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美文0378


前言:樊哙,刘邦起事时的老班底成员之一,而且还与刘邦是连襟关系,其亲密程度不言而喻。不论是沛县诛杀县令还是鸿门宴的据理力争,樊哙无疑是刘邦的铁杆追随者,在刘邦年迈病重之时,想到却是要诛杀樊哙,那么刘邦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了刘如意与戚姬还是说借机要打压一下吕雉?不妨一起剖析一下。

樊哙必然是吕雉的人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作为刘邦与吕雉的妹夫,樊哙的亲密程度显然要优于其他臣子,而在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吕雉阵营的站队人数就比较明显了,樊哙显然是其中之一。原因很简单,与吕雉有姻亲关系,而且吕雉是刘邦的第一夫人,从沛县出来后就与老班底成员熟稔,这一点不管他樊哙承认与否都是事实。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在刘邦病重之时,只有一个宦官伺候之时,樊哙独闯刘邦的寝宫,问刘邦难道是忘记了赵高的事情了?可见樊哙其人是出中带细的,粗人不可怕,就怕粗人有文化。试想一下,一个手握重权的左丞相,还是皇家至亲,不论是他为吕雉所用,还是自己单干都是巨大的威胁。那么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夺其权,也可削弱吕雉一方的外戚势力,最为合适的方式无疑是除去樊哙,当然也不排除,刘邦借机测试吕雉方面的反应,究竟是看着樊哙束手待毙还是殊死一搏。如果是看着樊哙束手待毙,那么派陈平与周勃前去,耗耗时间,抓到京城让自己问罪,好找台阶下;如果是吕雉拼死保樊哙,那么让陈平与周勃生擒樊哙,削掉其任何职务,同样可以起到打压的作用。

刘邦为什么要诛杀樊哙?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有人告密给刘邦,说樊哙有不臣之心,意图对戚姬与刘如意下手。刘邦听完后让陈平与周勃前去捉拿,刘邦要拿樊哙开刀的原因真是因为戚姬与刘如意?首先,分析下告密者陈述的内容对谁有利?显然是戚姬与刘如意!而有这样的“中伤”之言,自然是与太子之位的归属有关,而不是什么樊哙意图谋反,最为直接的证据是在英布反叛之时,说得是刘邦病重十多天都不见群臣,大家也都不敢问,但是樊哙是怎么做的?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此时刘邦的护卫是比较松懈的,上独枕一宦者卧。如果樊哙意图谋反,那时下手岂不是更为稳妥?

其次,听闻樊哙加入吕雉阵营派陈平与周勃前往,也能嗅到一些问题。陈平善懂人心,周勃为人比较老实,刘邦给他们二人的要求:一是,让周勃取代樊哙军营权职;二是,带着樊哙的人头来见。因为在大汉第十一年,异姓王陆续出现反叛,韩信,英布,彭越等,甚至在第十二年时,连自己最为要好的卢绾都反了,还能相信谁?况且樊哙握有军中大权,也是吕雉的妹夫,在敏感时期樊哙支持吕雉的可能性会大一些,那么到时这天下究竟是姓吕还是继续姓刘?如果除掉樊哙,不仅折了吕雉的一条臂膀,让周勃却而代之掌握其权,还能保证大汉的军队延续。

结语:刘邦派出陈平与周勃前往捉拿樊哙,其根本无疑是为了大汉的未来,把刘邦听到谗言就要杀樊哙,是因为戚姬与刘如意,就显得太儿女情长了。


农夫说历史


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曾有一员非常勇猛的屠户一直协助刘邦打天下,这个人就是樊哙,樊哙作为刘邦的亲密战友,一直跟随参与所有战役,从流亡芒砀山开始,樊哙就跟着刘邦,一直到刘邦统一后,樊哙还在为刘邦平定卢绾的反叛。

樊哙既是刘邦的亲密战友,但同时又是刘邦原配夫人吕后的妹夫,吕后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为妻,因此樊哙与刘邦是连襟,樊哙的身份是极为特殊的,那么樊哙算是刘邦的人还是算是吕后的人,也就是外戚呢,为何刘邦在临死前要杀樊哙呢?

