣的。

在過去,多數孩子因為在小學基本上是玩下來了,更不用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了。所以到了初一的時候其實才開始真正的去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才開始真正的認真學習。

外加初一科目畢竟跟小學還是有一定關聯的,甚至在學習的方式上多少也是可以延續的(即“記憶”佔比還是比較大),所以出現初一相差不大的表現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隨著知識難度的假設以及課程的增加,從初二開始有部分學生就跟不上了。

但是現在呢?

就說一點吧:除非那些在小學就培養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超前學的孩子們,到了初中之後他們主動地放棄了學習,否則只要他們一直堅持認真地去學,那麼這個差距已經不需要從初二開始“分極”了!

我們不排除有人能夠依舊做到“逆襲”,這就跟“寒門”一樣可以出“貴子”一樣,只不過在當下,以及我們看得到的未來,已經越來越難了,不是嗎?

所以,過去出現的初二才開始明顯兩極分化的表現已經提前了……

對象不同,這句的“價值”也不同。例如對於初一以及更早之前的學生來說,我們可以說這句話,但是上了初二之後呢?


如果這個孩子成績還不錯,那還好說,如果這個孩子的成績不好我們肯定就不會去說這句話了。反而會跟他們去講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等等這樣的鼓勵性的話。

放在當下,我倒是覺得可以把這句話改改:

幼兒園相差不大,小學兩極分化,初中天上地下……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今年剛進初一的新生們經歷了月考和剛剛的期中考試,成績有好有壞。初一的第一次大型考試不盡人意的也有很多,但是不管怎麼說吧,初一是開始並不是結束。

為什麼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呢,我們怎麼去理解呢?初一忽上忽下是指的孩子剛剛進入到初中,還不太適應初中的一些學科考試題型,特別是初一一考就是四門課程語數外政。

在小學的時候,只要求搞好語數,很多的小學對英語的要求並不高,而到了初一,我們的英語就和語數一樣的分量,英語成績不好的孩子,到了初一就非常的吃虧,分數總分就會拉得非常大。

而初一上學期也就是現在這個學期考試,數學和英語還可以吃吃我們六年級知識的老本。不少六年級的孩子一直在外培優的,機構都提前開始了初一的課程,因此在這次期中考試的時候成績還是比較好看。

但為什麼到了初一下的時候,有些孩子的成績會一下下來了,因為初一下的知識點難度開始提高,課堂知識點緊密相扣,如果說還是想吃著六年級的老本,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前不做好預習,課後不做好複習的話,那麼就開始掉隊了。因此,初中的學習方法需要轉變,一定要做好課前各學科的預習和複習工作,夯實校內基礎再來拔高,而不要像空中樓閣一樣,一味地培優拔高也是無濟於事的。

到了初二為什麼我們說兩極分化了呢,因為初二開始就會涉及到物理這門學科,一般來說數學好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優勢,雖然不絕對。拉分的還有一門就是我們的語文學科。語文學科很多小學語文成績在90分的孩子,他們到了初中語文成績卻一落千丈。

初中的語文學習和小學的語文學習是截然不同的,考試的重點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和作文為主線,如果沒有培養閱讀能力,到了初中真的要哭。

我們在各學科的時間分配上也有了很大的差異。我們每天要完成語文數學外語還有政治作業,甚至還有物理作業,那麼一下這麼多的功課需要孩子們做,就一定要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要不然,每天除了做作業就是做作業,根本沒有時間做預習和複習,成績就真的是兩極分化,好的好壞的壞。

那到了初三的時候就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孩子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初三又開設了化學這門課,孩子們別的課都沒鬧明白,又增加了一個化學, 同時初三又面臨著中考,大部分孩子的成績已經是比較穩定了,想要提高很多分不太現實了,初三更需要的是穩紮穩打。

初三的學習很多的學校都是在初三上就完成了整個初中課程,而初三下集中用於複習備考刷題。初中的學習建議是要有計劃的進行,首先給自己做好學習計劃,然後一條一條的去落實去實施,腳踏實地永遠不會差。最忌諱的就是老師一講就會,一做就廢,其實還是我們的學習態度不踏實的表現。

整個初中三年的學習大家一定要努力踏實,為自己的中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小雅老師課堂


