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2016年初,伴隨著安徽作家杜子建微博“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接龍徵集令的發出,不但火了他本人,還帶火了一位老先生,他就是中唐詩人韋應物

韋應物,世稱“韋蘇州”,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詩恬淡高遠、語言樸素而又不乏穠麗秀逸,曾得到白居易的首肯:“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少年時的韋應物,可謂“根正苗紅”,出身於名門望族,打小就享受榮華富貴。14歲時,便因出身蔭補為右千牛,成為唐玄宗的貼身侍衛,跟隨出入左右,風光無限。

皇帝的厚愛、家族的蔭庇,也讓他養成了傲驕的性情。“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一個十足的問題少年,紈絝子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在韋應物不可一世時,“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命要緊,倉惶奔蜀,親朋都不管,哪還在乎什麼貼身侍衛。

由此,韋應物成為失業青年。

“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一場動亂,削弱了李家王朝,也讓韋家因此沒落。原來橫行鄉里的韋應物,此時也淪落到受人白眼、被人欺負的境地,境況淒涼。

然而韋應物不信邪。他以“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志氣重新思考人生,懺悔過去的種種罪惡,在心靈上得以洗禮。

他放下屠刀,拿起書筆,“執筆學題詩”,終靠奮鬥重新崛起,走上仕途。而且從政後為官清正、心繫百姓。他先後在朝中和地方為官,最後在蘇州卸任蘇州任刺史,並於次年病故於蘇州。

縱觀韋應物的一生,雖然官至三品,但中間經歷了青年失業、中年喪妻、輾轉為仕、無奈辭官,也是一生曲折、風塵僕僕,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他曾在寫給外甥盧陟的信中說到: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韋應物的這一瓢酒是什麼?他是怎麼用這一瓢酒慰藉自己的?那我們也去品品這瓢酒的滋味吧!

  • 潤心之酒——讀書


前面我們說到,安史之亂後,問題青年韋應物失業。那他是如何成功逆襲的呢?答案是讀書。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風光時的他,大字不識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突然的變故,他痛定思痛,雖然“讀書事已晚”,便他“把筆學題詩”,勵志讀書學習了。

沒有任何文化基礎的他,是怎麼學習的呢?

《唐才子傳》是這樣描述的。“為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必焚香掃地而坐,冥心象外。”意即他修身養性,拋棄雜念,在打掃乾淨居室後,便專心讀書。

一個刻苦的學子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憑藉著不懈的努力,他的文化水平漸高,寫得詩文在京城小有影響,於是“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因為有當官的喜歡,於是他開始逆襲了。

並且自此後,讀書的好習慣一直陪伴著他。

785年春夏之際,韋應物罷去滁州刺史一職,閒居滁州。他在《燕居即事》中寫道 :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他把自己關在幽靜的院落裡,閉門謝客,因為少有人來,院中長滿了青苔;閒居的時間久了,樹上開始作果了。讀了多少書呢?“幾閣積群書”,也就是几案上、房間裡滿滿的都是書。

這讀書潤心之酒,應該是韋應物最好的一口吧!


  • 賞心之酒——美景

自韋應物成功逆襲走向仕途後,從764年任洛陽丞起,到791年結束蘇州刺史任期止,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除偶有在長安故園閒居或任職外,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地方任官吏。

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治,為官清廉,簡政愛民,其從政風格與當時官場大不相同,常被視為異類。所以被無端指責,遭受排擠,心情低落是常有的事兒。

但他有自己的解決辦法。就是寄情於美景,在大自然中感受那份寧靜,尋找心靈的慰藉。

784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閒暇之餘,他常到滁州西澗去遊玩。

滁州西澗,是滁州城西的一條小溪,山夾溪水,流水淙淙,溪邊生樹,樹上棲鳥,鳥聲婉轉,一派悠閒的自然風光。

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春天,他又一次來到西澗。春天來了,雨水漸漸增多,溪水上漲,把停泊的小舟衝離了岸邊,橫在水中。這春天的天然小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一首詩,把西澗描畫成了一幅清麗的山水圖。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交心之酒——友情


有人說:“友情就像美酒,沉澱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甘甜。”

韋應物的友情也是這樣的。

他一生輾轉各地為官,閱人無數。其中知心的人就成了他的朋友,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給他漂泊的生活帶來了些許的安慰。

787年,韋慶物正在江州刺史任上,德宗一紙詔書,任命他為左司郎中,調回京城。

他乘船北上,行至江蘇淮陰,遇見了十年前在梁川江漢時交定的朋友。老友相見,分外高興,雖十年未見,但無半點生分。

朋友把酒言歡,共同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酒酣間,當相互看到對方稀疏斑白的頭髮時,兩人不禁感嘆歲月的無情、時光的流逝。

他問朋友:“這十多年,你在淮陰生活,客居他鄉,現在年紀也大了,你不打算跟我一起回家鄉嗎?”

朋友對曰:“此處雖非家鄉,但淮水邊有這麼好的風光,我為什麼要回去呢!”

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朋友恬淡的心境,給韋應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告別友人後,他用《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記下了這次與朋友的相逢。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 暖心之酒——親情


756年,韋應物遇到他人生中心愛的另一半。8月,他與元蘋結為秦晉之好。

元蘋,那也是大家閨秀,當朝吏部員外郎元挹之女,祖上是南北朝時的先卑貴族。優越的家境,使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但可以讀書寫字,而且賢良淑德。

元蘋入嫁韋家時,玄宗已奔蜀,韋應物正處於失業之際,人生陷入低俗時期。這個女人毫無怨言,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擔,勤儉持家,孝老敬親。

對丈夫更是關愛倍加,時常陪伴韋應物讀書寫字,還時不時做韋的思想工作,鼓勵韋應物拋卻煩惱,重振旗鼓,恢復家族榮耀。


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韋應物所撰的《元蘋墓誌》(局部)


透過韋應物親自題寫的《元蘋墓誌銘》,我們可以窺見這個女人的善良仁厚:

“動之禮則,柔嘉端懿;順以為婦,孝於奉親。嘗修理內事之餘,則誦讀詩書,玩習華墨。”

有賢妻的鼓勵和輔佐,韋應物很快振作起來,開始寫詩為文,並走上了仕途。

就這樣,夫妻恩愛,共度了二十年的好時光。

776年,元蘋拋下丈夫子女,撒手人寰。

元蘋去世後,韋應物寫下十數首詩來悼念愛妻。在其中的《傷逝》中,他除了表達對妻子深深地思念之外,還回憶了兩人在一起的那段美好光影。

染白一為黑,焚木盡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結髮二十載,賓敬如始來。提攜屬時屯,契闊憂患災。

……

人生之路漫漫,有平坦,更有崎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只要把握好自己,飲好人生的那一瓢酒,我們就可以笑對坎坷、樂享人生。

作者:杜朝輝,山東濰坊人,中學教師。古詩詞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