一、樊哙的出身

樊哙是刘邦是同乡,刘邦是沛县的亭长,樊哙是当时杀狗卖狗肉的屠户,刘邦在沛县当地是混混一样的存在,认识很多人,经常会因为没钱到处欠帐吃肉喝酒,就认识了樊哙,刘邦很喜欢吃樊哙卖的狗肉,但是没钱,每次都赊账,但是刘邦为人豪爽,所以两人算是朋友。

二、樊哙与刘邦的经历

而吕雉家族来到沛县的时间比较晚,刘邦是先娶了吕雉,才有樊哙娶吕雉妹妹吕媭的事,所以刘邦认识樊哙的时间比樊哙认识吕媭的时间早得多,刘邦有一次押解犯人去骊山时,樊哙也在场,当犯人逃走不少时,刘邦索性放了所有犯人,在芒砀山躲藏起来,当时有几十个人跟随刘邦一起在芒砀山,其中就是樊哙。

可以说樊哙参与了刘邦一生所有的战役,无论大小,樊哙还是刘邦的侍从副官,相当于侍卫队长,与刘邦关系亲密,同时樊哙还是一个作战勇猛的将领,是刘邦从起兵之初到统一天下之时,少有的大将级别的人才。

樊哙的战功卓著,在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五位,仅次于周勃,樊哙能够被封侯不是因为他是刘邦的连襟,而是因为他的战功,樊哙有不少斩首敌军和先登之功,凭借战功樊哙被封侯。

但樊哙对于刘邦来说,不仅仅是战功,樊哙最大的功劳还是在鸿门宴救了刘邦一命,鸿门宴上,原本只有刘邦和张良进入项羽的营帐,因为范增派项庄舞剑想杀刘邦,被项伯阻挡后,张良就去找樊哙商量,樊哙当机立断,马上进入营帐,化解了项庄舞剑带来的危机,同时转移了项羽的眼光。

接下来樊哙吸引了项羽的眼光,被项羽赐座、赐酒、赐肉,同时樊哙也向项羽解释刘邦不会背叛,刘邦却趁着上厕所之机溜走,并召走了樊哙,留下了张良,鸿门宴上的首功是张良,次功就是樊哙,救了刘邦一命的意义相当重大,才有了后来建立的大汉帝国。

三、刘邦为何杀樊哙?

刘邦的晚年一直是在平定此起彼伏的叛乱中渡过的,刘邦生命中最后几年月时,燕王卢绾又反叛了,卢绾也是刘邦曾经的密友,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照样反了刘邦,这让刘邦非常痛心,于是派出樊哙率军平叛,同时封樊哙为相国。

这个时候,刘邦可是认定樊哙是自己去世后的兵权掌管人,给予樊哙重任,一是因为樊哙是功臣,忠心,二是因为樊哙与自己有亲戚关系,会维护自己的江山。

可刘邦没有想到的是,樊哙前脚刚领兵去平叛,后脚就有人向刘邦进言樊哙与吕后联合,想杀了戚夫人与刘如意,这就像刘邦托付了樊哙为托孤大臣,转眼樊哙就背叛刘邦一样的感觉。

刘邦为何会深信不疑呢?

一是因为樊哙有这样的动作,在刘邦有意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时,樊哙是尽力拥护太子刘盈的,同时樊哙在劝谏之时有些过激的话语;

二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这一层亲戚关系是无法洗刷樊哙天生会向着吕氏外戚的。

所以病床上的刘邦根本就不想调查清楚或者收集证据,因为没时间了,刘邦病得很重,再托下去就见不到樊哙被杀的那一天,而且刘邦还拒绝就医,刘邦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只能当机立断派出陈平与周勃立即带上自己的命令去杀了樊哙,把樊哙的首级带回来。

如果刘邦不杀樊哙,如果自己去世后,吕后会掌控朝政,而樊哙掌控军队,两人就会联合起来,一旦联合起来,那刘家的江山就危险了,没有人能与掌握兵权的樊哙对抗,那样的话戚夫人与刘如意肯定保不住,刘邦必须当机立断解决这个威胁,宁可信其有,也没有时间去印证这事是否属实,所以就下达了直接斩杀樊哙的命令。

刘邦是一个极其念旧的人,对于和他一起起兵打天下的功臣,刘邦没有枉杀一人,刘邦杀的是那些有可能威胁政权稳定的异姓王,以及主动造反的势力,刘邦所封的145个列侯都是善终。

但同时刘邦是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在刘邦的位置上,他最优先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定,社稷的平安,刘氏族人的千秋万代,至于与樊哙的情义及樊哙的救命之恩,在国家稳定面前,那都是可以放弃的,所以刘邦才会下达杀害樊哙的命令。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只补充其他网友忽略的部分!

