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紙本,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二。

《萬歲通天帖》是唐萬歲通天年間複製琅琊王氏家族叢帖的十卷之一。公元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

《初月帖》是一封信,寫的是王羲之問候朋友的話。

原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大意:  正月十二日。近期一直想寫信給你,但因沒有人送信,也就耽擱了。昨天收到你上月十六日的來信,雖然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甚感欣慰,您近來可好?我卻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裡吧。王羲之。

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所以“正月”書為“初月”。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點。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初月:二字相連,形成字組,一筆斜下,字勢頓生,奔放開張。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十二日:短促的幾筆,跳躍騰挪,還留有章草古拙筆意。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山陰:承接上面筆勢,古拙雅緻,徐徐放緩。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近欲:二字連結,寬扁瘦窄,方圓並用,欹正相生。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遣此:豐潤灑脫,剛勁而意斂。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書停:一靜一動,趣味天成,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無人:瀟灑奔放,直抒胸臆,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不:重心下落,蓄勢待發。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辨:密不容針。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遣信:縱橫捭闔,逸趣橫生。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昨:字形誇張,橫向取勢。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至此:“至”與“此”之間,雖然線條斷開,但筆意和氣息仍然相連,展現了草書筆斷意連的氣韻美,打破原來單字內連的靜態美,變為字與字相連的動態美。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且:以靜制動,讓人聯想翩翩,回味無窮。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得:左右相迎、顧盼生姿。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去月:筆勢連貫,一拓而下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十六:左右搖擺,復歸平正。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日:一字一世界,圓中寓方。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書:上緊下松,收放自如。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雖遠:展現出今草使轉妍美的嫻熟技法。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為慰:王羲之“增損古法,裁成新體”,在探索中,變章草為今草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過囑:使轉上多用裹鋒和圓轉,因此顯得比較典雅、含蓄。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卿佳:上合下開,似併為一字,爽朗之餘給下一行做好了伏筆。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不吾:“吾”上下分離,結構特異,自信灑脫,意境高遠。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諸患:虛實相生。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殊劣殊劣:圓潤自然流暢,可以窺見用筆速度的變化。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方:此字如此穩重,所謂動中有靜是也。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陟:其中之“逸”,不言而喻。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道: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憂:雖然這裡露出摹本的“馬腳”,但結構上聚散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悴:彷彿探戈舞步。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力:輕盈而起,弧線極富張力。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不:形散而意不散。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本,大字

之報:“報”字接筆處散鋒,隨後又中鋒直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