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咨史通鉴


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之所以不是选择诸葛亮一个人,就是害怕诸葛亮会变成曹操。

但是诸葛亮和李严是两个阵营的人,很难密切合作,刘备为什么不选择赵云来一起当顾命大臣。

按常理来说,

选择顾命大臣的标准也就是四个:忠诚、威望、能力、地位。赵云和刘备也曾同床而眠,可以说是刘备除了关羽张飞之外,赵云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赵云也一直给刘备的后勤部队,他曾经当过桂阳太守、公安司马、江州的翊军将军,赵云对刘备可谓是忠心不二。

再来说一下赵云的威望。赵云被封为虎威将军不但能威慑敌人,而且也能威慑内部,刘备让赵云当自己的后勤大总管,就是因为赵云,能镇得住刘备嚣张跋扈的老婆孙小妹。

关于赵云的能力,很多学者认为:“赵云明大义,断大策,同等于鲁肃”、“赵云不独有将略,其看事决断稳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最后再说一下赵云的职务。赵云虽然属于“杂号将军”,但刘备讨伐孙权的时候“赵云督卫江州”,实际刘备是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给了赵云。并且刘备在夷陵惨败之后,赵云亲帅大军赶到永安接应刘备,要不然刘备就回不到蜀国了。

综上所述,赵云具备了顾命大臣的四个必要条件,并且当赵云当就在永安,但是刘备却只托孤于把诸葛亮和李严,却吧赵云晾在了一边,只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当时赵云已经六十五岁了,比刘备还大两岁,赵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托孤的要求,这和当年曹操把郭嘉看做可以托孤的心腹一样,原因就是:“诸君年齿均长于我,而郭奉孝最少。”;(2)无论赵云是不是顾命大臣,他都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当初赵云不顾生死两次救出救危在旦夕的刘禅,他心里对刘婵具有别样的感情。

公元前


赵云是武将,冲锋陷阵可以,运筹帷幄不行。而诸葛亮自己本身就是军师,并且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为刘备三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刘备临终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他躺在病榻上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可以安邦定国,完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请您辅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请您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满面地说:“臣一定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

关于永安托孤,有些人认为刘备完全信赖诸葛亮,这种境界是古今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也有人质疑说,刘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出自真心,刘备对诸葛亮心怀猜忌,但又不得不托孤于他,于是说出这样的话,把诸葛亮逼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不得不至死效忠。但不管怎样,诸葛亮的一片忠心,可昭日月。

蜀汉政权很特别,它就像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由三股力量组成。第一股力量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是蜀汉的最高阶层,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第二股力量是刘璋留下的人,比如李严等,这股力量居于蜀汉政权的中层;第三股力量是益州士生士长的官员和本地豪族,这股力量处于政权的底层。

蜀汉的三股力量形成的政权结构当然不会安定,尤其下两层是不服气的。所以刘备不单要托孤诸葛亮,也要托孤李严。这样也可以互相监督。

刘备兵败病死白帝城,现在由一个丞相来代行君权,各个阶层都各怀心思,眼睁睁地盯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有采取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用公平公正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能让不同阶层的人心服口服。


枫叶永刀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蜀汉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而且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集团后,就一直处于二号人物地位,他是整个蜀汉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者,也是坚定的执行者,特别是进入成都以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在刘备外出作战,比如夺取益州、争夺汉中期间,诸葛亮负责统摄留守官员,保障方后方,不管从威望和能力上都是辅政的第一选。



刘备托孤李严,首先是因为李严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从荆州投奔益州后,深得刘璋重用,被任命成都令。所以,让李严辅政,有利于团结益州本土官员。同时,李严的军事能力也是得到刘备肯定,盗贼马秦、高胜聚集数万人马起事,当时刘备正在汉中,面对众多叛军,李严也不请求援兵,仅五千人就讨平叛乱。其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在托孤时,李严的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本来时负责文书和传达命令,类似今天办公厅。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皇权旁落的事实,只信任身边地位低下的尚书们,虽然设置宰相,但是凡机要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辅弼大臣。李严的尚书令作用对于丞相诸葛亮就不言而喻。把身为尚书令的李严提拔为辅政大臣,自然是对丞相权力的制约。托孤后,李严就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负责蜀汉的军事,刘备意图也是与诸葛亮分权。



