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後的大清帝國如果不出意外會不會令清朝變得強大?

普慈賢


不請自來。某不才,不敢妄言。願與各位共同探討。鄙人認為,一個國家民族的強盛要靠三方面。技術,制度,文化。洋務運動頂多是提高了技術。生產力會隨之提高,但是生產關係終究不會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制度變革勢在必行。還得改變封建制度,拋棄迂腐的舊文化八股文等。


願作一片海


當然不會。

洋務運動是極其皮毛的改革。

一開始只想著洋人“船堅炮利”,覺得自己在軍事技術跟上,就可以富國強兵。殊不知近現代工業是一個巨大的體系,不是引進某幾項技術就可以構建完成的。

當然,事情是潛移默化的。洋務運動一開始只做軍事工業,一段時間後發現,這樣是隻出不進的純消耗,於是又開辦民用工業,打算賺錢用於補貼軍工。但又發現官辦企業貪汙浪費嚴重,反而造成嚴重虧損,因此不得不通過官督商辦等方式,將民用工業一步步民營化。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滿足工業人才需求,從開始引進外國技工,到派人出國學技術,再到再國內開設技術學校,近代化教育也發展起來。

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確實在一步步走向近代化。如果世界各國不再打擾中國,再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發展,中國是可以實現全面近代化的。

問題是有這個時間嗎?

中國洋務運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一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三十餘年間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並不平靜。中日臺灣危機、中俄新疆危機、中法戰爭,一直威脅著中國安全;列強各國也一直試圖在華攫取更多政治經濟權利,迫使中國自有商業資本買辦化,實際對幼稚的中國工業構成擠壓性打擊,致使中國本土工業難以做大做強。

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整體思想傾向保守,一直拒絕承認外國的先進性。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大員雖然明白本國落後,但攝於整體民意,一直不敢正面指出,只能在極小範圍內進行改革。連非常有限的“中體西用”變革都要到甲午戰爭後,形勢明顯風雨飄搖時,才能拿到朝堂討論。即使是這種極不徹底的變革,也要遭到保守思潮反撲,乃至有“庚子國變”。

正因為積重難返,漸進式改革無法取得成功,革命終於成為唯一選擇。


真正鱷魚不哭


一個明確的歷史事實是洋務運動並沒有使大清帝國變得強大。雖然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的一次自救運動,但最終並沒有實現鞏固清朝統治的目的。洋務運動不出意外的結果是腐朽的大清帝國會越來越虛弱,如果洋務運動使大清帝國變得強大了才是出人意料。大清帝國強大與否的最根本原因不在於洋務運動的工業化和軍事化,而在於大清帝國能否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發展模式。落後的封建主義並不能幫助大清帝國強大,先進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才是大清帝國強大的方向。然而,不出意外的結果是大清帝國不會把封建主義變革為資本主義。所以,大清帝國的強大最終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

接下來我們詳細的瞭解一下國內外局勢,就會明瞭洋務運動為什麼不會使大清帝國強大的原因。

首先,洋務運動雖然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始,但洋務運動只是學習的西方的科技。任何一個國家的強大都不可能只是靠科技的發展。

科技的強大的確是國家實力的象徵之一,先進的科技的確會促進工業化的經濟的發展,也的確會推動教育和軍事的近代化。然而,這些都是強大的表現而已,並不是強大的原因。大清帝國要想真正的強大起來,最需要的是實現制度和社會的近代化。

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強大的前提條件,或者說先進的制度是強大的前提條件。

洋務運動雖然是向西方學習,但大清帝國絕不會進行封建制度的根本性改變。這不是個人的愛國情感可以改變的,這受制於統治階級的階級屬性和階級利益。大清帝國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而地主階級的利益則來源於封建制度。也就是說,大清帝國如果進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就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任何人都不會做出拿著刀子從自己身上割肉的行為。

如果洋務運動能夠成功地進行軍事的近代化,那麼大清帝國也會維持一時的強大。不幸的是,北洋水師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這意味著大清帝國失去了以強大的軍事維持強國地位的機會。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帝國的戰敗並不是出人意料之事。

其次,大清帝國所面臨的內外交困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不利於中國的惡劣的國際局勢使大清帝國的強大成為不可能。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就沒停止過;中國所面臨的一次次的失敗逐步地加深了中國的半殖半封的程度。在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簽訂的過程中,西方列強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能夠給自己帶來鉅額利潤的特權。要使這樣的特權維持下去,其前提是中國的虛弱。所以,西方列強是不會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大清帝國的。

