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劉炳森等名家為啥無緣國展?

陳亞傑書法


這位網友你好。現在由我來給你回答這個問題。你所說的二天指的是,田英章田蘊章。田氏兄弟兩個。劉炳森始是書寫的副主席。他曾在藝術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應該說有極高的造詣。那麼,二田書法和劉炳森的書法到底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做一個簡要的說明。田蘊章,田英章兄弟倆的書法。以歐楷為主。行書草書以二王為主。那麼相比之下,楷書為上。劉炳森的藝術,以乙瑛碑為基礎。此貼是隸書的核心碑貼。他的書風特點是在解體上比較寬廣,線條講究一波三折。在章法上厚重。整天佈局比較慢。不管是二田書法,還是劉炳森的書法。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在當代書法中都是上乘之作。對這一點而言,我們毋庸置疑。至於說在網絡中。很多人批評二田書法,說。他們的東西是一種比較機械的東西,認為是寫字匠,認為沒有創新。但實際上,是過於的偏激。二田的書法,確實繼承的東西多一些,但不能說沒有創新。同時,也不能說他們的書法沒有缺點。我以為,他們的不足主要是,線條的力度還不夠。古人云:書到瘦硬始通神。他們的書法裡,還有很多柔弱的東西,和古代書法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至於說劉炳森的書法,其隸書在近些年來,幾乎沒有出過有名氣的書家。為什麼呢?因為隸書好寫而難以寫好。因為它的線條過於的簡單,造型也相對簡單。所以,學習隸書難成為一個名家。下面我再說一說國展。國展是近幾十年才推出的一個書法比賽的平臺。他藉助中書寫的力量。在全國選拔書法的新秀。這按理來說,是非常一個好的途徑。就像高考選拔人才一樣。有的人說,國展中的東西不怎麼樣。其實,隨著書法的發展,國展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國展作品不但重視形式編排,更注重內容的創新,而且更注重傳統的繼承。在這一點上。毋庸置疑。前些年,書壇出現了一些不良的風氣。那就是一味的搞書法創新,導致書法背離傳統,在這一點上。應該是中書寫的問題。但是,這幾年,以上的問題都得到了糾正。至於說,二田的書法和劉炳森的書法能不能上國展,這個不能作為評價他們書法的標準。國展有國展的一套標準體系。同時,也不能因為他們不能上國展,認為他們的東西不好。這是不對的。按照他們國展的要求。也許王羲之的作品。也不能上國展。我們不能說。王羲之的作品不好,對不對?


堅充沛


我來簡單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首先題主就給了一個錯誤的定義,二田、劉炳森等名家無緣國展。這三位裡田英章、劉炳森二位我不清楚在早期有沒有入過國展,但田蘊章在《每日一題,每日一字》這個節目裡說過,他早期國展基本是每投必中。從資料上也可以查到他在1984——1998年曾連續六屆入展。想必田英章和劉炳森二位在早期的國展中應該也是如此,只是我個人孤陋寡聞無法考證。只當是我的推測。

如果題主的問題加個時間限定,把問題改成“二田、劉炳森等名家為啥無緣現在的國展?”似乎好回答一些。先說二田,以他們現在在書法上的成就和地位,已經不屑給國展投稿了。國展,更多是新人或名氣還不怎麼大的人才會想通過國展來檢驗一下自己的實力。能參展則名利雙收,不能參展也無啥影響,無非就是投入一點時間精力、浪費點紙墨罷了。當然,如果二田現在給國展投稿,可能也不會入展,原因我估計一是國展評委更願意把機會留給新人、年輕人,二是正如許多人詬病的二田的書法如何如何了。在這裡,我不對他們的書法發表個人意見,因為我根本就沒有資格。你喜歡它,它就是好的,不喜歡,就是不好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眼光。反正我從二田那裡受益匪淺。這就夠了。

再說劉炳森,他已經去世了,現在肯定是無緣國展了。他在世的時候曾經擔任過書寫副主席,至於他有沒有入過國展,那還重要嗎?

可以肯定的是,不論二田還是劉炳森,都曾是書協的會員。

綜上所述,如果已經是名家了,入不入國展還有什麼意義呢?


保定剛子


劉炳森是隸書大家,古今第一人。他的藝術成就,是我們時代的成就和光榮。

今天提出的這個問題,有一些弦外之音。我認為有說清楚的必要。

劉炳森先生的藝術成就,以及在書法界的地位是公認的。但是在他死後,就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人提出文革中的一些事情,以此質疑其人品。有人借重視傳統之名,無限拔高漢隸的地位,從藝術上抹殺其成就。這一現象,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對於書法的初學者,這些摻雜不同因素的批評,在藝術上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業內個別人的利益,故意釋放一些消息,混淆視聽,這些小動作的得逞,也會敗壞我們的社會風氣。

這一現象並不侷限於書法界,比如對於郭沫若的評價,就幾乎到了肆意謾罵的程度了。接下來,就有了對於“司母戊大方鼎”、“馬踏飛燕”這些文物的命名問題。如果說,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以有個人觀點,那麼對於文物的命名,就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了。對於“司母戊”,究竟是“司”還是“後”,至今爭論不休。於是在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內,這一文物的旁邊,就立了兩塊說明牌。這是嚴肅的態度嗎?這種態度出現在代表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博物館內,真的合適嗎?