樊哙被认定为吕后党,很重要是刘邦对功臣的戒备,导致铲除异姓诸侯王,又准备杀掉樊哙以巩固皇权,所以,樊哙与萧何等人,托庇吕后麾下,能够更好的缓解这种压力!

吕后家族的拉拢,吕媭早年在刘邦的撮合下嫁给樊哙,为其生下嫡子樊伉,加上吕氏家族势力逐渐增强,对樊哙也极尽拉拢,为子孙后代的富贵荣华,作为性情中人的樊哙与吕氏家族亲近也就理所当然。

但显然物极必反,吕媭在吕后当政时,“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大臣对其恨之入骨,以至于对樊伉也产生恨意,吕氏倒台后樊哙家族也遭到清查,爵位一度被废止,这应该是樊哙没有料到的结果!


多臻贵


樊哙本是街头一杀狗屠夫,和刘邦关系很铁,大概就是小弟和大哥的那种。后来刘邦起事,樊哙便扔下杀狗屠刀,一路追随刘邦,上刀山下火海,从无怨言。

刘邦起事时就快50岁了,樊哙除了是战场上的将军,平时其实就是刘邦的贴身保镖。刘邦赴鸿门宴时,樊哙为了护主,可是智斗令诸侯闻风丧胆的项羽,才使刘邦逃过一劫。你说,这两人当时的关系啊,那可是过命的交情啊!

吕后妹子吕须嫁给了樊哙,樊哙和刘邦便成为了连襟。当初吕后嫁给刘邦时,吕后母亲曾经非常不情愿,嫌弃刘邦又老又穷。那么,吕须嫁给樊哙,大概就是吕后的主意了。不过,当时,吕后是为了刘邦拉拢樊哙,而不是为了吕氏。老刘出门在外,行军打仗,人心险恶,总得带个靠谱的放在身边,才能以防不测吧。

既然樊哙是如此忠心耿耿,那刘邦为何还是要杀他呢?

受到别人的挑拨离间

刘邦的好兄弟卢绾谋反,樊哙奉旨在外攻打燕国。这时,有人向刘邦告密,说樊哙和吕氏结党了,等他驾崩了,樊哙就要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病重在床的刘邦一听是勃然大怒,密令陈平,即刻携带周勃赶往军中,就地处决樊哙,军队指挥权交予周勃。

陈平心思缜密,自己寻思着刘邦去世,樊哙要死在自己手上,到时吕后肯定会将他千刀万剐。于是,便将樊哙押往长安,适逢刘邦已经去世。就这样,樊哙侥幸逃过一劫。

杀鸡骇猴,警告吕氏

如果仅仅是别人挑拨,就他们的关系,刘邦也不至于要将他杀死,问题就在于有人触碰了刘邦的底线。

曾经有篇文章分析过,就立储而言,虽然刘邦多次提过要废刘盈而立刘如意,然而这不过是他玩的帝王之术,废太子是假,逼群臣站队刘盈是真,这样才能稳固这来之不易的刘汉江山。

既然刘邦不想立刘如意,却又利用了他,也就是说,为了刘氏江山,他已经将刘如意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以吕后为代表的吕氏,在刘邦百年之后,很有可能将刘如意置于死地。

因此,刘邦一直为之郁郁寡欢,直到将刘如意托付于吕后的恩人周昌。就在他刚刚宽心之时,居然听闻樊哙要对刘如意下手。刘邦下令立斩樊哙,就是因为杀鸡骇猴,那猴便是以吕后为代表的吕氏集团。

刘邦虽然不会易储,但是他也有底线,那就是保住刘如意的命。戚夫人争储也许难逃一劫,但是刘如意却不同,他是刘邦的亲生骨肉,吕氏胆敢对他的血脉下手,大汉皇帝的威严何在?这江山是姓刘还是吕?

