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動輒非985或211畢業生不要,這合理嗎?

一縷正義的光芒


為什麼不合適?

你有權利選擇公司

公司也有權利選擇要什麼樣的員工。


呆萌大眼貓


“一個在酒吧當待應生的女孩子,後來我驚訝地得知,原來她從某名校博士畢業。她說:‘我讀了兩個博士學位,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現在卻只能在酒吧端盤子。’”

十年前,我從一篇文章看到這段內容的時候,其實是不相信的。但現在,我信了。

高等教育越普及,用人單位的要求就越高。這是正常現象,無可爭辯。

.

許多單位進人的時候,其實條件要比這苛刻得多

某名氣很大、實力雄厚的單位,為防止出現工作氛圍遭人為破壞的情況,所以進人的時候除硬性的學歷要求,還要求“德行過硬”。

順便說一句,這“學歷要求”,遠比單純的“985、211”高得多——不但要求本科是名校、本專業,還要求研究生是名校、本專業,以及博士為名校、本專業。

學歷過了關,還需經歷諸多的面試,被許多人考校學問、問許多問題,以觀察“專業水平、反應能力、性格傾向”等的綜合素質。

過了面試這一關,也不一定就成功通過了。負責招聘的人還要通過各種渠道,不厭其煩地去了解應聘者的品質問題......有許多人折在了這一關。

在這重重關口的背後,是這個單位常年不衰的口碑、品質、業務水平,以及內部溫和、簡單、相對公平的工作氛圍。

.

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要求、有期望,單位也是

如果我們掙得足夠多,多到能夠負擔起更好的生活,那我們肯定會選擇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選擇繼續委屈自己。

在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之後,提高的不僅是身體的舒適度,還有思想的觸動力,以及對於世界(自己的未來)更加深刻的思考。

.

單位也是同樣。當單位足夠負擔得起,他們自然希望得到更好的人才。

在享受到更好的人才帶來的更好的工作效率、工作成果,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產品之後,提高的不僅是單位的整體經營水平,還有更加寬闊的視野,以及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思維。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相比埋怨時代,改變自己其實來得更有效些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可以通行的規則。個體只能追隨這個規則,或者去改變自己來順應規則、超越規則,而不能反抗規則。

在這個高等學歷已經普及、並會越發普及的時代,埋怨、質疑用人單位的進人要求,是沒用的,也是荒謬的。

身處其中,只有想辦法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才是最好的辦法。


也許雜談


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企業所有的行動,肯定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企業之所以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非985或211不要,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這些學校出來的人,整體優秀率更高

並不是所有985或者211出來的學生,都是優秀的學生,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學校出來的人,整體優秀率更高。特別是在一些理科崗位,對學校的要求更高。比如,自動化研究,計算機等。這些學校出來的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要比第一層級院校的學生普遍要高。因為院校級別越高,教學的複雜程度就越高。比如,一個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如果去了北大,可能都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最終連畢業都畢業不了。

我這裡說的整體優秀率,指的是學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智商等方面的優秀程度。

所以,有能力的企業,肯定更願意到985/211的學校去招聘。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企業要招一群1米8的人,有些院校的平均身高是1米75,有些院校的平均身高是1米78,那如果這個企業要招到合適的人,它肯定會到平均身高是1米78的院校去招聘。

第二,這些學校的學生成才概率更大

其實,一個是否優秀,跟他的很多方面都有關係。但是,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往往會決定他以後發展的高度。

985/211院校的學生,由於所處的院校都是優勢院校,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外面更多的實踐機會。比如,國外一些世界500強企業,他們會跟985/211院校合作,給該學校的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這些學生,在這些世界500強企業實踐之後,就把這些經歷變成了他們的人生經驗,這對他們後期融入職場會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學校去做校園招聘的時候,都會問學生:平時在學校會做哪些社會實踐,其實,就是想看看學生後期融入企業的速度。如果這個學生有世界500強的經歷,那對他後期進入企業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也會幫助他們快速成長起來。

第三,這些院校的學生的一些素質更加優秀

這些院校的學生,有一些素質和能力是更加優秀的:

1、學習能力

這是毫無疑問的。能考上985/211院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肯定是很強的。因此,他們能夠快速學習到很多知識,從而能夠運用到工作上。對企業來說,也會非常看重這方面的能力。因為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剛進入職場,如果知識掌握不夠,學習能力不強,是很難快速成長起來的。

2、創新能力

現在很多985/211院校,都很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首先體現在思維的創新上。這些院校的學生,更擅長去發現問題,從而不斷創新。

