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反向思維?

destiny陳


這是一個如何(HOW to)的問題。


在How to層面,是可以隨意創造的。並沒有一定的規矩。


習慣拿別人的How to,而不習慣自己去創造How to。


要明白啥是逆向(反向)思維,這是心智認知的層面,一旦搞懂逆向思維,就可以創造一些How to(如何)來訓練自己的逆向思考。


How to太多是學不完的,關鍵要懂得如何創造How to(如何)。


如何創造How to呢,要去北京,你可以創造出多少種How to呢?


把這個道理,遷移到逆向思維的訓練。



認知框架


“反向思維”如果用在“思路”方面,其實準確用詞叫作——“逆向思維”。

司馬光砸缸的小故事其實就是“逆向思維”,當看到小朋友落水時,常規思維是"救人離水",司馬光卻運用逆向思維,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

“反向思維”在社交方面,準確用詞叫作——換位思考。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翻譯為:自己不能接受的,不要強加於別人接受。

強調的就是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過去我聽到一個笑話:半夜,學生給已睡著的老師打電話,問老師睡了沒有?

這個笑話就反應,老師沒有站在學生角度考慮,隨意的佈置作業!



尚善禪師


逆向思維方式是“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的途徑!

“漸變論——板塊運動”把岩漿來自上地幔作為地質變化的動力。

“災變論——隕落地質學理論”把小行星撞擊作為地質變化的動力,岩漿衝擊波層流形成於隕石坑!



金童希瑞


拿“體育好的孩子思維能力強”這個例子來說,是否存在影響結果的因素呢?在一個講座中專家說“在一個父母從事專業方面工作的家庭中的孩子的詞彙量是4000多,而在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孩子的詞彙量是2000多”由此可見“體育好學習思維能力強”也許就存在了一個影響結果的第三變量因素,要麼就是純屬巧合。所以這個時候由於某個第三變量的混雜因素的存在才混淆了因果關係。

而在例外一個例子中,經常體檢的人是否對自身的健康比較重視,日常起居飲食也同樣重視,所以才出現經常體檢的人會身體比較好這個結果呢。體檢只能是一種篩查措施,要想身體健康與日常的保養時分不開的。 這種現象就是混淆了因果關係的相關關係。投入了精力與金錢卻沒有得到期望的結果,不僅浪費了金錢更加重了精力負擔,更加打擊了自信心。諸如此類的醫療,教育,也是人們最迫切的,最焦慮的問題。那麼對於兩者之間究竟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卻完全沒有弄明白。對於不是推理專業的普通人來說怎樣能快速辨別事件的原因與結果是具有因果關係呢?

《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是一本讓我們瞭解因果關係最基本思維的一本入門書籍,它的特點是內容淺顯易懂,沒有大篇幅的經濟統計學的公式術語之類的。內容以貼切生活的案例的形式講解分析因果之間的邏輯,使我們輕鬆掌握因果推理的思維。

中室牧子與津川友介倆位是本書的作者。其中中室牧子是教育經濟學家,津川友介是名醫生兼醫療政策家,師從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醫療經濟學家,從最早創建因果推理體系的唐納德▪魯賓那裡學習了因果推理思維。 要想得知真相必須直擊真相,要想掌握因果推理的思維首先弄清楚什麼是因果該有的關係。

一、什麼是因?

一個珠寶公司想在聖誕節來臨之際投放廣告這個是因,一個事件產生的原因。

二、什麼是果?

投放廣告帶來了銷售額的提高,這個是果,由前一個事件產生的結果。 那麼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兩個事件當中,前一個事件是因,後一個事件是果,後一個事件是前一個事件產生的結果,這樣的關係稱它存在“因果關係”。但後一個事件不是前一個事件所產生的結果那麼二者就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這裡把事件稱之為“變量”。


想要搞清楚兩個變量是否存在因果關係,那就先驗證一下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以下情況:

①兩個變量之間是否純屬巧合

這個因素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分辨,因為它聽說去確實是太離譜了。比如書中尼古拉斯▪凱奇一年參演電影的數量與游泳池溺亡的人數的數據圖高度相似,這就純屬巧合了,因為聽起來太滑稽了。

②是否存在第三變量(混雜因素)

“父母是從事專業工作的家庭中的孩子的詞彙量是4000多,而一個普通家庭(例如父母是工人等)中的孩子的詞彙量是2000多。”由此可見,上述“體育好的學生,學習思維能力就好”,是否就存在這樣一個混雜因素“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混淆了人們的視角。所以在探討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是時候還應該考慮是否有這樣影響原因與結果的第三變量的存在。

③是否存在逆向因果關係

本來以為的原因其實結果,本來認為的結果卻是事件的原因,這種狀態被稱為逆向因果關係。例如:(警察→犯罪),警察多的地方犯罪案件就多,但是將警察視為犯罪案件多原因似乎太過牽強。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否存在逆向因果關係了,因為犯罪案件數量多所以警察就多,(犯罪→警察)。


所以在相關關係的情況下,即使原因再次發生,也不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三、證明因果關係需要“反事實”的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如果當時沒有跳槽到這家公司,我現在會怎樣?”

“如果當時和他結婚,現在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這種想法也可以稱為反事實思維,就是把“事實”中的原因與“反事實”中的原因未發生後的結果進行對比。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穿越時空的能力所以也無法得到“反事實”的結果,但是它卻是思維推理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比如投放廣告與銷售額的例子,我們如何去驗證沒有投放廣告時的銷售額呢?