西方列強幫助中國進行近代化只是表象,西方列強最終會阻礙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才是主流力量。然而,外國資本的大量湧入卻極大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西方侵略勢力看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他們的敵人。中國的民族資本每成長一分,西方列強的特權和利潤就會削減一分。

國際環境惡劣,國內環境穩定嗎?當然也是不穩定。大清帝國的腐朽統治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矛盾,以太平天國為代表的社會矛盾的爆發必然會削弱大清帝國的實力。尤其是社會矛盾造成的社會動盪使大清帝國失去了強大的基礎。

在內憂外患下,大清帝國並沒有變的強大的條件。

最後,大清帝國如果想變得強大就必須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以工業文明代替農業文明。然而,大清帝國卻不會進行徹底的自新。

從鴉片戰爭進入近代史以後,中國的社會發展的潮流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工業化。如果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工業化,那麼中國也基本上就會變成工業文明。然而,洋務運動並沒有改變中國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也沒有改變專制制度的統治地位。

資本與民主仍然沒有主導中國社會,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太大。雖然洋務運動對中國的沿海沿江地區進行了工業化,但中國廣闊的內陸卻沒有進行工業化建設。雖然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主制度的建設,但於全國範圍內來說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並沒有深入人心。所以,大清帝國必須進行長期的持續性的工業化和民主化建設才能強大起來。

持續性的近代化建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大清帝國必須進行徹底的自新,意味著大清帝國必須把懲治階級改換為資產階級,

意味著統治大清帝國的地主階級必須讓出利益。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這種情況當然不可能發生。任何腐朽的階級都不可能主動地退出歷史舞臺,任何腐朽的政權都不可能進行徹底的改革。所以,洋務運動後的大清帝國的強大也只是白日做夢。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之後的大清帝國就算不出意外也不會令清朝變得強大。因為洋務運動只是改變了大清帝國的細枝末節,並不能對清朝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如果清朝不能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如果大清帝國不能從農業文明轉變為工業文明,那麼強大就只是一句空話。正確的發展模式和先進的指導思想才是走向強大的根本保障。


歷史緯度


俗話說,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歷史已是事實。但是對於學習歷史來說,最大的思辨性或者趣味性就在於假設,從而在歷史的發展脈絡中找出經驗或者癥結所在,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鑑,這便是歷史的意義。

提問者所說的“意外”指代不是特別明確,從歷史的情況來看,提問者所指的意外可能是指中日甲午戰爭,意外嘛,大底講得都是外部原因,諸如內部的太平天國運動等事件,一定程度上講,並沒有阻礙洋務運動的進程,反而有推進的作用(這個,後面我們再分析)。

一、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我們現在瞭解了洋務運動的基本情況。但是,我們要深入分析,才能更好的理解洋務運動。如何分析呢?為了更好的讓大家理解,我把當時的中國比喻為一個人。由於中國自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前後開始)後,中國開始大幅度落後於西方。全世界相當於一個班級,西方是一個個優等生,中國和其他亞非拉國家無疑就是一個個後進生。但是,在1840年前,中國並不認為自己是後進生,而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自己考試都是拿A的,認為其他國家都是學渣。1840年,當時中國人眼中的“學渣”——英國用船堅炮利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打敗了中國。諸如林則徐、魏延等一批人看到了西方的先進,中國的落後,但是包括慈禧、光緒等掌權者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認同這一點,沒有形成共識。

1856年至1860年,當時中國人眼中的又一個“學渣”——法國,看到英國從中國獲利很多,也不安分起來,加上中國還有些不服氣,英國聯合法國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得清政府滿地找牙,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慈禧、光緒居然從首都逃跑,中國顏面盡失。

這個時候,整個中國,有眼光的同志,終於開始認識到自己才是那個學渣,而西方的優等生太多了,形成了一部分人的共識,他們是承認自己不如西方的,這部分有眼光的人就是洋務派。

從直觀的層面上來講,由於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我們在軍事上的一敗塗地,眼力所見主要是軍事裝備不如人。中國“學渣”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和目標。學渣就是學渣,沒有明白口號裡面的矛盾關係。中國學西方的先進技術,還要用先進技術來制衡或者打敗西方,你覺得西方的優等生是傻子麼?就像今天一樣,當時的西方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傳授給你嘛,大概率的是把淘汰的軍事技術傳授給你,所以這也埋下了悲劇的根源。

