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歷史評價卻很高?

史小二記


皇帝的歷史評價與其在位時間的長短沒有必然的聯繫,關鍵看他做過什麼,也與他所處的立場有關。明朝的嘉靖與萬曆皇帝在位都超過四十年,可歷史評價並不高,反倒是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評價甚高。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仁”是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配得上這個字的君王,整個歷史上都寥寥無幾,這也說明朱高熾在位期間行過仁政,拉攏過不少士子。

調整儒法之間的比例

古代君王治國,一般都是外儒內法、法儒結合,只是形勢的不同,側重點不一樣。

明朝以武力取天下,剛立國時,朱元璋雖然也重視儒家教化,但整體上還停留在法家層面,對外征戰;對內嚴刑峻法,大開殺戒,許多功臣與飽讀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身首異處。

朱棣通過篡位當上皇帝,在執政思路上,不僅沒有調整為儒家路線,反而越走越遠。對外多次用兵,為了耀武揚威不惜成本地下西洋;對內下手絲毫不讓其父,打擊建文帝的臣子,對方孝孺誅十族、殺解縉等人,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

朱高熾繼位之後,很快就改變了明朝的治國理念,將王朝的運行路線調整到儒家的軌道上。

朱高熾首先平反了一些列朱棣製造的冤案,比如方孝孺、解縉等人,許多人還官復原職,重新起用之前被貶夏元吉和吳中,從而為其贏得知識分子的擁護;

叫停了鄭和下西洋,節省了國家開支;不再對外征戰,由進攻改為防守;

對內輕徭薄賦,厲行節約,廢黜許多嚴刑峻法,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朱高熾在位雖不足一年,但他的儒家理念得到很好的貫徹,儒學也得到發展。相比明朝的其他帝王,說朱高熾是仁君並不為過。

與文臣同一陣營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也是朱元璋欽點的燕王世子,是合法性最強的繼承人。然而朱棣卻不喜歡朱高熾,更傾向於朱高煦。

朱棣當皇帝后,在太子的人選上出現猶豫,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建文帝”,而朱高煦頗有雄才大略,還立有軍功。正因為朱高熾仁弱的個性以及先天的嫡長子優勢,所以他得到文臣的支持。

在一幫文臣的勸說下,朱高熾成了太子。朱棣去世後,也是文臣的精心安排,朱高熾才順利繼位。在朱高熾通往皇帝的路上,他始終與文臣處於同一立場,當皇帝后又改組內閣,給了支持他的文臣豐厚的回報。

朱高熾繼承皇位,順應了儒家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他的措施,也代表了儒家知識分子的利益;他的理想,與儒家知識分子的理想完美結合;更重要的是,朱高熾給了儒家知識分子實惠和施展抱負的空間。

掌握歷史書寫權的正是與朱高熾同一陣營的文人,他們得了朱高熾的實惠,自然不會吝嗇讚美之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雍正,辛苦工作十三年,好事幹了很多,罵名倒是不少。歸根到底,朱高熾這輩子其實就幹了一件事:不得罪讀書人,重用儒家士子。


秋媚讀史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

。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明成祖朱棣子嗣不多,一共有四個,和他的老爹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就算朱棣這四個兒子也是他當燕王的時候生的,他四十多歲登基以後二十多年沒有一點動靜了,這難道真的是巧合嗎?這些暫且不論,我們就來說一說他的嫡長子~朱高熾。


漢人講究嫡長子繼位,而且朱高熾也的確是比較聰明,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過於肥胖,有近300斤的體重,走路都需要別人攙扶,而且走一步喘三喘,身體極其不好,因此朱棣也不喜歡這個兒子。

他想如果把大明的江山傳給老大朱高熾,萬一沒過幾天,他一命嗚呼了怎麼辦?就他這身子骨能適合當皇帝嗎?所以朱棣在立儲的這件事情上一直很糾結,但是如果廢長立幼的話又不符合情理,況且老二老三對皇位一直虎視眈眈,這讓當爹的朱棣很是頭疼,但是不管怎麼糾結朱棣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大胖兒子朱高熾,朱棣因為他當繼承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他看上了朱高熾的兒子,他的孫子朱瞻基,覺得這個孩子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從小就喜歡他。