3、已有成果

985/211院校的學生,經常會參加一些技術活動,甚至有些學生,已經能夠在一些國際雜誌上發表論文,這些已有成果,也是企業看重的。


其實,對於企業來說,他們只會招聘適合自己企業的人才,非985/211院校不要,只是每個企業的價值觀所致。我覺得,就算是大專院校,也一樣會有很優秀的學生。後期大家走上社會之後,大專院校的學生也有很多成才的。因此,在這裡,我呼籲企業也應該給非985/211院校的學生一些機會。同時,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的成功,不要寄望於進入哪家企業,而是你自己要快速成長起來,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劉仕祥演講思維課


無可厚非,當然有道理。分別供、需兩方面來看:

一、從供方來看

1、985/211畢業生是稀缺資源。

畢業生每年看似很多,到時真正的985/211畢業生是非常少的,學校就100來所,而中國大中專學校2000多所,佔比一目瞭然,優質資源自然被搶。

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為例,每年本科生四千多人,真正就業的不足百分之二十,除去淘汰的百分之十,其餘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會保研考研,到時每年去招聘的企業有4000多家,真正能簽約走的也就是四五百人,為了搶到優質學生,還是要去爭取。

2、名校成才率更高。

名校國家投入的各種資源,有好的生源,好的老師,科研條件等,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普遍高很多,起點高,學習環境好,人不會差的。他們普遍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善於思辨、有清晰的發展目標等。

比如,每年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大佬們飯局受到網友的關注,被瘋傳的大佬飯桌前合影,二十幾人,九成都是重點大學或者名校畢業的,從這個人員分佈,也可以看出名校畢業生更容易冒泡成功。

二、從需求方來看

1、競爭激烈、產業升級,更需牛人。

現在越來越強調個體價值和突破能力,尤其是互聯網行業,一名優秀的程序員是一般程序員績效的數十倍,更會願意向行業領袖人物傾斜資源。

比如,都流行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給四個人的工資,就是這個道理,找牛人效率產出更高。

2、擴招下的人員水平下滑,滿足不了要求。

現在畢業生水平參差不齊,大學開始進入大眾教育階段,而不是過往的精英教育,所以不能滿足需要,自然拔高要求,優中選優了。

比如,過往上大學都是萬里挑一,現在只要是參加了高考,基本都可以讀大學大專。擴招後,一些學校降分錄取,否則招不滿,所以生源水平下降很厲害。

作為企業用人方,都想把錢花在刀刃上,用同樣的支出找最好的人。

企業為增強競爭力,也要培養自己子弟兵,這樣避免不了,開始重視校園招人的標準。

這一系列原因,推著企業提高用人要求,而不是隨波逐流。


歡迎關注@HR那些事兒 分享乾貨,陪伴你的職業發展。

HR那些事兒


談不上是否合理~

絕大多數企業的HR都不懂業務,更不懂什麼樣的人合適。

因此,提出這樣的剛性條件,招聘來的人即使用人部門不滿意,那麼責任也是用人部門的,因為人家HR已經找了“精英”了。

很多簡歷漂亮,什麼海外留學,博士、博士後的,其實眼高手低、攬功委過、溜鬚拍馬,對企業的傷害特別大。


靜心雅苑


如果一個求職者還在到處問“這合理嗎?那合理嗎?”說明職場心態還不夠成熟。職場就是市場,存在即合理,人家不違法不違規,也不公開“歧視”,這是人家的權利啊。反正招聘是雙向選擇,他不要你,你可以不要他啊。問題是你值多少錢,你心裡沒點數?

你肯定說,這家企業不給我們一樣的進門機會,如果賽跑,我也許比985和211的跑得快?人家企業憑什麼信你的這個“也許”呢?再說,你自己不看看,你現在的本科生,已經擴招到什麼程度了嗎?本科生今天就接近1000萬了,貶值了,兄弟,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二十年前,考個本科,那真是千里挑一,都是人精才能考上。現在的一本二本三本,基本上都能上了吧。大水漫灌,本科生還值錢嗎?好企業就這麼多,吸納人才就這麼多,你烏央烏央地一千萬人,都想去好企業,人家憑什麼不“篩”一遍呀。你去買蘋果,還挑個頭大的、果皮紅潤的呢?

