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些屠牛的屠戶,為什麼一般幹上十幾年就改行了?是因為牛比較大嗎?

徒勞龍


在農村有一些屠牛的屠戶,幹上十幾年就改行了,牛比較大是一個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身體吃不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村裡殺豬、宰牛的人體型很多都肥胖,有的人長得很高,就因為身上一身的膘顯得很矮,似乎村裡的屠夫都是又矮又肥。我們村裡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剛出去工作就是去屠宰場幫忙屠牛,沒幾年就不做了,為啥呢?


一、成家立業後,“洗心革面”

屠牛和宰豬一樣,經常接觸到血,雖然已經有機器了,但是牛血要另外接住的,小夥一個人的時候覺得沒啥,可是結婚後,他就改行了,按他的理解,他感覺天天殺牛相當於殺生,而且因為經常和牛打交道,身上總有股腥味。在村裡總流傳一些不好的說法,殺生多了就遭罪沒後人,他擔心老婆懷不上孩子,於是就決定放棄屠牛這個行業,改成了賣豬肉。

二、身體吃不消,腰椎犯了毛病

在屠宰場工作的時間很長,半夜3-4點就要起床屠牛了,一干就幹到中午,下午又開始新一輪的屠宰,活特別多,人休息不夠容易累,加上牛的體積比較大,各個部位的分割分類,經常要彎腰,還要搬運,消耗非常多的體能,像他說的一樣,不是男的都做不來。人長期這樣勞累幹活,腰椎就受不了,做久了腰時不時就痛幾天,人年紀越大,幹這活越覺得吃力,不改行不行。

三、學到真本領,自己創業

我們村裡的那個小夥子,因為有了在屠宰場工作的經歷,自己學會辨別什麼樣的牛肉好,哪一個部位可以賣高價,學到了真本事,後來自己就和別人合資開了兩個肉檔,自己當起了老闆,雖然不用天天宰牛了,但也不清閒,牛肉賣完了要去牛場選牛,學到本領自己都選,別人想坑也坑不了。

賣肉佬和殺豬宰牛佬一樣,經常吸進生肉的氣味,接觸油膩的生肉,體型就算不胖,臉上也多肉白膩發亮,要不是為了掙錢,估計沒幾個人想做這行,你認為他們為啥要改行呢?


農人春香


記得我小時候,看到我們小村子裡有一個老頭,他長的膀大腰圓的很兇的樣子,他姓劉,外號叫劉彪子,大家都這麼叫他。據說他殺牛時事先必須要喝碗酒,然後拎著把大鐵錘來到栓馬柱前,那時候人們早已經把那要殺的牛,死死的捆綁在鐵柱子上了。那老牛也是很有靈氣的,知道自己要被人殺死了,有的悲哀的嚎哭,有的沉默不語,讓人看了很揪心的樣子。只見那劉彪子拎著大鐵錘大步流星走到牛頭前,先對老牛抱拳深施一禮說道,牛先生,對不住了,下世你做人來我為牛……。他念咒似的唸了幾遍後,然後高高的舉起大鐵錘,惡狠狠的,快速的砸向牛頭,一連砸了好多下,然後抽出牛耳尖刀給牛放血……。那種宰牛的過程很殘忍!很血腥……!至於為什麼一些屠牛的人,他們宰殺牛羊十多年後不幹了呢?恐怕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吧?第一是現在被宰殺的牛少了,而且有了更先進的宰牛工廠和手段了,因此過去的那種老式殘忍的宰牛手法用不上了。第二個現在養牛的人少,靠宰牛為生活的人那是無法適應現代生活水準的。第三點也許是想自己的後半生,不再涉入這樣的宰牛血腥氛圍吧?為自己為家人和點陰德陽壽吧?



北國清雪


在農村,以前有一些靠屠牛賣肉為生的人,現在基本上很少了,是什麼原因呢?