所以,劉炳森的作品能否參加國展,是小事情。但是這個問題所反映的背後一些東西,卻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不要因為一些個別人的利益,來影響我們國家的形象和藝術事業的發展,有些事情適可而止,不要做的太露骨。


三維看歷史


我認為,這些書家才是真正有深厚低潤和傳統傳承的書法家,不能參加某些展覽,並不代表書法水平不行,而是如今那些所謂圈內自稱自吹自捧的濫書醜書者們排擠異已的作為。

真正的書家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才行,別認為人民大眾不懂書法,大眾的眼光最亮,一切美的藝術形式人民最有辯別力,要使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沒有人民大眾認可,就沒有書法生存的空間和動力。所以,不必介意什麼展覽或比賽,關鍵在於藝術存在的真正價值。


善小而為之


不知你從那來的消息,這三位老師無緣國展?他們參展的時侯,大概不知你在什麼地方吧。在八九十年代就有名氣了,都是中國書協的成員啊。改革開放初期,北京招牌大部分用劉炳森的字,他的隸書字還輸入了電腦。只是當今書協嬌枉過正,倡導醜書,將其眨低和排斥,這不符合百花齊放的原則。


用戶1302296939390


我不具體瞭解人家此事,但可以說說對當時社會背景及個人看法。💚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逐名利是正常,先有名後有利。偏有屁股都夠不著想夠天者,求利。如果把名下利得著,自然有先把名掘翻的事成。有那麼一段時間,文藝界興起這麼一股假名真利風,死了的活著的各界名家都受到懷土懷惠的小人攻擊,締造出數十萬國畫大師、範爺畢老爺……,名人錄滿天飛,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梨花桃花滿樹開,亂不亂真不真是其次的,讓人乏味是真的。各路財神還沒到,劫道的已擺好陣。舍名逐利,人不如狗。大潮中逆流很正常,淡然一笑是歷史的答案,前路漫漫求真生命是永恆的主題。非常時期非常獎,荊棘冠已見證他們書法天下第一,名見史冊是必然!💙那種背景下,名人也無緣國展不足稀奇。若沾上那些腥,豈不也是一種恥辱?總之,感嘆之餘的結論是:個人成就與國展之間並無必然聯繫。為什麼?當時背景確實如此,代表人物活著還受挑戰呢!要掘翻的比比皆是。💛能不能上國展,不取決於名氣,取決於有沒有有效戰鬥力的“我家軍”開疆擴土。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在書法界,二田、劉炳森等名家。並非無緣國展只是現代人知道的太少了,這些大家進入評委的那一刻。已經不再追求入展了!具我知道的書界不少名家都是這樣,幾等獎已到了《淡泊名利》境界!











端居堂


我認為是審美趨向在變,現在的作品與二田,劉炳森,都很好,但是現在書展要求視覺衝擊,所以行草書教騙重,既不能否認人家寫的不好,人家也是中書協的,也是官辦機構認可的。時代過去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與特點,但不能泯沒人家對書法的貢獻。


取法乎上


1首先是他們兩個人字都寫得太好,這裡的的好是真正的好,怎麼解釋,就按字面解釋。一是真,他們寫得真書,一是正,他們的字都挺正楷,就是由於這兩個原因,成為蕭何敗也蕭何,既成全了他們,也阻礙了他們拿下國獎。因為太真太正,就容易千字一體,容易給人造成"館閣體"的感覺,而國展大都強調要有創新,有意趣,有古意等藝術特色。所以在這方面,他們反而被寫得不怎麼樣,卻追求隸變,風格獨特的後來者打敗。




2再一個太正,就會導致他們在的書法難以在行書,草書上有所突破,他們大多的作品都是楷書,這也是沒能獲獎的原因。

3但是話就又說回來,以他們的名望人脈,還有桃李滿天下名氣大,真要想得,因為有些競賽他們就是評委。太容易了,所以從另一方面說,也許他們不屑參加這類競賽,因為這類國展大都是舉薦新人,沒有名氣的世外高手,所以對他們來說,和自己的學生,還有無名之輩競賽,有些以大欺小,乾脆不參加為好。


張勁逸


二田、劉炳森是美書,嚴格的繼承了傳統書法,而國展需要創新,那什麼是創新?按照書協的意思就是歪扭著寫字,象王冬齡、曾翔等等,凡是進國展的沒有寫正字的,都得七扭八歪的,這才叫好字。這就是一個認知問題,這個認知要幾十年才能撥亂反正。書法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