公元1424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熾繼承皇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大家請看從公元1424年九月,到第二年的五月朱高熾病重,一共不到300天,而在這短短的200多天的時間裡,後人卻給了朱高熾極高的評價,這一切單從他的廟號“仁宗”能看得出來廟號是後人在皇帝死後給皇帝立的封號,仁宗就證明這個人是仁義之士。



朱高熾繼位的時候已經46歲了,實際上,史書評價朱高熾,並非僅僅是從他即位的那段時間來尋找依據,他即位之前的事蹟,同樣值得稱道。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他天性沉穩,喜學少言。雖然他的沉穩品質深受祖父朱元璋喜愛,他也因此早早被欽定為燕王世子,但朱棣事實上卻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朱高熾由於身體過於肥胖,他沒有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但是話又說回來,他雖然沒有打過仗,也不代表他是無能之輩,話說朱高熾鎮守北平期間,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而且,建文帝還專門送了一封秘密文書給朱高熾,想以封王來引誘朱高熾投降。 儘管當時朱高熾只有一萬兵力,但他卻連看都沒看,就直接把建文帝的文書轉送給了朱棣。並且朱高熾在堅守北平期間,積極聽取城中老兵的意見,以多種方式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終李景隆被迫撤軍。朱高熾也因此創造了萬人守城的奇蹟。

朱高熾由於身體過於肥胖好靜不好動。在一個人的時候,他喜歡看書,喜歡學習,從書中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的道理,雖然不被父親喜歡,但是他依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後人對他有極高的評價了。


佳寧姐姐說歷史


存在感最低的明朝皇帝,但史書評價他可以比肩周成王,漢文帝

說到明仁宗朱高熾,可能是明代十六個皇帝裡面,最沒有存在感的。他上承朱元璋、建文皇帝和朱棣,下啟明宣宗朱瞻基,爺爺消滅元朝,爸爸發動靖難之役,趕跑侄子建文帝,將首都遷到北京,仁宗的兒子宣宗則大力發展經濟。

誰的成就都比明仁宗大。最主要的是,明仁宗僅僅當了8個月皇帝,就一命嗚呼,僅次於當了一個月皇帝的明光宗,真是夠悲催的。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又是一個不能繞過去的皇帝,就如題主所說,史書對明仁宗的評價非常之高。那麼,史書是怎麼評價的,明仁宗又幹了什麼事呢?

先來看看史書是怎麼評價他的。在《明史紀事本末》裡面,作者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將明仁宗比作周代的周成王和漢代的漢文帝,這兩個人都是起到承前啟後,將朝代推向巔峰的人。可見,對明仁宗評價之高。《明史》裡面則說明仁宗“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其實,《明史》的評價更高,竟然說他的功德都無法書寫完全。那麼,明仁宗朱高熾到底做了什麼呢?

明仁宗從小宅心仁厚,傾心儒學,深受朱元璋喜愛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稍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朱高熾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是朱元璋獲得的第四個孫子,朱棣的長子。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十年,國家還沒有從戰亂中恢復過來。

就在前一年,朱高熾的父親朱棣才剛剛被分封到北平,做燕王。

朱高熾雖然是長子,當時開始的時候,朱棣非常不喜歡他。為什麼?史書記載,朱高熾天生就有腳疾,走路一瘸一拐,而且體形肥胖,每次走路都必須有太監攙扶,否則就會摔倒。

此外,朱高熾從小就喜歡儒家思想,喜歡讀“四書五經“,每天書本不離手,還喜歡寫書法,畫畫。儒家思想將朱高熾塑造成了一個謙遜有禮,宅心仁厚的人。

朱棣是個美男子,有文韜武略,戎馬一生,自然對這麼個“廢物兒子”心懷不滿。再加上後來,朱棣又有了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朱高煦能征善戰,曾跟隨父親參加靖難之役,立下汗馬功勞,深得父親的喜歡。