最后,来看赵云为什么不适合辅政。最早跟随刘备起兵的元老们想关羽、张飞这些实力派人物都已去世,糜竺、孙乾等人才能平平。这时只剩下赵云比较合适,特别是赵云先后两次救过刘禅,对刘备更是忠贞不二。但是赵云曾在占领成都后,众将商议瓜分良田美宅时候,逆众议,劝谏刘备,天下未定,应当把田产还给百姓收揽人心。最终刘备同意了赵云的意见。虽然赵云出于公心,但此举势必得罪一大批蜀汉将领,特别是入川已前的将领。众将跟随刘备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有了安身之地,希望享享清福,却因为赵云一番话,成为泡影。愤怒之情可想而知。由此可见赵云虽然对刘备忠心不二,但从中也可看到在处理与众人关系上做得并不好。作为辅政大臣,如果不能很好处理众臣关系,得不到众人支持,必然要引起动乱,因此赵云没有被刘备纳入辅政之列。


一壶清茗品春秋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因为诸葛亮和李严是文臣,而赵云是武将,一般文臣主内,武将主外,在加上诸葛亮和李严是蜀国的政治中枢。因此刘备才会会托孤诸葛亮和李严。

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刘备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


第一,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李配”开启后刘备时代。

朝廷中枢不能乱,安定团结一致对外,要想不争夺权利,就得将权利高度集中,不让外戚,宦官势力打打杀杀,刘备经历的这种事情太多,有太多的前车之鉴在眼前,所以刘备将托付之重任交给诸葛亮和李严。

其次,诸葛亮和李严的政治势力差不多,诸葛亮是刘备的原班人马,而李严是原益州的势力,两个人的势力合在一起,刚好就是蜀汉的整体实力。所以“诸李配”是刘备的人事布局。他希望蜀汉的核心班子以后就按照他的布局来搭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病重的刘备,他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所以他的这种人事布局是他权衡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他的人事布局给后刘备时代,开了一个好头、

李严(上图)和诸葛亮(下图)搭配组班子,开启了后刘备时代的腔调。


第二,刘备在临终前,设下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局,平衡了蜀汉的各方势力。

在稳定蜀汉内部,抵御曹魏和吴国的同时,要让“江山不变色,不变制”,就要制约首辅重臣的权利,因此,刘备安排了李严“辅助”诸葛亮,两个人分表代表了蜀汉的新老势力,所以双方互相平衡,制约,可以避免一家独大,搞一言堂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第一雕”。

其次,刘备在弥留之际,曾对诸葛亮说过:“你的才干,胜过魏主十倍,一定能够治国安邦,如果嗣子可辅,辅之,如期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惊了一声冷汗,立即下跪,赶紧向刘备表忠心,说自己必当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刘备已经利用李严来制约诸葛亮,但是刘备觉的还是不放心,原因在于。自己的儿子争气,说的好听点,叫做为人宽厚,难听点,就是懦弱,所以刘备才会直言不讳的对诸葛亮说这些话,把诸葛亮逼到了墙角,让天下人都监督诸葛亮,诸葛亮爱惜自己的名声,当然不会那么做,所以至此以后,他生活在誓言当中,必须鞠躬尽瘁。这就是所谓的“第二雕”。

至此,刘备弥留之际设下的一个“一箭双雕”的局,换来了蜀汉四十年的苟延残喘,现在看来,还是很值得的,

刘备临终设下的的一箭双雕之局(上图),使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心于蜀汉。


第三,蜀汉人才匮乏,刘备用人拙荆见肘。”诸李搭班子”,成了刘备的无奈之举。

从关羽失去荆州到刘备被陆逊击败,蜀汉政权在这几次事件中,逝去的人员越来越多,关平、关平、马良、张飞、冯习、张南、再加上在攻下汉中第二年就离世的蜀汉第一谋士法正,蜀国的文臣武将几乎消亡殆尽,在战争年代,人才,尤其是重要将领和优秀的谋士是十分难得的,可能直接决定者战争的胜负和争霸战争最终的赢家。

这个时候用人荒的出现,使的预感到自己生命已经到了尽头的刘备,不得不开始考虑蜀汉的未来,但是刘备突然发现蜀汉人才库竟后继无人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中年人。

因此,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是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也想给刘禅找些青年才俊来搭配班子,但是因为朝中真的是人才匮乏,后继无人阿。所以他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

蜀国五虎上将几乎消亡殆尽,蜀汉人才匮乏(上图),诸葛亮被刘备托孤,实属无奈之举。


为什么不托孤赵云那?

