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问一下农村人口为什么外流,为什么有空心村请仔细想一下?

铁三角32384182


这个问题我根据我们村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观点。我们村也是纯山区,人口最多的时候290口人,当时土地承包到户人均土地占有量515平方(合0.75亩,5个级别包括山坡地,村里人都很勤奋,刚分田到户那几年没有外出打工的,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那点土地,种点蔬菜,发展点经济树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从土地承包到户至今年轻人一个个从学校毕业,有考大学在外有了固定工作不回家的,也有从初中高中毕业也不回家在外找个工作的,现在在家种地为生的人低于5O岁的没有,50多岁在外打工的也还不少。

由于大部分的人都在外拼搏,房屋没人住,年久失修倒塌不少,空心村形成了,在家的这一小部分人基本上都集中在公路附近。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导致,试想一下人均那么点地充其量一年能有多少产值,因此大部分人选择离开另寻出路,在外的人也很无奈很无奈!


z寻梦人


国家政策就是鼓励农民进城,农民进城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开阔视野同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或技术,反过来又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投入,带动全体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年青有为的新生代农民,有的有文化又有技术,留在城市更有发展前途,他们吃苦上进,祖国的飞速发展有他们的贡献,华夏腾飞更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前进吧!我们的大中国。


蒙湘牛


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但也让他们身后日渐远去的农村变得模糊。大量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外流,对农村治理意味着什么?美国美利坚大学的吕杰在其新著《中国治理的多样性:中国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制度变迁》中指出,人口外流瓦解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并改变了农村的制度选择和治理绩效。

研究显示,人口外流较少的农村仍然能够维系紧密的社会关系,并使宗族和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有效运转。人口部分外流的农村,村民选举等正式制度愈来愈凸显作用,也能确保较高水平的农村治理。但是大量人口外流的农村,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都无法有效运转,农村治理陷入僵局。

农村治理的两个根本问题

吕杰认为,农村治理需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集体行动与问责。

分权化改革以后,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村集体经济和村民集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维护,显然离不开村民的投入和贡献。

为了避免少数人的搭便车和投机行为,就需要在村民间达成共识并有效监督。只有对违反规定的人予以惩罚,才能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问责也是农村治理的关键所在。村民必须对村委会和村干部进行监督,避免他们私吞、挪用或浪费公共资产和资金,并督促他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农村治理的两种制度

吕杰指出,无论何种制度,只要能够解决集体行动和问责问题,就能有效运转。依据其来源和形式,治理制度可以分为内生的非正式制度和外生的正式制度。

内生制度包括宗族、宗教、合作社等社会和经济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和交往规范。内生制度依赖社会关系、声望和共识,往往需要长期的交往和互动,而不需要政府等外部机构强加。

外生制度包括集体公社、村民选举、村党支部、司法机构等,往往是政府从外部强加的正式规则,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

不同制度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影响社会结构的因素中,城乡人口流动是最重要的。

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的转换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或关系型社区,人与人之间频繁互动且关系紧密。大家 “抬头不见低头见”,并信守同样的社会共识。这种社会环境下内生的非正式制度更加适用,而外部强加的正式制度往往难以奏效。

但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并使内生制度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中国农村日益演变为陌生人社会或松散型社区,人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并追求短期利益。

人口外流带来了新的信息、生活方式和纠纷解决办法,瓦解了内生制度的运转基础,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人口外流的助推下,原本不占优势和效果不佳的外生制度日益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人口大量外流的农村,社会结构趋于原子化,社会环境面目全非。因为缺乏起码的社会共识,人与人之间很难合作和协调,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无法有效运转。此时,人们不得不 “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使农村治理绩效低下。

关于农村治理制度的选择研究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吕杰依据 2008 年对 356 个行政村 4000 余人的调查数据,包括亚洲晴雨表调查和全国农村调查,进行了研究。

他以农村根据人口变化而调整土地分配的难易程度,来衡量内生的非正式制度。人口结构变化后需要调整土地,但村民可以依法拒绝,此时往往需要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来进行调解。如果能够容易地调整土地分配,以适应村内人口结构的变化,那么就说明该村的内生制度较强。

对于外生的正式制度,则以村民选举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的程度来衡量。只有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织、候选人的提名、正式候选人的确定和候选人数量等方面都做到透明公开和公平公正,才能说明正式制度是稳健的。

研究显示,只有约 14% 的受访农村可以较容易地调整土地,只有约 10% 的农村建立了公开公平的村民选举制度,而同时具备两种有效制度的农村不足 2%。换句话说,近 3/4 的受访农村未能建立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导致内生制度失灵

在控制了经济、人口、生态和政治因素后,研究发现,只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其中一种发挥作用,就会使包括自来水、村内道路、水利工程、其他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等在内的公共产品得到有效建设和维护。