我讀初一時候就深切體會到了,小學好輕鬆,初中感覺語文數學還行,心裡面有點衝勁,好想努力點學好其它的新課程英語跟政治,誰知道數學作業多到不得了根本就不給業餘時間我複習英語跟政治,一下子好難接受,好好的衝勁就沒有了,有點適應不過來,有時候死記硬背背到點單詞,偶爾學好點,又有點思維了,跟著各科目的作業都不斷增加,簡直壓不過來了,可以說是時好時不好,到了初二,由於初一基礎沒學好,所以初二的英語跟不上了,其它三科初一考得還可以,初二嚴重不平衡,因為英語跟物理沒學好,初二其它本來好的也沒什麼信心學了,而初一能堅持下來點基礎的,初二相對來說會輕鬆點,這應該就是兩極分化了吧!到了初三,差生簡直就是連初一的學生都比不上了,而好生是越拼越勇,天天天沒亮就點蠟燭讀書,差生完全沒心情讀書,加上青春叛逆期,這大概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了吧


傳說198420103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很押韻!我覺得說的還是有道理的,我自己就是這種情況,我來說下我的經歷!

我是九三年的,七歲開始上半年級,那時我們那沒有幼兒園。

八歲開始上一年級,小學時期的我學習成績很好,記憶裡沒有考試不及格過!基本都是八九十多分!記得那是我們那裡每學期都要抽幾個人去鄉里考試,和別的學校像比賽一樣,只有學習好的才能去,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去了。

考試是在不同的學校考的,也有在一個學校考兩次的!光自己學校學習好那不算好,和其他學校的學生比下才知道自己什麼樣,這個上鄉里考試應該就是意思吧!

為什麼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深,因為我感覺再說我的經歷一樣!我上初一的時候學習和小學時期簡直班判若兩人!轉折就發生在我上五年級的時候!

上五年級的時候隨著我和妹妹年齡越來越大,生活的壓力使得父母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掙錢,小時候家裡很窮,有一個電視機還經常搜不到臺!我們小時候的娛樂活動就是和小夥伴在外面做遊戲!“打四角”我們經常玩戲,(打四角是一種紙折的四個角的玩具,有反正兩面,誰能打翻四角就是誰的)!經常玩的不想回去吃飯!

沒有約束的貪玩會造成很多問題,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我和妹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畢竟隔了一代管教各方面不會太嚴厲。

經常玩的不想寫作業,或者寫作業只是為了快點出去玩。到了初中上初一的時候,剛開始感覺還行,老師講的也能聽懂學會,我們鄉中學初一是七個班級,每個班有六七十人分為九排,剛開始我做第三排(後來我做第七排為什麼聽我慢慢說)。

初中下學期我就感覺自己學習跟不上了,文科的話數學語文還好,英語就不行了,簡單的背寫單詞還行,稍微難點的就學不會了,考試考個四十多分,選擇題基本靠蒙!青春期很叛逆學不會的時候就不想學了,因為是住在學校,一個班離家遠的有幾十人住在一間房裡,大板床都睡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慢慢的和那些玩的很好的同學一起玩,由於叛逆期沒人管教,越來越放縱自己,導致自己跟不上學習,慢慢的就不想學了,產生了厭學情緒!

上課和同桌說話,被班主任談話,說我怎麼回事怎麼不好好學習,你自己不學還影響別人!就把我座位調到了第七排。後幾排的都是學混子,我想大家都明白後面幾排的學生,老師基本上就是放棄了讓你自生自滅!後來上課睡覺,人在教室心在外!基本成為了常態!

當然學習不好有很多原因,自己貪玩缺少關愛和正確的引導,父母不在身邊,都有原因,那時基本上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媽生活,生活所迫沒有辦法!班主任是數學老師,和我爺爺說我很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習。爺爺說了我一頓,我感覺自己很不好,也想改變自己。

自己想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時候,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很大,有心無力的感覺,七門課考個三百多分左右。

等上了初二這種差距就更明顯了,初一的時候數學還能學懂,能考個七十多分,到了初二之能考個四五十分!英語完全就是天書聽不懂,語文也考不及格,理科也是六十分左右!正所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慢慢的喪失了信心!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或者說是對未來的迷茫!

初三上學期的時候我給父母說了我不想上學的想法後,父母很不高興,但父母拗不過我只能妥協!我選擇了出去打工,這樣也能掙點錢貼補家用,為父母分擔點!

