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首輔是否就是宰相?

一覽眾河小


1.宰相為百官之首,可以獨立行使權力。宰相,就是丞相。在千年封建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朝代不同,稱呼略有不同。但是整體上的職責變化不大,那就是輔助皇帝治理天下。具體來講,宰相可以獨立行使行政權力,是最高行政長官,涉及一般官員,行政,政策的部分,經法定流程決策監督執行,可以不經過皇帝。甚至,皇帝的一些認命,決策,如果不通過宰相確認蓋印,會被退回。比如唐朝最出名的“墨敕斜封官”,就是皇帝不通過中書省,門下省,直接任命的,這些官員,不受朝廷官員的待見,會被蔑視。如果官員任命是經過宰相確認,三省六部都是宰相的手下,新任官員就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當然,這只是宰相權力巨大的一個側寫,卻足以說明宰相的分量。



2.首輔為第一秘書,事事過手事事不決。首輔,即是內閣首輔,內閣制度源於明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朱棣設立內閣制。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只是給皇帝出謀劃策的“謀士”,並沒有具體的行政權力,這就與宰相天差地別了。首輔是內閣成員的負責人,但不是朝廷的領袖。原本朝廷的領袖是宰相,宰相沒了,行駛權力的人就是皇帝,也就是說皇權吞併了相權。皇權與相權之爭,是個老話題了,持續了上千年,從秦漢開始,一直到明初。皇權一直想分解弱化相權,要麼是漢武帝搞內外朝,要麼就是隋唐搞三省六部制,再到後來宋朝搞參知政事“副丞相”,其目的都是分化相權,最後到明朝徹底消除相權。但是又要有個人給皇帝分擔行政事務,於是皇帝找了個秘書,再配上掌印太監,秉筆太監,三個職位互相制約監督,又完全聽命於皇帝的。

3.皇權的膨脹專制,徹底改變官職屬性。從執掌國政,辦事流程來看,宰相與首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為什麼又說兩者完全不同呢?說到底就是,皇權膨脹專制,最後逐漸把相權徹底吞併,但是又設置一個“背鍋”的人。在內閣制下,內閣首輔,不能決策任何一件事,只能進行“票擬”,這個權力看似很大,但是皇帝或者一個太監可以任意更改,首輔只能聽命。如果皇帝下了決斷,內閣首輔,司禮監太監就只是辦事員,沒有任何的監督權力。這在早期的宰相制下,是不能容忍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深得唐玄宗喜愛,但始終未獲官職,主要還是沒過朝廷官員這一關,或者說是宰相這一關,皇帝只能給他一個“供奉翰林”,就是陪著皇帝玩筆墨的,並不是真的一級官員。如果這在明朝,哪怕是個宦官,皇帝把大印交給你,你就位高權重。

4.總之,宰相與首輔的區別,就在於獨立與附屬的區別。一個是獨立運轉的大權在握者,一個是低頭幹活的不能決策者。至於,像明朝出現的楊廷和,張居正這樣的“超級首輔”,可以左右朝廷,皇帝也不能叫板指使,只能乖乖聽命。這不是基於他們的首輔身份,而是因為他們長期深耕,在朝廷積累了聲望,並且是具有百倍才幹和智慧之人,擁有萬不出一的個人魅力和機遇,不能與一般的首輔等量齊觀。畢竟,宰相上位都是需要皇帝“拜相”的,而首輔在入閣的時候,是皇帝“批准”的。


雨夜說春秋


前年熱播的某部電視劇中,有一段臺詞能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


由於朱元璋廢了“中書省左右丞相”,明朝再無“丞相”這一官職,所以很多人對明朝的印象就是沒有“宰相”了。

然而,這個印象其實是不準確的。

因為所謂“宰相”,是指對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某位官員並不是一定要被冠以“丞相”名號,才算是“宰相”。

打個比方說,一個省的長官,清朝稱巡撫,漢末則叫州牧,清朝巡撫權力遠不如東漢末年的州牧。但我們不能因為清朝一省最高長官不叫州牧,權力遠不如當年的州牧,就說清朝沒有省級最高長官了吧?畢竟巡撫和州牧的職務名和權力雖然不同,但它們的工作職責是類似的,都是代中央管理一省要務的最高長官。

明朝首輔和宰相的關係,也是一樣的道理。

“相”這個職務設立之初,權力非常大。西漢早期的丞相,享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與皇帝坐而論道的待遇,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正是由於丞相的權力太大了,所以皇帝很快就開始限制丞相的權力。

具體來說,就是把相權收回一部分,轉交給其他人。用內朝官管外朝官,用自己的心腹架空丞相。

那麼,心腹指得是什麼人呢?