1、利用“最貼切的值”

例如公司往年這個時期為投放廣告的數據或者競爭對手的數據,來代替“反事實”中的數據,這個數據必須具有可比較性。比如:珠寶公司一部分珠寶店是位於商業中心的,而一些則是位於一些偏僻的地方,例外一些則是營業員比較少規模比較小的店鋪。那麼這樣一來它們之間得到的數據就如同拿蘋果與橙子進行對比,完全沒有可比性。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更精確的方法得到數據了。

2、元分析,高等級的證據

如果拿金子塔來形容,那麼元分析就是金字塔的塔尖,是數據證據中比較高級的。其中包含了隨機對照試驗,自然試驗,雙重差分法,工具變量法,斷點回歸設計法,匹配法,都是支持元分析這個塔尖的塔身和塔底。這樣一來得到的數據就是比較準確可行的了。

元分析需要具有一定數據統計基礎的人來使用,而在我們生活中,接觸數據的機會不會很普遍,當然如果你是這方面的職業那“元分析”就有用武之地了。

這裡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它的思維方式,用因果推理的思維方式來鍛鍊自己的思維模式。再遇到一些自己覺得不合理卻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情的時候,運用“因果關係的三點”和“反事實”這樣的思考模式就能很清楚的應對了。


輕歸


反向思維也稱逆向思考,這是橫向思維中一種創意突破性思考方法,儘管我們有很多的逆向思考的故事,但我們普通人依然很難運用這種逆向思考來達到我們的目標,也就是說,懂逆向思考的人多,但實操運用逆向思考的人很少。

逆向思考,意味著接受當前觀點,然後將其顛倒過來。“顛倒”可以是做以下各種改變:上下顛倒、倒立、內外顛倒、從後往前看、從反方向考慮等。關鍵在於,不管一開始暗示了怎樣的一個方向,都很容易指出相反的方向。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對一個情境做逆向思考。例如,有人開著一輛汽車沿公路行駛。可以從以下方面做逆向思考:

——沒有人在開車,是車帶著人在跑。

——汽車正沿著公路後退。

——汽車正沿著公路朝反方向行駛。

——汽車沒有動,是輪子下面的路在朝後跑。

沒有必要去判斷哪一種逆向思考是正確的。所有的方式都是正確的。因為逆向思考的目的是找到改變情境的方式。在某種變化引出新觀點之前,我們無法判斷這種變化是否有用。就像橫向思維的其它步驟一樣,重要的是改變。 我們可以說董事會主席召開了董事會議。

也可以反過來說“董事會議召來了董事會主席”。這一逆向說法很有道理,因為正是董事會成員腦子裡存在的觀點(或潛在的反應)促使董事會主席召開會議。這就使人們想到,主席是要力圖貫徹自己的觀點、判斷他人對其觀點的反應,還是要蒐集董事會成員的建議? 廣告的目的是引起公眾對商品的注意。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廣告的目的是使公眾注意不到商品。這就引出一個觀點,即廣告使人們只注意到產品的某個特徵,從而看不到整個產品。也許人們應該在廣告中依次展示產品的不同特徵,而不是僅展示預期的賣點。

我們還可以將開頭那句話反過來說成:廣告的目的是讓商品注意到人。這樣人們就會去關注商品是如何對公眾做出反應的。產品是如何根據試銷市場的反應調整的?能夠根據公眾的行為去改變產品嗎?還是公眾的行為應該改變? 營銷就是向消費者展示產品的亮點,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興趣,從而產生購買。逆向思考可以這麼做:營銷者將全部的產品亮點隱藏起來,而將產品的弱點展示給消費者。

譬如,黑枸杞吃多了容易上火;本牙膏了添加化學物,請慎用等;這個青菜的生長過程使用了農藥,食用前請用清水浸泡N個小時…… 品牌營銷的成功需要大量的廣告投入——品牌營銷的成功不需要大量的廣告投入;

產品需要挖掘賣點來吸引消費者——產品沒有賣點,也不去吸引消費者;營銷就是要把產品的功能功效快速提示給消費者——營銷就是要隱藏產品的全部功能功效。

使用逆向思考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擔心您的改變是不是真的逆向思考。 做出逆向思考後,即使沒有立即引出新的觀點 ,也不要馬上放棄。給它時間去發展。 逆向思維再荒謬都不過分。

不要因為逆向思維太不可思議而跳過它。 考慮逆向思維以及它引發的初始觀點時,要推遲進行判斷, 逆向思考只是起點,不是解決方案。最後您的觀點也許偏離得太遠,以至於與出發點毫無關係。

反向思維的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培養自己對世界上任何正確或者不正確的事進行反向思考,包括路邊的廣告牌上的文案,都可以進行反向顛倒,時間久了,就會養成習慣!


沈坤


反向思維的訓練其實說簡單就很簡單,說難也難。

一般情況下,要試著換位思考,或者直接反向思考,訓練都是在積累的過程中實現的,而反向思考,大多數是在問題上的反向思考,也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做的。

大量的去找案列去試著分析,並且舉例正反兩種思維方式,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影客居


比如,做數學題先給答案,根據答案和給的問題反推。


一隻喜歡籃球的豬


很簡單!不要把所有事都想的那麼完美!


我認識150020683


正向思維:大腦指揮屁股。

逆向思維:屁股指揮大腦,而且你要證明給別人看,這還是對的。


不羈小民


一個問題怎麼顯示一半。。。如何把問題都反過來想,什麼才是普世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