第一,作為成熟的職場人,首先覺得這些企業做的對。只要985和211畢業生,這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招聘策略。與其“錯過”你這位普通畢業生,也不願意花幾十萬給幾千人普校生招聘機會,這要浪費多少招聘成本啊。還不如“優中選優”呢,節約物力財力人力。

第二,高考是幹什麼吃的?這是世界上最殘酷、但也最公平的考試,沒有之一。你洩露道題,就被抓。你遲到30分鐘就是耽誤一輩子,你怪誰?你進考場,都是武警站崗。你還想怎麼樣?這夠公平了吧?農村孩子也能考進清北,也能去美國留學,也能改變命運,你還想怎麼呢?人家辛辛苦苦考上985和211,人家流出多少汗水?你現在找工作了,要跟人家攀比?還聲稱這是公平嗎?當年你學習的時候,咋不說公平呢?

第三,換一個角度說,你不進這家企業,就影響你命運了嗎?他不要你,你可以創業,等你有錢了,你去買下這家企業,首先把招聘HR開除啊,這才是真正的解恨啊。你進好企業,目的不是與985和211一決雌雄吧?而是想進好企業,拿高薪啊。人家憑什麼給你機會啊。再說不進這家企業,就代表你沒有機會了嗎?人家小學畢業照樣當大老闆,成為首富呀。從這個道理來講,你創業更有機會當老闆啊,將來你就專門招聘985和211,你愛怎麼報復就怎麼報復?問題是,等你當了企業家,你也開始挑選985了。


職場火鍋


看企業規模吧。小單位整個985,211的畢業生眼高手低,還不如一個專科生用的順手活幹的利索。

我的職業生涯裡,學歷不是求職唯一的敲門磚。學歷高代表學習能力強,但工作能力不見得。

當然,肯定有學歷高能力又強的學霸。這個另說。

不能全部唯學歷論,電視劇《都挺好》老大蘇明哲清華本科,斯坦福碩士,最後還不如普通師範畢業的三妹明玉混的好。所以學歷和能力不是完全對等的。

但是有的單位學歷層次都很高,碩士起,985,211未嘗不可。但是有的單位完全不需要。

但是我的單位會根據員工學歷的情況在工資上略有傾向。比如專科是多少。本科是多少,碩士是多少,不一樣的。很多人寒窗苦讀多年,考取的學校也是能力的證明之一,工資分檔也代表了對知識的尊重。

我們都學英語,本科生基本上英語都需要過四級才能拿到學位。但是畢業後大部分人的工作和英語無關,基本上全部還給了老師。

所以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但不能以偏概全完全以學歷作為用人的標準,有失偏頗。


默簡之


說句讓人不太舒服的話:不要動不動就講“理”!人家又沒有違法,剩下的就看人家企業怎麼制定自己的用人標準與規則了!

我們任何人思考問題,一定要接地氣,更要以自身的綜合狀況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對自己有價值的問題!否則就是庸人自擾了。

一、故意氣一下部分朋友:你為什麼不自責一下?責備自己當初沒有用功考上985、211呢?

現在覺著企業招聘標準高,那為什麼當初自己沒有全力以赴的考取985、211院校呢?難道我們要抹殺當年玩命考取了985、211院校學子們的付出?人家過去努力過,憑什麼就不能在未來有一點優勢呢?!

萬事皆有因果!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毫無進行切割吧!人家當年的努力就是一個“因”啊!憑什麼就不能在未來求職的時候有一個更好的籌碼作為“果”呢?

現在想起不合理、不公平了?

別找什麼理由!別說高中階段自己沒有意識到!因果並不是你都知道了的情況下發生的!

二、迴歸理性,趕緊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就好!計較這個對自己毫無意義的問題不是白白浪費自己的精力、時間嘛!

老鬼開篇就說了,這個世界、社會,根本不能靠講道理活著!你以為真的有理能走遍天下呀?!老美看著那個國家不順眼直接就敢去滅了你,他講道理嗎?整個世界都不可能完全講道理,你還指望所有的現象、規則都能符合你認為的“道理”?再說了,你認為的有沒有理,也不見得是完全正確的呀!

部分企業在規定招聘標準時,既然設計了非985、211院校畢業生不予考慮的標準,那就已經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了。即使你、我搞明白了、即使評價出了是否合理,又有什麼用處呢?能改變的了嗎?

思考、糾結於此類問題,出了讓自己平添煩惱之外,能夠對自己有任何、一丁點兒的幫助嗎?恐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吧!

還是趕緊收一收自己的心吧!社會上還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可以去投遞簡歷、參加面試!你要根據你的綜合情況來尋找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


三、你的“理”抵不過企業的用人實踐!

很多企業在人才招聘時限定了985、211院校學生才在考慮範疇,無論您認為這種規定是否合理,都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原因非常簡單:大量的這類企業通過數年的招聘經歷與用人實踐證明了這種規定有利於企業高效、高質量的招聘到了他所需要的人才!——這就是現實而已。

既然人家用這種方式可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那人家就按照這種規則向前走,沒什麼不妥呀。

再者說,企業的這種招聘標準設定,並沒有違反什麼法律、法規,人家這樣規定自然很正常了。我們憑什麼非要去追求人家是否合理呢?再說了,沒人給你這個機會和企業講這個道理!沒人陪你玩兒!先耽誤時間!