因为赵云是五虎上将独苗,一直都是先主刘备的贴身保镖,你让他带兵打仗还可以,你让他治国理政,搞国家建设,这不是为难赵云吗。赵云不是一个全才,他只是一员武将,能力有限。刘备作为一代枭雄,能不了解自己的臣下吗。

其次,赵云年龄不小了,岁数比诸葛亮还大一点,诸葛亮的话,刘禅这个年轻的君主都不听,更别说赵云了。刘禅这个君主多少还是喜欢和年轻人共事。

所以,刘备也是深思熟虑过这个问题,也觉得赵云各方面都不适合,才没有把赵云安排到托孤大臣的位置上。

岁月神偷,赵云力不从心,


综上所述: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属实无奈之举,只因为人才极度匮乏,而不用赵云,只因为赵云年龄太大,又是武将,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才会被刘备排除在外。


向日葵爱历史


托孤一般情况下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受托孤的人基本上要在皇帝亲政以前代替皇帝治理国家,如果托付不当,很容易出现政治危机。这就要求最高当政者在选择托孤大臣时必须要慎而又慎,要避免潜在的政治危机。


在选择托孤大臣时,无非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当然是才干。才干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最基本的当然是政治能力,然后是军事能力。第二,就是人品。托孤大臣一般是有很大的权力,很容易成为权臣。如果心术不正,没有很好的政治操守,很容易出现像司马懿那样阴谋家篡位;第三,应该是政治平衡。光有才干和人品还不足以保证能够政治稳定,还需要最高当政者在托孤的同时设计一套各方势力相互制约,且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的政治生态,从而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框架,以便于不出现野心家、阴谋家或者像宋太祖那样的“身不由己”的例子。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赵云的条件进行分析,就能够得出赵云到底适不适合成为托孤大臣。

首先来看才干和人品。赵云的人品自然是没话讲,他的整个生平已经为他的人品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个不必多讲。我们单讲他的才干。赵云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军事上,抛开三国演义里的大战长坂坡不讲,因为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并没有什么用。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赵云的军事能力在蜀汉层面来说,还是数得着的,以稳字为主,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但要进入托孤考察对象显然还不行,还需要考察最重要的政治能力。赵云在三国里主要是领兵,但是也有过参与政治的机会。但是,他的表现并不能及格,最典型的莫过于他独自领兵收复桂阳郡的表现。在赵云收复桂阳且被刘备任务为桂阳郡守以后,实际上赵云此时已经是被刘备视为主政一方的大员,要让他独挡一面了。此时,当地的实力派赵范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以进行政治结盟。可是赵云的表现却很幼稚,以个人名节为理由拒绝了。在那个年代,联姻是常用的政治结盟手段。比如:刘秀和河北郭氏的联姻,刘备和东吴的联姻,都是政治联姻,但两人都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从这一点儿上看,赵云在政治上是相当不成熟的。他拒绝联姻也使赵范始终不自安,最终逃走。从此以后,赵云再也没有获得过参与政治的机会。他在刘备心中已经留下政治能力不过关的印象,没有进入托孤大臣考察对象是必然的。


说完才干,再来讲讲刘备为自己身后设计的政治架构。众所周知,蜀汉的政治势力大致上有两大派系,也就是外来的荆州派和益州本土派。而刘备选的这两个人刚好是这两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法正此时还活着,那么就会是法正而不是李严。两个基本上都是军政能力较为均衡,可以相互制约。如果再加入军方的代表赵云,那么诸葛亮的势力将具有压倒优势,政治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事实上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还是想方设法最终将李严拿下,所有权力收归己有。好在诸葛丞相的节操有保证,成就了他成为一代名臣楷模,为万世敬仰。



孤独守夜人


托孤啊,就是把未来的皇帝托付给“辅政大臣”,辅政大臣,得是政治家吧,得是宰辅一级高级官僚吧?赵云一个武将,哪里有资格?

武将是什么?爪牙,只负责撕咬,不负责思考,

何况,赵云并不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早在191年,刘备看中了赵云,想让赵云跟着自己,赵云说他哥死了,他要回乡,这典型看刘备没混起来,不屑于跟刘备混。

后来十年后,刘备已经名扬天下了,赵云才跟着刘备混的,当时已经是公元200年了,


南朝居士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刘备永安托孤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么为什么刘备会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个人认为那是因为诸葛亮与李严都是能力超群之人,各有所长,又对刘备忠心耿耿,再者他们俩是蜀汉政权内部荆州和东州集团的代言人,可以制衡益州本土集团。至于为什么没有托孤赵云,是因为赵云与诸葛亮为同一阵营,加之赵云被刘备视为家将,不适合托孤。