因此,尽管刘邦不一定相信樊哙会杀刘如意,但是因为樊哙与吕氏关系密切,只有将其处死,才能有力地打击吕氏想伤害刘邦子嗣的嚣张气焰。

不过,刘邦没想到,委以重任的陈平,到最后还是为自己留了一手。事实证明,没受到惩戒的吕氏,果然对他的儿子们下了毒手。

收回兵权,削弱吕氏

樊哙虽然对刘邦忠心,但是有勇无谋,从吵吵着要以十万大军去灭了匈奴冒顿,便可见一斑。

如此匹夫,掌控着当时的军队,兵权早晚也会落入吕氏手中。刘邦去世后,如果吕氏有迫害自己子嗣的念头,即便有老臣想要为他们出头,但看见兵权仍然掌握在吕氏的女婿樊哙手中,他们会怎么想?恐怕只会认为这是刘邦默许了的。界时,刘氏血脉只能任由吕氏残害。

因此,刘邦才会让周勃去接替樊哙,夺回兵权。而斩杀樊哙,其实是为了削弱吕氏集团的力量。樊哙与刘邦的关系,注定了他是那帮老臣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武将,他的态度,将或多或少左右那帮开国老臣的站队。

事实上,樊哙虽然对刘邦忠心耿耿,当刘邦的血脉惨遭吕氏屠戮时,他也没有挺身制止。也许是刘邦的决定让他寒了心,但更多还是因为他的有勇无谋,根本没有能力制止吕氏。

结语:

樊哙对刘邦向来忠心耿耿,刘邦为何非杀樊哙不可?

刘邦没有易储,不是因为迫于吕氏的力量,而是为了刘氏江山的平稳过渡。因此,刘如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刘邦为此也非常愧疚,他唯一能做的,或者说他的底线,就是希望吕氏能放过刘如意。

  • 当听说樊哙欲加害刘如意之时,刘邦感觉自己的底线被吕氏触碰,皇帝的尊严被吕氏践踏,刘氏的江山被吕氏觊觎。
  • 因此,刘邦便下旨立刻处决樊哙,不是因为自己不信任他,而是为了警告吕氏,也为了削弱吕氏在朝中的力量,并向群臣展示这大汉江山姓刘而不是姓吕。

刘邦本以为陈平最懂自己,却不曾想到,陈平为了自保,擅自做主留下了樊哙的命。自己的一番心思因此付诸东流。没受到打击的吕氏,果然一发不可收拾,刘邦的儿子们一个个惨遭吕氏的毒手。


读春秋思无忌


樊哙是大汉皇后吕雉的妹夫,是吕媭的丈夫。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时,吕媭被封临光侯,是中国历史上敌第一位被封侯的女性。

公元前195年,刘邦打败叛军英布。刚回长安,又听说燕王卢錧叛乱。他打算御驾亲征,可是这时创伤发作。于是他派樊哙率领大军去平叛,樊哙走后,就有大臣对刘邦说:*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您百年之后,他们会图谋不轨,*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听说丞相樊哙和皇后联合起来,后果很严重。于是找陈平商量怎么办?陈平献计说:*以我的名义前往樊哙的军营,在我的车上暗藏周勃,等到了樊哙的军营,再宣布由周勃代替樊哙。*陈平一行人来到平叛前线,

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圣旨的地方,另外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听说只有陈平一个人来,还以为向平时一样来传敕令的,就自己一个人来了。这时周勃从中军帐后走出来,手持*皇帝的佩剑*命令士兵们,把樊哙的抓起来。

陈平把樊哙装在囚车里,往长安押送。陈平想:*皇帝让我杀樊哙,可是皇帝现在病入膏肓了,他死后,肯定吕后执政,如果我把樊哙杀了,吕后是不会放过我的?*,于是陈平这个官场的老狐狸,决定慢慢的往长安走。走了几天,还没有到长安,就接到皇帝刘邦驾崩的消息。于是陈平就马上派人通报吕后,吕后下特赦令,把樊哙给放了。

樊哙不是吕后一党,也不是事事都听吕媭的。是刘邦疑心太重,在刘邦杀掉所有异性王之后,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了。对吕后逐渐的干预朝政也是非常的不满,可能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怕她俩串通一起,把刘家的天下改成*吕家*的,所以险些杀了樊哙。