在靖難之役中,有一次朱棣病重,甚至對朱高煦說,我病了,你要多努力,朱高熾身體有病。其目的是暗示,朱高熾是不可能做繼承人的,朱棣心目中的繼承人是朱高煦。

本來,朱高熾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沒有機會做皇帝。但是,上天賜給了他一個貴人,就是他的爺爺朱元璋。朱元璋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朱元璋找來了幾個長孫,讓他們住在身邊。

有一次,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皇城士兵,朱高熾是最後一個回來的。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回來這麼晚。朱高熾說,冬天早上這麼冷,士兵們在那裡吃飯,我是看他們吃完飯才回來的。朱元璋非常高興,說“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

後來,每次朱元璋找朱高熾聊國家社稷,朱高熾都會對爺爺說,自己最關心的是老百姓是否能夠生活富足。這讓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常滿意。

朱元璋的意見,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朱棣。

朱高熾的弟弟多次對他栽贓陷害,險些讓他喪失了繼位的資格

此外,雖然朱棣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不學無術,甚至濫殺無辜,偷盜自己舅舅的馬,這讓朱元璋及其朱高煦身邊的人,都非常討厭他。朱高煦的這個性格,也註定導致自己悲劇的命運。

朱高煦還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很早就想栽贓陷害朱高熾,讓他徹底喪失做繼承人的打算。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帶領軍隊南下作戰前,朱棣命令朱高熾留守北平,進行監國。後來,建文帝的軍隊包圍了北平,朱高熾在母親徐氏的幫助下,安撫軍民,禮賢下士,甚至以身作則,事必躬親,每天四更起床,二更睡覺。

朱高熾說,父親在外面作戰,我怎麼能夠偷懶呢?就這樣,朱高熾出色的完成了守城任務,後來與朱棣軍隊裡應外合,趕跑了建文帝的軍隊,這一事件,開始讓朱棣對朱高熾刮目相看。

不過,朱高煦卻給自己的哥哥暗中下絆。他跟朱棣說,哥哥在爺爺身邊的時候,與建文帝關係非常好,因此,他有可能會背叛我們,投靠建文帝。

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此時也考慮到,可以用這個辦法離間朱棣與朱高熾。於是,故意寫了封信去策反朱高熾。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開始對朱高熾產生懷疑。

朱高熾很會辦事,立即將方孝孺的人和信送到前線朱棣處,以此打消了朱棣的懷疑。

朱高煦作繭自縛,最終激怒了永樂皇帝

雖然朱棣開始對朱高熾不再厭惡,但是,他還是很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很多大臣建議他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不但不為所動,甚至掀起了幾次冤獄,將有功之臣解縉、耿通逮捕入獄,最後被殘害致死。這裡面,也有朱高煦的挑撥離間。

真正讓朱棣開始厭惡朱高煦的事件是,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按照明朝制度,成為藩王之後,應該到封地就任。但是,朱高煦遲遲不走,一直留在首都南京。朱高煦當然不能走,走了,他繼位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這引起了朱棣的警覺與厭惡,並訓斥了朱高煦,將他周圍的官員貶謫到了交趾(現在的越南)。但朱高煦仍舊不為所動,後來甚至聽說朱高煦在府中招募了三千勇士,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擅殺兵馬指揮使。

朱棣大怒,當面斥責朱高煦,甚至要將他廢為庶人。此時,朱高熾出現了,他立即勸說父親手下留情。朱棣對此感到很滿意,於是堅定了讓朱高熾繼位的信心。

朱高煦失去了奪嫡的資格後,三兒子朱高燧又冒出來了,開始與哥哥做對。

朱棣後來先後五次帶兵北上與蒙古軍隊作戰,都讓朱高熾監國。朱高燧多次栽贓陷害,但被朱棣識破。

由此,朱高熾前方的障礙都沒有了,再加上朱高熾數次監國,都井井有條,非常出色,得到了朱棣的歡心。

朱高熾監國出色,最終讓他順利繼位

在監國過程中,朱高熾主要做了以下幾個事情:

第一是撫卹災民。永樂七年(1409年),明中都鳳陽遭災,朱高熾立即命人前往賑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修建完畢,政府開始從南京轉向北京。朱高熾路過山東的時候,發現因為鬧饑荒,老百姓衣不蔽體,沒有飯吃。