人家的用人實踐證明這種招聘規則是有效的、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的任何道理都在實踐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四、冷血的一個建議: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根本沒資格談什麼學歷、能力之類的話題!

作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請不要和別人談學歷、能力之類的話題!更不要拿學歷、能力之類的探討,來說明企業用人過程中對於985、211院校重視程度是否合理。

換位思考一下: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人,也是肉眼凡胎的!他們不是算命大仙兒!怎麼能夠完全準確的知道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底能力如何?

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誰的能力更強?怎麼評判?單單靠面試時那簡單的幾分鐘、十幾分鍾去判斷?

明確的說: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要辯論能力、學歷為好!

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都要接納一個現實:在常年累月的招聘、用人實踐過程中,很多企業得出的結論是:那些985、211院校畢業的學生的能力、素質相對而言是很高的!因此才會堅守那樣的用人標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非985、211院校的學生的能力、潛力一定不高,而是站在用人實踐與比例的角度而言,那些985、211院校畢業生已經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了!企業就沒有必要非得放寬招聘要求,花費更多的時間、經歷去考慮非211院校的學生了!

通俗的說法是:企業沒那個必要去考慮非985、211院校的學生!並非企業不尊重這類學生,而是不需要!985、211院校的學生已經夠用了!

這並非不尊重其他院校的畢業生,而是人家的現實用人需求狀況決定了:人家不需要!

五、老鬼作為虛長大家二十歲的朋友說句狠話:你剛畢業!還是將精力用在找工作上去吧!咱還沒有精力、資格去關心大事!

剛剛畢業啊!不應該還沒真正進入社會就已經開始了對社會、企業的抱怨!

社會的發展與現狀,不是以某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完全按照大家所設想的方向發展的!有很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現象發生也是很正常的。

更別說作為大學畢業生,對於社會上很多問題、現象的看法、評價可能存在偏差了!

因此,不要還沒就業、沒有真正的步入社會,就開始抱怨社會、懷疑社會、對社會失望......這隻會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在起步階段就已經先輸在了起跑線上!


就談這麼多吧。希望能夠用這一根根大棒敲醒更多的朋友。也希望所有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朋友們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我認為:這種招聘方式是比較合理的。

雖然完全以學歷來作為用人的標準,有失偏頗。但我對於那些好的單位、好的公司在招聘新員工時,採用非985或211畢業生不要的招聘方式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這種招聘方式是比較合理的。為什麼呢?下面我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詳細地解釋一下:

①用人的公司、事(企)業單位有自主招聘的選擇權

這是用人的公司、事(企)業單位招聘的權利,他們招什麼樣的人,完全由他們說了算。就算人家只招博士生,你也沒辦法!

如果你就讀的大學沒有達到要求,只能怪自己在中學時代的學習成績不夠好,導致自己今天的競爭力不夠強。

②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恢復高考不久,那時候的大學生被稱為“天子驕子",他們都能光宗耀祖。但是後來隨著高校的擴招,能讀上大學都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到了2019年,全國的大學畢業生將近830萬,再加上歷屆未就業的大學生,這個數字更加龐大。很多大學生未畢業就失業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的數量大於就業崗位的數量,造成了大學生供過於求,給用人的公司、事(企)業單位更多的選擇餘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提高門檻只招985或211畢業生,是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③985、211畢業的大學生與非985、非211畢業的大學生的比較

首先,能考上985或者211的學生至少有一點比較好的地方,那就是成績不錯,都是愛學習的人,各方面能力都相對不錯的。因些,用人單位更看重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強的人適應能力也強、成長較快、可塑性強!

當然了,並不是說,非985、非211畢業的大學生就很差,畢竟985或211的大學有限,大部分的畢業生還是一般院校畢業的,這只不過是一種社會的偏見。

其次,985和211的大學師資力量強,這就是為什麼家長更願意讓孩子讀重點大學的原因。一般來說,行業最前沿的信息往往都會被最先傳遞到985和211的大學,而這些大學又處於這個金字塔的塔尖。

④公司在招聘時,注重學歷可以節省成本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從外表看出他是否有能力。但是如果測試的話,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為了節約成本,學歷就成了一個硬性指標。在沒有真正識別到你的能力之前,學歷成了你唯一的身份標籤。所以說公司在招聘時,只能通過學歷來挑選大學畢業進行面試,注重學歷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