每個朝代還都不一樣。

西漢從元帝開始,“真宰相”是大將軍,正經的丞相只不過是橡皮圖章而已。

東漢時期,丞相這個職務直接就沒有了,所謂的宰相變成了“三公”。後來,皇帝又剝奪了三公的權力,導致三公坐而論道,一切政務全歸臺閣處理。

於是尚書檯的“尚書令”和“尚書僕射”就變成了真宰相。當然,東漢後期曹操又恢復了丞相,這屬於特殊情況。

唐朝情況略有不同,但大體一樣。唐朝前期的宰相叫“中書令”、“尚書令”、“侍中”,但皇帝覺得宰相們的權力太大(這已經是“群相制”了) ,便就跟當年的東漢一樣,又把原有的三省長官虛位處理,朝廷的真宰相變成了“同中書門下二品”、“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而這些職務,理論上可以授予任何官員,哪怕是九品芝麻官都可以。

從這種變化就可以看出,其實唐朝雖然有宰相制度,但唐朝宰相也是樣子貨。而那幫真宰相併沒有制度保障,皇帝說撤就能撤,這與明朝的大學士,其實沒多大區別。


晚唐以至五代,軍閥政治達到頂峰,唐朝中前期確立的宰相制度徹底廢了,變成了樞密三司各有職銜,而宰相不過是虛位而已。這就又變得跟漢末一樣了。

時間來到宋朝。宋太祖收藩鎮兵權後,宰相制度又得以恢復,但宋朝跟唐朝一樣,朝廷正經的宰相都是虛銜,相權實際掌握在二府三司手裡。後來宋神宗改革,廢除了二府三司制,恢復了正副宰相制,但沒過多久,尚書左、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又被“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取”取代了。

再來說明朝內閣。

朱元璋廢丞相後,皇權、相權一手抓,把他累的夠嗆。後來的朱棣覺得這樣不行,就設立了內閣制度。

起初,內閣沒什麼權,大學士只是五品,具體工作就是輔佐皇帝辦公,相當於秘書。這就跟漢朝的“尚書”,唐朝的“同中書省下二品”是一樣的概念,都只是皇帝的臨時秘書。

後來皇帝開始偷懶了,於是內閣權力就大起來了。不過,這時候讓一群五品官去管六部尚書那些二品官,部長們肯定不聽話,肯定會產生政令不通的問題。於是後來的皇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乾脆讓六部尚書、侍郎等高品級官員直接兼任內閣大學士。如此一來,內閣成員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權力也增強了。

但面對文官集團的坐大問題,皇帝也是寢食難安,於是明朝皇帝想到了一招,即仿效當年的漢唐,讓宦官集團制衡文官集團,把批紅權交給了司禮監,讓宦官和文官形成了制約局面,導致明朝的文官集團經常被太監欺負,畫面極度難堪。

但是,像這種難堪局面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別的朝代也一樣。比如說漢朝,到底有幾個正經宰相是有實權的,恐怕掰著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漢朝的尚書一開始也是秘書,但後來幹著幹著就變成了宰相,主管行政了。刺史一開始只是管監察,但幹著幹著就變成地方行政官員了。還有唐朝,三省長官是最初的宰相,但幹著幹著就讓臨時宰相取代了。終唐一朝,到底有幾個實權宰相是三省長官,恐怕也是掰著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

咱們國家歷史上,很多制度在實際運作中和紙面上的規定,完全是背離的。漢唐的宰相制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如果要問明朝大學士是不是宰相。我可以明確的說:從制度上來說,不是!因為明代的丞相早在太祖朝就廢掉了,而且朱元璋也不允許後世皇帝設相位。但如果以權力而論,那麼明朝後期由尚書、侍郎充任的大學士就是宰相。

換而言之,如果明朝大學士不是宰相,那麼漢朝的尚書,唐朝的“同中書省下二品”同樣也不能算是宰相。因為他們也沒有宰相應該有的一些待遇,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相”。

但如果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不能稱之為宰相,那咱們的歷史上,還有宰相嗎?或者說,還有多少人能配得上宰相這個職銜的?也就是既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實的?



