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網絡暴力如此厲害,直接各種帶節奏,無腦謾罵?

用戶1134720893259


為什麼網絡暴力很厲害,容易帶節奏,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有幾點:

1.涉及到了每個人自己的利益,只有一群人的利益被危害到了,才會感同身受,並且口徑一致;

2.大家獲得信息的來源一樣,沒有相反的聲音出來解釋,所有人考慮的思維方式都差不多。

3.所謂的網絡暴力指的是錯誤的言論和謾罵,但據我所知,大部分群眾謾罵的都是正確的,被罵的對象犯了嚴重過錯,應該和值得人們嚴肅指出來,所以並不算是網絡暴力,只有一小部分才算。


何時能看見彩虹2020


現在社會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幾乎人人手裡一部手機,閒來無事,都拿著手機來打發時間,同時也會看到了各種新聞,就會忍不住吐槽,我們國家的人口素質低,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當中很多湊熱鬧的,起鬨的,謾罵的,於是就把事情搞起來了,再加上中文的語言豐富,那罵起人來真的像刀子,現在生活壓力大,不乏有很多是發洩情緒的,所以網絡暴力厲害,是信息發達了,各種各樣的人都參與進來了,帶節奏的都是那些起鬨的,無腦謾罵的都是那些沒素質的!



走錯山頭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言行,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和滲透。它藉助網絡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等對他人進行侵害攻擊。在新信息時代下,網絡暴力有哪些形式?它帶給人們哪些危害?網絡暴力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本文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關鍵詞]網絡暴力 危害 根源

2016年10月11日,隨著“亞洲一姐”張帥在中網比賽中慘敗出局,微博上對她的質疑和攻擊噴湧而出。正是苦於網絡上大量負面言論的影響,張帥刪除了全部微博信息,並表示結束微博生涯。張帥在粉絲群中表示:“所有人都應該彼此尊重,但是在微博裡,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有這個覺悟和素質。既然這樣,那我退出遊戲。我不想跟那些骯髒的人在一個空間裡。”

這些令張帥心力交瘁的負面言論,被央視網球評論員稱之為“網絡暴力”。那麼究竟什麼是網絡暴力?筆者認為,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言行,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絡暴力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的暴力行徑,而是藉助網絡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等形式對他人進行傷害、詆譭。這些在網上無端謾罵、猜忌甚至侮辱他人的做法,會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精神狀態,破壞當事人的生活秩序,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就目前的新聞事件而言,網絡暴力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以下筆者分別就這幾種形式,來分析網絡暴力的種種危害。

一、網絡暴力帶來的四種危害

1.道德綁架——謠言播種機和強制道歉術。

網絡暴力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道德綁架。打開朋友圈、QQ空間或是微博,我們經常會在圖文結尾看到“不轉不是中國人”“不轉發死全家”等“詛咒帖”或是“綁架帖”。這種帶有明顯強迫性的帖子,往往誇大其詞甚至成為謊言、謠言的播種機。

調查顯示,類似的道德綁架現象在國外也層出不窮。毋庸諱言,道德綁架式的網絡暴力,具有極強的散播性和傳染力。當下微博上有一個特別火的賬號,叫“錦鯉大王”。該微博通過宣揚“水逆”(即水星逆行會帶來厄運)現象,蠱惑網友通過微博轉發錦鯉圖片來轉運消災。很多網友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大量予以轉發,而該微博博主僅僅依靠上傳錦鯉圖片即獲得413萬粉絲量。

造成一些網民沉迷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提出:少數派會因為懼怕排擠,而不願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多數派則相反。媒體也通常會關注和傳播多數派的觀點(所謂主流意見),輕視少數派。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這便是沉默的螺旋。[1]當初可能並沒有什麼人相信“水逆”說法,可是由於網民的大量轉發,信息的多次洗腦,“迫使”很多原本不相信“水逆”的網民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這是一種文化妄想症。

此外,還有不少道德綁架式的網絡暴力,比如,要求被網絡輿論所譴責的人公開認錯。例如2015年陳赫離婚案,當時很多網友公開發表微博,給陳赫冠以“渣男”稱號,並強令陳赫致歉。仔細翻看這些微博,不難看出其中的理性言論很少,網友們所謂的教育意義並未得以體現。

