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2月3日,股市迎來鼠年第一個交易日,受疫情影響,開市便繪上了一層別樣的“色彩”,滬深指數開盤後統統遭遇了跳水式下跌,汽車股也比預想中的更加慘烈。

同時,零部件企業也在劫難逃的受到了疫情影響,博世首席執行官Volkmar Denner在疫情之後發表聲明稱,“因博世的供應鏈嚴重依賴中國市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可能會影響全球供應鏈,我們需要等待事態的發展,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博世的全球供應鏈將會中斷。”

股市慘淡,寒冬未了,疫情蔓延,中國汽車市場似乎看不到任何復甦的跡象。面對這樣的形勢,“整合”、“抱團取暖”也成為大家最常用的手段,一方面是為了“活下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搶佔先機。

除了車企之間的“強強聯合”之外,如今零部件供應商也“按捺不住”了。

“上汽影子股” 華域汽車收購延鋒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2月3日,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旗下全資子公司延鋒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擬出資3.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收購Adient Interior Hong Kong Limited(簡稱“安道拓香港”)持有的延鋒汽車內飾系統有限公司3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華域汽車通過子公司持有延鋒內飾100%股權。

延鋒內飾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內飾企業,總部位於上海,其擁有獨立、完整的全球汽車內飾業務運營和管理體系,為包括戴姆勒、寶馬、大眾、通用、福特、豐田、現代等國際整車客戶服務,也為上汽乘用車、江淮汽車、吉利汽車、北京汽車、比亞迪等中國品牌整車客戶提供配套供貨。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事實上,華域汽車在汽車行業,算是一名“老兵”,上汽集團持有華域汽車58.32%的股份,位列第一大股東,而其董事長也是由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兼任,可以說其與上汽集團“骨肉相連”,背靠上汽“大樹”讓華域汽車獲得了穩固的市場基礎和發展空間。

自2009年上市起,華域汽車一直將“中性化、零級化、國際化”列為公司的三大發展戰略,其中“中性化”則是指華域汽車不能僅依附於上汽集團體系內配套,還需要獨立進行外部配套。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而華域汽車的主營業務包括汽車內外飾件、金屬成型和模具、功能件、電子電器和熱加工件等5大板塊。其中,內外飾件、功能件是業績的支撐,分別佔總營收比例的67.5%、21.2%,兩者佔比將近90%。

面對整車廠競爭壓力加劇,此次華域汽車收購延鋒,不但更有效地利用內飾平臺的全球運營和管理資源,發揮與其他核心業務的協同效應,也在另一方面也為上汽集團追求成本控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博格華納33億全資收購德爾福

除了國內汽車零部件廠商的併購,全球零部件廠商的整合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美國著名汽車傳動系統與發動機系統供應商、汽車零部件巨頭博格華納宣佈,以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9億元)全資收購德爾福科技,雙方已經達成了最終的交易協議。

交易完成後,預計博格華納的現有股東將擁有合併後公司約84%的股份,而德爾福的現有股東則將擁有約16%的股份,合併後的公司將以博格華納的身份運營,總部設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奧本山。

事實上,德爾福曾是從美國通用獨立出來的,也一度是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霸主,在本世紀之初更是實力碾壓博世、大陸等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但在2004-2005年前後,德爾福開始走下坡路,並不斷剝離資產和進行業務重組。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博格華納此次之所以能夠看中德爾福科技,原因在於博格華納如今始終還堅持走內燃機、混合動力和電驅動同步走的策略,其期望通過收購和研發來更快地實現電氣化轉型,而德爾福科技就是相對比較理想的“對象”。

而此次交易也將給博格華納帶來諸多優勢,一方面將有助於擴大該公司在電氣電子產品方面的產品組合、能力及規模,另一方面有助於鞏固其在電氣推動系統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增強其在內燃機、商用車及售後市場業務方面的地位,以補充博格華納的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產品。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據瞭解未來,雙方合併後的公司將推出覆蓋內燃機、混合動力和汽車電動系統的更全面的產品組合。

由此可見,除了成本控制之外,電動化趨勢也已成了零部件企業整合的“催化劑”。

豐田“牽手”松下成立電池合資公司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如果說博格華納是為了“電動化”而收購德爾福,而在電動化領域看起來似乎一直“行動遲緩”的豐田,也已經按下了“快進鍵”。

2月3日,豐田與松下以51:49的股比成立合資公司--“泰星能源解決方案有限公司”,該公司將於4月1日正式成立,用於研發、生產、銷售車載大容量、高功率方形鋰離子電池,新合資公司還將承擔固態電池未來的研發和銷售,以及下一代車載電池的研發。

按照規劃,合資公司“泰星能源”所生產的電池產品不僅面向豐田,還將通過鬆下向所有汽車廠家供應,這不僅使得該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規模效應,從而降低採購及製造成本。

與此同時,對豐田而言,通過設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可以從車輛的企劃、構想階段開始整合資源,加速對大容量,高功率電池的研發進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新註冊的合資電池公司員工規模為5100人,其中近一半員工將駐華在中國子公司,可見豐田對於未來中國電動車市場的關注和持續看好。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實際上,在本次和松下合作之前,豐田還和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多家公司簽訂了合作或建立合資公司的計劃,致力於全面的推廣新能源車型。而豐田汽車也將在2020年於中國市場開啟自己的“EV元年”,計劃推出三款純電動車型,分別是一汽豐田的奕澤IZOA EV,廣汽豐田的C-HR EV以及雷克薩斯UXEV。

面對“電氣化”大趨勢的步步緊逼,寒冬之中雪上加霜的疫情,全球汽車產業鏈上的每個人深諳危機中的“機”,亦是機遇中的“機”,因此汽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都迅速結成聯盟,以應對飄忽不定、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

疫情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攻堅”?

但即便如此,在中國仍有大量的汽車領域的零部件產業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與焦慮。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我救贖”,如果一直糾結在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中無法自拔,那些被疫情倒逼企業進行升級迭代、聯盟整合,疫情結束之後,或許已經有大批企業走在了另一種全新的模式之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