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為何提出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小南史


[微笑][微笑][微笑]大一統滴嘛![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不管你哪家[大笑][大笑]都儒了嘛![大笑][大笑][大笑]


散聊吧627


天人感應是儒家學說中唯心論觀點,最早由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其主要內涵是上天可以主宰一切,包括人類。天和人交相感應,有著神密的聯繫。人和君主都要服從上天的意志,君主是天派到人間並代天管理臣民的。

這一觀點的拋出原因有三:

一、鞏固王權,限制君權,維護統治。秦王朝的覆滅告訴漢統治者:暴政可引發內亂,危及統治;庶民不容欺,不好欺,欺不好猶如騎虎難下。因此,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主如不依上天意志管理百姓,天會警告,警告不從,天就會降災懲罰,再不從,就會國破人亡。這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王權,限制了君主的權力,從而維護了統治。

二、恢復經濟的需要。秦二世的暴政給國家帶來了災難,引發了戰爭,百姓遭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經濟遭到巨大破壞。秦覆滅後,漢代統治者為恢復經濟,度過難關,隨以上天名義告知天下,庶民要服從統治,做好自己的事,多為國家貢獻。君主也要時刻警惕,以國家利益為上,以民意為先。誰違背了天意,上天會知道,會有感應,而且會給以必要的報復,給國家和庶民帶來災難。

三、曉喻天下,穩定大局。天人感應不僅提醒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權力,同時也告訴天下百姓君權受於上天,天意不可違,君權不容犯。天意告訴百姓要順從君主的統治,聽從君主的號令,為君主辦事,為國家出力,這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的統治局面,為國家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登高望遠9G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奔跑滴大頭菜


就是人間是不是順應天道去做事會引來不同的感應和禍福,叫做天人感應。天之道就是仁義禮智信,人間如果逆道則容易引起不理想。如果順道則容易引起吉祥。這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人道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必須有天的照應和守護。這在人間的國家,政府等等的所做所為和遭遇中都看得出來。

在天為道,在地為德。仁義禮智信等德行實際上就是天道。行仁政的政權容易長久,行義的也容易長久。禮政的也容易長久。崇尚賢良,智慧的也是,信也是。平時社會看得到也是這個樣子。


師長366


天人感應學說是中國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學理論,成為當時君主獲得統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天人感應之說,起源自《洪範》。《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董仲舒在這個理論基礎提出“天人感應”之說。

董仲舒把“天”人格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夠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為“百神之大君”。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以及人類的人事變化都是“天”所決定的。而人的生理構造,思想、感情、道德品質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點塑造的,人是為了體現天意被創造出來的。

進一步,董仲舒認為君主是天的代表,受命於天。當天子行王道、施善政時,自然就會表現得風調雨順,四季分明,一切變化順暢。尤其是當新天子誕生或好天子出現時,天會顯現龍鳳麒麟等想像中動物等祥瑞來表示嘉許。天現祥瑞是在表彰帝王;災異則是譴責之意,而施政過失是產生災異之根本原因。當天子背離王道施行惡政時,天就會以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示警,進而予以懲戒。中國天人感應說獨特於其結合五行思想。

一旦出現災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必須發表“罪己詔”,自稱無才無德,要避殿、減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詔求直言無隱,以補過失。

中國學者蕭瀚統計顯示,漢朝15位皇帝下過罪己詔:其中漢宣帝下罪己詔8次,漢元帝13次,漢成帝12次。

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例如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六月,發生日蝕,曹丕下詔罪己。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大旱,皇帝命令相關單位祈雨,宰相等高官上表待罪。又召翰林學士党懷英起草“罪己詔”。北宋末年,金兵兵臨城下,宋徽宗也發過“罪己詔”:“言路蔽塞,諂諛日聞,佞幸專權,貪官得志。賦稅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

