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高官都稱“中堂”,中堂是什麼官職

看過清朝影視劇的人大都對“中堂”這個稱謂很熟悉,和珅、劉墉、李鴻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見中堂並不是平庸之輩可以當得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時期為正一品官員,所以被稱為中堂。

中堂這個稱謂最早在唐朝開始出現,唐朝時繼續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並且設立多宰相制度,尚書省、門下省以及中書省這三個部門的最高首領就被稱為宰相,宰相們商議朝政的時候都在政事堂,一開始政事堂設立在門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書省,後來就因為在中書省辦理朝政而取名為中堂。

清朝時高官都稱“中堂”,中堂是什麼官職

然而到明朝時,明太祖為了擴大君主的權利將中書省以及宰相制度廢除,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公元1382設置大學士,內閣制度最終形成於公元1402年,成為皇帝諮詢政務的機構,一開始內閣大學士的權利並不大,只是作為政權顧問,終極決策權還是在皇上的手中。

到明仁宗、明宣宗的時候,內閣大學士地位逐漸受尊崇,實際上掌握著宰相之位,由此內閣成為明朝的政務中樞。大學士的辦公地點就在內閣,掌握著決策的權利,中書分別位於東西兩側,而大學士在中間,所以這時期就稱大學士為“中堂”。清代筆記小說中就有關於中堂的記載,“翰林院中掌院學士居於兩旁,內閣大學士坐於中堂,因此稱閣老為中堂”。

清朝時高官都稱“中堂”,中堂是什麼官職

內閣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公元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多爾袞下令:明朝原來的內閣、六部等官員和滿官一起共事。這就形成了清朝的內閣制,滿漢大學士一起辦事,不過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將滿漢大學士的官級定為正一品,成為了朝廷中品級最高的文官,相當於宰相。

清朝的六部也由大學士兼管,六部尚書同樣也是滿漢兩個人掌管,辦公的時候就坐在大堂的兩邊,如果其中有一個大臣是大學士的話就會坐在中間,“中堂”之稱也就由此而來,除了內閣大學士之外,協辦大學士也使用這一個稱呼,中堂逐漸成為對大學士的一種尊稱。

不過中堂這個名稱只是一個虛名,以表示對官員的尊重,並不代表著擁有實際的權利。清康熙年間,具有決策權的是南書房,派幾名大臣在南書房值守,參與政務商議,只不過它不算是正式機構。

清朝時高官都稱“中堂”,中堂是什麼官職

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大約有三到六名官員,成為朝廷政權中樞,基本上皇帝頒發的詔令都出自這裡,但是正式的詔書還是從內閣發出來,於是內閣還是名義上的宰相機構。

清朝時高官都稱“中堂”,中堂是什麼官職

正如前面所說的李鴻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為他曾經是武英殿大學士,後來又升為文華殿大學士,這在當時是特別尊貴的品級,所以被稱為“中堂”也就無可厚非。另外他也實際掌管清朝經濟、政治、軍事大權幾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訪的時候總是享受宰相的禮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