總的來說。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宰相,要分具體情況,要分人。這就跟開頭提到的某熱播電視劇中的臺詞一樣:李達康當縣長,那縣長就是一把手,李達康當書記,書記就是一把手。到底誰是一把手,不是看職位,而是看人。是政治實力到位才做得宰相,而非宰相本身能帶來足夠政治實力。

西漢的開國功臣申屠嘉,在漢景帝時期擔任丞相,這是妥妥的宰相了吧?可他居然被晁錯氣死了。而當時的晁錯僅僅只是一個俸祿一千多石的內史。晁錯當時有皇帝支持,他就是能壓制著申屠嘉。你說氣人不氣人?

還有張居正,你說他和胡惟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胡惟庸是丞相,也是真宰相,但他這個丞相的權力未必比張居正這個不敢以宰相自居,時時要受太監馮保限制的內閣首輔大。


Mer86


只能說像宰相,不能說是宰相。

宰相不是一個官職,確切說它是一種職能,即獨立的決策權,尤其是行政決策權。歷朝歷代承擔宰相職能的官職,名稱都不盡相同。



比如秦朝和西漢就叫丞相,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都是由尚書令、尚書僕射來掌握最高行政權,到了唐朝,宰相的職能最初由三省承擔,後又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來承擔,宋朝比較複雜,先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來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又設立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梳理一下就是,從秦漢到宋朝,宰相的職能不斷被分割細化,這還沒算上掌握財政權和軍事權的高級官員。



到明朝,這種趨勢發展到極致,就是從官制中廢除了宰相這一職能,皇帝與六部之間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決策官員或機構,而是皇帝直接對六部長官下命令,事實上是皇帝將行政決策權納入到皇權範圍內。

而明朝包括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其實從本質上都不具備宰相的職能,他們不過是皇帝內侍機構或秘書機構的臨時合法化。他們只擁有票擬權,即建議權,沒有獨立的行政決策權,而且這種建議權也是依附於皇權的。包括明朝中後期的內閣首輔,說到底是皇帝怠政,導致他們被迫承擔了本不屬於他們的決策職能,而不是他們本身就具有決策權。



所以,明朝的內閣首輔雖然權力大,但也沒有獨立的決策權。即使有,也不算是真正的決策權,而是依附於皇權的加強版建議權。


達摩說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明代政治制度和以往朝代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說是一大倒退,就是廢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總攬朝綱,內閣首輔代行了宰相部分職權。但首輔絕不是宰相,和宰相有很大的差別。

(明代首輔張居正)

“宰相”的前世今生

我們經常說帝王將相,宰相在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中居於非常顯赫的地位,為輔佐皇帝的百官之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宰相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就是祭祀與戰爭,祭祀就要宰殺牲畜,在先秦時代,為天子諸侯和貴族家庭管家的都稱“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封建制變為郡縣制,皇帝家的管家“宰”就變成了整個國家的“大管家”。“相”是“副”的意思,“宰相”就是輔佐皇帝管理國家的大管家。

自從有了宰相,“皇權”和“相權”的劃分就成為歷朝歷代的大問題,皇帝和宰相的權力分配關係到了王朝的穩定和興衰。

在漢代,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宰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相當於副宰相。宰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其下有十三個部門,即“十三曹”,統管國家的大小事宜。相比而言,直屬於皇帝的機構只有“六尚”,大部分職能是管皇帝私人的起居生活,只有“尚書”是皇帝的文書秘書。由此可見,漢代宰相的權力之大。

到了唐代,宰相的權力由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分享。中書省負責擬定皇帝詔令,送到門下省進行復審,沒有問題後,再送達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之下就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因此,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都可以稱為宰相。

由皇帝發出的命令,如果沒有經過中書、門下的擬定和審核,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謂“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武則天時代,中書省改稱鳳閣,門下省改稱鸞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唐代,皇帝的權力也受到了相當的制約,而宰相權力進行了分化。

(唐代名相房玄齡)

宋代時宰相權力進一步低落。雖然也有三省,但只有中書省地位重要,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合稱“兩府”。而且中書省還管不了財政,財政由戶部司、鹽鐵司和度支司掌管。宋代還設立了“考課院”把原屬宰相的用人之權也分出去了。

(北宋名相王安石)