长期在本省其他城市或外省务工的村民比例越高,内生制度就越难以奏效。原因有二:一方面人口外流让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在人口外流较多的农村,村民对邻里的熟悉程度降低了,人们越来越不在乎其他人怎么评价自己,也更加不认同老人和道德模范的威望。

另一方面,在人口外流较多的农村,人们不再认同应该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在从培养长期社会关系转向注重短期个人利益;纠纷解决的方式也从 “和稀泥” 或 “各打五十大板” 的和谐理念,转向是非对错要黑白分明的观念。

换句话说,人口外流导致内生制度赖以为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这是内生制度失灵的关键所在。

人口外流适中才能建立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固然会让人们趋向于选择正式制度来处理纠纷、灾难救助和私人借贷,但是人口外流比例过高的农村,与人口外流比例过低的农村一样,都难以建立正式制度。

只有在人口外流比例适中的松散型社区,人们才会选举村委会、民政部和信用合作社等正式制度来解决个人的纠纷、救灾和借贷需求。而在人口外流很少和人口大量外流的农村,人们很少选择正式制度,反而主要依赖于家庭、亲戚朋友和宗族等私人手段和非正式制度。

同样在村民问责方面,在人口外流比例过低或过高的农村,人们对村民选举的信任水平很低,且不认为村民选举和村委会是有效监督村干部的主要手段。

除了上述量化分析,吕杰还基于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来丰富这些研究发现。量化分析可以检验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截面数据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和发生机制。案例追逐和深度访谈则增强了研究的纵深性,使之可以解读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

中国农村的未来向何处去?

知识精英和青壮年劳动力出走农村,留下无人照料的老弱妇幼。大量人口外流使村民之间的社会交往减少,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尤其是人们观念的变化,对内生制度所赖以存续的社会根基——信息流动和社会惩罚这两个关键机制——造成了摧枯拉朽的侵蚀。

与过去更注重集体利益、长期发展与和谐共处的观念不同,外出务工人员更倾向于认同个人至上、短期主义和自我中心,这使农村传统的社会交往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关系更为紧张,甚至矛盾纠纷也难以调和。

有人说农村的复兴可以寄希望于返乡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视野都要优于没有外出的村民。但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对农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会真正地关心农村治理。他们更加向往城市生活,哪怕那里的工作艰辛、生活艰难。

不过,即便是留在城市的村民,也同样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外部力量的介入会使农村社区得以重建,并激活地方治理的制度基础。他们可以为村庄带去新鲜的血液,让村民间的合作与协调逐渐增强。

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该增加严重人口外流地区的 “三农” 预算资金,加强监督并有效利用这些经费,以推动农村治理的转型。

人口流动凸显农村治理复杂性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让农村治理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可以预见的是,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迁徙的加速推进,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从关系型社区转向松散型社区,进而陷入原子化社区。如何治理这些形态不一的农村,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大挑战。

基于村规民约、宗族嫡亲、宗教信仰和互惠互利等建立起来的内生制度,正慢慢复兴为村民自治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国家有意识地推动村民选举和民主治理等正式制度在农村生根发芽;此外,大量村民外流会对村庄结构和社会环境造成重塑。这三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为我们理解中国农村治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武器全科


没什么好奇怪的,只看美国有几多农业人口就行了。我是农村人,活了70几年,只按目前的机械程度、技术和生产水平,农村人口还多了。我70多岁了,还种20几亩地。年轻人一人种五、六十亩地没问题。那就是说原来一个300多亩地的生产队只需要四、五个人就行了。多余的人都去搞工业,把产品销到国外去。人多了嘛,只有这样谋求发展。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你管他“空心”不空心,人人有事干有饭吃就行了。


一介农夫828224395745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自己村。

我们村说大不大,说小不上,由之前的四个小村合并而来,合并后方圆二十几里,在籍的总共约有七八百户,四千来号人。但是现在还在本村常住的,只有二三十来户,一百多口人,可以算是名符其实的空心村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析了一下。

1、交通不便,促使村民搬离山村

我们这是一个偏僻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唯一的一条外界通道,必须翻过一座大山,弯多坡陡,路还窄,在没修水泥马路之前,这条路上出过不少事。可以说,那时候每次坐车去镇上赶集,都是一次生命大冒险。所以说,在当时,许多村民的愿望就是搬出大山,不再走这么危险的山路。

2、教育落后,促使村民搬离大山

我是80年代末的人,九几年开始上学,那个时候村子里还有一所小学,可以从一年级上到四年级,再往上,就得离开村子,到十几里地外的乡里上学了。每次去学校,我们都是早上三四点就起床,随便吃点早餐就开始走路,步行到学校,非常不方便。由于学校离家太远,我们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在那么小的年纪就离开父母,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很难受的。所以当我们这一批人长大后,心里都暗暗发誓要离开村子,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以前那样去上学。