強制道歉帶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只是炒熱了一個明星,其危害性更在於挫傷了其他無辜者。2016年9月,當紅藝人王寶強在微博發表離婚聲明。有很多網友搜出了其前妻馬蓉以及馬蓉出軌對象宋喆的微博,並在下方留下了大量攻擊性言論。在該事件中,最無辜的受害者是馬蓉的孩子。因為受到網友的遷怒,這些未成年兒童的生活可能會受到非同尋常的干擾。

2.輿論嘲諷——破壞力極強的人格歧視。

網絡暴力,使得一些新媒體上的內容變得粗鄙不堪。例如芙蓉姐姐、羅玉鳳等人,在網絡曝光之前,她們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裡,低調地“醜”著;可是在網絡曝光之後,她們在太陽底下張揚地“醜”著。輿論嘲諷式的網絡暴力從本質上看,其實是群體對個體、人數多的群體對人數少的群體的言論圍剿,在網絡上的表現即是一種人格歧視。

在羅玉鳳“走紅”事件中,其本人並沒做出危害社會的事,而僅僅因為她的審美觀和多數人不同就遭到了人身攻擊。從中我們不難看到輿論嘲諷式網絡暴力帶來的破壞力。

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與眾不同的,都具有屬於自己的特點。換而言之,按照某些網民的邏輯,每個人也都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如果這種輿論嘲諷得以盛行,今後必將有更多的人遭遇網絡暴力的傷害。

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裡對群體做出如下論述: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有時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2]。換句話而言,群體對個體的肆意否定,其影響力強大到足以破壞這個社會的公序良俗。例如乘坐一輛出租車:車上的四位乘客認為可以不買單,而只有司機一人覺得應該買單,如果少數服從多數,則司機利益會受到損害,原有的社會秩序,即打車付錢的規矩會被打破。

3.虛假信息——“部分真實報道”的危害更具隱蔽性。

2016年9月16日晚喬任梁去世一事轟動微博。當晚某八卦微博賬號還爆出了喬任梁吸毒、喬任梁SM死亡等虛假新聞來奪人眼球。一個人的去世可以被大張旗鼓地炒作,這就是一種嚴重的精神暴力。這樣的案例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虛假信息更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叫做“部分真實報道”,即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場景看起來是真實的,但由於只展現了事物的一部分,往往使網民產生歧義,甚至挑起網民之間的爭鬥。例如2016年人民網報道了一則新聞:快遞小哥好心扶老人,卻被冤枉成肇事方。該微博下的熱門評論中隨即出現了“這種老人死了得了”等具有強烈攻擊性的言辭。而在不久後又有爆料稱,該老人患有中風,當時處於神志不清的狀態才指認錯了人。這才有網友站出來,譴責老人的子女沒有盡到照顧責任。

虛假信息式的網絡暴力層出不窮,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在於網絡用戶的匿名性。在網絡世界,網絡信息發送的時間、地點包括內容形式不計其數,增加了追溯信息源的難度。由此使得許多發送虛假信息的人難以被一一追責,為其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付出代價。在這樣一個“法不責眾”的語境裡,網絡成為了虛假信息氾濫的溫床。

英國學者約翰·密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中提出,不必擔心有人發表錯誤的意見,在擁有充分言論自由的社會里,正確的觀念遲早能夠在討論中“擊敗”錯誤的觀念,並在此過程中讓自己得到證明、彰顯和強化。[3]

或許大多數事件的真相會因時間的沖刷浮出水面,可是在正確和錯誤觀念激盪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傷害是卻是不容忽視的。“部分真實報道”產生的危害其實更具有隱蔽性。這意味著,在面臨一些轟動的網絡事件和報道時,網民需要的可能不是自居正義的狂妄,而是要學會在真相未明之前保持冷靜。