到了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仍然沿襲了前代做法,設立了中書省為宰相機構,宰相稱為丞相,有左、右兩員,丞相之下設有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屬吏。先後擔任丞相職務的有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四人。可是好景不長,朱元璋覺得這些丞相礙事,侵奪了他的權力,找各種藉口把他們都殺了(徐達主要為武將,在中書省時間不長,是個例外)。

洪武十三年(1380),因胡惟庸案發,朱元璋宣佈廢除中書省,提高六部地位,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兩人,直接向皇帝負責。由此,朱元璋以皇帝身份兼顧宰相職務,宰相被廢除,並告誡子孫不得恢復。

明代獨創的內閣制度

宰相被廢除了,但宰相的活兒還得有人來幹。朱元璋想到的辦法是設立秘書職位來幫助他,擔任秘書工作是一些翰林院學士、講官,這些人的辦公地點在內廷的中極、建極、文華、武英四殿和文淵閣、東閣兩閣,這些閣臣(輔臣)被稱為“內閣大學士”,排名第一位稱為“首輔”。這就是明代創立的內閣制度。

內閣大學士在明代不同時期對朝政的影響力是有很大差異的,內閣首輔之所以被稱為無宰相名頭的宰相,實在是由於明代內閣制度演化的緣故。

在朱元璋、朱棣時代,皇帝自己處理朝政,口頭吩咐內閣大學士代筆批答奏章,閣臣是名副其實的皇帝秘書,並沒有決策的權力。但時間一長,後面的皇帝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親裁政務,慢慢地就把部分權力過渡給了閣臣。

臣下的奏章先送到內閣,由閣臣出具處理意見,寫在一張小紙條上,並附在奏章上,送給皇帝裁決,稱為“票擬”。皇帝看到票擬後,一般不做什麼改動,就把這小紙條撕了,親自用硃筆抄下處理意見,名為“批紅”,這便是正式的諭旨。

到明代中後期,一些皇帝更懶、更無心政務,甚至把批紅的權力交給司禮監太監做,導致大臣們都要仰太監鼻息,形成太監干政的局面。內閣大學士真想把控朝政,也必須先勾結太監,因為太監掌握了代替皇帝批紅的大權。明代最有名的首輔張居正也要勾結太監馮保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明代首輔楊士奇)

首輔與宰相大有不同

作為皇帝的秘書,閣臣官階很低,只有五品,而六部尚書則是二品,不過後來閣臣都由六部尚書和曾經擔任講官(皇帝老師)的翰林學士來兼任,地位就尊貴了,以尚書身份兼內閣大學士,自然比一般的六部尚書地位要高。閣臣中的首輔隱然成為最高政府首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宰相,但首輔和宰相仍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辦事機構和屬官不同。歷代宰相都有自己的官署,唐代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明初有中書省。宰相官署有一大批屬官,比如唐代中書令下面的中書舍人,門下省侍中下面的給事中,明初中書省也有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屬官。而明代首輔手下的人員只有一些管理文書檔案和抄寫文書的屬吏。

第二,品級不同。宰相是位極人臣的職位,在漢代屬於“三公”之一,在唐代,中書令、門下侍中和尚書令都是三品官(第一、二品官是榮譽職位)。首輔因為是翰林學士,品級只有五品,甚至更低,後來地位尊貴也是因為擔任閣臣之前常常先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或吏部尚書,然後以兼任某某大學士的身份入預機務。

第三,職權不同。前代的宰相有決策政務和執行政務的權力,是最高行政首長。明代首輔從理論上說,只有向皇帝提供建議的權力,屬於皇帝的秘書和顧問,所有裁決權都屬於皇帝,並不負行政上的責任。當時負有行政責任的是尚書六部。只是因為明代中後期內閣首輔權勢日重,侵奪了部分皇權,才逐漸凌駕於六部之上。



聽三哥說歷史


當然,明朝的內閣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而且是首席宰相!

