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必要提倡用手寫春聯?

陶立方茶器


應該提倡手寫春聯,印出來的字都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千篇一律看不出美感,也失去了書法的靈魂和韻味。而手寫書法雖然各人寫的字水平不一,風格不一,也正因如此才有生命力有動感,充分展示書法的靈氣和魅力,況且這也是千年文化俗習的一種傳承,不應丟棄,我個人覺得中國應該將手寫春暉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破V曉


手寫春聯應當提倡,春聯在以前都是手寫的,這是一種文化傳承。

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們村(那時是生產大隊)社員的春聯,大部分都是我的家兄(曾任集安市一中副校長)和表兄高良田(現為吉林省書協會員、集安市書協主席、楹聯學會會長)寫的。這兩位仁兄從小受到我外祖父(擅長柳體)和我父親(擅長顏體)的言傳身教,酷愛書法,他倆初中到高中畢業回村當社員期間,每到春節前夕,都義務為社員們寫對聯(對子),一直堅持到他倆人考學離開村子為止。後期我也學著他倆的樣子,給社員們寫對子,但終因年齡小沒耐性,沒堅持下來。

“看花容易繡花難”。寫對聯看似簡單,卻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內容,楷書行書是基礎,要知曉傳統對子的寫法、內容,還要根據不同社員的要求,編寫他們喜聞樂見的新詞兒,這就需要勤學習,勤動腦。

在農村過年,貼對子是必須的,過年貼上對子,才顯得紅紅火火有年味兒,明年有希望。農民再窮,也要到供銷社買上幾張大紅紙,請人寫對子。農村需要貼對子的地方很多,也很有講究。大門、房門、裡屋門、宗譜、灶王爺、天地牌、水缸、水井,甚至豬圈、牛棚、馬廄、雞鴨窩、倉房等等地方,都要上貼對子或春條,一點也不能馬虎。家家戶戶對比,誰家對子字寫的好,內容好。記得一個社員家裡人口多,欠了生產隊一千多塊錢的饑荒(那時叫三角債),他便請人寫了一副對聯:“三角債來年年還,艱苦奮鬥幾十年”。這副對聯雖不對仗,但道出了這個農民的心思。還有個社員不識字,將“肥豬滿圈"貼到了宗譜上,鬧出了笑話。

再後來,精美的印刷對聯上市,手寫對聯也很少了。近些年文化下鄉,一些書協會員到農村,現場給農民寫對聯,很受歡迎,看來農民還是很喜歡專業人士的對子,不知這種形式還能持續多久。


老林子28


20056

從弘揚國學傳統文化的角度,妙妙角覺得應該大力提倡手寫春聯。

過年貼春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全世界華人圈和中國周邊廣受影響的國家也都有這樣的習俗。在機械工業化之前,春聯向來都靠手寫,也因此發揚光大了毛筆書法。

其實在不太遠的19世紀初期,硬筆書法才從國外引入,並逐漸取代了在中國沿用2000多年的中國毛筆(軟筆),也因此引發了中國書法的革命,產生了現代硬筆書法。在此之前,國人寫字、作畫基本上都是用毛筆完成的。

即使在鋼筆、圓珠筆、鉛筆等等硬筆逐步佔據中國人的書桌時,國人在幾十年前還主要以毛球作為書寫工具。稍有文化底蘊的學堂,大都也是主張軟筆書寫,稍微上過幾年學的人也都對毛筆書法不陌生,因為毛筆書法是啟蒙知識、必學內容。

在那樣的文化、教育背景下,手寫春聯是無可爭議的,因為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

直到工業革命真正蔓延到國內且全面普及開來後,各種硬筆書寫工具也越來越普及,不但經濟耐用,還沒有軟筆書法那麼講究,再加上配套資源的簡單易行,毛筆書法漸漸地被替代了。

春聯直接批量印刷生產,也是一個手寫春聯越來越少的原因。同樣還是因為經濟簡單實用,基本上不用花費多少錢,就能買到樣式鮮麗的印製春聯,既美觀又方便。

也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大力提倡手寫春聯,弘揚國學文化。否則,缺失了群眾基礎,軟筆書法可能從此止步於藝術層面,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才能掌握。長此以往,軟筆書法將慢慢消忘也不是不可能!


妙妙一角


手寫春聯曾幾何時成為了書法大家展示才氣的專屬,而傳統的手寫春聯則日漸淡出節日的氛圍。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丶大量的印刷春聯佔領了年貨市場,因為印刷品春聯紙張好,字跡淸淅,價格偏低,所以人們不想費心費力,就索性買幾幅印刷品春聯了事。其二、能提筆撰寫春聯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老一代寫春聯的人,大都故去,年青一代由於傳統文化繼承方面有缺失,所以,手寫春聯也舉步維艱。其三丶真正能寫楷書和行書的人也為數不多,有些書法家的書寫風格講求斜欹怪誕,講究章法,等等,他們的字又,不適合寫春聯。即使有些書法家能寫很好的楷書,但他們的身價,也不輕易寫春聯。總之,手寫春聯,目前尚存很多困惑。如此說來,就不提倡手寫春聯嗎?答案是否定的!鑑於此,我們要大力提倡用手寫春聯,真正有能力的學者丶書法家要放下身價,多做一些公益活動,到農村,進基層,去幫助那些沒能力手寫春聯的地方去多做貢獻。我們這裡每年都組織一部分老同志,老書法愛好者文化下鄉義務撰寫春聯。另外,義務教育機構要切實按照教育大綱把毛筆書法課教好,多培養一大批能提筆寫春聯的人才。很多傳統文化自然消亡了,這是民族文化的困感,幾千年留下來的春聯是民族文化內涵的載體,尤其是手聯春聯,他包含著傳統年味,鄉愁,鄉情等多元素,因此,要提倡手寫春聯,把這珍貴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讓手寫春聯後繼有人!