於是朱高熾當場賑災,朱棣非常滿意。

第二是徙民屯田。主要是號召山西等老百姓和流民開墾荒地,促進農業生產。

第三是親近文臣。朱高熾讀了大量儒家的書籍,並將其思想運用到治理國家中。

第四是貶斥酷吏。朱元璋和朱棣都喜歡使用酷吏,畢竟亂世用重典。但是,等到國家平定了,就必須以仁孝治國,於是,他罷免了幾個朱棣手下的酷吏。

第五,寬緩刑罰。朱高熾多次建議朱棣,對於很多情節輕的罪犯,可以讓他們用錢減輕處罰,沒有錢的,讓他們去種樹,既可以發展經濟,充實國庫,也可以體現寬容的特點。朱棣深表同意。

明宣宗繼位後的政策,為明朝走向強盛奠定了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在了遠征蒙古的路上。朱高熾順利即位,是為明仁宗。

雖然明仁宗在位僅僅8個月,但他解決了很多明朝的的危機。

第一個就是解決了明朝與蒙古的恩怨。朱棣五次遠征,勞民傷財,最後兩敗俱傷。明仁宗主動跟蒙古示好,甚至不惜作出讓步,允許他們前來朝貢(朝貢就意味著蒙古可以得到豐厚的賞賜)。

當然,當時蒙古部落裡面的瓦剌部,一直有入侵明朝的打算,但是由於自己勢力還很弱小,只好先著重統一蒙古內部,表面與明朝修好,韜光養晦。

明仁宗當然知道瓦剌部的目的,但是他還是主動與瓦剌部和好。這導致二十多年之後,瓦剌部給明朝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衝擊(俘虜明英宗)。

此外,明仁宗還主動與蒙古進行貿易,並嚴格監視邊境的貿易,防止蒙古部落趁機偷襲。

第二個,明仁宗還主動調整了北部的邊防和軍隊,如設立五軍都督府和邊防都司等,加強了北方邊界的防守力量,使蒙古不敢輕易入侵。

第三個,明仁宗還恢復了重用賢臣的政策,釋放了很多朱棣時期。被捕的大臣,真正開始以儒家思想治國。

第四個,取消了勞民傷財的下西洋活動。雖然我們後人對此表示惋惜,認為明朝喪失了在海洋時代,可以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與歐洲人爭,開眼看世界勝的機會。

但是,不得不說,這對當時國家恢復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個,則是關注賑災和寬刑平獄。這其實是延續了他做監國時的思想。

明仁宗的這些政策,直接帶來的是明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社會的穩定,緩和了內部的矛盾,為後來明朝穩定有積極的貢獻。


兮兮說事兒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朝廷大小事全由皇帝批覆,這是個繁重要命的工作,而且永遠幹不完,朱元璋死磕,累到吐血,朱棣看出其中道道,寧可打仗風餐露宿,也不願窩在宮裡死幹,於是就有了朱棣6次離開京城,到處找仗打,由太子朱高熾監國,從史料上來看,雖然朱棣在位22年,大部分時間是不在皇宮的,朱高熾監國最起碼13年以上,所以雖然朱高熾最後在位時間不足1年,實際上他是永樂中後期的重要統治者,後人對他的中肯評價,是要算上監國那段的,並不僅僅是那1年。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畫像。

如果翻開朱高熾監國理政和當皇帝的事蹟,絕對個標準的儒家君主,寬容、仁愛、開明、穩重,是他的人生標籤,提出以仁治國,停止外國奢侈品的進口,禁止各地強徵貢賦,多次下發寬恤百姓的政令,大舉賑災免稅;講親情,就算兩個弟弟心懷不軌,處處為難自己,也坦然維護,數次救過朱高煦、朱高燧的命。

仁宗時期,內閣有楊士奇、楊榮、楊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

他同情建文舊臣,反對建文舊臣的殺戮,承認建文帝號,將朱棣迫害關押的建文臣子、家屬等陸續解放,恢復自由,為方孝孺平反;也釋放了大量在朱棣時期關押的臣子,比如黃淮,夏原吉,為解縉平反,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獲得擁戴,齊泰、黃子澄等大批官員家屬被赦免。