回看下我的經歷,不難看出剛開始上初中的學習不適應,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由於每天要學七門課,家人對自己缺少約束,自己貪玩,不好好學習,都有原因!當然也有大環境的原因,父母外出討生活在我們那個時候是很普遍的是!我的初中時代基本上沒有父母的參與,當然自己的原因佔很大部分!現在回想起來,

雖然有後悔,但我無怨!

最後想說學生壓力大,希望父母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叛逆期,多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能讓孩子成為對社會用的人!


放芳的平凡生活


現在我們班裡的成績就是天上地下,在登統期中成績的時候,尖子生各科都能達到優秀以上,120分的數學很多能達到110分以上,百分的物理化學也能達到八九十分以上。而學困生的成績,能考到十幾分,有的班的學生單科居然出現了個位數。

的確在初一階段沒有這麼大的差距,具體說差距是從初二階段的下半年開始明顯,分流,也就是說兩極分化也是大多發生在初二年級下半學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由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孩子本身的資質有一定關係。

初一階段的知識主要注重於小學和初中的銜接,很多知識點非常簡單。剛開始升入初中的時候,很多孩子高呼:英語和數學居然比六年級的簡單多了。而政治歷史在中考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史地政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內容淺而少,趣味性強,小學初中銜接性強,是初一階段的知識特點。

到了初二階段,所有科目深度變大,容量達到小學六年級的六倍。新增了物理學科,物理學科在初二第一學期的知識點並不難,主要是光學部分,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數學的難點主要在一次函數及應用。歷史政治在中考中所佔的比分比較高,知識點的容量比初一有所增加。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初二下半年,物理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力學尤其是浮力部分,讓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初二下學期數學難點較多:分式的運算、分式方程的應用和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判定。

很多學生在數學和物理上的差距增大。隨著英語知識點的不斷增加,懶散孩子在英語方面也漸漸掉隊。理科的學習確實需要一點天賦,而英語則需要勤奮。對理科反應能力弱的和不願意學英語的孩子,逐漸和其他孩子拉開了差距。

到了初三階段,影響孩子們的一半原因是因為成績一半原因是因為心態。初三各科的知識點都向縱深的方向發展老師講課的速度偏快。再加上化學這門學科,尤其是化合價這部分,成了攔路虎。那些成績本身不好的孩子經過初二階段的打擊,開始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對自己的成績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導致成績出現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態勢。



對孩子成績處於劣勢的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持不同的態度。

如果孩子本身資質不差,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腦瓜子夠用,而導致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孩子的懶散。這時家長就要加強對孩子的督管,想方設法給孩子查漏補缺。前提是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劣勢,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激發出孩子的內動力,實現初三的逆襲。這樣的例子每年都有,可能在學生中所佔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卻給我們提供了借鑑。

如果孩子確實不是學習的料,在學習上非常賣力,但是成績很差。上課聽不懂,下課作業也不能獨立完成。這時建議家長給孩子做其它的打算,提前打聽一下技校或職教類招生的信息和政策。如果孩子有藝術類的特長,也可以考慮藝校。



總結:導致孩子到初三階段出現天上地下的情況和很多因素有關。我覺得家長還是應該重視孩子在初二階段的分流,不要等初三階段孩子掉到地上才著急。


軒老師談教育


曾經初一相差不大,遇到的困難基本一致,學習內容不是特別難,大家心氣十足,還不至於拉開很大的差距。



現在初一忽上忽下,主要是教材的改編,各種補習,青春期,電子遊戲等有關。

初一前半學期的學習內容還是與小學銜接密切,不是特別用功的學習也能考好。隨著學習的深入,初中的那種學習要求明顯和小學不同,如果還是停留在小學思維就很容易考砸。還有一些學生補課的時候拿著手機玩遊戲,刷視頻,很容易耽誤學習,這一切都會導致成績的忽上忽下。不過,踏踏實實學習的學生都是很穩定的,畢竟初一的考試卷比較常規,難題很少。

我教過一個初一學生,很聰明,但他總是一有時間就玩手遊,同一道題前前後後讓他做了5遍,對了2次,錯了3次。考試成績也是忽上忽下的,簡單的卷子反而考不好。



初一的學生我還是教過不少,忽上忽下的基本是聰明貪玩型,粗心大意型。

初一的分化還是不明顯的,期末考試並不難,大家都能考好。到了初二,分化就明顯了。

初二的學習內容是整個初中最多的,也是最難的。很多學生跟不上的話,就很吃力了。差距也開始越拉越大,就掉隊了。

初二能夠穩住的話,在學習上基本就沒問題了,是可以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績和名次的。