文心雕詩


春聯有沒有必要提倡手寫?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肯定的。因為我就是一個書法愛好者,練了幾十年,也曾經上街寫過春聯。

寫春聯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寫春聯的民俗近幾年已近式微,貼春聯的人也越來越少,就算貼的人也是直接到街攤上買現存的印刷品,千篇一律,真正手寫的已經很少了。我走過很多地方,目前來講北方比南方強,傳統的東西保存的多一些,因為愛好每到一地我也特別喜歡欣賞當地門上的春聯,雖然書寫質量有高有低,但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確實值得一觀。然印刷品一類的就興味索然了,就像整過容的美女,漂是漂亮,總像少了什麼。

寫春聯屬於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不知道是否申遺,但我認為我們的文化部門應搶救這一文化遺產,國家應把保護文化遺產與保護稀有動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雙木老人2


但說實話,貼上這種手寫的漂亮春聯,過年更有年味了。再說了看書法家門現場創作也是一種享受。好在近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在呼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好多社區都組織老年人辦起了書畫班,平時大家在一起學習,寫寫畫畫,其實有些年味變了變得和當年不一樣了。但是手寫春聯這種傳承優秀文化的載體,還是保留併發揚廣大必須提倡一定可以讓年味更濃。





Beautiful吳


應該提倡。首先,手寫春聯在內容上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才好。身份,職業,興趣,愛好不同,選擇春聯的內容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的"好山好水好時光/新年新風新氣象",唐詩裡的名句,口口相傳的好詞,皆可信手拈來。

其次,手寫春聯可以練習和檢驗自的書法水平。

同時,手寫春聯,從準備到揮毫再張貼,整個過程走完,年味也隨之變濃起來;還有手寫也省了一些銀兩啊!





水上慈航


今年寫春聯






保定恆陽子


【認真寫對聯寫的是家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書法是我們國家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但是近年來,鉛筆、鋼筆從西方的引入使用,方便了書寫,提高了速度卻也讓我們的毛筆書法漸漸的遺忘。尤其是現代手機和電腦的普及,大家的書寫都被電子輸入所替代。長此以往國人書寫能力的退化成為一種危機和趨勢,漸漸的大家都不會寫字了。

春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習俗,有貼對聯的習俗。原來大家在村裡和社區都是專人書寫對聯,村裡基本都是義務給鄰里幫忙的,我們家從我爺爺、到我爸、再到我都給村裡鄰居義務寫了幾十年的春聯,三代寫對聯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文化愛好的影響,所以我現在也一直保持有練習書法的愛好。寫春聯不是目的,而應該當作是春節的一個活動,是古文化的宣揚。老人拈鬚觀看,孩童趴桌觀摩,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滿大街千篇一律的對聯印刷品,街人行色匆匆選一幅匆忙貼了了事,只是完成一項任務,哪裡還有絲毫的文化氛圍和年味。(下圖是父母為同事朋友寫春聯)

(下圖是我帶孩子為家裡和親友寫對聯)

希望大家春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備點筆墨,一起認認真真的寫自己家的春聯,也許歪歪扭扭難登大雅之堂!但是認真書寫的是家人對幸福生活的期望,更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冰凌詩語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當下人們每每談及過年,總感覺現在沒有年味 ,總是就回憶以前過年,如何如何熱鬧,家家戶戶忙活著不可開交,雖然物質匱乏,但大家總能其樂融融,享不盡的年意濃,尤其是貼春聯,不管春節形式怎樣變化,但貼春聯習俗卻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現在街面上出售的春聯,紙張的質量越來越好,式樣越來越豐富,字也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多的家庭也願意花上一點錢,買個省事、買個漂亮。不過說實話,看著這些精緻華美的春聯,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缺了什麼呢?春聯批量印刷出來,面對的是大眾,有些也是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大家把買來的印刷春聯貼上了,家家戶戶門臉新了,在感覺一陣新意後,總有一番意猶未盡的滋味。

仔細想想,是少了對書法的傳承,少了寫春聯、貼春聯的儀式感。往常過年,為貼上一副內容新穎、適合自己家庭情況、能表達自己願望的春聯會反覆琢磨、精挑細選。而現在走進街面,匆匆忙忙隨便拿一副就走,好像只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更有甚者,有位鄰居甚至把買東西時商家送的春聯貼了上去,還帶著廣告詞呢,我們的惰性讓精明的商家算計了,我們不僅勞神費力地拿回家,煞有介事的給貼上了,為商家無償做了一年的廣告,還把自家的門臉也搭上了。你說,你這年過得還有年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