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真实性如何?

风露中宵2


《水浒传》在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之一,近现代称又被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确立了在文学领域内极高的地位,推动并逐步改变了以诗文为正宗的旧文坛面貌。《水浒传》题材源自宋微宗年间山东宋江为领导的一次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宋江是确实存在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在南宋时已广为流传,当时宋江等36人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最早的宋人《宣和遗事》也曾重点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以及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的故事。后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好汉才由原来的36人演变到108将。据此,《水浒传》描述之内容并非史实,而是在人民群众上百年流传的基础上,由施耐庵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文海墨韵


《水浒传》非正史,连野史也谈不上。只是流行于明代中后期的话本小说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既然是小说,那么史实一说不提也罢。

《水浒传》写的是宋代徽宗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啸聚水泊梁山,替天行道,杀富济贫,最后接受招安的故事。故事的原型在《大宋宣和遗事》、《宋史》等虽有涉猎,但皆春秋笔法,语焉不详。事实上,宋江、方腊起事不久就相继被剿灭,影响不大。泯然史料也非异事。而接下来的金人南下,直至蒙古灭宋建元,这二百余年饱受外族蹂躏的血泪史,才教大宋遗民刻骨铭心!于是在民间层面,宋江等反抗暴政、揭竿而起的绿林好汉形象,就拥有了无比的江湖地位。梁山好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种种壮举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不断赋予理想主义色彩,而愈加鲜明,故事情节也愈加完整。及明朝结束一个多世纪的外族统治,天下承平,原本私下流传的梁山故事也得以公开传播,且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话本、杂剧等。传播的深度广度也前所未有。在这一背景下,施耐庵老先生收集整理创作了《水浒传》一书,使原本流行于茶楼酒肆的鳞爪碎片,一举脱胎换骨而成皇皇巨著。尽管民间对梁山英雄推崇有加,但他们毕竟是盗,既为盗就永远是朝廷的对立面,一部宣扬绿林强盗的作品是难以面世的。故此,施耐庵把《水浒传》赋予了"忠""义"灵魂,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全伙受招安,改邪归正,书名也称《忠义水浒传》。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名列古代四大名著的不朽作品,一桩二分史实八分虚构的传奇故事。




风露中宵2


《水浒传》纯粹是一部小说,只是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又经过细致的加工而已。它还不像《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然也是小说,但它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至于《水浒传》千万别把它当真。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宋代 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实际只有36人,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大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 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苛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们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武装聚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到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义。

宋江起义军正式宣布起义后不久,就离开了梁山泊,转战于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史书记载说:这支起义军“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约两年后,到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起义军从江苏 沭阳乘船进攻海州(今连云港),被海州知州 张叔夜所派伏兵包围,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中的一部分。后来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征方腊农民起义军,史学界有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宋朝三百多年中,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 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 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记录教材等教育书籍,在学生之间口口传颂。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施耐庵对宋江起义经过做了不少杜撰和改编,历经千百年流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事实上,历史上有关宋江起义的经过,记述原本也不详尽,因而给了后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戏说”余地,若要探寻真正的宋江起义经过,还须从历史文献中寻找痕迹。

所以说《水浒传》的真实性大家不必太在意,只须体会书中的精彩内容就可以了。


博超讲堂


《水浒传》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倾听迩的美


真实的结果估计你会泄气很多,真实的事件和历史形象真的差好多,不只是只有水浒传!

水浒,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小说,但小说需要题材!水浒的题材就是在宋微宗年间山东的一个叫宋江小头目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差不多不到百人!宋江是确实存在的,但之后的些许,是作者施耐庵的杜撰,这才又了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不过作者我就先写施耐庵,因为有证据证明,罗贯中也有可能是作者)



进击的大笨鸟


水浒传以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真人真事以及杜撰的故事为基础,汇总而成。在元末明初时,广为流传。也是一些明教教徒和一些起义军,为了对抗元朝统治,教化民众推翻统治阶级汇编而成的一本小说。在当时识字率比较低下,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多民众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鼓足激励他们站起来对抗元朝的统治的。




悠彼得兔


《水浒传》只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作者根据现实、虚构、想象、听别人说的,四者相结合而编写的一部具有夸张、讽刺现实的小说,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水浒传》里好多人物都是作者想象的,例如:武松不是宋朝人,当时宋朝没有武松这个人,也没有武松打虎这个事情,更不是亲兄弟,武大郎也不是小矮个子,也没有买炊饼,武大郎是清河县令,潘金莲也没有红杏出墙,而是贤妻良母,这些事都有证据可以证实,所以《水浒传》不具备真实性!


娱坛月影


读《水浒》,首先要明白,《水浒》不是历史,而是小说,是文艺作品。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也就不必纠结《水浒》故事的真伪了。文学作品,往往是离不开时代大背景,而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故事,每个细节,往往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修饰加工而成。也就是说,《水浒》里的人物,故事,并不一定是史实,甚至完全属于杜撰。而作为读者,通过读书,能够了解时代,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才是重要的。



五哥是哥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黄河多次缺口泛滥,使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粉红色山茶花


《水浒传》中国著名历史小说。从正历与小说描述的内容看,社会背景,历史背景,部分人物原型,符合史实。

作为小说,就把这些有一点点真实性的真实素材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能力本领的放大(虚构),使其鲜明。

对历史事件中的部分小故事的具体化,通过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的参与,使局外人对该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人文特点,政治形态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

小说也是作者的一种社会认识,如果写实无虚,人物,事件细节达不到强化目的。

虚实自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