3、经济落后,促使村民搬离大山

我们那属于山区,可以耕种的田地很少,地里忙活一年,能够养活一家人就很不错了,要想过上好日子,在当时是属于痴人说梦。后来制造业兴起,人们发现去广东打工一年,比在家里干四五年还挣的多,而且还没那么累,于是纷纷南下广东。早出去的人发了财,发现村子里没什么可留恋的,早就搬出去了。而留在村子里的人,觉得日子没什么盼头,便也跟着出去了。

十几年下来,因为交通、教育、工作等原因,村民们就这样慢慢地搬离了大山,到现在村子里只剩下二三十户人家,这二三十户人家还常年都是些老弱在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热闹一点。


湘俚伢子


我就住在农村,我的邻居们很多人这几年都居住到了县城或城市。其一,这是因为前几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家致富,他们进城搞起了第三产业发了家,城里买了房,老婆孩子进了城,老人要送儿孙们上学,还要给他们帮忙,举家迁徒城里,农村人口自然就外流。其二,许多年轻人上学或打工在城里有了固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成家立业了,又把老人接到城市居住也很正常。其三,现在农村人找对像特别难,城里有楼房是首选条件,这也为农村人口外流打下了基础。

如今农村人富了,我的几个邻居都千方百计的在交通更方便、更有利于自己创业的地方盖厂房、盖楼房,原先的老宒本来就不错,拆了觉得可惜,又没人住,自然就成了空院。再加上那些外流人口的房屋也闲着,只几年的时间,一大片空心村就形成了。

当然,农村人口为什么外流?为什么有空心村?还有多种原因,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看法。


老农说农机


问题很简单,农村为什么人口外流?一是农村资源匮乏,无挣钱之路,仅靠长些粮食,粮价又低,人人都会算账,一亩水稻产量按一千斤计算,每斤仅售一元三角计,一亩地只买13OO元,除去国家水费,种子费,农药化肥费,机耕费,收割费,运输费,灌溉费,小农具费及人工管理。算下来所剩无几,还要保证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否则只能保本,甚或亩产量更低的户还亏本,想一想粮价之低,农本之高,吃辛受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赤日炎炎下劳作。假定种10亩地,去掉所有的农本,余下的不够出去打一个月的工资,试想青壮年谁还会在家种地,靠什么养家糊口?况且现在农村的费用开销跟城里基本一样,什么自来水费,电费,固话费,手机费,数字电视费,网络电视费,有路灯照明还要交照明费,垃圾清理费,加上人情礼,上大学.建房.买车.小孩生日.老人做寿的.有亲友生病探视的,孩子读书的,儿女结婚的。这些钱从那来?难道能从自己仅有一亩三分地里生金?故能外出打工都外出了,所以村庄就只剩下老人与没有举家外出的孩子,在这种情形下自然就成了空心村。


用户4866196715


大家好,我是农民小席,感谢提问!

农村人为什么外流,为什么有空心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农村种地的收入甚微,满足不了农村人现在的生活所需。

假设农村种地的收入丰厚,不但可以满足农村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的需要,而且还能让农村人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家家住着小洋楼,开着小轿车,那么谁还愿意荒弃农村的田地而搬迁到别的地方生活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农村一般都坐落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而且还没有可利用的资源优势,所以这些条件就直接限制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人们就会彻底搬迁出去,也就导致农村空心村的现象发生。

另外,农村人外出务工已经是一种常态,也是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不断的在外边打拼几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就会彻底搬迁出去,而到城市里生活。当然了,城市里挣钱方便,教育条件好,医疗条件也好,而且生活方便,所以就吸引着大部分农村人朝着这个方向打拼。

因此,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出现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种地的收入低,导致农村经济落后所致。


农民小席


水往低处流,人往好处走,地区自然条件太差,难以生存,万般无奈,只有远走他乡,


用户4042301130440


这是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空心村的出现是必然事件。

随着人们的追求更高,对生活的品质有更好的体现,城里与农村差距化严重,以及农村建设政策的步伐落后与城市。如工作机会,教育环境,医疗资源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些农村人口流失。

一.当然还有一个生活习惯,对于70后一代之后的农村人,他们大部分开启了在城市打工和求学模式,在城市里生活习惯了,接触的东西和认识的事物是越来越多的,自然就是会寻找机会留在城里的了。

二.治理政策方向的差异大,农村没什么吸引力的,也不存在城市的引进人才落户政策,所以人口只有外流,没有引进。

三.基础建设差距巨大,交通条件,农村医疗条件,教育资源等。

城镇化的方向是扩大农村空心村的严重,现在出现许多空心村,造成了许多老人的孤单,年轻一代回不去的农村,如果不把政策及时调整,面对的就不是空心村了,而是空心乡镇,城市资源紧张拥堵。

一字一字的敲打着回答问题,手经常敲酸,悟空问答的工作人员应该给我点赞,看到我的努力,我感激不尽,也能为更多浏览者带来一丝丝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