所以,洋務運動從一定程度上,只是一個模仿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運動。洋務派對西方的先進性認識,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看到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只看到了打敗自己的軍事技術。這一方面是學習規律的制約,學習嘛,最初的學習就是模仿,而且是模仿最表面的東西。另一方面,因為中國在此之前領先了世界三千年,現在我們回顧,說是那個時候的中國人自傲,其實是他們“自信”,覺得中國是好的,是厲害的,就像今天的美國人一樣,只是由於鴉片戰爭的戰敗,覺得軍事技術不行了,學學這一個方面就夠了,不用學習他們其他的了。相反,處於同期的日本,為什麼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就是他們從來沒有領先過世界,都是學習引進世界的先進事務,中國先進就引進中國的,西方先進就引進西方的,沒有歷史包袱,所以日本不僅模仿軍事技術,還改革了政治制度,甚至提出了文化上的“脫亞入歐”,一步到位的學習了很多東西,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還有一個關鍵,日本國家小,船小好調頭,所以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

而中國的學習,洋務運動學習器物——戊戌變法學習政治——新文化運動學習文化。一項一項的學習,而且還是自學,沒有官方強有力的推動學習,近代學渣的本質暴露無遺,關鍵每一項都沒有學好學徹底,打個分的話,也就是50多分的成績。同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後,由政府大規模的組織學習各項制度、文化、技術,而且由政府扶植企業學習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就是來自於當時的日本。這麼一對比,可能大家好理解多了,對比起數據太眼花繚亂了。

二、中日甲午戰爭為何中國會戰敗?

提問者所講的“意外”可能說的就是甲午戰爭了,在洋務運動期間,還有“意外”——太平天國運動(1850年至1864年)要說一說,早期洪秀全一路高歌,1853年定都南京,佔領了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差不多半個中國。這一片區域,剛好是英法等國在華既得利益的地區,我們回憶一下,中英南京條約,開放的口岸是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上海。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北京條約,開放了天津,割讓了香港等。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除了天津之外,這些口岸大多在南方,甚至如南京等地被太平天國佔領,而且太平天國又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大的傷害了他們在華利益。所以,英法等國為了保住自己的侵略成果,自然是要支持清政府的,否則,清政府被推翻了,太平天國不承認簽訂的條約,豈不是之前的戰爭都是白乾?也正是這個前後,洋務運動興起,英法等國也願意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大量售賣軍火給清政府,並幫助他們訓練新軍,甚至允許清政府僱傭歐美人組織部隊鎮壓太平天國,戈登的洋槍隊就是典型代表。英法等國的大量軍事援助,大部分落到了思想相對開化,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派手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也是因此而起,也正是他們得到援助,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建立戰功,洋務派的聲勢才更為宏大,他們的學習成果才更大。

對於同處一個水平,或者缺乏外援的太平天國運動這個“意外”中,清政府尚可勉強維護,但在甲午戰爭這個“意外”中,中國就沒了好運。

讀到中日甲午戰爭,身為中國人,我們難免捶胸鈍足,恨清政府不爭氣,怨李鴻章保守不圖進,明明由火力優勢,竟然龜縮不戰,導致一敗塗地……

海陸軍各種軍事力量數據的對比,我就不在這裡作過多的陳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百度一下。總的情況來說,號稱全球第八大艦隊的北洋艦隊,被海軍排名靠後的日本幹翻,在當時是出乎世界的意料的。要知道,當時北洋艦隊是開到墨西哥震懾,到日本炫耀過武力。

為什麼還是戰敗?為什麼?

原因太多了,我們看看主要的吧。對比一下,後來的蔣介石國民黨軍隊人數多、裝備先進,為什麼還打不贏裝備落後的共產黨?答案是組織情況,國民黨內部四分五裂,統屬混亂,政令不一。共產黨組織嚴密、凝聚力強,依靠群眾。什麼是組織?答案就是政治,說白了,國民黨的政治機構、政治動員、政治制度、指導思想等等是落後的,是混亂的。同樣,甲午戰爭時期的清政府是怎樣的?內部洋務派在推進改革,守舊派全力阻礙,一部分部隊雖然拿著先進的武器,開著先進的軍艦,但是他們的思想、組織,仍然是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架構上,他們的學習,只學到了看到得西方的皮毛,沒有學習後面的軍事制度、政治制度等等層面的東西。

日本呢?從器物——制度——思想,三位一體,都得到了深度的洗禮,舉全國之力奮力一戰。甚至可以說,日本對中國的開戰,只是和洋務派開戰,因為其他中國人除了罵人,其他什麼也沒有幹。一國與一派的戰鬥,誰勝誰負,結果不用多說了。