胡適認為天人感應此套理論是源自墨家中的“天志論”。





歷史Top10


天人感應的立足點是“氣化宇宙觀”(劃重點),任何離開了氣化宇宙觀談天人感應的理論都是空洞虛無的。

在漢代宇宙觀中,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日月星辰如此,天地山川也如此,人與動植物也是如此。(可以簡單地將氣理解為原子、分子等基礎構造物)

既然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而氣是可以流通的。日月的氣可以與山川的氣交流碰撞,人的氣也可以流通到日月山川之中。

而當某一處地方的氣發生變化時,那麼其他地方的氣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如人的氣突然堵了,那麼不能和人的氣發生交流的天地山川,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地震、山崩、日食等現象。(打個比方,你把河流的任何一段堵了,都會影響到河水的變化)

至於天人感應的提出時間,春秋就有類似的理論了。但毫無疑問,董仲舒是此中的集大成者。





詩詞細讀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不同程度地作用於地球生命,這是可能的,古人由於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只是從經驗、感覺上得出的結論,這些肉眼看不見、微觀的東西,就是用今天的科技也不能解釋清楚,但不是一定不存在的。

古人發明陰陽學說,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用笨辦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途經,不管你信不信,古人一直用了幾千年,換句話說:世上凡對人類不替作用的東西,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陰陽學說的理論是:有陽便有陰,有太陽便有月亮,有白天便有黑夜,同樣的有男便有女,常聽說:"一陽一陰謂之道,不能只有陽,沒有陰"。某些人有"陽奉陰違"的兩面派手法,表面順從,背後反對。



老蘇93956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 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感應:交感相應,指互相受對方影響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指自然現象可以顯示人世災祥。天人感應思想的文字記載見於《尚書·洪範》,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其學說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古代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教神學術語。主要學派有孔子學說、墨子學說和董氏學說等。董氏學說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罰理念,在其儒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用。天人感應思想在中國古代君主施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感應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古代認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是合一的。

戰國時子思、孟子就提出了這一理論。

後來漢儒董仲舒即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宋儒程顥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有合”。


生鏽的鋒利小刀


董仲舒為何提出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早在先秦,天就已經被人們供奉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便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

孔子強調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則直接奠定了人類在蒼天面前的無能為力。

中國儒學發展至西漢時期,開始逐漸向政治化、經學化、宗教化發展。

董仲舒作為漢武帝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順應封建大一統的思想潮流,從宇宙論的高度上來確認儒家學說的合理性。

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把儒學倫理綱常完備化,對“三綱”、“五常”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又吸收陰陽五行理論以及道家等有關學說,建立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董仲舒認為天地與人類自身的禍福、社會秩序的制定都是按照五行的生克來運轉生存的。當萬物合於五行,則生生不息而萬物昌;若萬物背離於五行,則天降災異、社會失序、萬物皆禍。

董仲舒還認為,構成天地萬物與人類自我的基本物質是相通的,他秉持“氣化論”,主張人之氣若能夠調和順適,天地之氣因感而必然化現祥瑞。相反,人之氣如果邪亂乖謬,當此氣與天地之氣相混淆時,就會使得災象叢生。這是“天人感應”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在災異遣告說與天人同類說的基礎上,董仲舒更進一步神化了天的存在,他提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的主張,把天認定為宇宙間最至高無上的主宰。

不論是自然界的萬物生化,還是人類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都是天神按照陽貴陰賤的意志來安排的。人們的行為如果符合天意,就會得到上天的獎勵;如果不符合,就會受到上天的制裁。至此,天人感應的思想基本形成。

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最初本就是為政治服務的,它用自然現象比附政治倫常和社會制度,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君權神授論”,認為皇帝是天的最高者,天子的權力是天之所授,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董仲舒“天人三策”理論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持並大力推行。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之後,儒學便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

後來的命理文化也以天人感應為基本依據,發展出一套宇宙時空的複合體,主張將人還原到宇宙時空的座標中,以之關涉與推演人事,也就是藉助人出生的時空狀態,尤其是干支五行狀態進行人事的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