丞相、內閣首輔是官職。

宰相是指不設丞相職務時,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職務的官職統稱。


一、丞相是官職,古代的皇帝,綜理國家大事,軍民工農財文法,繁瑣雜務,根本忙不過來,於是自春秋戰國始設置丞相一職,協助帝王處理政務。

秦、漢相沿設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相當於現在的政府首腦,也就是總理、首相職務。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國的丞相李斯,漢朝助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丞相蕭何,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曹操,歷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賢相、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等。


二、宰相,歷史上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宰相是在不設丞相的朝代,對行使丞相職權官職的統稱。

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權力太大,威脅皇權,因而不設丞相一職。

但皇帝綜理軍國大事又忙不過來,唐太宗時,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習稱宰相,為避免集權,設置多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太宗親信重臣李績,成為歷史上“同中書門下”第一人。


三、明朝建國之初曾設置丞相官職,因丞相胡惟庸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權受到威脅,以謀反案誅殺胡惟庸後,裁撤丞相一職。



但皇帝難以處理紛繁的政務,於是,以內閣大學士備皇帝諮詢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多人分散權力行使丞相職權,形成事實上的宰相;後期設內閣首輔大學士,就是實際上的首席宰相。



z山海


這是一道高中歷史題啊!

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明神宗繼位。神宗年方10歲,由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他依仗皇太后的寵信,侵奪六部職權,六部皆俯首聽命。針對明中後期政治腐敗、府庫久虛、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紛起反抗的狀況,他大力整肅吏治、裁剪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張居正輔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他的改革觸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滿。他死後被抄家,削奪官秩。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

明朝的內閣首輔不是事實上的宰相,“雖有宰相之名,實無宰相之權”。

丞相制 內閣制

權力來源 丞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職責 參與決策國家大事 皇帝的侍從顧問

任免 經過皇帝及大臣商議,由皇帝決定 直接由皇帝決定

權力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參與政治權;權力來自制度 有票擬權,但票擬後須呈給皇帝決定;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持

對皇權的影響 制約皇權 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


歷史軍魂


明朝的時候內閣的老大便是內閣首輔,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但是卻不是宰相。朱元璋廢除宰相以後,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不過,這種情況下,皇帝身上的擔子特別重,於是便創立了內閣。內閣是為皇帝輔政的載體而存在。永樂年間,內閣成員都是從一些品級較低的官員中選拔。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朝廷之中地位越來越高。內閣成員多是正三品以上大臣,內閣的權力開始凌駕於六部之上。

即使如此,內閣制畢竟不是過去的宰相制,二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第一、內閣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宰相是最高的行政長官,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即“相府”。相府中有很多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機構健全,而內閣首輔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既沒有閣僚,也沒有閣府。

第二、權力不具有法制化。宰相的職能是有著明確的法律保障的,職能穩定,而明朝的內閣一直沒有明確的身份。換句話來說,內閣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內閣的權力是依附於皇權的,所以內閣的權力非常不穩定,因為皇帝對內閣有絕對的控制權。

內閣首輔雖然號稱“無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實”,但是對朝政國事並沒有獨立裁決的權力,不過是奉旨辦事的代理人。內閣的閣權並不是相權,實質上是協助皇帝主持工作。內閣最大的權力便是“票擬”,而“票擬”能夠被批准通過完全取決於皇帝。如果皇帝不放權,那麼內閣的權力就非常的小。對於這一點,丞相則有法定的權力,可以獨立行使權力。

宰相是名正言順的政府首腦,但是內閣首輔卻不是,因此內閣首輔的權力實際上一直是受到朝臣質疑的。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後,嚴禁設立丞相,並規定六部分立,皇帝親自處理政務,並把這一制度記載到《皇明祖訓》中。這就意味著從法律層面來看,內閣和六部沒有統轄關係。儘管內閣權力強的時候,內閣是凌駕於六部之上的,但是往往內閣首輔沒有辦法得到善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內閣首輔權力沒有合法化,往往在他們下臺以後,會被其餘官員清算。


歷史是什麼


那是明成祖朱棣當政時期的事情了。朱棣設置了以殿閣大學士為主體的內閣,成員有數人不等官秩為正五品,主要為皇帝提供諮政建議。及至後來,內閣大學士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僅僅是為皇帝提供諮政建議,還參與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到嘉靖時期,內閣大學士上朝的班次已在六部尚書之上,成為事實上的中書省。內閣首輔,雖然沒有丞相知名,然而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比較強勢的內閣首輔,如楊廷和、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權傾朝野,號令群臣,不管是聲望還是權力,比之漢唐宋時期的丞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無論如何,明朝的內閣首輔依然不是丞相。


這是因為,漢唐宋時期的丞相,有名正言順的柄國執政的權力。皇帝下發的詔書,必須由丞相蓋上大印才能生效;如果丞相不同意詔書上的內容,這道詔書還能被打回去。而內閣首輔的權力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嚴嵩能夠擅專朝政,是因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疏於政事;張居正能夠大權獨攬,是因為萬曆皇帝沖齡踐祚、缺乏執政經驗。這種權力分分鐘可能被皇帝收回,或者遭到太監鉗制,難有作為。

從程序上看,內閣首輔與丞相之間,就差了一個太監。

此話怎講?