朱高熾獻陵。

朱高熾的幾位大臣比較賢良,如蹇義、夏原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政治風氣良好,鼓勵進諫;南6北4的科舉就是朱主熾定下的,這一制度沿用到清朝,他崇尚儒學,建弘文館,常與儒臣談論經史,從以上可以看出,朱高熾雖然當皇帝時間短,但執政時間長,他對文人、文官非常好,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史料都是文官寫的,皇帝得到了眾文人的認可,記載肯定都是美溢之詞了。


圖文繪歷史


原因就在於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即位時間不長卻奠定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基礎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即位時間,雖然不長,但確實對朱元璋、明成祖施政不足的撥亂反正。明仁宗讓明朝這輛貨車離開偏差的方向,回到正軌,這就彌足珍貴。

明仁宗在短短一年做了什麼:

1、明成祖一死、明仁宗尚未即位,即可釋放在太子期間被下獄的夏原吉等舊部下;

2、即位後,即可停止下西洋、買馬、採辦等耗費大額國庫資金的支出行為,削減財政開支,減輕國民負擔;

3、淘汰厄官;釋放被謫隸軍籍的官員回家鄉;規定文官70歲可致仕;

4、敕令官府所用的物資均以原產地市場價值計價購買,對科派生病人民的官吏嚴懲不貸;

5、增加朱氏諸侯每年俸祿;

6、設立南京守備,為李隆任職;

7、廢除要求都城人民必須在京城衛所養馬的規定;

8、停止向民間購買金銀,廢除兩京戶部行用庫;詔令天下衛所修建城池;

9、廢除全國各地雨澤奏章收藏於通政使的做法,要求雨澤奏章即到即上奏,以瞭解各地天氣情況;

10、規定三法司會同大學生、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門共同給囚犯定罪,作為永久性法律;

11、增加京官和士兵的月俸祿;

12、釋放建文帝時期因建文帝被牽連的所有官吏家屬;

13、詔令都城附近的衛軍輪番到京城進行操練,成為定製;

14、派遣御史巡視邊境防衛和考察天下官吏;

15、規定朝臣回老家探親的賞賜數量等級;

16、規定地方官員如果在發生災情不上奏要求賑災就要被問罪;

17、嚴禁法外加罰,即便是明仁宗親自下詔法外 加罰,大臣必須上奏要求明仁宗廢除;規定自宮的不孝論罪;除非涉及謀反罪,否則不得連坐家屬;廢除誹謗禁令,民間上告的都不得治罪;

18、在聽說山東、兩淮、徐州等地缺糧而官府正準備徵收夏季稅糧時,為防止工部和戶部反對,在沒有知會工部和戶部,先讓楊士奇起草詔書、自己用國璽蓋章後,才通知工部和戶部,讓他們執行。


總的來說,明朝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仁宣之治是明仁宗開啟並奠定基礎、明宣宗繼續發展。明仁宗的作用就類似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只是明仁宗即位時間太短。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於北征凱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獲悉了朱棣駕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於皇宮中的欽安殿猝然駕崩,此時距離朱高熾繼位只有不到九個月。

關於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實錄》等史料中都是諱莫如深,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朱高熾死於縱慾、雷擊、中毒、心臟病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由於這幾種說法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就成了一個歷史迷案。

雖然朱高熾的死因成了一個歷史迷案,但在歷史上對他卻有著極高的評價,朱瞻基繼位後給他上的廟號是仁宗,意為“仁孝而天下歸心”,清修《明史》中也給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和“與文、景比隆”的評價。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在歷史上為何會有著極高的評價?