其次,樊哙是仅次于韩信和周勃的大将军,他很会打仗还有出色的指挥才能。而且樊哙有很好的政治眼光,绝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刘邦也怕樊哙等自己死后,有造反之心。


隐者康司马


樊哙和刘邦同属沛县,是刘邦起义之时就跟着的人。此后,樊哙更是多次建立军功,助刘邦成就霸业。而在鸿门宴上,如果没有樊哙的闯入,化解死局,刘邦能否逃脱还未可知。

因此,樊哙算得上是刘邦的心腹。然而,在刘邦晚年之时,他居然下令杀死樊哙,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刘邦称帝前后,樊哙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刘邦称帝前,樊哙也是刘邦的下属,这没错。但是此时的君臣关系是不牢靠的。此时天下未定,项羽分封前,刘邦需要铲除暴秦;项羽分封后,刘邦需要抵抗项羽。

这时候的刘邦,是急需人才的。哪怕是萧何举荐一个名不经传的韩信,刘邦为了挽回颓势也会选择搏一搏,更何况是樊哙这样知根知底的人呢?

因此,此时刘邦和樊哙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上下级关系,更不如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刘邦需要大将替自己卖命,樊哙也需要抱上刘邦这个大腿建功立业。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并不是说樊哙对刘邦不忠。

举个例子,韩信此人灭赵,灭齐以后,就提出要做齐王,要掌管齐地。刘邦听说此事以后,便破口大骂,因为韩信此举无异于趁火打劫。随后,在张良的提醒之下,刘邦马上意识到自己不能失去韩信,于是同意了韩信的请求。从这里就能看出,刘邦表面上是这群人的统领,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受制于他们呢?

这种情况在刘邦称帝以后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这时候刘邦和樊哙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因为此时的刘邦已经没有外部的敌人,只剩下那几个拥兵自重的异姓王了。

刘邦和樊哙之间身份的变化,使得刘邦考虑事情的方向发生了转变

上面已经说过,刘邦称帝前后的君臣关系是不一样的。那么连带着刘邦思考问题的方向也就不一样了。

在刘邦称帝前,他想的是如何忽悠这些人替自己打江山。而刘邦称帝后,他想的则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江山,如何延续自己的江山。翦除异姓王,白马之盟的制定都是基于此。

此时,樊哙吕后妹夫的身份就显得十分碍眼了。大家都知道,刘邦晚年,其实是不想立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的,而是想要立自己的宠妃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吕后干政。

刘盈性子羸弱,吕后性格强势,再加上吕后在朝堂之上有不少党羽,刘邦害怕自己百年以后大汉江山被吕后操控,因此他要尽可能的削减吕后的势力,废太子是如此,杀樊哙也是如此。

当刘邦将异姓王们除干净以后,樊哙等人就已经成为了朝堂之上最为显贵之人,再加上他吕后妹夫的身份,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知人知面不知心,就连自己最喜爱的卢绾都造反了,刘邦实在无法再信任这些人。因此,他想要杀了樊哙。

结束语

樊哙确实是刘邦的属下,但他更是吕后的妹夫。在刘邦称帝以后,他们两个之间就只剩下利益关系了。因此。刘邦杀他,也是理所因当。


小云轩谈史


在刘邦娶了吕雉后不久,樊哙也娶了吕雉的妹妹。这样,刘邦和樊哙就成为了连襟,亲上加亲。在战争中,樊哙作为刘邦的心腹,除了在战场上征战,在其他很多场合,都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在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对是否杀死刘邦持犹豫态度。而项羽的手下范增是必杀刘邦而后快。因此,范增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想要刺杀刘邦。在这种危急关头,是樊哙闯进营帐,打断了范增的阴谋。

由于樊哙的勇气,他得到了项羽的首肯。于是赐酒肉给他,樊哙趁机说出刘邦不曾背约,而因为小人中伤而杀刘邦,会让天下人寒心的道理。这样一来,使得项羽更加难以下手,最终放过了刘邦。可以说,没有樊哙的努力,刘邦在鸿门宴上是很难脱身的。因此,在《史记》里明确的就写道,是因为张良、樊哙,刘邦在鸿门宴得以无事。

