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確診難,可否用CT檢查替代試劑盒?專業人士:仍然建議“雙保險”

2月3日,身處疫情一線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的朋友圈截圖受到媒體關注。

她在朋友圈中表示,“別再迷信核酸檢測了,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目前2019nCoV肺炎(診斷)的主要依據。強烈建議政府徵用酒店、賓館或學生宿舍收納近10萬之多的疑似及大部分醫學觀察者,強制隔離治療!”

隨後,“用CT檢查替代試劑盒”之說引發熱烈討論。

新冠病毒肺炎確診難,可否用CT檢查替代試劑盒?專業人士:仍然建議“雙保險”

CT影像如何發揮作用

主要看疫區

關於把CT影像作為目前2019-nCoV肺炎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否可行的問題,《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浙江地區某三甲醫院放射科主任,其表示“張醫生的觀點,我個人覺得存在合理性。因為前線醫生擁有大量臨床數據,他們能根據經驗判斷哪種檢測方式更能得出準確結論。至少,我們要意識到,核酸試紙檢測會有不準確情況發生,不能一味相信。”

該醫生還介紹,“我們在觀察前方傳來的病例時發現,有兩例患者在出現相似病變表現的情況下,試紙檢測卻出現陰性、陽性兩種結果。現階段,我們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全面,而醫學的未解之謎又太多。最終,CT影像檢測的結構能否作為主要依據必須由一線臨床情況來決定。”而談及CT檢測的優勢,其表示,“和試紙相比,CT機器至少不是消耗品,且機器幾分鐘就可以得出結果。”

但是,CT檢測也會有風險。另一位從事醫學影像的醫護人員向記者補充說明,“同為醫學檢測手段,和試紙一樣,CT影像檢測不準確的情況一定存在。造成患者有肺部病灶的原因太多。而且,CT機器是大型設備,不是每家醫院都有的,一家醫院擁有的數量也很有限。一臺CT機器每天檢查人數在百人級別,這個檢測人數在一線真的能覆蓋嗎?”

而問及CT是否可取代試劑檢測的問題,專業醫生紛紛表示懷疑。另一位醫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不建議只做CT,就算核酸檢測有誤差,也應該兩者一起進行,假如CT陽性,核酸陰性,那就應該單獨隔離後二次核酸檢查。”

同時,該醫生還強調,“一線醫生壓力大,因為需要排查的疑似病人太多。目前核酸檢測獲得結果速度較慢,且也有誤診。CT 2-3分鐘完成掃描,在效率上佔優。然而CT掃描很難排除普通肺炎和冠狀肺炎。這也是專業人士不建議靠單一檢測手段診斷的原因。”

此外,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呼吸專委會主任委員張敏鳴教授在媒體採訪時還提及了交叉感染風險高和消毒工作消耗量大的問題。

檢測試劑失靈

原因多樣

那麼,此前被大家廣泛信賴的檢測試劑為何出現了檢測不準確的現象?

一位從事病毒檢測行業的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時解釋,“能造成檢測產生有爭議結果的原因是多樣的。檢測首先是要採集樣本,但樣本收集的過早或者過晚,沒有正確的保存、處理、運輸,會不會有汙染,都會影響結果。而在此後,採集的樣本還要經過一系列處理。其中,要是核酸提取不純,那又會影響結果。並且,病毒變異、PCR抑制、試劑設計不合理也會導致結果變化。而且,在疾病初期,病毒在患者體內還沒有大量複製,病毒水平低,檢測結果就是不明顯。此外,不同的檢測產品檢測的準確度也會有差異。”

此前,國家藥監局批准的7個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盒。它們來自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聖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伯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華大集團旗下的深證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業內普遍認同的是,當前投入使用的試劑盒需要依賴相關PCR實驗室及相關儀器,最快也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得出結果,動輒十幾分鍾出結果的試劑盒多為宣傳的噱頭。