通過相關史料的記載,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四。

一、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從永樂二年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開始至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為止,文官集團為了幫助朱高熾挫敗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企圖,在先後發生的解縉案、耿通案、迎駕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縉、耿通等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屬官被殺,楊榮、楊士奇等文官集團的骨幹力量大多都被關進監獄。

在付出瞭如此慘重的代價後,如果朱高熾被描述成為一個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團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無論朱高熾如何,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二、武將對朱高熾很滿意

繼位的半個月內,朱高熾先後任命武安侯鄭亨為大同鎮守總兵官、襄城伯李隆為山海關鎮守總兵官、武進伯朱榮為遼東鎮守總兵官、都督僉事譚廣為宣府鎮守總兵官、都督同知梁銘為寧夏鎮守總兵官,通過朱高熾給予鎮守總兵官常駐各鎮、負責衛所士卒的操練、統一指揮附近各衛所士卒守備邊防等權力的情況來看,朱高熾是想以鎮守總兵官取代藩王成為新的邊防核心。

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譚廣為本府左都督,命鎮守宣府。命後軍都督府同知梁銘鎮守寧夏。——《明仁宗實錄》

如此一來,武將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對於武將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驚喜,所以,他們對朱高熾很是滿意。

三、文官集團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為了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不僅恢復了永樂時期廢除的三公、三孤頭銜,還通過內閣輔臣兼任六部尚書的方式提高了內閣輔臣的品級。

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增加的標誌性事件,因為內閣輔臣通過兼任六部尚書、加封三公和三孤頭銜的方式就能將品級提升到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隨著內閣輔臣品級的提升,文官集團就能以內閣為中樞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所以,文官集團同樣也會對朱高熾很滿意。

四、百姓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按計劃即將開始的下西洋活動,並且在隨後又相繼下令停止採辦、對韃靼等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外,朱高熾還宣佈準備“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

蓋京師者四方之本,世雲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於此三十餘年,宗社奠安,生民無事,且皇祖陵寢所在,宜命皇子之賢者率重兵以鎮之,外以杜覬覦之心,內以壯兩京之勢。他日迴鑾,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明仁宗實錄》

隨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下西洋、採辦等活動的停止,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並且朱高熾還同時頒佈了許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撫民重農措施,所以,百姓對朱高熾同樣也很滿意。

綜上所述,有了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評價的前提,再加上武將、文官集團、百姓、士紳都對朱高熾很滿意,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怎麼會低,所以,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必然會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璽言春秋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父親為明成祖朱棣,兒子為明宣宗朱瞻基,外公為大明第一功臣徐達。朱高熾生性仁慈穩重,但體型肥胖,身體較羸弱。

他十七歲被朱棣立為世子,二十六歲被立為皇太子,四十六歲即位稱帝,四十七歲猝崩於欽安殿,在位僅僅八個多月。駕崩四個月後,葬於明十三陵之獻陵。

朱高熾在位期間,施行仁政之舉,與民休息。平反朱棣時期諸多的冤獄,廢除許多苛政並停止對外用兵。他與兒子朱瞻基共同開創了名垂青史的“仁宣之治”。

史書中對朱高熾的評價是: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這段話的大意是,朱高熾在位僅一年,其好的政績是不勝枚舉。假如上天能夠多給他一些時間,他的功績肯定能與古代的“文景之治”相媲美,甚至是超越。

從這段評價來看,朱高熾對大明的貢獻毋庸置疑,明仁宗的廟號他當之無愧。朱高熾的一生可用四個詞來概括,即“賢仁”、“苦難”、“短命”和“治世”。

早在洪武年間,朱高熾的賢仁之舉就受到爺爺朱元璋的欣賞。有兩件事讓朱元璋對其刮目相看,一是朱高熾在祖父檢閱軍隊時,因等士兵吃完飯而耽誤時間。

二是朱高熾在幫朱元璋處理奏摺時,僅向朱元璋彙報大事而不提小錯誤。第一件事彰顯了朱高熾的仁德之心,第二件事同樣顯示了他的仁德,保護犯錯之人。

靖難時期,朱高熾替父親鎮守北京,他與母親徐氏一起抗住了李景龍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圍攻,守護了大後方的安寧。他在朱棣奪取帝位的過程中,立下奇功。

朱棣即位兩年後,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他的立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兩位兄弟一直都虎視眈眈。最終朱高熾在繼承製和好兒子的庇護下,被朱棣立為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在北伐回程途中的榆木川。一個月後,苦熬了二十年的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在位僅僅八個多月後便突然駕崩宮中。

明宣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為何史書對其評價如此之高?原因有三:

其一,朱高熾平反永樂朝冤獄,廢除諸多苛政。

朱高熾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反永樂年間的一些冤案。尤其是赦免了被朱棣關押、處死的一些建文朝的忠臣及家屬,幾乎釋放了所有朱棣朝的“亂臣賊子”。

這個決定的做出,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他認為永樂朝的很多冤獄,都是在朱棣憤怒或不知情的情況下作出的。他曾兩次赦免忠於建文帝的齊泰等人家屬。

那些被髮到教坊司、浣衣局,以及充軍的人,最終都得到了釋放。還有他當太子時的一些幕僚,也被釋放並重用。朱高熾的這項仁政,被時人稱為一件聖德。

另外,朱高熾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先後下令停止了鄭和下西洋,赴各地採金銀,赴南海採珍珠,赴西北取馬匹等眾多苛政,使大明出現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

其二,朱高熾改組大明內閣,使之沿用數百年。

明初的內閣大學士,只有顧問的身份,事務決定權在於皇帝。朱棣即位後,明朝的內閣制度形成。但此時的內閣僅是皇帝的顧問秘書,不是真正的權力機構。

所以,當時的內閣辦事效率是很低的。內閣大學士的官位只有五品,很多大政方針很難在六部推行。朱高熾即位後,著手改組內閣,增大其權力以提高效率。

朱高熾採用兼任的方法,完美的解決了內閣的權力問題。他讓五品官的內閣大學士兼任各部尚書,這樣既不會改變太祖制度,又能大大提高內閣的辦事效率。

例如內閣大學士楊士奇兼兵部尚書,楊榮兼工部尚書。就這樣,內閣大學士由原來的五品官變相的升為二品官,提高了辦事效率。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初。

其三,朱高熾糾正律法弊病,完善了科舉制度。

永樂一朝有許多被判處死刑的人都是捏造的罪名,朱高熾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在即位三個月後,即命令內閣會同三法司複查案件,決心徹底清除司法弊病。

在朱高熾死前一月,他還下達詔令,要求督察院和大理寺要根據法律判決,並在宣判死刑前要複查犯人的罪行。他還禁止施用肉刑,禁止株連犯人的親屬等。

朱高熾的這些決定維護了儒家的仁愛和孝道,使大明呈現政治清明之象。朱高熾愛民如子,他一改往日刑罰,對流民採取安置措施,解放了明朝初期生產力。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革新,將原有的錄取比例改為“南六十、北四十”,增加了北方忠貞純樸之人考中進士的幾率。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末期。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熾駕崩於欽安殿,享年47歲,廟號仁宗。朱高熾遺詔:

“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大意是說,他也沒幹幾天皇帝,也沒為百姓做出大的貢獻,因此他死後葬禮及陵墓一切從儉。朱瞻基遵照遺詔,將父親葬禮辦的極為簡略,但扔有五妃殉葬。

結論:朱高熾雖然在位不足一年,但他辦的事都是大事,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一手開啟了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的“仁宣之治”,朱高熾稱得上是一位治世明君。


野史也是史


因為朱高熾是中國歷史上最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一位皇帝,雖然只在位八個月,卻得到了儒士集團的擁護和愛戴。

太子之路

被朱元璋所喜愛的皇孫

別看朱元璋殺起官員來毫不手軟,但對自己的兒孫們卻非常慈愛,經常親自考教眾皇孫的辦事能力。《明史》中記載了這樣幾個故事:

  1. 朱元璋曾經讓幾個皇孫分別去檢閱部隊,唯獨朱高熾回來的最晚,朱元璋詢問原因,朱高熾說:“早上天氣寒冷,我等士兵們吃過飯再檢閱,所以回來的晚。”
  2. 朱元璋又讓他們分別閱讀奏章,朱高熾很快就把和軍政有關的重要奏章挑選了出來,向朱元璋彙報。但是對於很多奏章中的文字錯誤,朱高熾卻不說。朱元璋很不高興,質問說:“你怎麼能這麼疏忽?”朱高熾回答說:“我不敢疏忽,只是小的過錯不應該勞煩皇帝。”
  3. 朱元璋問朱高熾,堯舜時期的百姓遇到災年,依靠什麼度荒?朱高熾回答:“依靠聖君恤眾愛民的政策。”