4.侵犯隱私——人肉搜索經常傷及無辜者。

提到侵犯隱私,不得不提到的案例是十年前火爆娛樂圈的豔照門事件,以及去年微博上引起非議的北京三里屯優衣庫視頻事件。作為該事件中的一個個男女主角,在視頻和照片爆出後,他們的隱私被大量外洩。以豔照門為例,難道那些一邊罵著“傷風敗俗”一邊隨手轉發的網民也不應該被譴責嗎?理性地看,類似事件中的照片視頻不該被流傳,並沒有影響到公眾的知情權。知情權和隱私權有嚴格的界線,正確劃分知情權和隱私權後,會發現很多受到網民非議的主角,他們本身也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侵犯隱私式的網絡暴力,往往還出現在人肉搜索中。有網友單純地認為,依靠人肉搜索來搜索證據、鎖定嫌犯,能大大提高辦案效率,哪怕它偶爾會抓錯,最起碼它沒放過壞人。其實這是一種偏執的思維方式。人肉搜索在國外被當作是一種非理性的搜索方式受到禁止,正是由於它所傷及的無辜者太多。

二、造成網絡暴力盛行的原因

以上僅僅對網絡暴力的形式及其危害做出了分析,目前而言,要完全消除網絡暴力還任重道遠。

首先,網絡實名制曾一度被認為是預防網絡暴力、抑制虛假信息產生的有效途徑之一,可是在實踐過程中,它的作用被證明並非是萬能的,甚至還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個人信息被大量外洩;其次,加強網站管理、淨化網絡環境的工程量巨大,虛假信息查處法辦的成本較高;第三,道德常常是一種用來律己而不能用於律他的東西。如果僅僅是呼籲網民提高道德素質,期望以此減少網絡暴力,估計最終很難奏效。

而造成網絡暴力盛行的內在源頭,恐怕是網民對網絡暴力及其危害性還缺乏足夠認識。網絡暴力帶給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危害令人痛心,我們翻看微博的時候不難發現,暴力言行不時在網絡中發酵蔓延。有人打著愛國幌子對網民進行道德綁架;有人扒開別人的隱私,自稱是為了維護公平;有人濫用私刑還受到一些人叫好。當一群人在實施暴力行為還自詡正義,筆者以為,這是非常可怕的。

人們許多時候渴望一種私刑。私刑帶給人的快意恩仇、居高臨下的快感讓一些網民為之雀躍。同時,私刑帶給網民極大的參與感。有的人在網絡中自認為可以成為警察、法官,可以給別人定罪、判刑乃至行刑。

毋庸諱言,對和錯的判斷標準會因為私刑的存在不再掌握在法律手中,而是由私刑者自己判斷,其懲戒程度也全靠私刑者自由發揮。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人們若按這樣的邏輯行事,必將造成混亂不堪、人人自危的局面。所以網絡暴力這種以暴制暴式的自我執法,與文明社會和法制社會倡導的制度格格不入,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雖然網絡暴力暫時還無法得以根本消除,但它值得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中世紀的西方,有眾多類似於“獵女巫”的行為,它的本質也是私刑。它通過放大一個人的錯誤,讓她跪在所有人面前懺悔。而如今在網絡上,這樣的暴力行徑也不鮮見。

網絡能帶給人們便捷,相信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它可以滿足人們更多需求。可是網絡暴力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小螞蟻微拍


在網絡信息傳播如此之快的當下,很多新聞都不再追求事實,只顧吸引人眼球,根本不在乎真相。請大家保持克制,不要隨便對那些自己並不瞭解前因後果的“惡性”事件惡語相加。

郭德綱在一次採訪裡說過,這就是人性。人需要沒有任何後果得網絡上發洩。要是面對面的或者實名制聯繫方式家庭住址都寫上,網絡會一片太平,想開了就好,理性對待。




一杯啤酒一杯茶a


一,網絡暴力確實厲害!

1.以李子柒現象為例。

首先,根本沒必要生拉硬拽什麼初心?

有人說“李子柒火了,選題選對了,三農有需求,值得一幹。”結果遭到所謂高貴的人的質疑,你這樣乾的初心是什麼?我們老百姓的初心是掙錢,沒什麼不對,掙了錢才能夠生存,生活的更好一點,才能夠幫助別人,回饋社會。對這種所謂高貴的人,實在是就像吃了一個蒼蠅一樣噁心。相反,我還挺欣賞這樣說值得一幹的人,至少他敢於說真話,他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的思想。

其次,有的言論在說,李子柒14歲已經經歷了很多艱辛,而你的14歲還正在花父母的錢。

14歲花父母的錢天經地義,難道我們希望一個14歲的孩子到外面去過早的接觸社會而不學習嗎?如果不是條件所限或走投無路,14歲是到社會上打拼的年齡嗎?