⑤構建企業文化的需要

能夠只要985或者211的大學畢業生,這樣的公司一般都是很知名的大公司,這些大公司的領導都構建自己獨特的本企業文化。因此,他們更重視員工第一學歷,通過招聘到985或者211名校的畢業生,給單位帶來一種人才濟濟的聲勢和宣傳,提高業界口碑和知名度。

綜上所述:

一些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動輒非985或211畢業生不要,這種招聘方式是比較合理的。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歡迎共同探討。我是老廖說職場,歡迎關注我。


老廖說職場


我的觀點是:企業招人是企業自己的權利,招什麼樣的人,由企業說了算,但是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企業,不應明確把那些優秀的非211或者985院校畢業的求職者排除在外;對於非211或者985院校畢業的求職者,也不應眼紅那些211或者985院校畢業的,要趨利避害,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和崗位。

前段時間瑞幸咖啡的HRD冉浩先生,在GHR舉辦的中國人力資源趨勢峰會北京站演講中提到, 瑞幸咖啡招人只招985院校畢業的,這些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一時間,網上對企業明確規定只招211和985院校畢業的學生是否構成就業歧視展開了討論。

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企業的這種做法是否構成了就業歧視,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已經開始把985院系或者211院校畢業的學生作為第一選擇,甚至有些企業要求本科是985或者211院校畢業的。


企業為什麼會熱衷於211或者985院校畢業的求職者?

一、企業的選擇餘地大

曾幾何時,大學生是天子驕子,能考上大學是光宗耀祖的時,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和大學門檻的降低,能讀大學是一件不難的事。2019年,大學畢業生將近830萬,加上歷年未就業的大學生,這個數字更大,很多大學生未畢業就失業了,找不到工作。

在這些大學生裡面,不乏很多在大學期間混日子的學生,這給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甄別出了難題。以大學生作為篩選標準顯然不合適了,必須把一批學習能力強、自律性強的求職者篩選出來,自然,以院校的好壞作為篩選標準更合適。因為好的學校的學生,學校已經把過一次關了,也就是學校為企業做了背書。

二、211或者985院校的學生更努力

正如一位高考學霸所說:“高中的時候只要市場上能買到的習題集我都做過”。大家可能覺得大學生就很少做題了,但據清華學子透露,在清華每年做的題甚至比高三的時候更多。甚至連假期也是如此,假期中他們不僅是做題,還會給自己安排單元測試,每一個測試成績不過85的單元都需要重新來過。這看似很恐怖,但對大部分清華學子,卻是那麼真實。


大家如果在上課期間去清華參觀,或許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所有的學生騎車都是飛車,走路幾乎都是小跑。你很快從校門走進教室就可以比別人多看一會書,多做一道題。

而去一般的院校看,確實有很多學生在混日子,整體玩遊戲,上課睡覺,寫論文抄襲,對未來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規劃。

三、211或者985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更強

高考應該是學校能力最直接的體現,那些靠近211或者985院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上要比考進普通院校的學生普遍要強一些,而學習能力是職場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

對於學習能力強人,你和他溝通,只需要點撥下,他就會觸類旁通。

對於學習能力強人,他會模仿,舉一反三,可能你做一件事情,他就立馬想到第二步。

對於學習能力強人,他會學習,研究,會思考,會覆盤。

四、211或者985院校的學生抗壓能力

能考入211或者985院校的學生,大都從小學開始,到高考,經歷的大大小小的考試無數,期間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而那些能考進211或者985院校的,抗壓能力肯定是比較強的。大學四年裡,可能面臨的競爭壓力比高中更大,因為大家都是非常優秀的,都要爭取拿競賽的獎、爭取擔任學生幹部、爭取獎學金等等,競爭無處不在,如果沒有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不可能順利畢業的。


而抗壓能力是職場的又一項重要的能力。我接觸過很多大學生,真的發現那些好的學校畢業的學生,面對困難和未知時,表現地很冷靜,思路也非常清晰,這是抗壓能力強的表現。

五、211或者985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更強

我招過不少985和211學校的學生,確實從綜合素質上看,這些學生比一般大學的學生要略勝一籌。比如他們的知識面更廣,更注重知行合一,學習力和領悟力更強,體系化更強,守時,執行力更強等等。


當然,非211和985學校的學生也有很多優秀。對於廣大非211和985學校的學生來說,在求職時,要趨利避害,理性選擇目標企業和崗位,一定要211和985學校的企業,就不要去投簡歷了;優先考慮211和985學校的企業,可以去爭取,展示自己不一樣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