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慈禧誤國,手握大權的李鴻章為何不扶持光緒?

柴創6


因光緒缺才維持不了清朝統治太久,所以李鴻章選擇了中立,沒有扶持光緒皇帝。


東方京川


明知慈禧誤國,手握大權的李鴻章為何不扶持光緒?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津城沐雨來回答。



其一,李鴻章的成長離不開慈禧

李鴻章能一步步加官晉爵,成為手握大權的漢人大臣,離不開慈禧的支持。

李鴻章屬於洋務派,偏向於向洋人有限的學習,這比保守派慈禧更加開明,但是這並不代表李鴻章就和要變法的光緒合得來。

李鴻章的一步步爬升,正是慈禧掌政時期,所以李鴻章的成長離不開慈禧的支持。

如果光緒變法成功,勢必會啟用大量的新型人才,像李鴻章和張之洞等老臣很有可能遭到罷黜,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光緒戊戌變法很多都不切實際,變法人士大多都是空談之輩,這對於有實際經驗的李鴻章來說,哪能支持這種不切實際的變法?

就算是為了自身利益,李鴻章也會支持老道的慈禧,而不是稚嫩的光緒。


其二,李鴻章和慈禧都屬於屈服於列強的一派

李鴻章對外國列強採取“屈服”的態度,中法戰爭中就大力主張簽訂賣國條約,就是前方戰勝的條件下,仍然簽訂了不敗而敗的條約。

而慈禧也偏向於這種態度,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慈禧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把她的“奴才”嘴臉暴露無遺。

而光緒屬於對外強硬派,如中日甲午戰爭中就偏向於戰。

光緒皇帝掌實權後,他的師傅翁同龢也會得到重用,和翁同龢有矛盾的李鴻章更會“如履薄冰”。

所以,在李鴻章眼裡,慈禧並不一定是誤國,甚至是“心有靈犀”,如此情況,又怎會捨棄既得利益而冒險支持一個和自己“不對付”的領導呢?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探討有趣的歷史故事。

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是近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晚清重臣李鴻章的評價。客觀而論,李鴻章確實擁有卓越的眼光與思想: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平定捻軍、主張洋務運動,組建海軍……放眼晚清,李鴻章是為數不多的能臣。說到這裡問題來了,清末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政治能力如何不用多說,李鴻章不可能看不透,他為何沒有選擇扶持新帝光緒,反而眼睜睜地看著慈禧做荒唐事呢?

聯繫歷史背景,首先我們得明白李鴻章當時能夠做出哪些選擇。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最喜歡講忠君思想,臣子為皇帝辦事,幫君主排憂很明顯是他們的責任。可是晚清的情況不同,李鴻章很清楚自己手中的權利從何而來,不是光緒給的,而是來自慈禧。李鴻章發跡後就一直站在慈禧那邊,政治立場很明確,只要跟著慈禧,自己必定前途無量。

從另一方面來說,光緒對李鴻章不但沒有吸引力,相反還很讓後者忌憚。如果說李鴻章是光緒一手提拔上來的那就很方便,跟著年輕的皇帝好好幹,榮華富貴一輩子不用愁,說不定還能蔭庇子孫,豈不美哉?然而事實是,李鴻章不相信光緒,光緒也害怕李鴻章算計自己。

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是道光年間的新科進士,從道光、咸豐、同治,再到光緒,差了三代,光緒登基時還是個小孩,李鴻章已經半截身子入土了。除非腦子短路一時半會想不開,不然不可能冒著滿門被抄斬的風險扶持一個不知世事深淺的光緒。

進一步說,如果李鴻章真的願意為光緒效力,很快就會被慈禧視為眼中釘。放眼整個晚清,觸犯慈禧利益的人沒幾個有好下場。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他應該很瞭解慈禧的性格。後者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狠下心弄垮,更別提過繼來的光緒了。話說得再明白點,當時的慈禧已經算是大清的皇帝,是真正握有權利的人。除非造反,不然一切花花腸子都沒用。李鴻章是和慈禧在一條繩上的螞蚱,每每與列強簽訂條約,李鴻章就是大清的代表,而洋人也確實視他為大清國中威望很高的人。識時務者為俊傑,像李鴻章這種城府很深的能人,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扶持光緒轉而和慈禧作對的。






歡樂趣聞


李鴻章雖然有卓越的才能,但是處於他是處於風口浪尖的時代,他的才能還沒有大到足以改變一個搖搖欲墜的朝代。況且他對清朝的忠心也是他的一個弱點,在他看來,只要是大清朝,慈禧和光緒誰把朝政都差不多。況且慈禧又是光緒的親姨娘,有血緣關係,不能亂碰。

一、外人不能插手皇室的家事

李鴻章雖然是朝廷的重要大臣,但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的事屬於皇室內的事,不好輕易插手為好,不然會惹來一身騷。所以他治好選擇中立,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力而為吧!

二、很多大臣都聽慈禧的

慈禧雖然是垂簾聽政,但是實際政權卻掌握在她的手裡,很多大臣為了巴結權利都投好慈禧,而且慈禧還提拔了很多親人、親信,進一步鞏固了她的權力集團;所以光緒成了一個空架子,實際權威已經被剝空了;李鴻章就算想扶持他難度也很大,弄不好他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他一個人還好,可是連累很多人就不值了。這些可能也是他保持中立的原因!