刘备为什么会托孤诸葛亮和李严

蜀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其内部构成错综复杂,简单的说蜀汉政权有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李严所代表的东州集团,和根深蒂固的地头蛇益州集团,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就是刘备托孤需要考量的。

因此身为一国之主的刘备在深思熟虑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他不但要选择合适的人才,更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才会做出如此选择。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三国志》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战略策划师加内政总管,初出茅庐便为刘备集团指明方向,之后联吴抗曹,总管后勤保障工作,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其能力人品无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即是元老又是荆州集团的代言人,加上已经贵为丞相,是当之无愧的肱骨之臣,所以托孤诸葛亮是合情合理,毫无疑议。

那么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虽然是荆州人但却是东州集团的人,这也是他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法正死后,李严俨然已是东州集团首领。

而且李严在刘备入益州时,率众投降,为刘备送上了一记神助攻,加上李严军事能力突出,不论是以五千人歼灭数万盗贼,还是大破南中叛军高定,都可以看出其不俗的能力。

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音淒。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三国志》

因此在章武二年,刘备将李严招至永安,加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托孤时加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成为军界首脑人物。

刘备为什么没有托孤赵云

赵云,一位三国时人气极高的勇将,一生为刘备出生入死,在公孙瓒手下时就与刘备结下深厚的友谊,跟随刘备之后更是救后主,保主母,立下大功。但刘备没有托孤赵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赵云与诸葛亮同属于刘备创业元老,归属同一集团,有诸葛亮代言足矣,无需再托孤赵云。

其二,赵云虽然英勇善战,但刘备对他的定位是心腹家将,并不是像关羽,魏延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因此,赵云并不适合托孤。

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云别传》

总结:综上所述,刘备托孤诸葛亮与李严是因为此二人能力出众,各有所长,而且分别代表了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与益州本土集团保持相对平衡,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

而刘备没有托孤赵云是因为赵云与诸葛亮为同一集团,无需托孤,加上赵云在刘备心中是心腹家将,不适合托孤。


临石观海


托孤历来是国家大事,因而托孤大臣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永安托孤,刘备选择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诸葛亮,另一位便是尚书令李严。而并没有选择早就追随于他的赵云。

为何会选择诸葛亮?

托孤之人主要讲求两点,一个是威望要高,一个是能力要强,威望不高镇不住场面,能力不强办了实事。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二把手,威望自然很高。作为蜀汉的百官之首,能力更是超一流。更何况,蜀汉刚立国不久,便经历夷陵之败,其内部实际是危机四伏,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第一能人,不用多说,自然是刘备托孤的首选之人。

为何会选择李严?

蜀汉政权内部主要分为三支势力,一支是由益州本土势力组成的益州派,一支是刘焉父子统治益州时期入蜀的东州派,最后一支便是刘备的老班底荆州派。这三股势力相处并不融洽,彼此之间颇有矛盾,因而蜀汉政权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协调好这三股势力。

以刘备为首的荆州派自然是蜀汉政权的主体,但作为新来者,要想在益州站稳住脚就必须依靠其他势力,相比较而言,东州派自然比益州派更适合做团结对象。而李严便隶属于东州派。李严本是荆州人,刘表死后,刘琮投降了曹操,李严便弃官入蜀,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刘备入蜀后,李严顺势投降了刘备,被刘备委于重任。因而李严算得上是一个亲荆州派的东州派人士,并且李严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自然也就成为了刘备托孤考虑的对象。

选择李严除了是要拉拢东州集团外,可能还有一点便是要牵制诸葛亮,毕竟诸葛亮位高权重,而刘禅年幼,刘备防备他也是极有可能呢,当然这一点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

为何不选择赵云?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感觉赵云在蜀汉政权内部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不然,在刘备生前,赵云一直都只是个杂号将军,直到刘禅继位,才被拜为镇东将军。反观蜀汉的另一位大将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便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成为封疆大吏,刘备称帝后,更是拜其为镇北将军。相比较而言赵云在蜀汉政权内部的地位可能还没有魏延高。

其实除了赵云地位不够高外,还有一点便是面对蜀汉危机四伏的局势,作为武将出身的赵云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去摆平这样的局面,所以说这也是刘备不考虑他的原因。

