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糧販子,農民種的糧食能賣給誰?怎麼才能賣出去?

小攘子


糧販子,現在也不好做了,中間利潤小了,老百姓也知道價格,就是注意糧販子在稱上始鬼就萬幸,辛辛苦苦一年種的糧食被他們騙了。


荒漠蒼狼79402513


看到這個題目,在過去沒有糧販子那個年代,那個時候是有生產隊的,每年生產的糧食,都會統一上交給國家糧庫,屬於交公糧,就是把餘下的糧食,賣給國家。自從土地承包給個人後,就出臺了二道販子,因為農戶人家,每年產出的糧食很少,只能賣給二道販子,二道販子收購糧食後,夠60噸以後,才用火車皮運出去的。


土地承包個人以後,農民一家最多十畝土地,一畝地打1400斤糧食,十畝地就是14000斤糧食,就這14000斤糧食也不夠一個車皮,這就出現了糧食收購站,都是個體經營的,農民拉著糧食,自己送到糧食收購站,到那送的糧食也是分一等二等的,也有幾個水之分,個人家糧食收購站,收購到60噸後,再有火車皮運出去,糧食收購站賺的是差價。


再後來大型機器的出現,都是機器收割完苞米後,運回家放在外邊晾曬,等到價格提高的時候,再賣給二道販子,二道販子是帶脫粒機的,脫粒兒完成後,直接過秤,算下多少斤,直接就給錢了,農民省去一道程序。也有的給地裡就直接收割脫粒,全方位的服務,也就一條龍,等完成以後,過秤交錢,農民不用伸一把手的,再由二道販子,拉著糧食直接回到自己的糧食貨站。

也有自己人工收割,把苞米掰下來的,再由自己家的車運回來,放在自己家的院裡儲存,有的直接放在地上,這叫地趴糧,這樣能省去很多的費用,才能更多的掙到錢。

要是取締二道販子,那就是國家統一收購,還得是送給糧庫,由國家統一調配,這就是必然的規律,但是現在國家允許二道販子經營,那還是由他們經營去吧,他們還給農民謀福利,使農民快些把糧食收割賣掉。


三農剛子


我是鄉村淇譯,一個在農村種植水稻和養殖河蟹的八零後農民,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也就是一個假設的問題,也就是提問者設想出來的的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時沒有辦法解決的。農民根本自己就賣不出去糧食的。糧販子就是想到我們農民和客戶中間的一個橋樑,如果沒有這個橋樑的話我們農民自己是找不到銷路的。這個就和過河一樣雖然一眼就能望到對面可是河的上面沒有橋樑我們也是過不去的。那我來說說沒有糧食販子農民會怎麼樣。


這個要是沒有糧食販子那麼我們還是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樣子,在哪個時候就是沒有糧食販子的,農民想賣糧食只有去糧庫賣糧,農民自己在家把糧食曬乾裝好,以前的交通和運輸工具也沒有現在的這麼發達,都是趕著馬車或者開著四輪車去上糧庫送糧,到了地方還的排隊等好久,等到了你的時候,都是糧庫裡面的人說的算的,什麼水分多了,出米率不好了,都是儘可能往下給你壓價,農民也只能有苦自己吃了,因為不上糧庫去送糧,沒有別的地方能買糧食啊,價格也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那麼這樣一來,農民更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

要是如果沒有糧食販子,我們農民在收割完稻子之後,每天都要合計著怎麼樣才能把水稻賣出去,能賣到什麼樣的價格。可是有了糧食販子就不一樣了。只要我們在想賣糧的情況下可以給糧食販子打電話他就會過來看糧食的水分和出米率怎麼樣了。我們還可以跟糧食販子討價還價到自己理想的價格。要是給補上我們理想的價格我們還可以找別人來看糧食。這樣我們也是佔了主動,要是沒有糧食販子,我們哪有這樣子。不還是得自己拉著去賣啊。


所以在我看來沒有糧食販子農民只有自己去賣,我就是能賣給國家的糧庫,別的地方你是賣不出去的。

還是有糧食販子的時候比較好,畢竟我們的選擇可以是多一點。


鄉村淇譯


如果沒有糧販子,農民種的糧食能賣給誰?怎麼才能賣出去?