由於初二的分化,加上初三的衝刺,落下的學生會越來越吃力,越來越力不從心,再也追不上。如果沉迷遊戲,很容易破罐子破摔,成績一落千丈。

很多聰明貪玩的學生,自以為是,沒考慮到學習難度的遞增,競爭越發激烈,沒有如願考上重點高中。

剛上初一大家還差不多,都在第一梯隊,到了初三,已是天上地下的區別。想想有些遺憾,到也是真實的情況。

總之,小學,初中,高中,乃至每個年級都是一道篩子,不斷的篩選。其實,初一就開始分化了,只是單從考試成績還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而已,到了初二加速,初三落地。其實這些和高中相比都是毛毛雨。


徽鄉小居


兒子初一班裡倒數,初二下學期中等,初三中上等,中考全市1400名。所以什麼天上地下兩極分化根本就是嚇人的,只要努力就行!


海闊天空真心英雄


初一忽上忽下,這點很好理解,小學才三門課,進入初中就增加到7門課程,如果時間管理能力不好的學生,一進去初中,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這門顧上那門課程沒顧上,很多課程也是第一次學習,一下子難度加了很多。

我們那個時候是初一才開始學英語,進初中一下子就增加了5門課程,對於大部分學生比較難的就是英語了。

因為初一才接觸,一下子又要增加這麼多課程,所以進入初中開始,最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學能力,要學會自己做好學習規劃。

一般到初一第二學期,大部分學生就會適應了。

但是進入初二又增加了一門課程物理,也是比較讓人頭疼的一門課程。

初二開始,學生成績也開始進入兩級分化,適應了初中課程的學生,初二成績也越來越好,而沒適應的也越走越遠。

我們那個時候初二第二學期還有生地會考,要算做中考的成績,所以第二學期學習也很緊張。

而現在的中考政策每年都在改革,每年都有新政策,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也要花時間去不停了解新的中考政策,包括一些分數的制度,也是比我們讀書的時候複雜的多。

而進入初三學習也是更緊張,我們那個時候到初三有新增一門課程化學,然後第一學期要把化學都學完,然後第二學期主要是三輪複習加模擬考,還有志願填報,可以說時間是非常緊的。

有目標的同學是天天忙不贏,沒目標的,想著反正初三畢業就去打工的同學也很多,所以這部分同學天天也很閒,自己放棄了,老師也放棄了,初三天上天下也不難理解了。

不管是初一的學習適應能力,還是初三的時間管理能力和模擬考都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6680335361686481"} --}

遇見曉C


為什麼有人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這個觀點早就聽說過,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比較適合大部分初中孩子的基本情況;筆者原來一直教高中的課程,對這個觀點只是道聽途說,近些年來,親自教了初中課程後,才基本認可這個觀點的。為什麼是這樣呢?請耐心看下去,筆者逐一進行解讀。


“初一忽上忽下”的原因和對策

初一孩子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的主要原因,筆者覺得有三個方面: 第一、適應性問題。孩子從小學剛進入初中,都要直接面臨一個學習生活的轉型問題,課務增加了四門並且都要進行全面考核,學習進度加快了讓孩子措手不及,老師不再像小學老師那樣事無鉅細都過問而是自我管理要求增強了,同學關係變得複雜了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單純,這些驟然變化都需要孩子去儘快努力去適應;第二、思想壓力。初一孩子開始正式步入青春期,身體猝不及防地急劇變化,但是心理成熟度卻嚴重滯後,認知跟不上身體變化,這讓孩子變得有些無所適從,思想敏感,多愁善感,甚至會叛逆、反抗父母和老師,流連忘返於孩提時代的天真無邪,不想長大、甚至拒絕成長;第三、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滯後。初中學習相比較於小學學習,更加註重孩子的自覺性和自律性,特別強調學習上的精誠合作與有序競爭。同時,在思維上也有了新要求,從更多的形象性思維方式向較多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轉化。在學法上,更加註重找到適合自己的的高效學習辦法,特別強調課堂效率與效果。許多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學學習節奏的上述變化,這才存在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的情況。



對於初一孩子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的狀況,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策論呢?筆者這裡同樣也談三點: 首先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能因為一兩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某一科或某幾科學習成績較差,就全盤否定孩子,給孩子“貼標籤”。要知道,初一孩子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往往是他內心壓倒自信的“最後一根稻草”!其次家長要幫助孩子認清學習形勢,儘量做到“自知之明”,找準學習上存在的具體問題,然後幫助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規劃,非常高效地幫助孩子快速彌補學習上存在的“短板”,例如針對性極強的補課。再者家長要加強家校有效溝通交流,聽從更專業任課老師的意見或建議,積極主動地幫助孩子尋找到學習成績的突破口,讓孩子儘快地適應中學學習節奏和順利地脫穎而出。要知道,唯有學習成績進步,才是孩子愛上學習、追求上進的不竭動力!



