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醫養大熱,保險也要上車啦!

根據全國老齡辦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有超過4200萬失能老人和超過2900萬80歲以上老人,合計佔到總老年人口的30%。所以,

為滿足日益增多的醫療和照護需求,融合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的社區和機構應運而生,併成為養老產業的重要部分。

今天,嘴嘴就帶大家認識下“醫養結合”,順便說說它和保險的那些事兒~

醫養結合類型的養老院與普通養老院相比,更加註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長期照護,在多元化的養老模式中,它主要具備以下優勢:

一:緩解緊張的醫療資源

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養老機構養老,及時高效的醫療保障是最基本的剛性需求,醫養結合的模式打破了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的孤立,有效實現了醫養對接,讓更多的老年人可以就近獲得公共衛生服務,從而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

二、24小時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

目前,我國具備醫養結合的養老社區和機構大部分都具有專業的執業資質,配備專業的醫療團隊,醫師和護士負責老年患者的康復生活,每天不定時到老人房間瞭解身心狀態及飲食等情況,滿足老人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醫療、康復服務,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

三、構建多方共贏的局面

醫養結合是在未富先老的養老壓力下的一劑良方,以醫療為核心的醫養模式可全方位滿足失能、半失能及患病老人的各項需求,為老年人提供集養老、醫療、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打破養老機構和醫院之間的割裂狀態,實現老有所醫和老有所養,減輕老人及其子女的精神壓力及經濟負擔,構建老人、子女、醫院、機構等多贏局面。

簡單來說,這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 的養老模式整合了醫療養老資源,還在醫療保障方面更細化,不僅注重醫療,更看重養護。及時地提供醫療服務、更科學地管理慢性病、滿足失能和高齡老人的照護需求,讓老人的晚年健康生活更有質量。

目前,雖然醫養結合已成為熱度高漲的全民養老新方式,但仍舊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其配套政策和產品服務並不完善,深度老齡化釋放出來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滿足,在生活照料、金融服務、醫護服務、文化娛樂等方面都存在著養老產品和服務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水平不高等狀況。以金融服務為例雖然我國的養老醫療保險體系已相對完善,而針對失能、高齡老人或疾病傷殘人士的長期護理保險還處於探索時期,市場上以護理和失能為保障條件的健康險產品也比較少見。

那麼沒有這些完善的金融產品服務,就真的不可以麼?

還真不可以,長期護理保險是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需要長期被照護的被保險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補償的健康保險是從支付端來緩解個人及家庭養老壓力的一種方式。醫養結合模式可以完善養老體系中的醫療、養護問題,但卻解決不了可以支撐起醫療、照護需求的財力問題,

隨著養老金替代率的不斷下降,養老金不能足夠覆蓋老年生活已經成為共識。

2018年清華大學發佈的《國人養老報告》中的數據也可佐證這一觀點,數據指出:約有78%受訪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已經佔據了退休後收入的一半,更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指出此比例已達80%以上;而隨著老齡社會的不斷髮展,75歲以後醫療支出將會佔據退休收入更大的比例,再加上日常開支,只怕是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會入不敷出。

雖然老人的醫療保險可以幫助承擔一部分,但醫療保險的報銷也是有條件和起付線的,住院費用可以走醫保,護理、康養等服務卻不包含在報銷的範圍內,如果沒有充足的養老財富儲備,當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行為能力都成為問題時,個人及家庭將不得不接受負債維持養老。

我們也可以鄰國日本為例:日本在建設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初期,只是考慮了提供養老服務,而輕視了預防老年期疾病,結果就是養老服務體系雖已建成,但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失能老人的養護不但帶來了巨大的國家財政壓力,更使老人的生活品質急劇下降,給家庭帶來了更多壓力和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