仔細想一下,這還確實是個問題。用戶和農民之間總是需要一個溝通的橋樑,而糧販子就是充當中間聯繫溝通的角色。

我們國家的糧食收購也是經歷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變成個人可以收購的。

我還記得小時候跟著家裡人一塊去賣糧的過程。那是九幾年,不管收玉米還是小麥基本都是人工,用鐮刀把小麥收割完後,再運到打麥場去脫粒,然後晾曬,最少十來天時間,之後覺得曬的差不多很乾燥了,然後再去收糧食的地方交公糧。

我們村到交公糧的地方有大概七八里地,但是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只能用地排車人拉著去。那個時候覺得車真沉,拉也拉不動,用了兩個小時才到地方,然後又排隊排了一個多小時,最後終於把糧食交上了。

後來終於不用交公糧了,也允許個人收購糧食了,我覺得對於農民是個大的好事。

現在不管收小麥還是玉米,全部用上了聯合收割機,在地裡的時候就全部弄好了,大部分人都是把糧食再拉到家裡晾曬幾天,等到水分變少的時候再賣。

給收糧食的販子一個電話,他們就開著車來了。糧食都不用往家裡運,在家門口路上曬乾了之後直接過完秤,就放到了糧販子的車上,今年的麥收就結束了。

一般糧販子給的價比國家收購糧食價要低個一兩分錢,可是像我們農村老家,每戶才只有一畝多地,一次也就收個千把斤糧食。

又不是每家都有農用車,從家裡到賣糧食的地方,僱個車的話最少需要五六十元,還要搭上半天功夫,去了再排隊,想想都麻煩死了,而且並沒有多賺錢。

如果沒有糧販子的話,就必須自己去賣糧食。想想還真是不方便。而且賣糧食的話,除了國家收購,再就是賣給當地的養殖大戶,或者說當地有大的糧食加工企業或者飼料廠。

如果沒有這些大企業,再沒有糧販子的話,那就真的很不方便了。


農村養殖新鮮事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如果沒有糧販子,農民種的糧食究竟能賣給誰?怎麼才能賣出去?我想說,還好這只是假設,並不是真實情況的發生。否則,肯定是一個難解,讓所有農民感到痛心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

如果說沒有糧販子的現實能夠再次出現和發生,哪不說也可以想象,計劃經濟年代的歷史影像一定會重新顯影,裝滿也撞痛人們的眼睛。

回想已經過去的哪個年代,多少都會有一些讓人不堪回首。就說剛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分田到戶的那時候,農民的收入路子一時並沒有多少,測試糧食水分的儀器也不像現在一樣在哪裡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一季糧食種下來,用手摸、牙咬,覺得晾曬差不多了,急著換錢維持生活的農民,辛辛苦苦把糧食拉到十里八里的鄉鎮糧站去交售。經過幾個小時排隊,可當輪到你的時候,人家糧站職工用測水儀一探,說你糧食的水分多了半個,不能被收購入庫的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要知道,哪個年代的交通並不像如今這樣發達。現如今,家家戶戶都是有車有輛的。而40多年前的農家好多還是靠人力把準備交售的糧食拉去糧站的。汗流浹背的那活可並不輕鬆!

農民的糧食只有賣給國家。現在農民的糧食大都賣給小糧販子的,小販子再賣給大商販,大商販再買給國家,國家再把這些糧食送到需要糧食的地方,也有一些販子把糧食送一部分到加工廠,加工出面粉再賣給大家吃。那麼,農民為什麼不直接賣給國家呢?原因是裝卸、拖運,費力費油費時。糧販子到家裡來買,還有到地頭買的,這一切都省了,說得最簡單的話,就是怕挨累的。雖然價格低一點,少挨累了,比親自賣給國家省事得多,何況差價只能二分錢一斤。小商販苦的是汗水錢,也是不容易的,沒有力氣是不能幹這一行的,大都是年輕力壯的人,糧食本身就重,所以農民喜歡把糧食賣給他們。農民有利,小商販也有利。這些小商販對搞活糧食經濟,促進社會發展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好小火侯大偉


沒有了糧販子,農民種的糧食賣給誰?種植一些綠色、有機的特色農作物,基本上與糧販子搭不上關係。主要還是大面積存在的常規農作物,這類農民朋友大部分的糧食銷售都是依靠糧販子來完成。但是也不必在意如果沒有糧販子糧食賣給誰的問題,糧庫、糧油加工企業有的是,總是有銷路的。