更何况赵云同属于荆州派,荆州派已经选了诸葛亮为托孤大臣,如果再选一个荆州派人士不利于内部势力平衡。


混沌聊史


刘备临终时托孤之所以托给诸葛亮和李严,是有深意的。

首先,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跟随蜀军南征北讨,军功累累。

关羽张飞二人虽然有些狂妄自大,对诸葛亮有些不尊敬,但毕竟已经都相继归天。

剩下的五虎将可以说是都比较服诸葛亮的,所以托孤给诸葛亮,就相当于把刘禅托付给了原蜀国集团。

其次,刘禅不是一个诸侯,也不是一个主公,而是一国之君。

他要学的不是打仗,而是从何处理朝政,把控人心。

这些是赵云的短板。因为一个武将如果接管了朝政,好的武将可能使国家的国力保持不变,但是坏的武将可能就是专政乱国,像梁冀一样。

所以,要想当一国之君,必须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至于李严,他是原蜀地的土著,在当地很有名声和威望。

毕竟刘备集团进蜀中,属于外族入侵,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所以找一个能够因地制宜,熟能生巧的蜀臣就尤为重要。

毕竟天子在颁布诏令的时候,总得有个当地人给把把关,讨论讨论政策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这一点,诸葛亮是代替不了的。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还有一种阴谋论,就是刘备虽然表面上同意诸葛亮废帝自立,但其实都是演戏。所以刘备才把李严捎上,找一个不是集团内部的人来制衡一下。

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法。

综上所述,大家应该就能了解为什么刘备要托孤给这两个人了吧。


古今中外多少事


有三种可能

解释这个现象,有三种可能。第一个便是,诸葛亮就代表了赵云。诸葛亮在法正死后,已经在蜀中成为了事实上的二把手。且赵云沉稳谦虚,知大体,识大局,套用当年曹洪对曹操说的名言:蜀汉可以无云,却不可无诸葛!

但问题是,诸葛亮虽可以代表赵云,但若刘备真的心里有赵云,想对赵云说啥,自然就会告知诸葛亮转言。可刘备致死没提赵云一个字。这就显得赵云很尴尬或说刘备无情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终于对赵云说了两句话,算是后世之人对赵云的一个弥补。

第二种可能,赵云得罪苦了刘备。证据就是,在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前,史书上载,唯有赵云站了出来,慷慨言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当时引得刘备大怒,以至于出征时都丢下了赵云,只让他接应。可想而知当时刘备对赵云会有多愤怒。毕竟刘备虽口中说的是为关羽报仇,实则却是想夺回荆州。所以,这反映而出的是刘备和赵云,对大战略方面的严重分歧。

第三种可能,刘备自始至终就把赵云视为低级战将或保镖。这点,同样也是有史料为证的。都言蜀汉五虎将,实则是仅有位高权重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赵云当时仅是杂号将军,级别没法跟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相比。

且赵云在史料中的重要功劳,都是因救后主刘禅和刘备老婆而得到的。跟关羽、张飞等靠实打实的战功得来的不可同日而语。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差距,就是因为刘备把赵云定位在了自己的私人保镖位置,没给赵云发挥的空间。以至于连魏延都后来者居上,压住赵云一头。

三、是什么造成了赵云的落寞和孤独

参看这三种可能,无论哪一个,都反应出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不是很重要。虽是元老,虽忠义无双,但托付军国大事,就轮不到赵云了。所以赵云从这层意思来言,是相当落寞和孤独的。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赵云在蜀汉(刘备)中的落寞?在笔者看来,就是赵云过于刚正。

赵云在史料中最出彩的话,除了阻止刘备征讨吴国的那句外,其实还有一句,这就是在刘备拿下西川后,曾大肆封赏有功之人,赵云阻止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云别传》)

站在忠义角度上来言,赵云堪称让人叹服且敬佩。不过若站在刘备的角度上来言,赵云这句就太不合时宜了。须知刘备拿下西川,是强取豪夺,他大肆封赏,无非是收买和安抚人心。赵云的阻止,只能证明赵云高尚,可其他大臣是否如赵云般高尚呢?

答案不言自明,连神仙都讲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故而赵云的这种“至清、至明、至忠”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孤独和落寞。甚至从另一个方面来言,会成为蜀汉内的“绊脚石”,这种情况下的赵云,只能被边缘化。

故而,当刘备临终前,是绝不可能选赵云当托孤重臣的,当时的蜀汉需要的是“一团和气”,刘备已经折腾得蜀汉几乎到了崩溃边缘,还如何选“至清、至明、至忠”的赵云,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赵云便注定了落寞和孤独中,跟“托孤之臣”擦肩而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