“初二兩極分化”的根源及注意事項

初二學生“兩極分化”的根源,其實是從初一下學期就開始了。在初一上學期,學習成績能夠真正穩定下來的孩子並不多,因為無論小學基礎好的還是差的孩子,都在適應中學學習特點和節奏,當然少數學霸孩子除外,這也是上述問題中討論的“忽上忽下”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到了初一下學期,大多數孩子都已經適應了初一學習,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開始逐步趨向於定型,形成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界限分明的三個具體“梯隊”;進入初二後,這種差距進一步拉大,因為初二的學習難度進一步加大,課務也是整個初中最繁重的時候,9門文化課火力全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班級學生成績開始迅速拉大差距,優等生越來越優秀,學困生學習起來益加困難,甚至有不少學生由於學不會,開始自甘墮落,對學習再也提不起絲毫興趣。概括起來講,其實就是一句話,在激烈的適應性競爭中,一部分孩子已經淪為不適合理論性學習的學生了,於是他們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心理上已經自我放棄,這就是“兩極分化”的根源所在!



對於那些已經不適合理論性學習的孩子,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注意些什麼事情呢?筆者覺得有三點需要特別注意:(1)努力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積極引導孩子去發展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例如手工、藝術、唱歌、美術、體育等,提前佈局,認真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點;(2)端正教育教學態度,切忌歧視或打壓學困生孩子,最好是能夠鼓勵孩子力所能及地、儘量多地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例如有效實施分層教學、降低學習能級要求等,為孩子將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3)提升認識水平,學困生僅僅是學習文化理論性知識有些困難,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不聰明,或者有別的什麼毛病,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同樣有可能是人才,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理論性學習不行,技能性學習可能很出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文化學習並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初三天上地下”的形成趨勢和解決措施

所謂初三學生“天上地下”的說法,只不過是初二學生“兩極分化”的延續和結果罷了!正是因為初二學生就已經“兩極分化”了,所以自然就有了初三學生的“天上地下”巨大差異,文化課成績優等生所要考慮的是考取哪所重點高中的問題,文化課學困生考慮的是如何掌握一門生存技能,未來就業的問題;優等生和學困生所思所想已經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了,再加上初三中考面臨著必然的分流問題,同時又有社會上對職高生客觀存在的傲慢與偏見,其實學困生的思想和精神壓力更大,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不得不承受著各種煎熬,我們應該對學困生更多一點理解和寬容,人真的特別需要善良,不必那麼刻薄!筆者就非常贊同國家近些年來的做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提升技能教育的水平和地位,讓不適合理論性學習的孩子,有更為廣闊的天地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與才智,促使他們成才和成功!



中考分流是解決初三“天上地下”狀況的最有力措施。在當前這個真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時代,學歷和文憑已經不再是“獨木橋”!2018年的時候,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就已經突破了80%,而在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再上新臺階,跨越式的突破90%,這讓上大學成為了非常簡單容易的事;尤其在2019年開始,高校擴招專門針對職業教育,直接擴招100萬的高職生,同時讓上千所普通大學轉型為職業大學,並大力提倡“學歷證書+技能證書”綜合性高等教育,誰還敢於再輕視職業技能教育呢?還有素質教育深入人心,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等等,一系列惠民教育政策,讓應試教育幾乎沒有了任何立錐之地,文化課學習成績不好已經真的不算什麼大事了!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說法,應該是非常有道理的。這一方面提醒學生和家長們,要特別注意初一對中學學習的適應能力培養,積極爭取讓孩子儘快熟悉中學學習的特點和節奏,努力成為學優生;另一方面也在告訴有些學生和家長們,萬一真的落伍了,成為了不能適應理論性學習的學生,也不要過於擔心和焦慮,只要注意培養好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成才與成功的路並不是只有高考一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