糧販子,也不知道應該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果說是褒義詞,經常有糧販子聯合運糧車和地磅老闆剋扣農民糧食,以及通過一些指標或者手段來壓低糧食價格的情況;如果說是貶義詞呢?糧販子少了,農民朋友的糧食賣的還真就比較慢,特別是我們黑龍江農墾以種植大戶為代表的的地區,受其影響更為嚴重。所以,很多的農民朋友對糧販子是愛恨交加,愛的時候恨不得把你留下,恨得時候恨不得揍你兩下。

對於糧販子來說,糧食收購之後的銷售途徑主要是糧庫和糧油加工企業這兩種。糧販子主要是在農民和收購方中間靠收和賣的價格差來拼縫獲利。以我們黑龍江農墾地區的糧販子為例,在收購水稻的過程中,一臺半掛貨車大概可以裝載50-60噸的水稻。從農民手裡收購的時候價格壓下去,在賣到糧庫或者糧油加工企業的過程中,一車水稻的獲利輕鬆幾千元,就是賺的這個差價。但是,也有賠錢的時候,特別是向中儲糧系統的糧庫出售的時候,糧販子也是很難受的。


至於說沒有糧販子怎麼辦?一些糧油加工企業也會派人去糧食種植區收購糧食來滿足生產的需求。在我們黑龍江農墾就有很多的糧油加工企業每到秋季收割結束之後,大概在11月中下旬左右的時間就會派人去糧食種植區化驗糧食、談價格進行收購,這個過程是沒有糧販子參與的。只不過這類糧油加工企業的規模普遍不是很大,消化能力有限;如果說想把糧食送到中儲糧或者地方的糧庫也可以,只要開庫收糧了,您覺著價格還可以、可以接受,就可以自己聯繫運糧車去糧庫售賣。而且,這種方式在中原地區是很常見的。

所以,糧食的銷售並不是一定要有糧販子從中溝通、拼縫才能銷售出去。只要您想避過這一關,完全可以自己找銷路、找車進行銷售。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民手中大部分的糧食都會作為商品糧出售。那麼秋後糧價走勢如何,購銷高峰何時出現,怎樣才能把手中的餘糧賣上好價錢呢? 國家給了糧食收購保底價,咱農民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售糧時機,既別像去年早早賣掉糧食導致收入減少,也別惜售錯過了時機。一些業內人士提出建議農民:要掌握瞭解糧食市場價格走勢,適時出售。農民朋友可以通過上網查詢,或訂閱相關報紙雜誌,或直接到糧食主管部門諮詢,獲取準確及時的糧食供求信息,科學判斷市場價格走勢;要熟悉瞭解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品種和品質,以質論價。售糧時,必須對自己家糧食的品種、水分、質量等級、出米率和出糙率等指標心中有數。暫不賣的糧要科學儲放。糧食是特殊商品,要求有良好的保管條件,水分大不易保存。農戶家中存糧過久,雞刨鼠盜風乾損耗太大。一般情況下,對於等錢用、糧食少、家裡又沒有保管條件的農戶,建議在脫谷時,只要價錢合理,在場院就地出售為好。對於不急等錢用,收糧數量大,自身具備較好儲藏保管條件的種糧大戶來說,可以妥善保管,靜觀糧價走勢再出售。 我們還提醒農民朋友和糧販、企業經營者們重信用守合同,別為了蠅頭小利忘了誠信。



林鄉人剛子


中間商,當代中國糧食的弊端,也是去不掉的不良產物,倒買倒賣獲取利益。種地的不如二道販子,二道販子不如拼縫的,拼縫的不如兌票子的(也就是幫二道販子算賬),最後是黑心企業,車多掉價車少漲價。你說說看農民辛辛苦苦種的糧食,就這麼一點一點的讓這夥人給剝削了。農民想好都困難。


寶刀2665690074


下面,我就以當下的小麥市場購銷為例,來說一說農民手裡的糧食到底賣給誰比較好一些。

在最近幾年我國的小麥銷售大多隻能通過兩種途徑。

第一就是直接賣給國儲收購庫點,價格比較高,而且不會出現拖欠賣糧款的情況,但是想要賣糧要排隊,所需時間比較長,而且在一些地區想要賣給國家糧庫,還需要一定的關係。

第二個就是直接賣給個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糧販子,通過這種途徑賣糧比較簡單,而且比較快速,甚至有些糧販子會直接開車到田間地頭收購農民手裡的糧食,這樣一來比較方便便捷,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給出的價格也比較低。