但是,等到天下已定,一切都又发生了变化。虽然樊哙依然是刘邦的亲信,可是,他和刘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那至于最后,刘邦临死前下令,派陈平去处死樊哙。这又是为什么呢?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就出在刘邦的身上。这是刘邦政治手腕的体现。由于刘邦的刻意经营,汉朝形成了朝臣、外戚和宦官三位一体的格局。

刘邦出身平民,持三尺剑取天下。可是,也是因为出身平民,他没有贵族世家的势力。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的手下汇集了各方面的势力。这些势力集合在一起,成为足以左右政局的朝臣势力。

这些朝臣很多都是刘邦的发小,刘邦说自己是龙子那套只能骗骗别人,对他们不起作用。史书记载这些人在汉朝开国的时候,在朝堂上喝酒争功,拔剑击柱,根本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们认为,这个天下是自己和刘邦共同打下的,是共有的天下。

可是,刘邦既然当了天子,这个天下在刘邦心里,就是姓刘的。在他向父亲祝寿时说,看看我的功业和兄弟们的哪个大?就明明白白的说明了刘邦的心思。

为了巩固自己的家天下,让自己刘家的天下能够传承下去,刘邦想尽了办法。就是从刘邦起,汉家的朝臣、外戚和宦官三驾马车的格局被刘邦开始确立起来。但是,这中间也有波折。

在这里,除了确定朝仪,建立皇家法度之外,刘邦首先是默认外戚势力的建立。吕后势力的建立,完全是出于刘邦的纵容默许。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当然是吕后阵营中,重要的一员。

樊哙看到吕后受到刘邦的扶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一头扎进吕后的怀抱,成为吕后的得力助手。他为了给吕后拉拢帮手,能够向和他平级的韩信跪接跪送,口称韩信大王,自称臣。可是他反到被韩信耻笑,这也是吕后杀不受拉拢的韩信的原因之一。

在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樊哙为吕后出马。在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身体不好,想让太子出征。可是,吕后集团的人们认为,出兵讨伐英布,那些将领都是老将,除了刘邦,太子是驾驭不了他们的。因此,他们想让刘邦亲自出马。

刘邦因为身体不好独自住在宫中,谁都不见。十几天后,樊哙仗着自己连襟的身份,闯进了刘邦的寝宫。看到刘邦独自枕着一个宦官休息,樊哙流着眼泪,以赵高的教训来劝谏刘邦。刘邦才笑着起身,亲自带兵平定了英布的叛乱。

在这一段历史里,樊哙在吕后集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先是打断了刘邦避见的策略,然后劝刘邦出马平叛,最后还打消了刘邦企图启用宦官的念头。这样一来,刘邦的计划破灭,只得笑而起身。可这笑里,已经有了杀心。

到刘邦临终前,已经对外戚势力的壮大有了戒心。刘邦扶植外戚势力,是为了保证刘氏江山的延续稳固,而不是为了把江山拱手送给外姓。所以,他在外戚和朝臣之间搞起了平衡。

他遗命任用曹参、陈平、王陵等人,却安下了最重要的一个人周勃。并且说,周勃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定是周勃。

在刘邦临死前,刘邦突然发现自己对势力的评判出现了误差。他本来想这样安排,自己的宠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能够安全。但是,由于吕后的势力过于强大,政权已经失去了平衡。如果自己一死,吕后当权,戚夫人和赵王难逃一死。

因此,在有人密告樊哙要等刘邦死后,就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时,刘邦抓住机会,决定杀死樊哙,以削弱吕后的势力。可惜这个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了。接到指令的陈平害怕刘邦死后,自己会因为杀死樊哙遭到吕后的报复,放过了樊哙。

因此,刘邦要杀樊哙并不是听信了谗言,而是基于政治上的平衡做出的决定。但是,由于时间和身体的原因没有能够实现。在刘邦死后,在执掌军权的樊哙的帮助下,吕后执掌了政权。她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给诸吕封王,指挥天下。但吕后最后还是落入刘邦的算计。在她死后,周勃灭了诸吕,最后安定了刘氏。

在此后的日子里,汉朝的皇帝对朝臣十分忌惮,甚至汉文帝都不敢去上任。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情况才改变了过来。汉武帝重用外戚,将权力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可是,由于刘邦建国时的架构,汉朝的政权的权力就在朝臣、外戚的手中交替,最终由外戚王莽终结了西汉这个朝代。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即便是在一个阵营之中,还是会有各种小阵营的。在楚汉相争的时代,整个汉阵营都要结合起来对抗项羽,因此这个时候就无力内斗了;在汉统一天下之后,内部的矛盾自然也会浮现出来。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樊哙是吕后势力吗?