再次,甚至於還說,你為分數拼搏的時候,李子柒已經見識過了世間冷暖。

我們現在所處這個社會,學習是相對最容易但是卻最公平的一條路,對學生來說分數就是比天大,甚至於對家長來說也是分數比天大,甚至於比天還大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們不能夠以一個成功的特例,而去否定掉了我們大多數人本該努力的方向。

你可以讚美一個人,但你沒有必要貶低其他人。沒有你對其他的人貶低,這個值得讚美的人依然很美。

2.詩人餘秀華現象。

從網上看到了,餘秀華對唐詩的解釋,網上也是大肆的在進行評論。

餘秀華作為一個詩人,應該也是一個公眾人物。她的行為是帶有一定號召性的,或者說是帶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作為公眾人物,不應該這樣大肆的,明目張膽的說出這種過於色的話。

如果是在夫妻之間,情人之間,甚至是搞曖昧的人之間,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也許還是一種增加情趣的方式。

但是在公眾媒體上,直言說,確實是讓人覺得難以接受。所以說不是說不能說,而是要看你說的場合。我們有在公眾場合適合說的話,有在家裡才能說的話,有公眾場合說的話,有對親密的人才能說出口的話,有公眾場合的舉止,有愛人之間的親暱行為。

我特意讀了餘秀華的詩,確實為她的才華所折服,這種才華,不是光芒萬丈的那種,而是默默的積累才能蘊含的才華。也確實為她的吶喊所震撼,只有親身經歷,切膚體會,才會有那樣真切而酸楚的表達。正因為經歷了很多的坎坷,所以有著比一般人更艱辛的經歷,有著常人所不能夠體會到的細膩心境。

二,我們自己儘量避免被暴力。

1.我們不需要用強悍來表達自己的堅強。

滴水穿石,鐵杵磨成針。

如此堅硬的石頭,還不是被溫柔的水滴滴穿。粗壯的鐵杵,還不是被磨成了細細的繡花針。我們有一句話叫以柔克剛,為什麼不能把自己表示成一個溫柔之人,在溫柔之中又隱含著你的剛強。

2.不要以暴制暴。

也許我們覺得應該以惡制惡,以暴制暴,覺得口出一些狂言,用罵街的語言跟別人對罵,回罵回去。覺得自己勝利了,出了心裡的惡氣了。其實,你自己心裡還是氣的鼓鼓的,反而又招來了一些對於口出狂言的批評。我們可以安靜的做自己,一個真正能夠擁抱自己對手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不是表面上的。

3.我們甚至可以放開胸懷,讚美一些人或者是事物,那可能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對他們的認可,但與此同時,我們不需要貶低別人,把別人踩在腳底下,通過一踩一讚拉開二者之間的絕對距離,達到你所讚美的高度,那樣的做法,貶低不了別人多少,你也高貴不了多少。

我們儘量不要製造網絡暴力,同時也避免被網絡暴力。


躲在角落裡的醜小鴨


網絡暴力是這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絡暴力。網絡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進行規範。同時,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文明與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已經超越了正常理性,不僅由此完成了虛擬空間中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


楊小麗的vlog


人性的善惡舉動,都會讓人發自內心的滿足。善舉需要先投入再收穫,高尚的人可能不在意收穫;而惡舉是先破壞再償還,也就是要為惡舉買單,而在互聯網上都是匿名,更多情況下找不到這些做惡的人,所以他們才會各種放肆


戎碼一生


人性的善惡舉動,都會讓人發自內心的滿足。善舉需要先投入再收穫,高尚的人可能不在意收穫;而惡舉是先破壞再償還,也就是要為惡舉買單,而在互聯網上都是匿名,更多情況下找不到這些做惡的人,所以他們才會各種放肆


永遠回懷念


因為現在人都會玩手機,以前語言暴力的話只是嘴上說,心裡說,現在變成了網上說,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不要理就好,都是吃飽了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