以2019年家鄉的小麥收購情況來看,很多糧販子1.05至1.1元一斤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的小麥,然後再以1.12元每斤的價格賣給附近的國儲收購庫點,以此來賺取每斤兩分至五分錢左右的價差來盈利。

我國最主要的小麥主產區,關於小麥的銷售途徑也有一定的瞭解,對於小麥是賣給個人還是賣給國家糧庫這個問題,個人以為還要結合自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如果家中有關係,而且家裡的小麥產量比較高,那麼毫無疑問,直接賣給國家糧庫比較好,因為賣價會更高一些。

一般而言,將達到國標三等的新產小麥賣給國儲收購庫點時的價格要比賣給糧販子最少高出兩分錢每斤,如果按照每一萬斤來計算的話,這就相當於多賣200塊錢,而如果家中的小麥有十萬斤甚至更高的話,那麼賣給國儲糧庫的價格將會比賣給普通糧販子的價格高出數千元之多。

如果家裡的小麥產量比較低,而且沒有足夠的關係去打點的話,那麼小麥還是儘快賣給糧販子比較好,然後處理掉,不耽誤自己外出打工或者做其他的生意。

畢竟將家裡的小麥賣給糧販子,每斤的價格以賣給國家糧庫的價格之間相差雖然有兩分錢左右,但是如果價格只有2000斤的斤的話,這樣之間的差距只有100多塊錢或者200多塊錢而已,與其費這個精力不如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賺錢的地方比較好。

在我國六大小麥主產區,幾乎每年都會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在此期間,幾乎每一個糧食主產線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國屬收購庫點來執行小麥零處收購,而其收購價格則完全按照國家出臺的收購價格標準來定,以2019年國儲小麥收購標準來看,國標三等新產小麥收購價格為1.12元一斤,國標二等新產小麥收購價格為1.14元一斤,國標一等新產小麥價格為1.16元一斤。

但是糧販子在收購農民手中的小麥的時候,一般都會趁機壓價,所以雖然國儲收購庫點為新產小麥,可謂是明碼標價,是糧販子在收購過程中往往會給出更低的價格,並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利潤空間。











農村巧姐


如果沒有糧販子,農民種的糧食究竟能賣給誰?怎麼才能賣出去?我想說,還好這只是假設,並不是真實情況的發生。否則,肯定是一個難解,讓所有農民感到痛心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

如果說沒有糧販子的現實能夠再次出現和發生,哪不說也可以想象,計劃經濟年代的歷史影像一定會重新顯影,裝滿也撞痛人們的眼睛。

回想已經過去的哪個年代,多少都會有一些讓人不堪回首。就說剛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分田到戶的那時候,農民的收入路子一時並沒有多少,測試糧食水分的儀器也不像現在一樣在哪裡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一季糧食種下來,用手摸、牙咬,覺得晾曬差不多了,急著換錢維持生活的農民,辛辛苦苦把糧食拉到十里八里的鄉鎮糧站去交售。經過幾個小時排隊,可當輪到你的時候,人家糧站職工用測水儀一探,說你糧食的水分多了半個,不能被收購入庫的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要知道,哪個年代的交通並不像如今這樣發達。現如今,家家戶戶都是有車有輛的。而40多年前的農家好多還是靠人力把準備交售的糧食拉去糧站的。汗流浹背的那活可並不輕鬆!

也就是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糧販出現後,種糧的農民在售糧上才真正感到了一身輕鬆。尤其是近些年,我們這邊的糧販都是在田間地頭和農戶談好價格,自帶收割機把小麥或者玉米收下來,裝車過磅後,現場點錢的。對收穫的事情農戶根本不用動一個指頭,的確是輕鬆!

如果說現在突然沒有了糧販,要麼就是政策變了,要麼就是糧食流通出現了讓人無法預料的嚴重滯銷。而無論哪一種情況發生,對農民乃至整個中國,絕對都不是好事情。糧販別走!你有生意,對種糧的農民是個好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