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特殊群體安然渡“疫”養老機構、救助站、社區全力保障

福利院老人、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士……如何確保這些特殊群體安然渡“疫”?養老機構、救助站、社區全力保障——

忙得像陀螺 內心很充實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陳勇 沙兆華

疫情防控,全面動員,人人參戰。為使老人、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士等特殊群體安然渡過疫情難關,我省各養老機構、救助站、社區等全力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確保他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養老機構: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疫情面前,老人是易感人群。我省在春節前就對全省福利院、敬老院等老人集中場所實施了封閉管理等防護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再好的措施關鍵在於落實。黃麗梅是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家中有1歲多的小女兒。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她和院裡其他姐妹一起,放棄休假,加班加點,把制度要求落實到每一件細小的事項中。

春節前,住在福利院的不少老人原計劃請假回家。因疫情變化,老人們大都只能留下來。黃麗梅每天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主動承擔起為全院140多位老人和730多位工作人員測量體溫的任務。

由於封閉管理,家屬不能進入福利院探望,打電話詢問情況者驟然暴增,黃麗梅一一用手機拍下老人生活娛樂的視頻,發給家屬,並不厭其煩地與他們溝通。

正由於有一群像黃麗梅這樣的“守門人”,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一福利院實現了外來人員“零進入”,隔離了病毒卻未隔離愛。

湖南康乃馨養老公司呵護中心綜合區五樓護理員胡贊華,今年是第六年在病房過春節,所服務的38名老人大部分為失能失智者。疫情防控戰鬥開展以來,她除了做好幫老人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洗腳、擦身體等日常護理工作外,還負責每天的房間消毒、空氣淨化等工作,箇中辛勞不言而喻。但她天天笑容滿面,對待長者宛如親人。

採訪中,黃麗梅、胡贊華均表示,雖然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轉,但能為戰勝疫情出一份力,內心很充實!

救助站:一人一房,每天兩次測體溫

“老人家,夜晚天太冷,您跟我們一起回站裡吧!”2月2日深夜,衡陽市救助站黨員先鋒隊在石鼓區巡查過程中,發現一名老人蜷縮在牛角巷的一間陋室中,便勸說他搬進救助站過夜。

通過問詢,救助站工作人員得知眼前的老人叫馮交生,今年62歲,家住衡陽縣臺源鎮,平時以乞討為生。經過工作人員耐心勸說,老人答應到救助站居住。入站後,工作人員為他進行了體溫測量等身體檢查,給他換上嶄新衣服,分發口罩和相關藥品。

疫情發生以來,針對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流動性大、人群複雜、患病率高、自身衛生條件較差等特點,省民政廳要求全省各地救助站等民政服務機構嚴格做好人員防控、崗位消毒、應急值守等工作。

衡陽市民政局迅速行動,成立10支黨員先鋒隊。市救助站黨員先鋒隊從1月23日起,每天早上8時出發,深入街頭巷尾、橋頭涵洞,查找流浪在外、缺衣少穿的困難群眾。 記者從省民政廳瞭解到,1月23日至2月3日,全省各救助站救助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1975人次,發放棉被棉衣752件(套),對入站的受助人員均安排單間救助房,每天早晚兩次監測體溫,並做好了記錄。

社區:“你按電梯不方便,家裡垃圾我幫你丟”

社區是群防群控的主陣地。

2月2日晚,視障殘疾人張菡雪在微信群裡分享了她鄰居的“微舉動”。張菡雪住在長沙市嶽麓區新民路社區,鄰居是才搬來不久的一對年輕人。當晚7時許,張菡雪出門倒垃圾,鄰居女孩看到她因眼睛不好只能摸索著前進,便一把提過她手中的垃圾袋,說:“現在小區電梯要隔著紙巾按按鈕。你眼睛不好,不方便,感染風險高,我幫你丟。你出去採購不方便,也跟我說。”張菡雪頓時感到了鄰里的溫暖。

1月27日,嶽麓區盲人協會主席吳聲湄在朋友圈呼籲:居家的殘障人士行動不便,希望大家伸出大愛之手。嶽麓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立即回覆說,街道工作人員將聯合社區對有特殊困難、行動不便的居家老人和殘疾人,逐一上門探訪,詢問需要,請放心。吳聲湄說,疫情面前,這些關注和關愛更加暖人。

天心區裕南街街道東瓜山社區是典型老舊社區,人流量大。疫情防控措施升級後,社區工作人員成了“專屬外賣小哥”,特別是對轄區內近百位殘疾人、58戶空巢獨居老人進行全天候重點關注。

社區書記姜鵬告訴記者,“我們每天逐一上門詢問他們的需求,新鮮蔬菜、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物品,需要什麼我們就幫忙購買、送貨上門,盡力把疫情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壓到最小。”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2月5日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