通過這幾件事,朱元璋非常高興,稱讚朱高熾有做聖君的見識。

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才略過人卻不被父親賞識

可能朱高熾有比較嚴重的肥胖症,史書上說他因為體態肥胖導致行動不便,走路需要兩個內侍攙扶,即便這樣也經常跌跌撞撞。對於一生雄才武略的燕王朱棣來說,兒子如此身體狀態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儘管在朱棣靖難之時,朱高熾以一萬人的兵力死守北京,抵擋了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充份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但朱高熾的儒學修為卻有著相當高的造詣,並和他的幾個老師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這幾個人後來都成為了輔政的幹才,楊士奇、楊榮、楊溥被後世稱為“三楊內閣”,開創了仁宣盛世。

公元1404年,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推舉下,已經成為皇帝的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朱棣一生戎馬,多次親征,所以太子朱高熾經常代替父親處理政務。很快就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並且他的能力贏得了翰林學士們的尊重。但是“木秀於林,風必催之。”他的弟弟朱高煦一直覬覦繼承人的位置,並對哥哥展開了陰謀攻勢。

從朱棣本人來說,他是喜歡次子朱高煦的。因為朱高煦勇武善戰,在靖難中多次立功,朱棣覺得很象自己。據說朱棣曾經許諾過將位子傳給朱高煦。這樣一來,就給了朱高煦很大的非分之想,藉著太子監國,而自己跟隨朱棣出征的便利,多次誹謗太子朱高熾。為此朱高熾多次受到申飭,亦師亦友的楊溥、黃淮也遭受牽連被囚禁。好在朱高熾品德端正,潔身自好,在朝廷官員的大力支持下,朱棣始終沒能找到廢黜太子的藉口。

登基為帝

公元1424年,朱棣北伐返京的途中病逝。為了防止兩個兄弟朱高煦、朱高燧作亂,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秘不發喪,並派人帶著傳位詔書飛報北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一個月以後,太子朱高熾才得到消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正式登基為帝。

緩和矛盾

朱高熾繼位後做的第一件是就是赦免建文帝的舊臣和父親朱棣在位期間被無辜監禁和流放的大臣,尤其是為“誅十族”的方孝孺平反。這一行為有效緩和了政治矛盾,收攏了儒士集團的人心。

政治改革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領導下,明帝國始終處於四處征戰的擴張期。而朱高熾繼位後結束了這種狀態,把國家的重心放在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首先朱高熾改組內閣,凡是朝廷的重大決策,都由自己和內閣共同商議決策。這樣就把以前只是諮詢機構的內閣,變成了決策機構。

而後朱高熾開始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對多餘的職位,不稱職的官員一併裁撤。大力提拔品德高尚和有能力的幹才。

對於科舉制度,由於當時南方的讀書人很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所以考取進士的多為南方人。為了選取人才的平衡,朱高熾規定了選取進士的比例為“南六十,北四十” ,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經濟改革

朱高熾取消了鄭和下西洋計劃,及皇家徵用木材和金銀的做法。並著手解決朝廷稅負過重的問題。

朱棣在位時期,由於朝廷徵稅過重,很多人不堪重負選擇了逃難。朱高熾繼位後頒佈命令,逃難者回到故鄉的,免除一切所欠稅負,並且免除今後兩年的稅負和勞役。

朱高熾派出官員調查各地的納稅負擔,以便朝廷制定更合理的稅收政策。但這一調查直到兒子朱瞻基在位時才完成,成為了朱瞻基實施減稅計劃的依據。

歷史上少有的好皇帝

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很多,比如唐太宗,漢武帝,康熙大帝等等。但是在位不到一年,就做了很多實事,並且很多制度都被後人所沿用。並且得到大臣,學士的普遍尊重和友誼的,可能就只有明仁宗朱高熾了。

朱高熾是一位帶有理想主義的儒家帝王,他秉承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質樸的思想並努力的付諸實踐。而一直被儒家思想所主導的歷史,當然會給予他積極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