说实话,我不认为樊哙是吕后势力,即便他是吕后的妹夫,我也觉得他不是。

司马迁在给樊哙写列传的时候,写的是《樊郦滕灌列传》,将樊哙、郦商、灌婴、夏侯婴这四个人写在同一个列传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并没有将樊哙视作吕后的势力,而是将樊哙与郦商、灌婴等人视作了刘邦的铁杆子势力。

我们纵观樊哙的一生,似乎除了作为吕后的妹夫之外,也没有帮吕后干过什么黑活。反而萧何的作为更像是吕后的同党。

樊哙唯一被黑成吕后同党的点在这里: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即樊哙去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刘邦和樊哙的关系因为亲上加亲更加亲密一些。然后《史记》之中并没有提过樊哙是吕后的人之类的话。

二、樊哙对刘邦有多忠心?

樊哙对于刘邦十分忠心,并且为了刘邦怒斥项羽。你设想一下,那个人是项羽啊。刘邦在垓下之战围攻项羽,项羽一个眼神一瞪,刘邦军中的杨喜就吓得连连后退,你可想而知项羽身上的那一股压力该有多大。

但是面对着如此恐怖的项羽,樊哙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挺身而出去保护刘邦,据记载: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就冲这句话,你就可以看出当时樊哙的心情有多急了。当时项羽都准备拔剑剁了樊哙了。刘邦军中换了别人,可能很难有这种勇气和魄力去直面项羽。

樊哙这一辈子,可以说是从一个年轻人一路征战到了一个老年人。虽然樊哙可能没有韩信那么谋略过人,没有张良那么运筹帷幄,但是樊哙对于汉朝建立的功劳是丝毫不应该被小看的。司马迁曾经统计过樊哙这一辈子立的战功,总结如下:

“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就冲樊哙这战功,说樊哙忠心耿耿一点毛病也没有吧。

三、为何刘邦最终怀疑了樊哙?

说实话,刘邦晚年过得确实不是很如意。相对于早年的同仇敌忾对抗项羽,刘邦晚年遭受到了很多背叛。例如说九江王英布的背叛、例如说韩王信的背叛、例如说燕王臧荼的背叛,例如说卢绾的背叛……其中卢绾还是刘邦的童年挚友,深受刘邦信任。除了这些来自外部的背叛之外,刘邦内部还深陷吕后之争。吕后的争执点主要是针对太子位置的争夺。因此此时的刘邦,外部有诸王叛乱,内部有皇位之争。

刘邦这个人,我感觉其实虽然看上去大大赖赖,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手底下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变动、任何一个人的谣言都会给刘邦的内心非常大的冲击。碰巧这个时候有人进了樊哙的谗言:

“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不得不说,这个告状的人也是个高手,直接抓住了刘邦非常在意的一点,即太子之争。他说樊哙起兵是想要杀掉您的妃子戚氏和您的儿子刘如意。这一点就触碰到刘邦的点了,自古以来皇帝最怕什么?最怕拥兵的外将与内臣勾搭,如果这个勾搭再加上关于太子之争的话,那皇帝更是不能忍了。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便拿下了樊哙,甚至还想要当场杀他。说实话,刘邦颇有些气昏了眼的嫌疑。

但是负责监斩的陈平是个聪明人,我们看陈平怎么做的: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陈平怕吕后是一方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陈平是认为刘邦只是暴怒之下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若是日后刘邦缓过劲来,找杀害樊哙的罪人,那么陈平就该倒霉了。

说实话,因为吕后之后放了樊哙,因此大臣们就自然而然地将樊哙认为成吕后的人了,在吕后死后,大臣们进行反扑的时候,就顺手杀了樊哙与吕须的儿子。据记载:

