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楊公忌”》


正月十三是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麵條。

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

傍晚,農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

解放後,城市元宵活動以燈會為主,在文化宮、文化館、公園等地設燈景,供群眾觀賞娛樂。

農曆正月十三是“楊公十三忌”中的一天,這天的忌諱如下:在傳統習俗的“正月十三”這一天,忌走親戚、忌外出、忌婚喪嫁娶、忌動土搬遷。

這些忌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尤為講究,這一天甚至是南部山區的“全民法定歇工日”,很少有人上山下地幹活,也很少有人出遠門辦事,害怕遇到不測。

故事是這樣的: 舊俗迷信以農曆正月十三日始,以後每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相傳其說始於宋堪輿術士楊救貧,因稱該日為楊公忌。    

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楊的老翁,人們稱他楊公。這位楊公有十三個兒子,十三個兒子如狼似虎,且又家資萬貫,可謂要人有人要財有財。

楊公也就自然的有點飄忽忽。一日,高興之極,在那裡和人說起了滋潤話,道:“我這些兒子就是一個月沒一個,還能有一個和我過年的哩。”  

神仙無處不在,但凡人說話不要太狂了。楊公的狂話恰被一個路過此地的神仙聽去,此神上天報告了玉帝,玉帝大怒,隨下令每月收他一個兒子。

從正月十三開始,楊公的兒子每月都要走一個。每個月裡往前趕兩天,正月裡是十三,二月裡是十一,三月裡是初九,依次往下推。

這年正好閏七月,所以,七月裡收了楊公兩個兒子。日子是七月初一和二十九,那麼這一年也就是十三個月了。

楊公的十三個兒子自然是一個也沒剩下,到了年底,自然也就沒有一個和楊公過年的了。後來人們把楊公兒子歸天的日子稱為楊公忌。

這些日子很毒,是不能出門的,不過,現在人們天天外出,也就無所謂了,但如果想做事挑日子的話,最好不要挑這些日子。   

大家認為: 只要善護口業,信佛學佛,玉皇大帝自然不會為難於你,畢竟,佛祖和觀音救過玉皇大帝呢?呵呵。   

命運是兩個字,命是定數,不可變;運是變數,可變;所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諸惡末做,諸善奉行,定會吉祥。

《楊公十三忌》 全年共十三個,七月兩個,其餘每月一個。從農曆正月十三日算起,往後每月向前推兩天。

《楊公十三忌》 即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臘月十九。

《楊公十三忌》 逢忌日,不事嫁娶,不動土木,不走親友。目前,民間對這些忌日是否都 記得那麼準確,倒也未必。

《楊公十三忌》 對於正月十三這個忌日,執行得此較認真,象正月開始的建房、給新嫁出去的女兒送節,無論如何都要避開這一天。

農曆正月十三,民俗稱“上燈日”。正月十三是元宵節的前奏。從正月“十三上燈”一直燃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

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正月十三習俗》 1、燈頭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三習俗》 2、滾龍燈 繁昌荻港鎮春節玩滾龍的習俗已傳承了一百多年,一般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十四日為起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圓燈。

《正月十三習俗》 3、扎彩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

《正月十三習俗》 扎彩燈 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

《正月十三習俗》 4、吃湯圓 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