三、光緒沒有慈禧那種強硬手段

皇帝作為一個兒皇帝,又是慈禧一手帶大的,而且還被慈禧教育和培訓過,光緒和慈禧之間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慈禧她可以為了她的慾望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但是光緒從小是在慈禧強大的陰影下長大,那種懦弱和膽怯,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光緒雖然沒有絕對的權力,但是弄死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婆,還是有多種方法的,但是他沒有這個膽量去做。





羅蕭弋


李鴻章就算扶持光緒,把慈禧軟禁或者誅殺了,也沒好下場,首先看光緒的帝師翁同龢,這哥們雖然教了兩個皇帝,但是主要出場還是在光緒時代,為光緒出謀劃策,任用戊戌變法的六公子,天真的以為靠著這六個人可以把慈禧給扳倒,手無軍權也無兵卒,空談誤國的一個人物,教授光緒四書五經沒錯,迂腐的不懂帝王之術,支持和日本開戰,還不給軍費,北洋艦隊不僅全軍覆沒,還割地賠款,除了迂腐就剩下死忠,忠於光緒,卻把光緒給坑到底了,這是慈禧樂意看到的也是慈禧希望的結果,甲午戰爭輸了,你光緒就得背鍋,你就是罪人,雖然把海上防禦力量的艦隊給丟了,可是慈禧不在乎,慈禧在乎的是,找個機會把翁同龢給辦了,這才是目的!之前讓你教皇帝,可沒讓你參與皇帝的國事,可翁同龢都參與了,最後參與的一次還是戊戌變法,徹底給慈禧惹毛了,不僅辦了翁同龢,順便把光緒也收拾了!

從這些事兒上看,光緒的政治手腕和治國能力確實很幼稚,完全比不過老謀深算的慈禧,所以李鴻章不會過多的去參與光緒和慈禧之間的是非,他是臣子,所要做的就是誰給錢,他就聽誰的!


農民看笑話


大家好,我是熱衷學習歷史知識的裝腔君。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缺乏對晚清複雜局勢的認識,且看我的分析:

李鴻章是“三朝老臣”

說李鴻章是“三朝老臣”比較誇張,但在光緒之前李鴻章已經經過道光、咸豐、同治三朝。

李鴻章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人但次年會試落第,在曾國藩府中補習受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致用之學。

太平天國時期,咸豐皇帝動員漢族士紳“結寨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與太平軍作戰。

咸豐三年(1853年)李鴻章受命回籍辦團練,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官封道臺。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至同治元年(1862年),李鴻章麾下已經編成淮勇五營,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淮軍在兩年內由六千多人增至六萬多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

1864年5月,淮軍在常州與太平軍激戰,11日攻克常州,後和湘軍一起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參與平定了捻軍叛亂,因功加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從進士到大學士,歷經三朝,而同治皇帝因為年幼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此時李鴻章實質上已經獲得慈禧太后的重用。

無能的光緒皇帝

同治皇帝駕崩時年僅18週歲,因此由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豐帝的光緒繼承了皇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慈禧太后獨自垂簾聽政。因此光緒帝一生受慈禧太后的控制,自小由翁同龢做他的老師,但慈禧太后規定翁同龢只能教孝經,更被李連英監視。

朝廷大權在成年(1890年)後,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由於一直被壓制,光緒皇帝急於培養身邊的班底,結果先是在甲午戰爭中堅決主戰,但指揮不當導致戰敗,後在戊戌變法中操之過急打算“圍園殺後”結果引發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宣佈訓政,架空光緒,並且在光緒二十五年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只是由於各國公使都同情光緒,否認此事的合法性,導致慈禧失敗。此後光緒一直被囚禁。

理念不同李鴻章不可能輔佐光緒皇帝

理念不同這點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光緒帝自親政到戊戌政變,並沒法建立自己的班底,只有師傅翁同龢是自己的親信,而翁同龢性格過於守舊,得罪不少洋務派,並對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推動的洋務運動嗤之以鼻。另外一位帝黨重要人物文廷式號稱“清流”,然而他們在外交和軍事上既無實際經驗,也無真知灼見,並且由於他們本身眼界、知識以及經驗的缺乏,往往在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時擾亂了中樞大政方針,一味主戰,罔顧中國自身情況與後果。

光緒皇帝重用翁同龢、文廷式之流,而這些“清流”尤其是翁同龢與李鴻章水火不相容,正是因為翁同龢為刁難李鴻章的北洋艦隊,不惜上奏光緒帝禁止海軍外購軍火,致使海軍失去了申請專項資金用於艦和、武備更新的途徑,導致北洋艦隊無法更新武器,在甲午戰爭全面戰敗。

無論如何慈禧太后還是支持洋務派的,而光緒帝卻信任守舊的清流,試問,李鴻章怎麼可能扶持與自己理念完全不同的一位君主呢?


