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蟹邀。這問題挺有意思。其實朱允炆如果什麼都不做,哪怕是個吃喝玩樂之君。朱元璋留給他的遺產,也夠他揮霍幾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會像後來的崇禎,越努力,方向只會越反。

“建文削藩”導致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朱允炆在掌握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不可思議地輸了,而且輸得非常慘。


最終自己也失蹤了,害的皇位最終歸了燕王一脈,自己的兒孫被囚禁,放出來連草麥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鞏固皇權決定削藩,動作很大,但是沒有計劃,行事操切。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個月,就立刻削掉了三個親王的爵位,並將他們廢為庶人。

但這事做得不但欺負人,缺乏道義,讓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實在站不住腳。這也就是傳說中的一手好牌,開局就打得稀碎。

本來完全可以採用更為溫和且巧妙的辦法。但是結果造成了湘王闔宮自焚;齊王被押解回京軟禁;代王被軟禁在封地。這種處理差異,你會發現其實朱允炆不但沒計劃,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邊都是大儒,都是才子。歷史上那麼多例子,就算沒吃過豬肉,也應當見過豬跑。如果決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斬亂麻,直接拿點燕王、寧王、周王這些兵強馬壯的,別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驚蛇。

要麼乾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紀比自己的幾個叔叔要年輕,不著急,看誰熬得過誰?

但是結果很悲劇,朱棣靖難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憶,朱允炆有太多次勝算的機會,卻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棄了。

朱棣打過揚州之後,朱允炆就徹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詔;又是號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還派朱棣堂姐慶成郡主,去求朱棣談判。所有事情證明朱允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朱允炆必然開始大刀闊斧地實現自己的“復古”的治國理想了。

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很顯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誰都有,但是沒有實現的手段和魄力,只會被反噬。朱允炆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後,實際上他遇到的問題和朱允炆是一樣的。要鞏固皇權,必須削藩。

從削藩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適合當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與之。恢復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還對那些藩王有恩,道義上更是壓著建文一頭;

第二步,不斷敲打各個藩王,並殺雞儆猴。經常讓人告發各個藩王的犯的錯誤。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懲罰你,只是偶爾罵一頓。但是事過三次,貶為庶民。齊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聰明的就交了兵權,相安無事,周王朱從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讓“靖難勳將”去到藩王屬地去接管軍事指揮權。
並且下令藩王不得節制軍隊。並且對其護衛人數逐步削減。

至此藩王還是藩王,但是誰也沒有兵權了,誰也都折騰不起來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較下來,建文和朱棣之間差的不是目標,而是做事的途徑和方法論。



炒米視角


這個問題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會滅亡。因為沒有同時並存的對手。

南京明朝的滅亡根源在於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對於自己的一切過於自信。朱元璋在位時期封了二十幾個諸侯王,看上圖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為什麼削藩,是因為不削藩國家就會一直處於中天懸劍之下,時刻處於危機之中。國家的全部大城市幾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實力一般會以國都為中心向外輻射,實際地盤幾乎已經佔了國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分封就是對於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確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親手選擇的接班人。所以,當時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強敵環伺,虎視眈眈。有些諸侯王還擁有護衛,對於國家經濟上的負擔事實上一直很重,而且諸侯王手中的兵馬一直是國家的不穩定因素。這就導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並打敗了自己的接班人後會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麼在全國境內外是不會有敵人敢於和中央政府對抗的。在歷史上地方在平穩時期打敗中央少之又少,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餘的人大多數是酒囊飯袋根本無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國家當時採取的逐步削藩諸王的策略是合適的。而關外的北元朝廷剛剛被朱元璋趕回草原,正處於分裂之中,沒有共主帶領頂多只能和明朝在長城附近對峙拉鋸,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當時的國家內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沒有敵人,是根本不會滅亡的。


經典守望者


應該不會的。朱元璋都算計好了的文臣武將,只是朱允炆一心想著削蕃把朱棣逼反了,可惜兩軍對壘的時候朱允炆給大元帥說不忍心落一個殺叔的名聲,直接導致元帥判斷失誤,一直對朱棣不下殺手,浪費很多機會才讓朱棣有機可乘,不然鹿死誰手未可知也。所以朱允炆的班底有能力不會亡國的,只要正常發展是不會和秦始皇父子那樣的。



馮亞男大粉絲


大明朝會掛的更快

在朱允炆對叔叔們出手的同時,你們看看他在幹啥?