在前期同樣是後進生的亞洲兩個國家,日本通過全方位的學習,趕超上來,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準優等生,清政府嘛,頂多算一個“體育”特長生,有勇無謀,兩個打起架來,特長生塊頭上雖然貌似有優勢,但是日本一用上先進的軍事謀略與執行力這些背後的功夫,清政府這個學渣分分鐘原形畢露。也正是因為這次戰爭,打光了洋務派的軍事資本,歷史上也說甲午戰爭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

三、沒有甲午戰爭,中國一樣不會成長為強國。

剛剛分析了中國在甲午戰爭這次“意外”中的失敗。我們假設沒有這次意外,中國能不能成為強國?清政府如果沒有甲午戰爭,大概率還會延續很多年。軍事上,繼續買買買,但是強大是可以買來的麼?

今天,大家來對比一下中國和印度,中國靠自身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絕大部分武器、軍需物資都是自己設計生產。印度呢?買美國、買蘇聯、買俄國、買法國、買德國……萬國牌軍備,先不說這些國家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東西賣給印度,就算印度拿到的是最先進的,印度有好的戰略思想、組織體系麼?航母壞了,自己會修麼?飛機的導彈打光了,自己能補充麼?……看似先進,其實毫無保障。我想大家心裡是清楚的,這樣的國家還有一個——沙特。大量的美式先進裝備,但是其影響力在中東,還沒有伊朗大。因為沙特除了有錢,買軍事裝備,但是持續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沒有甲午戰爭這個意外,中國不徹底的改革,在政治、文化、經濟上取得成功,一樣成為不了強國。

看完文章,同意觀點,記得點贊喲!查資料後碼字不易,記得點贊哈[呲牙][呲牙][呲牙]





大嘴說貴陽


如果不出意外?!

我想你說的意外是列強的侵略吧。

洋務運動發生在晚清,是一場以引進西方軍事裝備和科學技術以達到強大的運動。這場運動確實讓清朝看起來很強大,但是這種強大隻不過是“迴光返照”式的強大。縱觀中國歷史,一個朝代的興盛絕不是靠外表上的強大來達到的。這種外強中乾的強大註定只是紙老虎!

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也就是說洋務派想要在不改變中國封建統治的基礎上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它依靠的是外國的技術,這使得洋務運動在技術層面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所以這種運動不過是邯鄲學步,自欺欺人罷了。所以,清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它的封建思想以及封建制度!


大兵說歷史


大清帝國的衰落是必然的。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只學習西方器物而不學西方思想制度等,從而希望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無疑是相當天真的。

洋務派在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在地方以有實權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丁日昌為代表。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

(1)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以自強為妻好成人,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有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場,湖北槍炮廠等。

(2)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以求富為給旗號辦民用工業,洋務運動的重點由軍事轉向經濟。有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

(3)編練新式軍隊。80年代洋務派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4)培養人才,為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留學,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

雖然洋務運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從洋務運動本身來看,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度,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力度;第二,西方列強的阻擾,壟斷技術;第三,洋務派本身的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的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

在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洋務派所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宣告失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大清王朝的國防力量幾乎形同虛設,從而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沿海的港灣,島嶼等被美英日等帝國主義瓜分殆盡,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只有下決心,加大力度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等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當時沒落的大清王朝,順應當時時代發展的潮流,一味的委曲求全,遵古訓、守古法,不能夠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都要改革開放,下定決心,加大內部改革力度,不斷使國家的制度保持活力,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才能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擁有一席之地。





膏車秣馬a


新瓶裝舊酒,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朝的腐朽落後。

鴉片戰爭及天平天國運動後,清朝已經顯露出腐朽敗亡之象,一些大臣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發起了一場“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以“自強”為號召,先後興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和工礦、運輸業,又購置軍艦建立南洋、北洋海軍,並派遣留學生學習外國科學技術,史稱洋務運動。

但是,改良運動,並沒有觸及清廷腐敗的管理機構和組織機構,也沒有建立先進的政治思想以作為行動綱領。片面認為,只要軍事強大了,工業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國家就強盛了,就不受洋人欺負了,就不怕民眾造反了,清朝的江山就穩固了。

所以說,洋務運動,就是一種新瓶裝舊酒的管理模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朝的腐朽落後。大道理不多說,我們只讓事實來說話,後來的中日甲午海戰,讓洋務派引以為豪的亞洲最強的北洋艦隊,反而被日本相對落後的艦隊給徹底覆沒了,這不能不說是對洋務運動最大的諷刺。以後的義和團運動中,洋人2萬多人的部隊就把慈禧的十幾萬京城守衛部隊打的如鳥獸散,慈禧也逃亡到了新疆。一個大清朝少說也有七八十萬軍隊,怎麼不來勤王呢?清朝在慈禧這個蠢、昏、俗的老女人領導下,已經腐朽不堪,不可救藥,上下臣民早已離心離德。禍根不除,妄想換上一身新包裝,就能使它脫胎換骨,就能強大無比,豈不是痴人說夢?

