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01

王祥夫的散文《母爱》

中,有一段描写对母亲心情的描写,甚是传神:

“我才喝了三蛊,母亲便说,喝酒不好,要少喝。我就准备不喝了。刚放下壶子,母亲笑了,又说,挺长时间没回来了,就再喝点。我又喝。才喝了两蛊,母亲又说,可不能再喝了,喝多了吃粥就不香了。我停盘了。母亲又笑了,说,喝了五盏?那就再喝一盏,凑个双数吉庆……”

相逢之余,母亲高兴,所以希望让儿子喝酒。但是怕影响儿子健康,又一再阻止儿子,这种纠结的心情,想必只有自己作了父母,才能够理解。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破碎故事之心》曾用一句话描写了类似的情绪:

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描述爱情的。但是在我看来,它的内核同样适用于亲情。有多少父母,既想给孩子自由的童年,同时又担心没有约束的教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戕害?

现代社会,为人父母,太难了。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02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封母亲的“心声”。文中妈妈,自小童年不完整,很少得到父母的爱,所以发誓决不让这样的事情,在女儿身上重演。

所以她家的育儿最高原则,就是“一定要让她享受到完整的爱”。所以“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从来没有把孩子交给过老人、保姆带,甚至我们家里几乎从没有出现过夫妻两人都不在家的时候”。

但凡亲子活动,一定要夫妻俩出席,尽管这样甚至牺牲了老公的事业。

可是时间长了,她也不禁产生了自我怀疑:

这样的倾情投入,是女儿真正想要的吗?

直到有一次,她出差在外为了早点回家,乘坐红眼航班回家,感到异常疲惫时,女儿却说:“你为什么不多玩一天,你不那么辛苦,我也更自在。”

这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

也许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付出和勤劳,只是自我感动,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有用。

为什么?

因为打根上起,她的方法就是错的!

“无微不至”、“事无巨细”的爱,就是“正确”的爱吗?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就认为,在《格林童话》原来的版本中,其实母亲形象并不总代表善。

有一些冷酷的形象后来被说作是继母,其实在原始版本中就是母亲。至于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是因为童话故事想告诉你,母亲并不一定完全代表正面,母亲或者母爱如果过于沉重细碎,就有可能带来负面性。

如何不让父母之爱变成“枷锁”?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充足的养分”?

也许这本《0-5岁,怎样让孩子更聪明》可以帮到你。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本书的作者吉尔·斯塔姆,被“国际婴幼儿大脑研究领域的殿堂级人物”。

她是美国新方向婴幼儿脑力开发研究机构创始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在婴幼儿大脑开发领域,吉尔•斯塔姆教授有着超过25年的研究经验,所以她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为作者本人的经验,所以这本书提供的“52条大脑使用指南”,兼具可操性和实用性。

03

有的人,一看到52条指南,就感觉紧张:这么多与脑科学相关条条框框,我怎么看得过来?也不一定能看得懂呀!

其实大可不必,这本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高深的脑科学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浓缩成便于我们理解的方法。

通览全书,我根据内容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概括成三个大方面,分别是:

安全感、自控力、立规矩。

1.良好的育儿环境、有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基石,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硬环境”,二是打造“软环境”。

硬环境,指得主要是物质环境,比如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观看电子设备的机会、简化育儿场所,用中性色调装饰室内空间。

好的硬环境,可以让孩子们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减少过度刺激,让他们发现真正的有趣之物。

软环境,则是温暖、舒心的家庭氛围。

“当孩子们处于快乐、兴奋和喜悦中时,他们就能够积极地吸收知识。”

这一点不难理解,只有孩子情绪稳定或是开心时,才会乐于探索新鲜事物,发展出自信心、自尊心和安全感。

贴近孩子,爱抚孩子,用读书等亲子活动,将爱传递给孩子们吧。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2.因为“相信”,才会自控。

提起自控力,就少不了会谈到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摆上棉花糖,孩子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也可以等实验人员再返回后,获得更多的糖果。

“如果孩子相信等待能换来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

只有在平常的养育过程中,不欺骗孩子,才会换来他们的信任,继而发展出自控力。

也可以用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比如“红灯停、绿灯行”,或是“变雕像”,这跟游戏力相关,感兴趣的父母不妨一试。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3.爱是不控制、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但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

有的父母会说,爱不是无私,不讲条件的吗?那是不是就要放弃对他们的管教,任其自由发展呢?

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

日本著名哲学家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说:

“接受孩子的真实面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大人不是敌人而是同伴。”

对孩子来说,过分约束和过分溺爱是同样的效果。因为孩子无法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习得对待他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正确“姿势”。

孩子要拥有一个慈爱、稳定、负责的看护者,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始终给与源源不断的爱。但是在孩子2岁后,要让他们知道什么要求可以被满足,什么要求不能被满足。

坚定地确立合理的界限,这是为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所打下的第一步。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04

北大才女赵婕曾有这样一段话在朋友圈被广泛传播:

我钦佩这样一种母亲,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孩子的关键发育的关键点,是5岁之前?因为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的关键区域,既脑干和边缘系统,在孩子5岁前几乎就能完全发育成熟。

作为父母,如果给予孩子影响,那么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孩子的婴幼儿期和学前阶段是你能发挥最大影响力的时期”。

甚至,说得功利一些,在美国,孩子0-5岁这段时间,你为孩子在优质育儿资源上投入的每一美元都能获得16%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世上真有一本万利的事业,只有“投资孩子”,是真的可以!


“过度的爱”正在毁掉孩子?父母都需要这份《孩子大脑使用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