“伉代侯九岁,高后崩。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

但是说实话,樊伉就是个孩子,他懂什么?樊哙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对不起刘邦的事,何罪之有?忠奸之事,也是难说。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从鸿门宴的情况来看,樊哙无疑是刘邦的死党,否则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急时刻,他就不可能挺身而出,冲入大账斥责项羽。从后期刘邦病重时,樊哙统兵在外,但按兵不动的表现来看,似乎樊哙又是吕后集团的死党,因此刘邦非常气愤,让陈平和周勃去收取樊哙的兵权,并把樊哙的人头带回来给自己。

但陈平和周勃到前线之后,只是把樊哙囚禁了起来,并没有斩杀。陈平认为刘邦已经病入膏肓,刘邦一旦去世,大权必然落到吕后的手里。如果在此时自己杀了樊哙,那么自己也好,周勃也罢,都不会逃出吕后的毒手。因此,为了自保他选择了不杀樊哙,而把他押解回京,让刘邦亲自处置。这样一来,如果刘邦还在,刘邦斩杀吕后无话可说,如果刘邦不在,刚好放了樊哙,自己也好卖吕后一个人情,保自己的平安。

果然在陈平、周勃押解樊哙回京的路上,就传来了刘邦驾崩的消息,孝惠帝刘盈继位后,大权果然落入了吕后手中。如果这样来看,似乎樊哙铁定是吕后一党,因为他的妻子吕须就是吕后的妹子。

那么樊哙究竟是谁的人呢?直接说结论,樊哙既是刘邦的人,也是吕后的人,总之一句话,他是忠于汉室的人。樊哙是依靠自己的军功一步步获取了自己的位置的,并不是依靠裙带关系,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足以说明他是忠于刘邦的。

至于说他是吕后一党,我也不反对,因为事实上,吕后和刘邦本来就是一党,所谓“诸吕之乱”根本就不存在。我只看到功臣集团们铲除了诸吕之乱的同时,把孝惠帝刘盈的血脉也全都铲除了,这就难怪代王刘恒进京之前提心吊胆,他担心这些所谓的“功臣”对自己也抡起屠刀。

可以这么说,樊哙属于刘吕联盟的一员,刘邦在世时,他听命于刘邦,刘邦不在了,他听命于拥立刘盈的吕雉。和樊哙类似的人还有郦商,这个开国功臣在平定“诸吕之乱”时还被陈平等人绑架了,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去欺骗吕氏集团的首领之一吕禄。对于陈平等人的作为,郦商是不支持的,否则还用绑架他威胁他吗?至于滕公夏侯婴,他的内心应该是愧疚的,他背叛了刘盈和吕雉对他的信任,充当了刽子手,和刘兴居一起进宫将孝惠帝的血脉铲除干净。

因此,和陈平、周勃这些双手沾满血腥的“功臣”相比,樊哙才是大汉的忠臣,是刘吕联盟的坚定支持者。樊哙不死的话,陈平、周勃发动的针对诸吕的行动,就很难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樊哙做为汉初名将,开国元勋,虽在史书上稍逊于张良、萧何、韩信,但在功绩、名望、及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一点儿也不比他们低!

刘邦早年混迹于市井时,屠狗岀身的樊哙就己是他的挚友兄弟。

及至刘邦起兵,樊哙一直舍命相随。是汉营中唯一能和项羽大战几个回合的猛将。在刘邦和项羽屡战屡败的七十余战、以及鸿门宴命悬一线时,都是樊哙拼死相救。

所以他是刘邦身边最勇猛、最忠心的良臣武将。用"樊哙是刘邦的人"这一说法确实有点俗。

至于提到他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貌似合理,却不属实。这又扯出了一个人一一吕后的妹妹吕媭。

当年在吕太公的撮合下,刘邦娶了其长女吕雉为妻。其实吕太公还有一个女叫吕媭,后嫁给了樊哙,这样,刘邦和樊哙即是君臣又是连襟关系。

刘邦去世,吕后篡权,大封诸吕为王。而樊哙并没有所谓归属吕后,仍做他的舞阳侯。孝惠帝六年(前189年)去世,谥号武侯。

及至周勃等人匡扶汉室,诛杀了诸吕,却并没有追究樊哙,不是仅因为他己死去,实在是他和诸吕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