他一邊忙著推翻他皇爺爺的政策,一邊和腐儒暢談上古榮光,要推行井田制。

大家自己來看一下井田制的說明。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我確信他這麼胡搞下去,大明朝會掛的更快。這位所謂的仁厚皇孫,既談不上仁,更說不上孝,對上古的盲目熱愛顯然也暴露了他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以中央對地方失敗的頭一號,也足見其才能不行,被叔叔找上門,讓自己的媳婦孩子火中自焚,然後自己跑了,這種勇氣,也挺“感人”。

這樣一個不仁不孝、昏庸怯懦的天子,不折騰的民不聊生、社稷危殆,都出了鬼了。









快樂八戒



漁樵之人W


朱棣如果不造反,建文帝成功撤蕃,使君權進一步集中,國家更加穩定。建文帝治理國家還是不錯的,沒有暴政,也不昏庸,國家當時一片欣欣向榮之勢。雖然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手下的大臣也有些迂腐,但如果朱棣不造反,相信建文帝也可以把大明朝治理的相當好,所以說朱棣不造反大明二世而亡之說實屬無稽之談。


趙襄子1024


如果燕王朱棣不造反或造反失敗,朱允炆的大明江山也不一定會保得住,甚至會亡的更快!為什麼呢?因為朱允炆這個倒黴孩子的周圍有一幫瞎出主意的佞臣,結果走了一步臭棋,屁股在龍椅上還沒坐熱乎的朱允炆就急著削藩,本來就有篡位之心的朱棣不造反肯定是不行了。朱允炆這麼瞎折騰,即使朱棣不造反,為了自保的其他藩王也會反。然而,朱允炆是個性格羸弱缺乏主見的傢伙,又是個沒有經驗的太平皇帝,如何抵擋得了四面八方的威脅,不敗才怪呢!

那麼我們再看看朱棣造反成功之後又幹了些什麼。還用問嗎,當皇帝唄。朱棣是個了不起的人,後世學者稱他為“永樂大帝”,因為他開創了“永樂盛世”。在他統治時期,完善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生活。這些事情,如果換成朱允炆能幹得出來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所以,儘管朱棣不是個好人,但他是個好皇帝,朱棣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徐國後裔


1、明朝經過鐵人三項選手朱元璋老闆三十年的折騰,邊境基本平靜,沒有外患的侵擾明朝的農業,手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達到了相當好的水平,可以說國泰民安,衣食無憂。這樣好的社會環境是沒有人願意造反的。何況當時初現資本主義萌芽,商業得到發展,到朱允炆時期人民生活相當富足。

2、從朱元璋後期的一系列措施(火燒慶功樓等)除掉老班底來看,也是為朱允炆清除憂患,這樣他的統治會更穩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可能想效仿宋太祖以文治天下,給朱允文留下相當不錯的文管班底,更容易推行他所制定的太祖曆法,這是另一話題,小夥伴可以查一下朱元璋時期所制定的歷法。

3、就要說一下朱棣為什麼造反。記得初中時一本書叫《誰動了我的奶酪》當時引起強烈凡響。為什麼?朱允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了改革。所謂改革,就是改變舊的弊端,革的是利益群體的切身利益。朱允炆繼承大統不久就拿王公貴族下手,實在是操之過急。叔輩這些人比他年齡大很多,從小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與朝中許多當權者關係不錯,有很大的威望,撤蕃實際上在朝廷中有許多人反對,再加上他爺爺把能征善戰的武將基本幹完了,這樣朱棣感覺天下無敵手了,所以才敢造反。

4、基於以上三點朱棣也不可能贏得戰爭。在關鍵時刻朱允炆的一系列措施反而拯救了朱棣。不貪殺叔之名等。那個時期朱棣以一禺敵全國實際上是沒有一點勝算的。

5、基於第四點,連用兵如神的朱棣都不可能有勝算,更不用談其他人能推翻朱允炆的統治。所以,明朝不會二世而亡。

希望我的分析會幫到你。


小新另眼觀歷史


即使朱棣不造反,憑建文帝的才能性格,肯定明朝也會歷經二世而亡。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位成功,成就了自己的輝煌偉業,造就了又一位盛世明君。


小龍女5505


個人覺得 朱棣恰恰是明朝走向輝煌的開始,先講講建文帝吧,在朱允炆對叔叔們出手的同時,他又在做些什麼。

他一邊忙著推翻他皇爺爺的政策,一邊和腐儒暢談上古榮光,要推行井田制。

大家自己來看一下井田制的說明。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我確信他這麼胡搞下去,大明朝會掛的更快。這位所謂的仁厚皇孫,既談不上仁,更說不上孝,對上古的盲目熱愛顯然也暴露了他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以中央對地方失敗的頭一號,也足見其才能不行,被叔叔找上門,讓自己的媳婦孩子火中自焚,然後自己跑了,這種勇氣,也挺“感人”。

這樣一個不仁不孝、昏庸怯懦的天子,不折騰的民不聊生、社稷危殆,都出了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