據悉,試劑盒包含靈敏性和特異性兩個指標。靈敏性即為真陽性率,可以理解為幫助確診疑似患者是否為真患者。而特異性即為真陰性率,是指非疑似患者是否可以排除。但是,靈敏性和特異性是天然矛盾的,一種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高,則其特異性相應地較低。隨著檢測試劑靈敏度的提高,其漏診率會隨之降低,但誤診率會上升。

“目前疫情嚴重,試劑研發的推進非常緊迫,很多企業在開發中拿不到臨床樣本,無法做標準,靈敏度調試可能做得不夠充分。此外,現在缺乏臨床數據是很普遍的,不只是靈敏度問題,特異性可能也存在風險,大量試劑盒魚龍混雜的質量問題以及誇大宣傳、一味追求檢測速度,可能帶來的漏檢和錯檢問題。”檢測行業人士表示。

儘管如此,《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確診病例的診斷標準依舊是在疑似病例基礎上,具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是“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這兩種病原學證據之一。即,試劑檢測結果還是當前確診的主要依據。

檢測資源不足

導致檢測結果滯後

自疫情爆發以來,診斷難不僅僅體現在檢測的準確率問題上,還體現在檢測試劑的供應不足和檢測速度慢上。

美康生物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雖然不知道確切情況,但前方試劑盒供應仍有缺口。2月2日,李蘭娟院士在接受央視採訪表態稱武漢目前試劑盒供應仍然不足,病人檢測需求尚未滿足,希望有更多試劑盒送至武漢。

而為了應對試劑的缺口問題,國家已將多家企業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納入進入了國家藥監局快速審批通道,企業也紛紛加緊生產。

而在檢測速度慢這一問題上,前述從事檢測工作的人員表示,“比起檢測盒,疫區符合檢測標準的檢測機構和有專業經驗的檢測人員是否充足也存在問題。若是要做相關檢測,實驗室必須滿足P2以上標準,檢測人員必須有1年以上的PCR操作經驗。這些要求是很多大醫院都不能達到的。不是缺檢試劑讓檢測結果出不來,而是符合標準的檢測機構少、操作人員不足,加之檢測本身就需要時間,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檢測結果滯後,也就是確診難。”

還有一位醫療檢測行業從業人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有些小醫院沒有設備檢測核酸。我們現在把試劑盒分給小醫院,讓小醫院採樣,然後統一交給有能力檢測的機構做確診。但這樣顯然影響速度,還加重了檢測機構的負擔。現在很多地方不是感染患者少,而是確診難度太大了。它們沒試劑盒、沒實驗室,醫院還沒能力檢測。好不容易有實驗室,規格達不到要求,核酸提取設備更是沒有。”

此前,武漢已經下沉試劑盒到指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市第三醫院、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0家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1月28日開始,武漢市指定的檢測機構還增加了8家。

前述檢測行業人士表示,“提升產量不等於提升確診效率。在保證獲批速度和進入臨床試劑盒質量之餘,加強基層疾控中心和一些基層醫院的實驗室設備建設,以及確保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才是真正解決目前確診之困的關鍵。”

要警惕聚集性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張笑春醫生的朋友圈中,還提及目前武漢市家庭集聚性發病越來越多,而且大多起病隱匿,一次甚至多次核酸陰性,無任何臨床症狀,如採取居家留觀的方式,必然造成疫情進一步蔓延。

事實上,不僅僅是武漢,全國範圍內都有聚集性病例。此前,江蘇省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省疾控中心急傳所所長、主任醫師鮑倡俊受訪時表示,“當前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大家將陸續返回工作崗位,現階段要特別注意防範社區病例傳播、聚集性病例傳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聚集性疫情是防治的重點,“聚集性疫情中重症出現得多,往往會造成社會的恐慌,要重點防治”。但曾光也提醒民眾無需過度恐慌,減少外出、對外接觸對防控十分重要,但認為空氣中有病毒在傳播的看法是錯誤的。大眾應繼續警惕,遵循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規範。

記者 黃華 金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