原來,內閣首輔最大的權力,就是在朝廷重要文書上擬定處理意見,

供皇帝採納。這就是通俗所稱“票擬”。皇帝經過審閱後,用紅筆對“票擬”進行拍板定案,這就是通常所稱“批紅”。內閣首輔權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取決於皇帝對“票擬”的採納程度。皇帝採納得越多,內閣首輔自然權力就越大、地位就越高、面子上就越又光彩。反之亦然。

“票擬”又怎麼跟太監扯上關係呢?這是因為明朝中期以後,皇帝深居後宮、不理朝政,極端者如萬曆皇帝,長達30年不上朝。為了維繫國家正常運轉,同時牽制內閣權力,皇帝便將“批紅”的權力交於司禮監太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監閣體制。在這個體制下,丞相之權,被成功地分給了內閣和司禮監。內閣和司禮監各司其職,互相牽制,保證了皇權的集中和正常運行。

所以,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出,內閣首輔擁有“票擬”權,但缺少了太監手中的“批紅”權。如果內閣首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權力,就必須取得司禮監的配合。否則,必然處處受到制約。


事實上,明朝歷史上也有不少內閣首輔與司禮監通力合作的例子。如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推行賦稅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就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配合下完成的。


劉某解密未知


首輔明朝官名。亦稱首揆。首揆即首相,揆,掌管,管理。宰相為總百事之官,常數人擔任,居首位者稱首揆。



首輔明朝對內閣首席大學士之習稱。

嘉靖 (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隆慶 (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與萬曆 (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

首輔職權重於宰相、主持大政,次輔不敢與較。

清朝軍機處之領班軍機大臣職權較重,一般皆稱首輔。


奚譽賢


眾所周知,明清兩代不設宰相,明代以內閣大學士行使宰相職權,而清代以入主軍機處代行宰相權力,自秦以來,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在明朝正式走入歷史。皇帝徹底走向“獨裁”皇權在明清兩朝達到巔峰。

應該說,封建時代宰相的權力是一個漸漸縮小過程,秦漢兩代宰相權力最高,是獨相制。可以開衙建府。有自己的屬官和幕僚。宰相坐而論道事歸臺閣。隋唐以後就是群相制,中書,門下,尚書分立。彼此互相牽制。各辦各的事。兩宋以後宰相的再也沒有坐而論道的權力。財權,兵權都已經不歸宰相。朱元璋以後就廢相了。

從現實角度來說,明代內閣的首輔就是宰相,入閣即拜相,這是群臣包括皇帝在一個不言自明 公認事實,而就權力而言。則是大大不如前朝,宋代宰相富弼敢對宋英宗說,“伊尹之事,臣能為之。”而明朝即便張居正想都不敢想。具體到明朝的首輔而言。那也得分人看人,張居正肯定是“權相”。而嘉靖時期,嚴嵩肯定不是權相。明初最強“三楊”內閣大概就是皇帝的秘書、明朝首輔的看人不看位,只要有政治實力才能做到實權“宰相”。歷史上公認的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在朱元璋手底下,他手裡的權力能高過嘉靖手下的徐華亭?宰相本身沒有任何“技術含量”。還得看人,看皇帝是否強勢。

明朝內閣大學士不過五品官,大學士為兼銜,位不過五品。到英宗二次登基以後,才有首輔、次輔、群輔的區分。而職責上不過是皇帝的秘書罷了,以後兼六部尚書才具有實權,明朝還有一個的特殊之處還在於,有一個和內閣平行機構司禮監,甚至猶在內閣之上。票擬之權在司禮監。明朝的內閣始終是“無名”。歸根結底,明朝的首輔不是宰相,也沒有宰相的權力,甚至居於司禮監之下,沒卵的太監更像宰相。強勢如張居正也不敢自稱“宰相”。明朝就是皇帝獨裁,內閣與司禮監共同執掌宰相職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