牛的個體比較大,在以前農村,牛的賣買是不用稱的,全憑肉眼估量,所以,從事屠牛賣買的人,都是比較聰明靈活的人,有些時候,因賣方的固執,堅持,買方走了眼,就買虧了,屠牛戶行當有一定的風險。

牛的屠宰需要很大場地,屠宰是很繁重的活,人少了搞不了,人多了付多工錢又划不來,一頭牛千斤左右,從宰殺到出售要一定時間,賣不完很麻煩,屠宰場地衛生很難搞乾淨,影響大家生活環境和左鄰右舍的正常生活。

屠宰後的牛,在剝皮取肉前,屠戶都會用高壓水管向牛體內注水,增加牛肉的重量,所以,大家以前買牛肉,都覺得牛肉的水份特別多。

現在農業機械化普及,農村養牛戶少了,農村牛少,價格漲得又很高,宰牛行業無利可圖,專業化養殖的牛肉物美價廉,大量上市後,屠宰戶沒有了市場。


田原鄉野


.在農村種地的農家人,對牛的感情那是極深的,每天按時餵養掃除牛身上灰塵和寄生蟲,可以說人不吃飯,那牛必須伺候好,那可是一家人耕田耙地的最好幫手,如果牛生了病或者死了,農家人可就是天塌下半邊了。因此農村的人對牛是一心一意的伺候,當成家庭的一員在呵護,而且還是重心。至於最終牛的生老病死,不能幹活的時候都是有專們的屠夫上門拉走的,往往有難捨分割的情景,人與牛淚眼婆娑的動人畫面。

在我們這城郊有一家是祖輩殺牛的,農家的淘汰耕牛都是他家收購的,祖傳的手藝和三把牛刀被用了不知多少年了。自從我小時候就知道殺牛殺羊就是他們家,是方園十里的獨一門,我讀書的星期天,有一次終於看到他們殺牛的手段了,那時候十幾歲。就見他倆個人將牛的鼻繩拉住,那牛用十分的力氣想掙脫束縛,不聽屠夫的調遣,最終還是屠夫佔了上風將牛頭捆在樹上。此時另一屠夫掄起有十幾斤重的鐵錘,對著牛的天靈蓋"轟"的就是一錘,這一錘穩.準.狠,只見牛哞的一聲扒在地上,然後又補上一錘,那牛迅速的在抖動伸腿死去。屠夫當時就解開牛繩用刀對著牛的脖子開了一刀放了血水,二人手腳麻利的不要一會功夫就剝下了牛皮。看過殺豬的我不緊張,唯獨頭一次看殺牛的,用的是鐵錘敲擊,我這心裡極不平靜,有一種太過毒辣的感覺。據說他家的老太爺過去是一人徒手用刀殺牛的,到了後輩現代社會改用這種安全的方法,但是我看還是太血腥了。

其實在我們農村以前牛耕地種田是沒有人敢殺的,國家有政策保護。到改革開放後才摧生了這個產業,舊時的老手藝人也是重新操作的,那時候搞這一行的不如殺豬的,因此殺牛的還不是那麼的風光,總是乾乾停停,必競當時機械化沒有普及,社會勞動還以耕牛為主。殺牛這一行當不是太景氣,而且群眾消費在當時的貧困期是以豬肉為主,牛肉還不能在市場形成主導的地位。幹一陣生意不好停下了,看生意好了又繼續幹,並不是因為牛是大牲口有啥迷信在阻擋他們不幹。

過去有老年人總有迷信說法,認為牛是大的牲口,能從氣味上知道生死,但是我不這麼認真,大概那就是動物與不認識的人所產生的抗拒,它們是不可能知道啥叫生死的。過去的那套說詞在現在早就不管用了。

如今的人消費理念很高,生活蒸蒸日上殺牛的人和屠睪場也大了很多,各家有進貸出貨的渠道,再也不用幹幹息息,至於說幹十年就改行的說法早沒人理了,除非他的錢掙的太多了。





星空攬夢


不僅僅是屠牛戶,在農村的行業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是因為有的幹得差不多了,有所發展了,有的虧了。這兩種情況都會轉行,另闢新徑。比如我在這一行賺了,有了更多的資本,就要放下芝麻,去抱西瓜,這才是一個有雄心大略的企業家!

另一種情況,我在這一行經營虧了,沒搞頭,在幹下去沒指望,也只得轉行,去幹可盈利的新行業。這也和打仗一樣,在這裡這一仗不能再打,繼續打下去不會yan,所以另尋有利地形,有利戰機再打。還有就是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比如從戰略防卸轉為戰略進攻的時機己成熟,那整個戰爭就該是戰略大反功了。

以上這兩種事物道理都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