裝腔小組


因為光緒實在是扶不起來。

晚清的統治者們,像是比爛遊戲。

李鴻章宦海沉浮數年,他明確的知道慈禧的弱點是小富即安,缺乏遠見,這些弱點所說有些“誤國”,但她好歹能把控住大清這首破船。

但是如果選擇扶持光緒皇帝,那麼大清朝會加速的走向滅亡,因為光緒缺乏為人君的能力和素質,根本擔不起大清朝的重擔。

慈禧歸政於光緒後,光緒皇帝總想大幹一番,這時候的李鴻章對光緒是抱有希望的,可以隨後發生的事,使得李鴻章對光緒徹底失望。

光緒瞎指揮導致甲午海戰失利

甲午海戰失敗雖說有多重原因,但是與光緒皇帝賞罰失當和混亂的作戰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光緒不懂得海軍現代的作戰規律,不聽從李鴻章的正確的戰略意見,屢屢瞎指揮,不斷給日本送大禮。

從戰爭一開始,光緒就不斷下嚴旨,威脅哪些所謂不敢拼命的海軍將領“從重治罪”,將領丁汝昌、鄧世昌等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渴望用戰死來解脫。


<strong>中日戰後急於求和毫無擔當

甲午海戰失利之後,光緒皇帝將自己封閉起來,想的就是一件事:求和。

此時李鴻章的建議是持久戰,從陸軍拖垮日本,然而光緒皇帝受不了這種煎熬與折磨,寧可割地也要求和到底,實在是沒有擔當作為的人君氣度。


變法維新貪大求洋

維新變法似乎成了光緒皇帝的救命稻草,他除了康有為的意見外,不聽取任何人的意見。

他們貪多速快,妄圖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面貌。

更要命的是,光緒皇帝制定的政策只圖一時之快,嚴重的衝擊了社會精英的利益。維新變法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光緒的極端作風。


李鴻章也許想過盡心盡力輔佐光緒皇帝,奈何光緒實在是不爭氣,扶不起來啊。


飛馬觀世界


光緒皇帝出來太晚了,,加上他相信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的變法,這樣一來將會危機到李鴻章他們這幫老臣的權益,加上李鴻章只不過言臣,沒有軍權,再者說他也根本看不起光緒,一是因為他本身很窩囊,又沒有很強的政治主張,有沒有軍權,又不懂懷柔政策,這裡指沒有成大事前最少應該拉攏權臣言臣,許以高官厚祿,架空慈禧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光緒帝沒有這麼大魄力活得委委屈屈的別人看不到希望,加上又不懂禮賢下士,像袁世凱這樣手握重權的人只派個去聯繫,空口說空話,像袁世凱這種野心家怎麼可能看得起他,更不可能臣服於他,所以光緒手裡沒牌,空架子,李鴻章這麼精明的人怎麼可能會投靠一個看不到希望的人,加上光緒當時只信維新派的話那麼如果他投靠光緒即使變法成功成績是康有為等人的基本上沒有他什麼事,所以這麼老奸巨滑的人怎麼可能看不到這一步,冒那麼大風險來扶持光緒呢




最後說說我說光緒帝出來晚了是指他出現在舞臺上的時間晚了,跟那些權臣沒有什麼交集沒有一點情感,更沒有一點恩惠,也沒有什麼託孤重臣,跟白人沒什麼兩樣,所以導致了最後的悽慘下場


莫江柏


李鴻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淮軍統帥、北洋海軍創立者,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猛將,洋務運功倡導者。雖手握大權也知慈禧誤國,但沒發兵扶持光緒。多半是他認為即使扶持光緒、將慈禧趕下臺,以光緒的缺才也維持不了清朝統治太久。清朝腐敗至極早無可救藥,滅亡己為時不久,故與其扶持光緒不如讓其順應天命。所以儘管手握大權也明知慈禧誤國,選擇了中立,沒靠手中權力兵馬扶持光緒。


小龍女5505


當時的地方官中李鴻章的威望極高,權勢極大。曾國藩去世後,漢人中威望最高就要數李鴻章了,這一點不僅中國人承認,洋人也承認。但李鴻章等不加入帝黨呢?主要原因還是慈禧太后的存在。專制體制下李鴻章等人看似臣服於慈禧太后個人,其實是臣服於皇權,但是當時光緒皇帝名為皇帝,其皇權卻掌握在老佛爺慈禧太后手上。那個時候的朝廷詔令,有聖旨,有懿旨,聖旨以皇帝(光緒皇帝)的名義下發,其重大事件依然是要經過慈禧太后的,一句話,重大事件上老佛爺不點頭,光緒皇帝的聖旨發不出來。慈禧太后有時候自己給官員下發命令,此為懿旨。兩種詔令對於官員來說是一樣有效的。朝中內外大事都離不開慈禧太后的決策,也就是說李鴻章平步青雲、飛黃騰達離不開慈禧太后的支持。慈禧太后能壓住李鴻章使其臣服,李鴻章不會去效忠於一個慈禧太后的傀儡——光緒皇帝。另外,帝師翁同龢和李鴻章有矛盾,這恐怕也是李鴻章不明確支持光緒皇帝的一個小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