清朝的政治組織制度是建立在小農自發經濟基礎之上的管理制度,並不適合工商業科技文化知識這種經濟基礎。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政治經濟學理論,要實現洋務運動大發展,必須改革清朝的政治組織制度,也就是要實行革命。反之亦然:在清朝的腐朽管理之下,必然會嚴重製約軍事、工業等的發展,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事實也證明如此。

所以說,洋務改良救不了清朝,只有徹底革命才是出路。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並不能全盤抹殺洋務運動,說他一無是處。可以這樣認為,洋務運動開始使中國注重科學技術和工業、軍事等,它可使清朝形成一定的軍事實力,否則,連與日本軍艦對戰的資格都沒有,它只能使清朝軍事實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只能達到“量”變的程度,但絕不會達到“質”的變化,而形成地區強國。


南宮外史


洋務運動的核心是:買辦、賣國、鎮壓人民起義。

自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之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造反風起雲湧。清朝的政權在大風中搖搖欲墜,清政府內一些高級知識分子,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創辦了新式工業,培養大批新型人才,訓練了屬於政府的新式清軍部隊,以此想要拯救即將滅亡的清朝,所以這次歷史事件也被稱為“新政”或者“自強”。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爆發了農民起義,1853年洪秀全佔領了南京並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也成了清政權的最大的敵人。同時,一些山東、河南的農民為了響應天平天國隨之也爆發了起義,隨後他們在安徽蒙城建立“大漢國”,也成了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的政權。

但是,令清政府沒有想到的是,在1856年,英、法聯軍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美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同年5月,俄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曖琿條約》,黑龍江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迫割讓給了俄國。

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陷了天津。10月,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清政府開始了風風烈烈的賣國運動。

再這樣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清政府永遠無法抹去的歷史烙印。據范文瀾《中國近代史》記載,洋務運動產生了三個後果:(1)中國的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2)加深了清朝時期人民的災難;(3)滿漢統治階級的裂痕進一步破裂。那麼事實證明清朝的洋務運動就是“賣國主義”。

洋務運動最大的悲劇就是北洋海軍的覆滅。這個悲劇表明了,只搞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搞政治體制的改革,清政府只能被滅亡。介於洋務運動的教訓,光緒皇帝和戊戌變法諸君子,下決心要推動政治體制的改革,企圖再次復興清朝,但大清已是積弱病態,再也無力折騰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滅亡性的打擊。


公元前


根據當時的情況應該不會。

洋務運動是清朝地主階級的一次自強自救運動,沒有觸及到制度問題。

當時西方列強大都完成了工業革命,清朝政府仍固執的認為,天朝只是槍、炮不如人,其它方面仍優於西方。

事實上,槍炮的確不如人 ,整個大清政府已經腐朽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洪秀全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就是最好的的證明。

洋務運動的成果 ,在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事實證明造幾支槍,買幾艘戰艦的洋務運動是無法讓大清帝國強大起來的。


知無為而有益


洋務運動如果成功大清朝肯定會不論在國防軍事,工農業方面得到很好的發展,國力也肯定會提升,逐步變得強大。但在大清朝的封建制度下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因為洋務運動的主旨是嚮往西方發達的科學技術,船堅利炮的軍事,以西方做為模型在大清朝來一場複製和翻版。但大清朝勿略了一點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點:西方列強己經實行的是獨立的資本主義制度,而大清朝還依然承襲在封建主義,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要想改革軍事,提高科技必然與封建社會的腐朽勢力發生矛盾和對立。要想強大清朝軍事科技,社會制度是基礎,要想改變社會制度就要來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胎換骨徹底革命,大清朝能辦得到嗎?要想不改變社會政治制度而改革軍事、科技,這就觸及到了那些上層建築各部門的要害和利益,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明裡暗裡會出來阻撓和破壞洋務運動。即使洋務運動失敗。

可以說,大清朝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沒有意外,只有肯定和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